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孩子玻璃心、情緒化,是你給孩子挖的“坑”,還自以為是挫折教育

晚上,老公突然喊我:“快看看你兒子又要哭了!都這麼大了,還這麼脆弱!”

趕緊過去看,兒子正對著一篇古文生氣,眼淚已經在打轉兒。

孩子玻璃心、情緒化,是你給孩子挖的“坑”,還自以為是挫折教育

要是在以往,我要麼跟老公一樣,數落孩子一頓:“至於嗎?哭能解決問題嗎?”;要麼就揪著兒子問“為什麼那麼傷心”,僵化的用那些正面管教的方法,不停的確認他的情緒。

現在經過跟孩子之間的磨練,我知道這兩種方式都沒有用。就像我問他的那句“哭能解決問題嗎?”,我的苛責也一樣“解決不了問題”,還一定會讓情況更糟。

現在,我越來越明白,孩子現在還常常出現的玻璃心、遇到挫折容易情緒化,其實是我早年錯誤的教育方式“埋下的坑”。而這些“坑”需要更多的時間、精力和技巧來慢慢填上。

最大的“坑”:用情緒對情緒

前兩天看到一位媽媽,在武術班的門口大聲訓斥兒子:“你怎麼這麼慫!教練讓你打,你就打啊!你怕什麼?”,罵到生氣的時候,還忍不住推了孩子兩下。孩子則一言不發,低著頭小聲哭泣。

孩子在武術班表現得軟弱、怯懦,這讓媽媽覺得沒面子又無助,繼而憤怒。但她的行為其實並沒有在解決問題,而只是在“發洩情緒”而已。

孩子玻璃心、情緒化,是你給孩子挖的“坑”,還自以為是挫折教育

當孩子面對挫折的時候,他因為經驗不足會顯得不知所措,這讓他產生焦慮、憤怒、恐懼等情緒。

而當我們看到孩子這些情緒的時候,愛的本能讓我們立即也感受到了焦慮、憤怒和恐懼。

想想孩子在晚上11點還沒寫完作業時,你的煩躁;聽說孩子在學校被人欺負時,你的憤怒;等待孩子考試成績出來時,你的焦慮;孩子被老師點名時,你的失望;這些情緒也同時發生在孩子的心裡。

不同的是,作為家長的我們,可以把這些負面情緒用訓斥的方式直接宣洩在孩子身上,可是孩子們卻無處宣洩、無處可逃:除了哭,他們什麼都做不了。

而家長們卻常常連哭都不允許。

孩子玻璃心、情緒化,是你給孩子挖的“坑”,還自以為是挫折教育

弗洛伊德說:但凡是被壓抑的,都會以更醜陋的形式展現出來。

這些被積壓的情緒,封存在孩子的潛意識裡,時不時的跑出來搗亂。這就是我們給自己、給孩子挖下的情緒陷阱。

1、一旦觸發“閃回”,孩子立即陷入痛苦

波士頓大學的精神科教授巴塞爾範德考克這樣解釋“閃回”的過程,外界的感官信息通過我們的眼睛、鼻子、耳朵、皮膚被探測並混合集中到位於邊緣系統的丘腦之中。

當類似的某個視覺、聽覺、嗅覺信息到來的時候,首先會刺激負責情緒的邊緣系統,讓孩子瞬間“閃回”到上一次的痛苦情緒裡。而此時,負責理性思考的前額葉,已經被邊緣系統完全抑制,無法思考了。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孩子一看到作業,立即“愁眉苦臉”;有些孩子則只要聽到媽媽說“快點”,心情馬上變得糟糕透頂;而我的大兒子每次碰到不會寫的作業,就容易陷入負面情緒,不能自拔——這實在是因為,在他小學的時候,我面對他的種種“不會”,肆無忌憚的發洩了太多的情緒。

而他的痛苦和無助,則深埋在潛意識中,每當再遇到類似的感覺,那份無助就會立即把他淹沒,讓他完全失去行動和思考的能力。

孩子玻璃心、情緒化,是你給孩子挖的“坑”,還自以為是挫折教育

2、情緒發洩要麼向外,要麼向內

當這些負面情緒在潛意識中積累到一定程度,孩子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就像一個要吹爆的氣球,早晚要發洩出來。

心理學家們發現,這些情緒要麼向外發洩:孩子會變得叛逆、好鬥、易怒,整天到處惹事兒;要麼向內發洩:孩子將暴力對準自己,他們自暴自棄、自殘,甚至發生自殺的慘劇。

特別是在青春期,孩子大腦原本就在發生鉅變,情緒控制的邊緣系統飛速發育,遠遠超過了負責理性思考的前額葉。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悲劇都發生在10-18歲之間。

