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2019年兩院院士增選名單依舊沒有屠呦呦,當然更沒有顏寧

2019年11月22日,兩院院士增選名單出爐,不出意料,李彥宏早在第一輪就被刷掉了,而王堅則實至名歸的成為了這一年民企院士第一人,但是翻遍了名單也沒有找到大家心目中早該入選的那位科學家的身影,她就是屠呦呦老師。

2019年兩院院士增選名單依舊沒有屠呦呦,當然更沒有顏寧

這位被國外媒體稱為“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院士頭銜”的偉大女性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最重要的是,此次獲獎意味著中醫藥成果獲得了整個世界和科學界最高獎項的認可。

2019年兩院院士增選名單依舊沒有屠呦呦,當然更沒有顏寧

據世界衛生組織不完全統計,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每年治療患者數億人。在今年年初屠呦呦和愛因斯坦、圖靈、居里夫人等一起被提名為“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而屠呦呦是唯一在世的科學家。BBC給出了她入選的三大理由:艱難時刻仍秉持科學理想,砥礪前行亦不忘回望過去,她的成就跨越了東方和西方。

2019年兩院院士增選名單依舊沒有屠呦呦,當然更沒有顏寧

可惜從2015年10月獲得諾獎至今已經四年的時間,每年的兩院院士增選都彷彿將這位老人遺忘,恰如她70多年來好像一直都沒有被中國科學界想起一樣。

將屠呦呦老人拒之於院士門外的理由很多,但最堂而皇之的理由竟然是年齡,2015年10月屠呦呦老人獲得諾貝爾獎,2016年12月中科院學部主席團會議就修訂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並規定:被推薦人年齡(按增選年6月30日實足年齡計算)一般不超過65歲。在各學部正式候選人中,60歲(含)以下的一般不少於三分之一。

1930年出生的屠呦呦女士當然“超齡”了。學術界對此有一個經典的笑話:這不會是故意的吧?

與之相仿的還有一個故事,不過這是個功德圓滿的事情,講的是清華的一位教授申請中國工程院院士花了30年,但是入選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英國是英國工程學界的最高學會,迄今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被中國工程院的含金量可高多了,但是好像門檻比中國工程院低得多。

說到院士增選,就不得不提到清華智慧與顏值並存的美女學霸——顏寧教授。

2019年兩院院士增選名單依舊沒有屠呦呦,當然更沒有顏寧

無論是不是因為中科院院士落選負氣出走,但她兩次落選中科院院士是有目共睹的,我們這裡不誅心,只說後面的結果。

彷彿是示威一般,就在兩院院士增選名單公佈三天之後,頂尖學術期刊《Nature》 11月25日上線了來自顏寧教授團隊的一篇論文。這項研究以“加快評審文章”(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形式發佈,是顏寧團隊多年來解構電壓門控鈣離子通道(voltage-gated calcium,Cav)的又一力作,也是今年顏寧團隊逆天的在CNS上發的第五篇論文。

有些對學術界不太熟悉的同志可能會問,什麼是CNS,美國《Cell》、英國《Nature》和美國《Science》是國際公認的享有最高學術聲譽的三大期刊,發表在三大期刊上的論文,大都是由世界範圍內知名專家層層審讀、反覆修改而成的高質量、高水平的論文,這就是所謂的CNS期刊,很多學者終其一生也未必能在CNS上發表一篇文章,顏寧團隊今年就發了五篇……

2019年兩院院士增選名單依舊沒有屠呦呦,當然更沒有顏寧

更可笑的是,顏寧在中國沒有獲得的認可反而在美國得到了。

2019年美國當地時間4月27日,這位被公認為集才華與美貌於一身的清華女神,後來出走普林斯頓大學擔任雪莉·蒂爾曼講席教授的顏寧還在微博上慶祝自己獲得“魏茲曼女性與科學獎”(Weizmann Women and Science Award)時,她當時並未意識到,另外一個重大榮譽這麼快就到來了。

三天後,同往常一樣,顏寧直到凌晨五點才備完課。睡前,她為系裡中午的教授午餐會和下午的課定好鬧鐘。上午11點半,鬧鐘響起,鋪天蓋地的短信和郵件炸懵了顏寧,她傻傻地在朋友圈問大家發生了什麼,這才後知後覺地發現自己已經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此刻,教授午餐會已經準備好了慶祝用的香檳。

2019年兩院院士增選名單依舊沒有屠呦呦,當然更沒有顏寧

正是在當地時間4月30日,美國科學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 公佈新入選的院士名單,共有100名美國本土科學家以及25名外籍科學家入選。其中,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顏寧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這離2017年5月她離開母校清華返回另一個母校普林斯頓擔任講席教授僅僅過了兩年,離她據傳因為“年輕”而落選中科院院士還不到兩年。

無論她如何表達自己的無所謂,但在美國的學術成就以及獲得的肯定和榮譽客觀上為其在國內申請項目基金以及落選院士所受的各種鬱悶和奇葩理由出了口惡氣。

2019年兩院院士增選名單依舊沒有屠呦呦,當然更沒有顏寧

早在2007年,30歲的她已經從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獲得博士學位,之後被清華大學特聘為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也是當時最年輕的博導和清華最年輕的教授,10年時間裡,她作為通訊作者在《自然》、《科學》、《細胞》三大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了17篇科研論文,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際蛋白質學會青年科學家獎,也是教育部的長江特聘學者,2016年被《自然》雜誌評選為中國十大科技之星,也是世界頂尖的結構生物學家。

顏寧在國內外的反差應該讓我們重新審視國內的學術環境,聯想到去年《自然》雜誌公佈了2018年度科學人物,位居榜首的是1996年出生、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的中國天才小夥曹原,他在中科大的研究生導師、物理學家曾長淦說,“預期他目前還是會留在美國,因為那裡更容易看到群星璀璨。”不知道會刺痛誰的心。

2019年兩院院士增選名單依舊沒有屠呦呦,當然更沒有顏寧

反正我昨天看到在美國研發出無侵入式腦機接口,實現腦機接口重大突破的是一位華人科學家賀斌教授時,我是很鬱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