11.29 黃歇力挽狂瀾,阻止秦國進攻楚國

每天讀《資治通鑑》五十 | 黃歇力挽狂瀾,阻止秦國進攻楚國

每天讀《資治通鑑》五十  | 黃歇力挽狂瀾,阻止秦國進攻楚國

【專欄介紹】

與你一起,每天閱讀《資治通鑑》,歡迎關注。

【發生時間】

公元前二七三年

【相關人物】

  • 陳筮,韓國使臣
  • 魏冉,號穰侯,秦昭襄王之舅,秦國大將
  • 白起,武安君,秦國著名將領
  • 胡陽,秦國客卿
  • 芒卯,魏國將軍
  • 賈偃,趙國將軍
  • 段乾子,魏國將軍
  • 蘇代,遊說家、縱橫家
  • 黃歇,楚國使者

【故事大概】

上一篇文章講到了秦國的軍隊,打敗了魏國與趙國的聯軍,成功救助了韓國。

接下來,繼續往下講。

魏國段乾子想要割讓南陽求和,但是蘇代則不同意。

蘇代向魏王分析說,段幹木想要的是官印,而秦國想要的是魏國的土地。如果段幹木被秦國控制,而一直主張割讓土地給秦國,就像是拿著乾柴去滅火一樣,會讓火越燒越旺。而魏國的土地也會逐漸被割讓完。

【評】

段幹木是求和一派,認為割讓封地,能夠求得和平。但是蘇代則認為秦國的野心之大,並不是割讓封地就能夠滿足的。一味地割讓土地,會讓魏國的土地越來越少,最終被秦國吞併。

而秦國,正是利用了段幹木這部分求和派的心理,所以才能夠一直得到魏國的封地。

所以,蘇代的意見是,制止這部分求和派,減少對秦國的土地割讓,用別的方式來停止戰爭。

但是,魏王沒有聽從蘇代的意見。魏王認為,既然已經答應了,就割讓吧。因為魏國實在是沒有能力抵抗秦國的進攻。

【評】

秦國現在的實力,已經到了想幹嘛就幹嘛的地步了,基本上是玩弄於各個諸侯國於鼓掌之間。

而其他的諸侯國,並不能夠聯合起來,而是一直在窩裡鬥。這更是給秦國很大的操作空間。

趙國、韓國、魏國,原本就是晉國一族的,卻無法聯合起來抵禦秦國,甚至是盯著自己的一點利益,進而互相爭鬥。

估計蘇秦還活著,看到這個局面會氣死。

既然已經得到了韓國、魏國的臣服,秦國的野心也隨之增大了。秦王派了武安君,統帥韓國、魏國的軍隊一起進攻楚國。

楚國聽說之後,擔心這一隊聯軍實力太強,把楚國給滅了,於是趕忙派了使者黃歇來到秦國。

黃歇對秦王說:“大王,都說物極必反,就像是冬天與夏天的轉換一樣。冬至為陰之極,陰極則生陽。夏至為陽之極,陽極則生陰。如果做事做到極端,也會產生危險。”

接著,黃歇分析認為,今天秦國的土地,遍佈天下,控制著西北兩端,這是從有人類出現之後,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事情。先王楚王三世都在與齊國合作,聯合齊國,就是避免其他諸侯國聯合抗衡秦國。

【評】

黃歇是想說明,楚國一直都是為了秦國的,並非要與秦國為敵。甚至,以前還聯合齊國,阻擋其他的諸侯國聯合,進而制衡秦國。

上文講到了,秦國最擔心的還是諸侯國之間的合縱。而黃歇這一句話,是為了打消秦王的疑慮。

今天,秦王您派了盛橋管理韓國的事務,盛橋會逐漸將土地納入到秦國。秦王不用士兵,不施威望,就能夠得到韓國百麗的封地,是非常厲害的。

接著,秦王您又進攻魏國,封住大梁,攻佔河內,燕、酸棗、虛、桃,進入邢丘,魏國的軍隊都潰散了不敢反抗,大王的功勞是非常大的。

隨後,您佔領土地之後,也停止了戰爭,休養生息。兩年又再次進攻蒲、衍、首、垣等地。仁、平丘,使黃、濟陽的不敢反抗,魏王只好臣服於秦國。

最後,秦國又佔據濮磨之北,連接齊國和秦國,切斷楚國、趙國的要塞,這樣天下就無法形成合縱的局面,只有秦王的威望赫赫。

【評】先捧一下秦王,說他的決策非常高明,功勞非常大。追捧完之後,則要分析接下來的形勢了。

黃歇認為,秦王如果能夠保住功勞,守住自己的威望,減少對外的戰爭,在領土上施行仁政,這樣就能夠消除後患,那麼功名必將長久。但是秦王如果佔著自己人多兵強,以及打敗魏國的威望,進而想要成為天子,黃歇認為會有後患。

