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預警直升機體系化作戰當中的重要一環

預警直升機體系化作戰當中的重要一環

大名鼎鼎的英國皇家海軍“海王預警直升機”,它的出現使得中小國家也具備了遠程預警能力。

預警直升機的出現源自於1982年的“馬島戰爭”,當時皇家海軍橫跨大西洋進入到了“馬島”附近海域與阿根廷海空軍交戰,由於“鷹級”大型航母退役,皇家海軍只得派出“無敵號”和“競技神號”兩艘輕型航母參戰,由於沒有預警機只靠艦載遠程雷達對空搜索,結果導致了皇家海軍的多艘戰艦被超低空來襲的阿根廷空軍擊沉擊傷,損失非常慘重!

預警直升機體系化作戰當中的重要一環

被“飛魚”空艦導彈擊中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

預警直升機體系化作戰當中的重要一環

由於沒有預警機,皇家海軍在海戰當中只能是採用最原始的警戒艦的做法,把防空型驅逐艦部署在特混艦隊的外圍,使用遠程艦載雷達充當“警戒哨”,皇家海軍的這種戰法就像二戰期間美軍派驅逐艦擔任“警戒哨”,預警“神風特工隊”那樣...但警戒艦必然會成為阿根廷空軍的眾矢之的!所以,“謝菲爾德號”和它的姊妹艦“考文垂號”一併被擊沉。

預警直升機體系化作戰當中的重要一環

皇家海軍歷史上是有過固定翼預警機的,就是圖片上的“塘鵝預警機”,它被航空迷們認為是時間上最醜的飛機,雖說它在性能上與美軍的E–2C預警機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是它至少可以提供150公里的預警距離和單架2~3小時的空中預警時間,可惜的是“塘鵝”隨著“鷹級大型航母”1978年退役了,這也使得皇家海軍在“馬島戰爭”中損失慘重。

預警直升機體系化作戰當中的重要一環

阿根廷空軍的法制“超軍旗”攻擊機和機翼下掛載的M38“飛魚”反艦導彈。

從當時的武器裝備技術水平來說阿根廷並沒有多高,而是因為英國的裝備質量下降和缺失,阿根廷空軍再利用地形地貌的掩護超低空突防,留給英國軍艦的預警時間大大的壓縮,“海標槍”和“海狼”防空導彈根本形不成有效的梯次防禦,才讓阿根廷的攻擊機有了可乘之機獲得了頗佳的戰果。

痛定思痛后皇家海軍著手研製新一代的預警機,可問題是國防開資上的拮据已經造不起大型航母了,只有三艘“無敵級輕型航母”,根本不能使用固定翼預警機,為此英國選用了“海王”大型直升機為平臺,改造成為“海王預警直升機”。

預警直升機體系化作戰當中的重要一環

“海王預警直升機”的最顯著外形特徵就是在直升機的右側有一個大型“陀螺狀”的雷達天線,它實際上是一個橡膠的氣囊,安裝在雷達天線的底部,為可充放空氣式,不用的時候將空氣排出,使用時氣體充滿,可以在水面緊急降落時當做充氣浮伐用。

“海王預警直升機”的主要裝備是一部“搜水”警戒雷達,採用多普勒壓縮技術的X波段頻率捷變機載雷達,帶有數字式目標跟蹤、存儲和處理計算機。這型雷達實在1979裝備到皇家海軍的反潛機和直升機,用於執行遠程監視和海上目標搜索。

預警直升機體系化作戰當中的重要一環

“海王”MK7預警直升機使用的是改進型“搜水2000雷達”,增加了脈衝多普勒功能,並且按照需要發展出了多種型號,其中:2000AEW型替代早期的“海王”的“搜水雷達”、2000MS具備了導航和合成孔徑功能的還是偵察型、2000MR具備了交強的抗海雜波功能,可用於遠程反潛和給反艦導彈提供目標中繼和識別/指示功能。

海王機載雷達的工作環境較好、維護條件也比較寬鬆,但由於罩內旋轉方式限制了天線尺寸(相對於固定翼預警機),使海王預警直升機的探測距離受到明顯制約,遠不及E–2C預警機。

預警直升機體系化作戰當中的重要一環

“海王預警直升機”機艙內的雷達操縱檯橙色座椅是對海搜索操縱檯,另一個是對空操縱檯。

“搜水雷達”由兩名雷達操縱員操作,戰術協調員可以與艦隊指揮系統進行通訊,顯示系統可以跟蹤並處理40個水面目標,另一名操縱員的顯示器可以顯示16個空中目標,可以引導6架戰鬥機對跟蹤目標進行攔截。

