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孩子碰到生人就不吭聲?家長這樣做,孩子的社交能力不會差

家長都希望自家孩子能在人前表現得大方體面,讓叫人,“阿姨”“叔叔”“伯伯”一個都不能少,讓背詩歌,“唐詩三百首”張嘴就來,或者唱個歌跳個舞都不能怯場,但事與願違,有些孩子做不到,甚至還躲在爸爸媽媽身後不敢說話,弄得大人十分尷尬。

孩子碰到生人就不吭聲?家長這樣做,孩子的社交能力不會差

於是乎,爸爸媽媽總想改變孩子這個“毛病”,讓孩子變得開朗、大方,在人群中閃閃發光。殊不知,咱們的孩子在外人面前像顆含羞草,是有原因的,要讓孩子變得落落大方,還需要家長費心思,花功夫去了解孩子。

那在面對陌生人時,孩子為什麼不說話呢?家長有沒有解決的辦法呢?

1、孩子可能是在自我防護

在陌生人面前不展露自己,是自我防護的一種手段,有些孩子對外界的眼光,行為有一套自己的判斷標準,如果他們認為這個環境不足以讓他們釋放自己,他們自然不會說話。換一個環境,等回到家裡,或者是孩子非常熟悉的環境,他們就會玩得很開心了。

父母可以這麼做:

這時,爸爸媽媽不用強求孩子一定要在生人面前說話,打招呼,可以讓他先在一邊安靜的玩,允許他先待在自己的保護殼裡,如果你所在的這個環境變得輕鬆,愉悅,安全,孩子感受到了,他也會融入進來的。

孩子碰到生人就不吭聲?家長這樣做,孩子的社交能力不會差

2、孩子性格本來就內向一些

無論是在生人前,還是在家裡,孩子都表現得安靜,內向,無論家長怎樣引導和告訴,孩子就是羞澀抗拒,不願意說話,有時會讓爸爸媽媽覺得難堪。

父母可以這麼做:

如果你的孩子是這樣的性格,爸爸媽媽不要著急,首先要明白內向≠孤僻,內向≠沒出息,其次不要逼著孩子打招呼,如果孩子不從,就貼上“沒禮貌”、“沒教養”的標籤。

內向的孩子自有一套與外界自洽的相處原則,他們雖然不愛說,但是他們擅長聽,善於觀察。爸爸媽媽自己做好社交禮儀,為人相處之道,耳濡目染之下,孩子自然就會知分寸、懂禮貌,不必擔心孩子有社交障礙了。

孩子碰到生人就不吭聲?家長這樣做,孩子的社交能力不會差

3、孩子在外自信心不足

孩子不敢在生人前說話,怕受到別人不好的評價,這是缺失自信心的一種表現。有時孩子在外面表現得不是很好,被爸爸媽媽批評了,給他造成壓力,也會變得越來越怯弱。

父母可以這麼做:

父母需要做的是多給予鼓勵,讓他勇敢地跟人打招呼、說說話,只要他在生人面前表現得稍微有一些進步了,都要及時地表揚他,以增強他的自信心。

4、缺乏與他人交往的經驗

如果孩子在家裡話很多,至少證明孩子並不是特別內向,語言表達也很好,但是缺乏與人交際的經驗,當突然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或家裡跑出一個陌生的面孔時,就會變得緊張焦慮、無所適從,出現了暫時的退縮行為。

父母可以這麼做:

這種情況爸爸媽媽可以多帶孩子去外面玩,或者邀請同齡的小朋友來家裡,提供遊戲場所和玩具,鼓勵孩子一起玩,逐漸擴大孩子的社交圈子,慢慢就不怯生了。

學會交往,是孩子人生道路上重要成長階段,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陪伴和引導具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孩子碰到生人就不吭聲?家長這樣做,孩子的社交能力不會差

本文圖片來源於“IC photo”或“圖蟲創意”,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公司、組織、個人未經IC photo或圖蟲創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