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 一個90後寶媽不順利的早教之路:三年課程只堅持了兩個月

熬過了孕期,闖過了生產陣痛,2019年2月,我終於升職為一名寶媽,並由此開啟了更為艱難的養娃“持久戰”。

“怎麼能不給孩子喂水!”

“不給孩子的輔食里加鹽,東西怎麼會有味?”

看到了母嬰APP上面科學餵養方式、坐月子的注意事項,以及醫生的肯定,我堅持不給不足滿月的孩子喝水、堅持在坐月子的前2周不喝雞湯、堅持不給不足週歲的孩子的輔食裡添加食鹽,這樣的做法遭到了60後婆婆的質疑,所幸的是她雖有異議,但也還是勉強接受了我所說的做法。

隨著孩子慢慢成長,我發現除了要科學地餵養孩子,還應該科學地瞭解孩子的發育階段,更好地引導孩子成長,在其0-6歲的成長關鍵期給予更多在教育方面的重視,為孩子養成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好的性格等打好基礎。

報了三年的課,學了近2個月,擱置了

和同樣晉升寶媽不久的朋友聊天時,我發現她在孩子2個月的時候就花費了超2萬元,為孩子報了一個線下早教課。我知道是時候我要為即將滿6個月孩子找一款早教產品了。

作為一名北漂,身上還揹負著房貸,美吉姆、金寶貝這類高端的線下早教讓我望而卻步。

最終,年糕媽媽、育學園、小步在家早教等幾款價格相對便宜的線上早教產品進入了我的視線。

因在有孩子之前接觸過一些早教品牌,對其中一家在家上早教的概念,以及能夠利用一些開放性玩具帶孩子玩耍的理念比較感興趣,在報名上了7天的體驗課,深入瞭解了一下這款產品後,就果斷付費報名了,花費了3129元買了三年課程。

之所以果斷報名,除了價格因素,更重要的是我第一次比較深刻的發現,給孩子做早教,其實更多的考慮是對父母的教育,是親子關係的培養,是一個原生家庭氛圍的營造。

一個90後寶媽不順利的早教之路:三年課程只堅持了兩個月

家庭氛圍的打造是購買早教班的重要考慮

不是名校出身,也算不上中產家庭,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小職員,對於孩子的未來,我沒有給其太多的設定,我最大的期望是他要有一個好的性格、品行端正、有著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具有獨立自主判斷事物的能力,只要孩子具備這些即可,至於他要上什麼樣的大學,從事什麼職業,成為什麼階層的人,我不會干涉。

因此,當我看到這款APP提及的“一切的基礎、兩個原則、兩個知識、兩個過程、三個方法”方法論時,我被打動了,記得當時我把這款APP創始人的授課語音在家裡外放了幾個小時,不僅給我自己聽,也想讓我婆婆聽到。

一個90後寶媽不順利的早教之路:三年課程只堅持了兩個月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但也正如起初報名開始的擔心一樣,這場早教之旅,在孩子生病後暫時停滯了,再加上我的工作進入忙碌狀態後,家裡僅剩理念認同但毫無行動的老公和理念根本不認同的婆婆,家裡沒人能代替我做這個早教,因此這個早教課從最初的每天學習打卡,差不多持續2個月後,現在已連續1個多月沒有任何推進。

帶著一些愧疚和焦灼的心情,我連續詢問6個APP上的其他家長,2位與我情況類似,一段時間後就沒有怎麼堅持;1位全職媽媽一直在堅持,但馬上要重返職場,表示後續的情況也不容樂觀;1位是依靠爸爸媽媽輪流上課,除了孩子生病,基本沒有間斷;還有2位,堅持不下去選擇退費了。

堅持下去,為什麼這麼難

“上了8周的課,我退費了。”

一位在職媽媽告訴我,她本身對於早教的概念認知較深,除了線上早教課,她還給孩子報了線下早教班,最初線上早教班,主要是被高質量陪伴孩子所吸引,希望在家裡能夠知道怎麼和孩子玩耍,同時還能有所收穫。

但最終在學習了一段時間後,她選擇了退費,主要原因有幾個:

1、教具有味道,即使通風依然會有一些味道,寶寶處於口欲期,有些擔心。

2、每節課要準備的東西太多,一個人帶孩子,沒有辦法完成,有些繁瑣。

3、初衷是想解決陪伴,但是卻變成了負擔,準備了大半天,玩了不到幾分鐘,有時按照視頻裡的介紹準備道具卻發現不能用,有點折騰。

選擇退費的另一位家長也提到,因為上課需要籌備太多道具,自己時間有限,無法進行玩耍,無奈退費。

其他幾位沒有退費的家長,也比較介意自己要花費較長時間動手準備道具,大多為在職爸媽,很多時間並不自由。

其實,我也有這方面的感受,有時回家稍微早一點,會計劃帶孩子做個遊戲玩一下,但看完要準備的道具,我有點退縮了,比如認識大米的課程,需要準備五彩大米,調色、洗大米、曬大米;還有讓孩子認識自己的一節課,帶孩子做一個手印腳印的雕塑,需要準備麵糰,帶孩子塗色,以及進行烘焙……但一個遊戲過程,孩子的專注力只有幾分鐘,有好幾次我耗費蠻大精力和時間製作上課道具,但孩子絲毫不感興趣,常常會有些氣餒。