“搜水雷達”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預警雷達,雖然在演習當中表現不錯,但並不能很好的滿足艦隊防空的需要。為了增強“海王預警直升機”的綜合性能,皇家海軍用“搜水2000雷達對“海王MK2”進行了升級。升級後的的“海王”型號為MK7,具備更好的探測能力和16號數據鏈,可同時完成對250個海上和空中目標的的跟蹤處理能力,但雷達雖然經過了升級,但它的核心仍然是海上巡邏機的雷達系統,與真正的空中預警/指揮機的雷達相比差距仍然很大,雷達天線的尺寸不足一直限制著探測距離。

預警直升機體系化作戰當中的重要一環

“海王預警直升機”服役之後,極大的鼓舞了蘇聯人,由於當時的蘇聯只有排水量4萬噸級別的“基輔級”航母,根本不可能搭載艦載固定翼預警機,有了“海王預警直升機”的探路,蘇聯也開始用卡27型直升機平臺改裝出卡31預警直升機,在“基輔級”航母和“第比利斯號航母”(後來的庫茲涅佐夫號)上服役。

卡31是在卡27直升機上裝備了警戒雷達,在3500米的高度巡航速度為120公里/小時,空中滯留時間2.5小時。作為蘇聯海軍為航母設計的預警平臺,卡31雷達系統的體制要比“海王”的先進了很多。

預警直升機體系化作戰當中的重要一環

卡31的機載雷達叫做E801M,平板天線採用水平機械掃描和垂直電子掃描混合方式,其掃描方式與美軍的E–3A“望樓”預警機的APY–1相控陣雷達相似。E801M天線陣面長5.75米、寬1米,天線面積約6平米,重200公斤,具備良好的抗海雜波干擾能力,飛行高度在3000米時對戰鬥機的探測距離為120~150公里,對導彈艇大小的目標探測距離為250公里,可同時跟蹤/處理20個空中目標和20個水面目標。

卡31的雷達監控/操縱員只有一名,雷達數據需要回傳到編隊指揮控制中心處理並且分發的其它艦艇和飛機,機載抗干擾保密數據鏈的通訊距離為150公里。通過對雷達和數據鏈性能數據的分析,卡31在執行雷達警戒任務時與編隊 的最大距離不能超過150公里,實用條件下巡邏位置和編隊距離在100公里之內。卡31的雷達天線直接佈置在機體外,從單純的雷達面積尺寸來說與美軍的E–2C預警機的雷達相比,並且根據技術的進步採用不同類型的天線。

從可維護保養、機械結構複雜程度來說卡31要差於“海王”,但是雷達天線的尺寸大再加上將來的技術進步電子器件會越來越少,功能越來越強大,它是雷達綜合效能會大大超過“搜索2000”雷達。

預警直升機體系化作戰當中的重要一環

法國海軍在“戴高樂號航母”之前的兩艘“克萊蒙梭級航母”上也沒有預警機,這與當時西方國家對抗蘇聯的任務分配有關,法國和北約其他歐洲國家的航母都很小,戰時被分配的任務是反潛和對地支援,空中預警這方面由美軍的超級航母上的預警機來完成,並且將信息通過數據鏈分配給盟國的戰機/戰艦,這種任務分配到現在也沒有什麼改變,所以美國以外北約的國家都沒有認真的研製過預警機,法國的“大西洋預警機”和英國的“獵迷”預警機在技術上遠不及美軍E–3“望樓”戰預警機,現在北約國家的戰略預警都由E–3來完成,而歐洲國家的海軍根本沒有預警機。

但是,法國堅持防務的“獨立自主”,在1990年代中期開始建造“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時候購進幾架美製E–2C“鷹眼”預警機作為艦隊防空,E–2C的總體性能完成超越了“海王”,所以法國海軍沒有研製預警直升機這個機種。

預警直升機體系化作戰當中的重要一環

雖說海軍不需要預警直升機,但法國還是研製了預警直升機的另外一個分支,就是陸軍(空軍)航空兵使用的戰場偵察直升機,圖片上就是法國利用“美洲獅”直升機平臺改造的“地平線陸上預警直升機”,在身為的尾部安裝了一部可旋轉的偵察雷達,該雷達採用了探測精度較高的X波段,天線尺寸越約5×0.8米,對地面和低空目標探測距離為130~180公里,地形分辨率估計在20~30米之間,側速精度3米/秒(相當於很精確的跟蹤一輛吉普車大小的目標)。

預警直升機體系化作戰當中的重要一環

大概其的介紹完世界上主要預警直升機的型號,那麼它的作戰能力到底怎麼樣呢?