也有許多孩子,帶著潛意識裡的這些憤怒一直長大成人,直到有了自己的孩子。當看到自己孩子的無助表現,就觸動了他們的情緒“閃回”,終於把自己壓抑的憤怒,不斷的發洩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這也許正是您面對孩子“壓不住火”的原因之一。

孩子玻璃心、情緒化,是你給孩子挖的“坑”,還自以為是挫折教育

現在您是否瞭解,當我們因為孩子的“表現不佳”,而感到焦慮、生氣、恐懼,並用簡單的指責、呵斥來對待孩子的時候,我們的行為並不比哭泣的孩子更像個“大人”。因為,我們只是在用自己的情緒,對上孩子的情緒,我們只是在發洩,並沒有真的試圖解決問題。

挫折的這種教育,成為孩子騰飛的跳板

《圓桌派》的主持人竇文濤曾經分享過自己第一次演講的經歷:還是學生的他雖然已經把演講稿背到滾瓜爛熟,但在演講時仍然因為壓力太大而忘詞,甚至真的嚇尿了褲子,逃下講臺。

這時候,支持他的那位老師沒有指責他“沒用”,反而鼓勵他:“雖然後面忘記了,但是前面還是講得非常好的。”

正是因為老師的鼓勵,幾個月後竇文濤再次參加了演講比賽,還得了獎。這次失敗的經驗不但沒有成為可怕的夢魘,反而成了他起飛的跳板,並最終從事了跟講話相關的工作。

那一次節目中,著名的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聽過竇文濤的講述,特別指出,那位老師的安慰,讓這次外人聽起來相當不堪的經歷不再成為一個挫折,而變成一個溫暖的回憶。

甚至可以說,正是因此,竇文濤才有了今天得成就。

孩子玻璃心、情緒化,是你給孩子挖的“坑”,還自以為是挫折教育

當孩子遇到挫折,我們的挫折教育應該讓他覺得更加痛苦?還是應該幫助孩子走出挫折?答案一目瞭然。

情緒失控時,我們需要的是什麼?

偶像劇裡總有這樣的情節,女人大發脾氣,男人一把抱住女人,無論她怎樣踢打都緊緊擁抱,最終,女人融化在男人的懷抱裡,似乎一切都不重要了。

孩子玻璃心、情緒化,是你給孩子挖的“坑”,還自以為是挫折教育

當我們生氣、焦慮或者感到害怕的時候,我們需要另一半喋喋不休的教導?毫無誠意的解釋?還是僅僅需要一個擁抱?

擁抱給女人帶來的是安全感和存在感,而這正是一個孩子最需要的。

當孩子面對挫折,當孩子陷入負面情緒,他要的不是我們嘮嘮叨叨的大道理,而是無條件的愛和陪伴,他需要感到自己被愛著、被重視,無論情況多麼糟糕,總相信還有父母站在他一邊。

這樣的情感支撐,才是孩子戰勝挫折的勇氣來源。

孩子玻璃心、情緒化,是你給孩子挖的“坑”,還自以為是挫折教育

所以,當兒子因為“古文太難了”而哭泣,我要做的絕不是制止他的哭泣,或者讓他覺得自己的傷心是錯的,而是讓他真切的感受到這些都沒關係:難過是正常的、不會也沒什麼,父母永遠支持他。

我告訴他:難過是正常的,說明他對自己有要求,他希望自己能變得更好,這讓媽媽很欣慰。

然後我擁抱了他,靜靜的等他平靜下來,告訴他:我自己也曾經因為寫不出文章而焦慮難過,還懷疑自己沒有這個天賦。不過練著練著,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於是堅持下來,現在也小有成績了。

等他情緒完全平靜下來,身上也不那麼僵硬了,我才陪他一起看古文,幫助他找到理解的方法和關鍵點。在結束這項作業的時候,孩子身上是放鬆的。

孩子玻璃心、情緒化,是你給孩子挖的“坑”,還自以為是挫折教育

下一次,他再遇到古文的困難時,常常直接來向我請教,有時候自己查電腦,不會陷入情緒了。當然,因為小學前三年,我真的給孩子挖了太多情緒陷阱,絕不是一兩次就能全部解決的。

這時候,就必須拿出耐心,儘可能的處理好孩子每一次情緒失控。有時候這需要毅力,有時候也是個享受的過程,因為您一定會看見孩子在慢慢的進步。

我是 ,多平臺育兒領域優質原創作者,多平臺簽約作者。專注於男孩養育中的心理成長、教育心理,幫助您不打不罵、不生氣,提升孩子的責任感、自制力和學習成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