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一位27年兵齡的“老高原”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記者 樊永濤報道)自有人類活動以來,青藏高原就孕育著故事。神話的,古代的,現代的……五彩繽紛。

這裡要說的是一名在青海當兵27年,一位“老高原”的故事。他叫曹松,是青藏兵站部某汽車運輸旅副旅長。

什麼叫“老高原”?採訪期間,我問了不少人,說一般把老兵都叫“老高原”,但具體是因為什麼叫出來的,大家都搖搖頭。之後通過曹松所講述的故事,我對“老高原”一詞有了新的認識。

人們說,青藏高原嚴重缺氧、高寒,是“生命禁區”,可曹松在高原一干就是27年。看上去,黑黑的,瘦瘦的,細一瞭解,他是位“老高原”沒錯了。

據說,曹松所在的汽車旅常年奔波的青藏公路沿線,含氧量只有內地一半,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沿線睡覺比內地一線工人耗費的體力還要大。

可曹松,27年來只休過9次假,在青藏線上百次翻越崑崙山,一年下來,平均100天呆在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艱苦地區。

一位27年兵龄的“老高原”

這支汽車部隊有這樣一個多年來的傳統,在大部隊抵達前,部隊領導要去接站。圖為正在接站的曹松。

1992年,接到入伍通知單,18歲的曹松就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退伍多年的父親。“去哪兒當兵?”“青海格爾木,當汽車兵。”父親沉默了一會兒,“我在那邊當過兵,在青海當兵比較苦,做好吃苦的準備。”一句話後,父親並沒有多說。

每個男人都有一個當兵夢。就這樣,曹松踏上了前往格爾木的火車。抵達格爾木的那天是個好日子,遠處的雪山,湛藍的天空,駱駝草映襯著荒涼的戈壁灘。曹松耳邊響起父親“做好吃苦準備。”這句話,他對自己說:“我就是抱著吃苦的目的來的,要像駱駝草一樣紮根在這裡。”

與這位“老高原”談家庭,是一個充滿淚水與歉意的話題。軍人就意味著犧牲,但在青藏高原上付出的不僅只有身體,更要具備戰勝思念家人的毅力。從上到下,領導是如此,戰士也是如此。

“常年回不了家,照顧不了老人小孩妻子……”曹松說,在青藏高原,我們苦的是身子,可自己的妻子苦,苦的是精神。那些來部隊的家屬,帶著孩子坐了火車坐汽車,坐了汽車坐火車,路上折騰多天,住上一個半月就要回去,那些日子家屬得到了短暫滿足,內心卻留下了永久的思念。

常言道:忠孝不能兩全。曹松家中父母上了年紀,可這麼多年來,他也只是匆匆見了數面。孩子出生時,沒有陪在妻子身邊,後來妻子辭去了工作做了隨軍家屬,孩子的教育幾乎沒參與……說起這些,他的眼中盡是遺憾。

這是曹松的人生觀、苦樂觀。27年來,它像一把火炬,把曹松的風雪征程照的通紅。

一位27年兵龄的“老高原”

大部隊出發前來送車的家屬。(攝影:單磊)

11月的一天,汽車旅執行冬季首趟進藏運輸任務,在大部隊出發前,曹松提前一天抵達了拉薩,這是這支汽車部隊多年來的傳統,在大部隊抵達目的地前,部隊領導要去接站。

看到整齊劃一的軍車運輸車隊抵達目的地時,曹松方才鬆了一口氣。他說:“當了領導後,實實在在花的力氣比當戰士時還多,操不完的心。”

從士兵到副旅長的27年中,造就了曹松剛正不阿和雷厲風行的性格。他說:“軍人不能沒有責任心。”他明白,在艱苦卓絕的青藏高原,精神需要是人最高需要,所以在部隊卸貨期間,他每天深入基層一線,蹲點跑面,找官兵談心,到一線組織部隊指揮工作。

部隊休整期間,曹松發火了,原因是某汽車營在吃過飯後沒有洗碗。故事很簡單,炊事班只有幾個人,既要負責上百人的用餐,還要刷盤子洗碗,曹松看不下去,便訓了那個營軍事主官。

“我們汽車兵開了一天的車,也累。”這位主官試圖向曹鬆解釋。

一位27年兵龄的“老高原”

滾滾車流跨過沱沱河,此地海拔4600米。

“就你們累,炊事班不累?”曹松反問後,這位主官沉默了,隨後下令戰士們吃完飯後自己刷碗。

事後曹松告訴我,走青藏公路的戰士不容易,各方面都要照顧到,想到。這裡有運輸部隊,還有保障部隊,自己幹好自己的事,任務才能順利完成。

曹松所在的汽車旅是一直英雄的部隊,它從誕生到現在,經歷過無數次艱難困苦的考驗。但在這背後卻是一組血淋淋的數據。

青藏公路,是一條生命線,但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一條死亡線。自開通以來,780餘名官兵長眠在雪山凍土中。2000多公里的青藏公路,平均每2.5公里就有一名軍人倒下。上世紀70年代,由於青藏公路事故多發,官兵之間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50年代每年一個連、60年代每年一個排、70年代每年一個班。當年的情形可想而知。

作為一名“老高原”,面對如此惡劣的環境,曹松曾經思考過很多問題。究竟是什麼力量驅使著一代又一代高原軍人在“生命禁區”紮根奉獻,流血甚至犧牲呢?

答案就在這句話中——“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鬥。”這是1990年時任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簽署命令,授予這支英雄部隊“青藏高原模範兵站部”榮譽稱號,併為他們題詞:“弘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鬥的革命精神。”

“三個特別”猶如一面紅旗,飄揚在青藏線上,激勵廣大官兵艱苦奮鬥,紮根高原,不斷創造新輝煌。

直至今日,由於青藏地區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國防戰略需求等原因,靠汽車進藏運送各類物資依舊是該汽車運輸旅所擔負的基本、中心任務。

就是這樣,60多年來,一代代的官兵用自己的生命和青春澆築了高原的現代文明。是什麼讓他們有如此大的幹勁?這力量來源於汽車旅團結奮鬥勇於創新的黨委,來源於領導班子的創業精神。

曹松說,自軍隊調整改革以來,這支汽車部隊遂行應急性、突發性任務次數明顯增多,運輸時間跨度更大,道路環境更加複雜。部隊通過反覆考察論證,多舉並施嚴密組織官兵進行夜訓、特訓等軍事訓練,不斷依據實際創新訓法、戰法,逐步完善自身野戰食宿保障系統,並且順利、高效、圓滿地完成了各類運輸保障等急難險重任務。

“老高原”的故事是永遠講不完的,他代表著一種精神——“熱愛青海、艱苦奮鬥、犧牲奉獻、建功高原”。

一代代的汽車兵從入伍到退役,背影匆匆,他們的青春與青藏公路一道延申,他們的熱血與沱沱河水一起奔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