直升機安裝了小型搜索雷達後,因其平臺和雷達都是現成的裝備通過改裝實現了設計/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形成戰鬥力的時間也較短,由於它的平臺體積小,不僅適用於航母更可以編入到護航編隊當中,使其成為大範圍水面搜索和反潛警戒雷達哨,有效的對抗潛艇和反艦導彈的威脅,為艦隊反潛和攔截反艦導彈提供了寶貴的預警時間,但任何裝備都有其克服不了問題,預警直升機飛行速度和雷達性能都不如常規的固定翼預警機,雷達搜索範圍小,效率低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

預警直升機體系化作戰當中的重要一環

現代海戰當中戰機的超低空突防仍然是主要作戰模式,雖然現代大型防空驅逐艦都已經安裝了相控陣雷達和遠程艦空導彈,但是受地球曲面的影響,艦載雷達發現來襲敵機或者反艦導彈的距離是要根據它們的來襲高度的,上面的圖片表明,在3100米左右的高度艦載雷達發現敵機的距離是200公里,而當敵機在196米的超低空掠海飛行時,雷達的探測到它的距離只有50公里,如果這個時候敵機發射超音速反艦導彈,給戰艦組織防禦時間只有不到2分鐘的時間,因為超音速反艦導彈在這個距離內轉瞬間就進入到了2.5馬赫的末端突防階段,軍艦根本來不及反應...所以,給一般的護航編隊配備預警直升機是非常有必要的,當年皇家海軍研製“海王預警直升機”也就是這個初衷。

預警直升機體系化作戰當中的重要一環

我軍153號“西安艦”正在與卡31預警直升機進行合練,這對於裝備了大型相控陣雷達的驅逐艦來說是相互補充,如虎添翼,預警時間至少提高5分鐘以上,也為“紅旗9”遠程艦空導彈提供了最佳的攔截距離。

由於預警直升機的加強要相對的便宜很多,中等海軍也有條件裝備較多的數量,而大國海軍也將它作為編隊防空的補充,在沒有航母參與的軍事行動當中預警直升機由於平臺適應性比較好,擔當編隊的高空雷達哨確實給編隊防空提供的有效的保障。

預警直升機體系化作戰當中的重要一環

卡31戰場預警機,它是艦載預警直升機的變種,據說在敘利亞戰場上已經投入使用了。它不但可以掃描戰場上敵軍的坦克、裝甲車...等裝備的機動,還與米–8電子干擾直升機組合對敵方的通訊/指揮設備進行監聽和干擾,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現代野戰條件下,戰場環境是非常複雜的,部隊的防空任務更是非常的繁重,相反敵方的戰鬥轟炸機就是利用複雜的地形地貌進行突防的,從哪個方向什麼時間突防都很難具體獲知,大大的增加了部隊野戰防空的難度,所以陸軍也非常有必要配置預警直升機進行戰場監控。

預警直升機體系化作戰當中的重要一環

駐阿富汗英軍的機場,“山貓直升機”不遠處就是三架“海王直升機”,有報道稱“海王預警直升機”也參加了阿富汗戰爭,為駐阿多國部隊提供戰場預警,因為多國部隊的營區、機場都是固定的,塔利班武裝經常使用火箭炮對這些目標實施突襲,有了預警直升機後可以在較遠的距離就是發現小股游擊隊,這對於基地防禦的很有效的。

總之,不論是海軍艦載型預警直升機或者陸軍警戒直升機,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都能較好的提供戰場預警服務,有效的提高了海軍編隊的預警和陸軍基地反偷襲的預警時間,同時直升機平臺體積小的戰場環境適應能力也很強,有一塊空地兒就能供它起降,同時它的戰場可維護性也很高,要比固定翼預警機簡單的多。

預警直升機體系化作戰當中的重要一環

海王預警直升機停飛狀態,橡膠氣囊已經放氣了,整機飛機在旋翼摺疊後面積在200平米的地方就能停靠。

隨著現代戰爭的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戰場感知能力要是低下,部隊所受的裝備損失和人員傷亡數量必然很大,為了減少損失就必須做到遠距離發現敵情,有效組織進攻和防禦,在偵察裝備上要配屬發現敵情距離較遠、裝備可操作性和可維護性相對容易的裝備,預警直升機大體上符合這些要求,所以它必然會是體系作戰當中的一個主要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