就像是《詩經》裡面說過的:“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易》裡面也說過:“狐涉水,濡其尾。”

【評】這兩句經文的意思是,開始是容易的,但是想要有一個好的結局,是困難的。

接著,黃歇又舉了例子。

以前吳國聽信越國的話,進攻齊國,已經戰勝之後,回來的時候,卻被越王在三江之浦抓住。

智氏聽信韓國、魏國的話,去進攻趙國,進攻晉陽城,在已經勝利之後,韓國、魏國卻造反,將智伯瑤殺死在鑿臺之下。

黃歇借古推今,認為一旦楚國被攻破了,韓國、魏國也會隨之強大起來,所以這是危險。楚國,是秦國的助手,而其他的諸侯國,是秦國的敵人。

今天秦王相信韓國、魏國會臣服秦國,就像是吳國相信越國。

黃歇分析說,韓國、魏國只是為了欺騙秦國。為什麼?因為秦國對韓國、魏國並沒有好處,反而一直進攻這兩國,造成了極大的怨怒。韓國、魏國的百姓,接踵死在了秦國,已經快有十代人了,所以韓國、魏國如果不能被消滅,對秦國來說,是心頭之患。

而且,今天秦國與他們兩國進攻楚國,這不是錯誤嗎?

黃歇也從行軍的角度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如果向韓國、魏國借道,那也是很危險的。如果不向他們借道,則必須進攻楚國的隨水之西,那邊都是大山,大河,山林,溪谷,沒有開闢過的荒野。

所以,如果進攻不成功,則秦國只有毀滅楚國的壞名聲,實際上是得不到任何好處的。而且秦國進攻楚國的時候,其他諸侯國,也必定會進攻秦國。秦國、楚國的軍隊打仗的時候,魏國就會趁機進攻宋國,而齊國則會進攻楚國,佔據泗上,這是一個平原之地,非常富有。

這樣下去的話,則魏國、齊國都會逐漸強大起來,到時候,秦國就麻煩了。

基於以上的考慮,黃歇認為秦國不能夠不善待楚國。

秦國和楚國聯合,進軍到韓國的邊境,韓國必定會臣服。同時再控制崤山東部的關卡,利用黃河沿岸的漁業、農業來誘使韓國,則韓國必將併入秦國。

如果秦王動用十萬的軍隊進攻新鄭,即韓國的國都,那麼魏國必定會心寒。接著許邑(河南省許昌市東)、鄢陵(河南省鄢陵縣)都會關閉城門,守住秦國的進攻,同時上蔡(河南省上蔡縣)和召陵(河南省郾城縣東)也無法支援魏國。這樣下去,則魏國也會併入到秦國。

一旦和楚國交好,則可以利用楚國的軍隊,進攻齊國,則齊國西邊的土地也可以得到。從西海到東海的土地,都為秦國所佔有。以此來號令天下。

那個時候,燕國,趙國得不到齊國、楚國的幫助,齊國、楚國也得不到燕國、趙國的幫助,進而對燕國、趙國施壓,對齊國、楚國再進行施壓,則四國不需要進行戰爭就能夠佔有。

【評】黃歇的分析真的是頭頭是道。怪不得,楚國一定要黃歇出使秦國。

在聽完了黃歇對全盤的分析,秦王也心服口服,認為黃歇說的確實有道理,於是讓武安君對楚國的進攻。

同時,讓黃歇回國,與楚國締結盟約。

【推古驗今】

黃歇這一段分析非常經典。

從天下的角度做了全盤的分析。不僅深入到每一個諸侯國的實際情況,聯合以及斷交,甚至也從行軍的角度進行了分析。

如果沒有黃歇的這一次力挽狂瀾,楚國是非常危險的。而一旦楚國被秦國吞併了,那全天下,就真的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擋住秦國了。

黃歇,正是這一樣一個改變了世界格局的人,實在是非常厲害。

關於第四卷的內容已經全部講完了,接下來將會進入第五卷的講解,敬請期待,也感謝讀者的關注。

每天讀《資治通鑑》五十  | 黃歇力挽狂瀾,阻止秦國進攻楚國

讀史使人明智,讀經典使人通達。

領略歷史魅力,感悟先賢智慧。

歡迎搜索【稽聖】進行關注。

歡迎轉發、在看、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