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女少將、北大碩士、省狀元,她再有重磅頭銜

11月22日,中國工程院公佈了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共選舉產生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在新當選的75位工程院院士中,來自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10人,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9人,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9人,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9人,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8人,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7人,農業學部7人,醫藥衛生學部10人,工程管理學部6人。

其中,現任解放軍火箭軍研究院某研究所總工程師的女將軍李賢玉,增選為工程管理學部院士。

女少將、北大碩士、省狀元,她再有重磅頭銜

“政事兒”注意到,出生於1965年4月的李賢玉,身上有著諸多耀眼的標籤:當年黑龍江的理科狀元、北大碩士生、朝鮮族、女少將、女導彈專家,她還是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她是第九屆、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2018年1月當選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2015年7月6日,在原二炮部隊晉升將官軍銜儀式上,她晉升為專業技術少將軍銜,成為火箭軍史上第一位女將軍。

女少將、北大碩士、省狀元,她再有重磅頭銜

李賢玉出生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一個朝鮮族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會計。1982年,17歲的她摘得黑龍江省高考理科“狀元”,進入北京大學,攻讀當時前沿的無線電物理專業。

值得一提的是,李賢玉考上北大時,還只是一名高二學生。

“1982年,讀完高二的我既可以升高三,也可以直接參加高考。我想,反正要考的我都學完了,那就趕緊高考。我的自信是有基礎的,在中學,我的全年級第一從沒跑過。”李賢玉曾回憶。

“來到了北大,才發覺人外有人。”她剛到北大時“學習很吃力”,4年後,她在全班第一個獲得本系碩士研究生保送資格。

1990年7月碩士畢業後,正值大學生留學熱、經商熱。一個偶然的機會,她隨導師去看望原二炮部隊的一位老領導。這位領導對她說:“像你這樣掌握高新知識的年輕人,如果能到導彈部隊工作,一定會大有作為的。”

隨後她參軍入伍,進入原二炮部隊。

1992年,部隊開始籌建第一套作戰指揮自動化系統。時年28歲的李賢玉,成為科研團隊裡年齡最小的技術人員,承擔了網絡總體構建和實時數據傳輸兩項攻關任務。

經過幾年的努力,指揮自動化系統成型。1995年盛夏,原二炮奉命向某海域進行導彈發射訓練,系統獲得成功。當時一位軍委首長對李賢玉連說了三個“不簡單”。

該項目開創了中國戰略導彈部隊信息化建設先河,成為全軍的“標誌工程”,獲全軍科技進步二等獎,李賢玉也獲記三等功。之後,她當選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2003年後,原二炮委派當時剛剛擔任某研究所總工程師的李賢玉,負責某機動指揮系統的研製攻關任務。

經過幾年的奮戰,2006年,李賢玉的成果在軍事演習中亮相。當時的二炮首長稱讚她:“能把這麼多系統‘統’起來,真是了不起!別看一個弱女子,能頂咱們好幾個導彈旅長。”

這套系統,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李賢玉因此榮立二等功。

“政事兒”注意到,李賢玉還是全軍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的總師組成員,她花費六年時間,建成了戰略導彈部隊的“中國劍網”。

2007年,李賢玉率先提出自主研發指揮信息系統軟件。3年後,這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指揮信息系統問世。

2013年,她再度當選全國人大代表;2018年,任全國政協委員。

“政事兒”注意到,近幾年全國兩會,李賢玉都會帶來她的議案和建議,多與軍隊信息化建設有關。

2013年的全國兩會上,她的議案為“推進國家自主可控基礎軟硬件建設發展”,2016年議案為“用技術推動新質戰鬥力提升”;2017年為“在軍事領域加快構建軍民融合創新體系”。

“信息化是高端技術的博弈,核心技術買不來,單純模仿走不遠,依賴引進行不通。”她認為。

生活中的李賢玉頗為直率,她評價自己的性格為“有點‘虎’”。

“我這人有點‘虎’,你一看我開車,就知道我是東北的,我有股不服輸的勁兒。”2013年,她接受一家中央媒體的專訪。“政事兒”注意到,李賢玉在這次訪談中講述自己的學業、工作、家庭生活,頗為坦率。

回顧自己的人生經歷,李賢玉說:“我這個人沒多麼遠大的目標、多麼長遠的打算。我的特點在於,一步一個腳印,只要有機會,一定能抓住。不管幹什麼,有踏實和堅持,鐵定能幹好。”

“我跟兒子說,不能只想著乾造原子彈的活兒,人都得從小活兒幹起,才能幹大活兒。”李賢玉說。

“政事兒”(微信ID:xjbzse)撰稿/新京報記者 許騰飛 校對: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