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追憶1932年的中國,讓古老中國的昨天發揮它今天應有的影響


18世紀時,歐洲人對中國的神往達到了異乎尋常的程度。那些以傳教士和公使的報告作為自己觀點的西方思想家們,堪稱獨步。圖為上海蘇州河一瞥。

伏爾泰曾把中國的政治制度譽為“人類精神所能夠設想出的最良好的政府”;法國在18世紀中葉曾一度興起了“中國時尚”熱,那裡的人以會說中國話穿中國衣服為榮。圖為無錫街頭著現代服飾的少女。

18世紀前半葉,西方與中國的接觸僅限於廣州;鴉片戰爭以後,西方關於中國的大部分記載,也僅僅涉及到通商口岸和沿海地區,在許多西方人眼裡,通商口岸就代表了中國。圖為南京下關碼頭。

曾經擔任過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曾經說過:當使用“中國人”一詞時,“我所謂的中國其實是站在寧波的角度說的”。實際上,整個18、19世紀,西方對中國的瞭解是有限而片面的。

20、30年代,正值中國軍閥割據,民生凋敝之時。那時的中國人究竟過著什麼樣的生活?經歷著怎樣的動亂和變化?保持著哪些文化傳統和陳規陋習?都市、鄉村及社會各層面的具體狀況如何?圖為上海黃浦江邊的剃頭匠。

攝影集China fo today的作者威廉·P·O·沃爾特以外國人獨有的視角和眼光考察著這塊神秘的土地,並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和照片記錄著他的觀感和驚奇。圖為天津港口的苦力圖.

北平城內的街道露天食攤。

北平西的一家客棧門口,正在飲水休息的駱駝。

天津至浦口火車上擁擠的旅客

天津至浦口的火車:旅客從三等客車下車時的情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