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古代百姓糧食不夠吃怎麼辦?明朝福建一牛人,解決饑荒難題

說起“袁隆平”這三個字,全國人民都耳熟能詳,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截至2017年,雜交水稻在我國已經累計推廣超過90億畝,增產糧食6000多億公斤,不得不說在應對我國乃至世界人口的糧食短缺問題上,袁隆平院士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中國自古就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數量一度世界領先。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即使擱在古代,那也一直是頭等大事,眾所周知,古代人民一直都是靠天吃飯,所以經常會出現災荒,那麼古人在解決饑荒時有沒有出現像袁隆平院士這樣的人呢?今天李夫子就給大家介紹一位傳奇人物!

古代百姓糧食不夠吃怎麼辦?明朝福建一牛人,解決饑荒難題

說起古代的“袁隆平”,還真有一位人物同樣解決了古代人民糧食短缺的大問題,他就是“陳振龍”!陳振龍是明朝萬曆年間的福州長樂縣人,此人從小飽讀經書,不到二十歲就中了秀才,這麼看也算是年輕有為了。但可能讀書的好運氣用的太快,以至於後來他又多次參加鄉試,但均以失敗告終,於是心灰意冷的陳振龍決定“棄文從商”,另謀出路。為了討生活,他決定迎合當時明朝官府開放海禁的東風跑海船,搞“跨國貿易”。

古代百姓糧食不夠吃怎麼辦?明朝福建一牛人,解決饑荒難題

陳振龍冒死從呂宋引進番薯

很快,他便跟隨東南沿海一帶的很多商人一起前往呂宋,也就是今天的菲律賓經商,明朝中後期呂宋被西班牙殖民者佔據,陳振龍在呂宋期間接觸到了西班牙人種植的番薯,也就是我們現在常吃的紅薯、地瓜,令他十分意外的是這種神奇的作物不僅耐旱易活,甚至生的熟的都能吃,這簡直就是糧食中的戰鬥機啊!就這樣,陳振龍敏銳地捕捉到了番薯的經濟價值,他認為如果把這一作物引種到大明朝的土地上,必定是一件造福萬民的好事。

古代百姓糧食不夠吃怎麼辦?明朝福建一牛人,解決饑荒難題

可引種一事哪有這麼容易呢?要知道番薯原產自美洲,大航海時代曾由哥倫布帶回西班牙,後來又由西班牙水手帶入呂宋。因此這群人可是對此物有著絕對的所有權和最終解釋權,而當地的西班牙殖民者更是將番薯作為寶貝,不僅嚴禁外流,違者甚至還要受到嚴厲的刑罰。無奈之下,陳振龍只能先偷偷在呂宋學習番薯栽培技術,並悉心向當地農戶求教,等待回國的時機。

終於在萬曆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593年,陳振龍滿載一船貨物準備回國販賣,臨行前他偷偷的將一根番薯藤纏進了船上的吸水繩中,瞞過了盤查兵丁的搜檢,長途跋涉將它帶回了福州。回到家後,陳振龍便立馬將這根番薯藤埋在了自家房屋附近的土地裡進行試種,沒想到還真種活了。根據他自己的記錄,“四個月以後,把土挖開,紅薯子母相連,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蜜棗。”

古代百姓糧食不夠吃怎麼辦?明朝福建一牛人,解決饑荒難題

番薯解決了古代百姓饑荒的大難題

說來也是巧了,番薯引種的這一年正趕上福建閩中地區大旱,五穀欠收,當時的福建巡撫“金學曾”為此事傷透了腦筋。陳振龍知道後趕緊讓兒子陳經綸給巡撫大人寫信,懇求金學曾“乞廣生民計,通飭各屬效文栽種,以裕民食”。意思就是讓巡撫大人下令推廣番薯種植,讓更多的百姓能吃得上飯。金學曾很快採納建議,通令福建各地按照陳振龍的方法大批量栽種番薯,竟然大獲豐收。不僅閩中饑荒得到了很大的緩解,甚至根據史料記載“鄉民活於薯者十之七八。”可見在荒年時,番薯竟然成為了百姓主要的充飢食物,救命的口糧。

古代百姓糧食不夠吃怎麼辦?明朝福建一牛人,解決饑荒難題

到了清朝初年,番薯已經在福建、江西、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廣泛種植。根據清代徐珂編寫的《清稗類鈔•植物類》中記載:“康熙時,聖祖命於中州等地,給種教藝,俾佐糧食,自此廣佈番滋,直隸、江蘇、山東等地皆種之。”在乾隆41年時,乾隆皇帝也曾親自下詔要大力推廣番薯種植,為荒年做準備,從此在最高統治者的帶領下,番薯在全國範圍內遍地開花,日漸成為老百姓糧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際上在明清兩代大量種植番薯,不僅解決了燃眉的饑荒,也帶動了人口的爆炸性增長。明朝末年,天下大亂,無休止的戰爭使得人口銳減,到了滿清入關時,全國人口也還不到1億,而從康熙登基到乾隆55年,這100多年的時間裡,人口近一舉突破了3億大關,人口的快速增長充分說明了百姓有足夠的糧食吃,溫飽問題得到了解決,這其中小小的番薯功不可沒。

陳氏後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而更功不可沒的還有陳振龍和他的後人,據說在陳振龍父子之後,陳氏後代依舊繼承了祖制,在全國各地進行番薯的推廣工作。陳振龍的曾孫“陳以桂”就曾把番薯帶出福建,引入浙江,而陳以桂的兒子“陳世元”更是一路向北,直接將番薯種到了山東膠州。不僅如此,陳世元還把一生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番薯種植這件事上,甚至還為此寫了一本名叫

《金薯傳習錄》的書,告訴大家怎麼種番薯。後來福州百姓在當地的烏石山建起了一座“先薯亭”,以紀念和感謝陳氏一家的貢獻,而陳振龍也因為冒死從呂宋引進番薯,被後世親切的稱為“中國番薯之父”!

古代百姓糧食不夠吃怎麼辦?明朝福建一牛人,解決饑荒難題

李夫子說陳振龍

無論是古代的陳振龍還是今天的袁隆平院士,他們都心繫人民,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福祉,都說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在享受他們辛苦耕耘換來的每一碗糧食的同時,也不要忘了向他們致敬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