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助眠產品層出不窮 “缺覺”催生助眠市場

原標題:助眠產品層出不窮“缺覺”催生助眠市場

  有數據顯示,現在全球預計有27%的人正遭受“睡眠危機”。工作壓力大,作息不規律,沉迷手機,缺乏鍛鍊,情緒波動,外部環境等種種因素,都有可能導致睡眠紊亂的情況發生。

  失眠引發的人們對自身健康的焦慮,推動睡眠市場規模急劇擴張,預計到2020年,我國睡眠市場的產業規模將達到4000多億元,這個數字還將繼續增長。

  助眠產品層出不窮

  在淘寶輸入失眠、助眠、睡眠神器等類似關鍵詞,琳琅滿目的助眠類商品紛紛跳出來,讓消費者挑花了眼。

  口服的有“Sleepwell”睡眠軟糖、“Dreamwater”睡眠水、睡眠沖劑、睡眠片、睡眠糖漿還有安神補腦液。

  外用的可謂是從頭到腳,全副武裝:蒸汽眼罩、耳塞、睡眠枕、睡眠膏,睡眠手環、助眠香薰、泡腳盆,還有號稱“一覺睡到自然醒”的電子睡眠儀。

  一款標榜《妻子的旅行》真人秀明星包文婧強力推薦的“Sleepwell”美國進口睡眠軟糖,月均銷量竟達到8000多件,店家簡單粗暴地稱其為“助眠神器”,一顆小小的糖既能安撫情緒還可以舒緩助眠,堪稱功效神奇。

  小紅書上,一些帶貨能力強的博主,曾多次推薦這款產品,“失眠星人的福利!睡眠好物!親測有效!強推!”想想深受失眠困擾的消費者,刷到這些走心又吸睛的測評,很難不為之心動。

  智能化的助眠產品也受到了講究“朋克養生”的當代青年的關注與青睞。一款標價1499元的電子睡眠儀,其原理來自非藥物調理的經顱微電流刺激療法。

  手機APP商店上評價最高的蝸牛睡眠APP,則藉助社區電商作為其變現模式,通過分享夢話記錄等互動行為聚集了一批忠實用戶,形成社交效應,繼而將用戶轉化為付費者。

  睡眠市場高需求下催生的助眠經濟,可謂潛力無限。

  買助眠產品,是在交智商稅?

  助眠產品真的是失眠者福音嗎?

  有人不這麼看。他們認為,大部分助眠產品噱頭大於實際效果,購買此類商品的人多數都是在交智商稅。

  記者看到,天貓國際的某款進口口服助眠產品在商品描述中提示買家,“本產品不可替代藥品,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請按需購買”。

  也就是說,口服的助眠類產品至多算保健品,有的其副作用還有待醫學進一步的驗證。

  而大部分口服類助眠產品,多包含了褪黑素的成分。作為一種神經內分泌激素,褪黑素具有鎮靜、誘導睡眠的作用,被稱為“生理性催眠劑”。當褪黑素用於保健食品時,每日用量不得超過3毫克,一旦含量高達3毫克甚至到9毫克,就會產生頭暈眼花等不良反應。

  知乎上,有網友吐槽某款網紅蒸汽眼罩的雞肋,“戴了一個多小時還沒睡著!還不如刷微博催眠快呢!戴著好幾塊錢的東西心裡還有壓力,想著睡不著的話白瞎了好幾塊錢,越戴壓力越大,就越睡不著…….簡直是惡性循環!”

  記者發現,大部分博主的助眠產品測評,多以主觀的感受為主,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若仔細研究其產品功能、成分含量,其實經不起推敲。

  有專家曾指出,一些主打通過呼吸頻率等指標,實時監測睡眠狀況的睡眠手環,只能作為輔助手段,其顯示的結果用以判斷深度睡眠情況,是不準確的。

  改善睡眠,不僅是花錢買安心

  據相關文獻研究顯示,目前已獲得國家藥監局保健食品批文的褪黑素類保健食品有96款,其中國產保健食品77款,進口保健食品19款。

  而記者在淘寶上搜索進口褪黑素保健品,出現的相關商品竟有30餘種。那麼剩下十幾種未獲得批文的產品,是如何得以在市面上流通銷售的?平臺是否起到了審核與監管的責任?消費者無從知曉。

  此外,醫學專家並不建議普通失眠人群長期服用褪黑素。沒有醫生的指導,長期超量使用褪黑素會加重肝腎負擔。因抑鬱導致的失眠,服用褪黑素後也可能會加重抑鬱症狀。

  眼下,助眠經濟迅猛發展。企業在賺得不亦樂乎的同時,背後的許多問題業已顯現:數據分析不準確、質量良莠不齊、過度營銷、誇大功效等等,而消費者也在與商家“鬥智鬥勇”的過程中,目光愈發銳利。這些都將敦促企業推進產業改革,不斷完善產品服務質量,提升用戶體驗,謀求更大效益。

  千億元級睡眠市場未來如何發展?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