6-12個月孩子大多處於口欲期,很多道具都被孩子頻頻送入口中,因此對於教具的材質、安全性也總是提著一顆心,再加上會有一些細小的教具產品,我也比較擔心孩子誤食,因此上課的時候要非常謹慎。

一個90後寶媽不順利的早教之路:三年課程只堅持了兩個月

根本攔不住寶寶把道具放嘴裡

現在的家長確實是比較認同早教的概念,也願意為早教課程付費,據一位體驗課的班主任老師介紹,60人左右的體驗班,7天課程結束後,大多會有10人以上的家長報名,這樣的轉化率是相當高的。

其實,用戶活躍度已經是各種早教APP重點考慮的問題。為了督促家長們學習,都會設計不同類型的打卡活動,需要家長在玩遊戲的時候,給孩子拍照或拍視頻,寫下上課的感受及孩子的表現。

孩子的配合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在孩子玩耍時除了需要防止他們啃咬吞嚥道具之外,還要同時拍照拍視頻,對獨自帶孩子上課的家長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尤其是孩子剛剛6個月時,不會獨坐,需要抱著玩耍。

不過3個月過去了,我目前所在的上課微信群裡,基本上沒有了家長們溝通,大多是工作人員每天例行發佈的一些內容。

時至今日,我的孩子馬上9個月,現在的他學會了拍手,學會了扶著圍欄移步,會咿咿呀呀,無意識地叫出“爸爸媽媽”,多麼美好的小生命,我很期望在這個階段能夠給他更多相應的陪伴和引導。

一個90後寶媽不順利的早教之路:三年課程只堅持了兩個月

早教對孩子行為有一定的引導作用

擱置了一段時間,我懷著一點期待去看了其他各類早教APP,粗略看下來發現這類線上早教課程基本上大同小異。

仔細查看之下,會發現各家的產品定位都有所不同,存在一些不一樣的地方,各家優勢相對明顯:

1、年糕媽媽對寶媽關注最多,同時其教具產品看起來多為成品,家長使用起來相對輕鬆;同時據報名年糕媽媽的用戶表示,年糕媽媽的課程內容非常詳細,方便家長理解和使用。

2、育學園帶有崔玉濤的IP,對孩子健康方面關注最多。

3、小步在家早教更具有體系化,涉及內容相對全面,不僅專門開設有免費的家長大學和5個涵蓋遊戲、音樂、國學、繪本、趣知識的場館;同時在其核心課程中還開設有親子英語,可以對孩子進行雙語啟蒙。

查看網絡上家長反饋,上述幾款產品也存在一些玩具味道大,月齡小的孩子對遊戲不感興趣等問題,以及早教課程荒廢掉的情況。

心目中的早教產品

“每週帶孩子只去上一次課,剛開始並沒有什麼感覺,但最近發現,在某個老師上課時,孩子會非常興趣,玩的特別高興,還會跟著老師發出的指令做相應的動作。”那位報名線下課程的朋友最近興奮地告訴我。

不過她也向我吐槽:老師之間的差別比較大,有些老師看起來非常年輕,不瞭解孩子的心理,不懂得與孩子互動,但有的老師就做得好一些,她去了幾次之後,每次上課只選心儀的那一位老師。

由此來看,即使是昂貴的線下早教,因為老師的不同所帶來的影響也非常不同。

雖然目前擱置了早教課,但我和一位家長的看法相同:考慮到相關的課程可以反覆玩,反覆看,所以不打算退費,最近準備調整好狀態,帶孩子重新玩之前的課程,看看那些他之前不感興趣的遊戲,現在再去玩是否會有不一樣的表現。

一個90後寶媽不順利的早教之路:三年課程只堅持了兩個月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即便是擱置了,心裡仍然對早教課程會有期待

最後我問了上述幾位家長一個問題:早教究竟意味著什麼?你心目中的早教產品是什麼樣的?

我得到了以下答案:

“早教是一種陪伴方式,缺席了父母的早教產品,沒有意義。”

“早教是很好的事情,我也非常的贊成早教,真正的早教能培養親子關係,對寶寶的成長有幫助。”

“早教最大程度的讓寶寶在不同的月齡、年齡得到了全方位的開發和鍛鍊,對寶寶後期的智力、體能等方面發展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希望早教是雙語的,有體系的早教課程,遊戲簡單易操作,不用為了準備教具耗費大量時間,並且教具是有品質保證的。”

“我想要的早教產品或許是在龐大的教育體系裡,再精煉精簡,並且給予的教育。教具儘量介於半成品或者完成品,我作為家長,實在沒有太多時間手動操作。”

寫在最後

與一位在早教行業浸淫多年的從業者聊天,他告訴我,早教行業這些年一直不溫不火,即使國家政策支持,但整個行業鮮有能跑出來的企業,這裡面最大的問題在於,目前的早教產品不能真正解決家長們的痛點,無法進一步解放家長,讓為生活忙碌的家長們放心、省心。

在報名在線早教的時候,班主任曾經對我說過這樣一句話,“早教課程不難,但堅持比較難,但只要是真心愛孩子,為孩子好,哪怕再懶的家長恐怕都不敢偷懶。”

但在生活的重壓下,有的時候或許真的不是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