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媽媽,別拿我跟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啦!”

“媽媽,別拿我跟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啦!”

1、“別人家的孩子”是什麼樣的?

從小到大,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夙敵,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在家長的眼裡,別人家的孩子,集所有優點於一身,無論你有多努力,始終無法超越: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多聽話;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每次考試都第一名;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自己洗衣做飯;

……

在父母眼中,別人家的孩子永遠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孩子。

《少年說》中,一個叫袁璟頤的女生在節目中控訴媽媽,永遠把她跟全校第一的學霸女閨蜜作比較:

“你看你成績這麼差,那誰怎麼會和你做朋友。”

女兒聲嘶力竭,但媽媽並不為所動:

“我這樣做比較是為了培養你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好的學習方法,跟成績好壞沒有關係。”

顯然,媽媽的道理並沒有讓女兒信服,女兒繼續吐槽媽媽:

我也很努力,為什麼媽媽你都看不到?

“媽媽,別拿我跟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啦!”

媽媽辯駁道:“因為我認為你性格里頭,如果不打擊你,你就會有點飄。”

袁璟頤委屈得哭了:“我都說我不適合激將法,你們老是在這裡打擊我,我就一定會覺得自己很差。”

我們身邊也一定有這樣的家長:

通過不斷地否定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試圖激發孩子的鬥志 ,但結果往往給孩子帶來了更多的痛苦。

中國青年報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

91%的受訪者稱,自己身邊對孩子要求和期望高的家長多;

84%的受訪家長會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較。

父母總愛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比較,總是指責孩子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對自家孩子的長處視而不見。

但是您想過嗎?

長期對孩子持否定式教育,不僅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變得自卑,還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

“媽媽,別拿我跟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啦!”

2、您為什麼不願誇自己的孩子?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中國父母總喜歡誇別人家的孩子,而不願誇自己家孩子。

但是,這會給自己家孩子這種感覺——你必須全能,否則別人家孩子總有比你強的地方。

是的!這很可能是父母將“我必須全能或完美”的嬰兒式渴望,投射到孩子身上,變成“你必須全能或完美”。

“媽媽,別拿我跟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啦!”

而這背後的原因,無外乎以下3點:

(1)父母焦慮,對孩子期望高

鄰居小冬,就是那種別人家的孩子。

雖然剛上初中,但他已得過多種獎項,證書一大推。

只是,小冬媽媽對此並不滿意,她經常唸叨:鼕鼕在數學、作文、英語等方面都還要提高。

小冬爸爸也是一樣,因為自己曾經在14歲就考上大學,因此他也希望小冬能超過自己。

“你現在條件這麼好,如果還不如我,豈不被人笑話”!

這是小冬爸爸常掛嘴邊的一句話,殊不知,這樣的話語已讓小冬倍感壓力。

親子專家林文采博士認為:正如孩子的身體成長需要營養一樣,孩子的心理如果要健康發展,同樣需要心理營養。

而心理營養就來自父母的肯定、讚美及認同。

事事要求做到完美,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能力,永遠也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於是就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

“媽媽,別拿我跟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啦!”

(2)拿孩子的短處與別人家孩子的長處相比

前陣子,熱播電視劇《小歡喜》劇中,方一凡雖然成績墊底,但他卻是個陽光少年,班級的開心果。

只是,方一凡媽媽卻從來都看不到他的長處,哪怕他力爭上游,但還是得不到媽媽的一句肯定。

“在班級裡上游都沒用,得跟全區的學生比。”

氣得方一凡直說:“我不高考了!”

於是,母子二人還在大庭廣眾之下撕破了臉。

“媽媽,別拿我跟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啦!”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認為:

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於成人的評價。

經常遭父母打擊的人,常常容易自卑,並且會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

梅雖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你有你的輝煌,我也有我的精彩,何必非得較出高下?

結果固然重要,但相比而言,更應看重孩子努力的過程。

“媽媽,別拿我跟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啦!”

3、學會這3招,

你的孩子也能成為千里馬

魯迅先生說:

教育是理解,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教育是指導,時勢既有改變,生活也必須進化。

後起的人物,尤異於前,決不能用同一模型,無理嵌定。

面對孩子,父母要有善於發現孩子優點的眼睛,不要老是抓著孩子的缺點不放,而應從以下3點自我成長: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句老話,這也正是教育的藝術。

我們不妨多角度去看待孩子,發現孩子的優勢和不足。

籃球明星姚明,在少年時期,也是進入的重點中學,但父母發現他在學習上跟同學有差距,於是每天加課補習。

“媽媽,別拿我跟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啦!”

後來,由於時間都花費在作業上,導致姚明想要放棄學習籃球的時間。

父母意識到後,決心揚長避短,便將姚明轉到另一所以體育為特色的中學。

從此,姚明在學習上步步提升,籃球技術也日益精進,從市隊到國家隊,最後到美國火箭隊,成了世界級籃球明星。

很多家長才意識到:認識孩子的優勢,因材施教,才能造就後來的“姚明”。

(2)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家長們,既然我們不是完美的父母,也請別苛求孩子完美。

著名作家六六,在這一點上就做得很好。

她對兒子特別有包容心,學校要報課外活動,兒子唯一會的運動就是游泳,可她說學校游泳隊剛拿了全市冠軍,不會收一個只會狗刨的孩子。

“咱報藝術項目,學鋼琴。”

“學校鋼琴班的孩子都拿國家大獎了。”

“那就參加機器人小組。”

“他們只收數學好的。”

六六看一眼兒子剛及格的卷子,說:“要不就報烹飪插花?你們學校的孩子應該沒一個以後會考藍翔技校。”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雨有雨季,花有花期,慢慢看其成長,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3)自己跟自己相比

經典暢銷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這樣一句名言:

生命的價值在於超越自我。

的確,每個人最大的對手其實是自己。

“媽媽,別拿我跟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啦!”

把孩子近期的表現和過去做比較,如果進步了,就可以進行表揚。

還可以和孩子一同制定目標,達成目標時要及時給予肯定,如未達成,一起分析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攻克。

作家海明威說: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正高貴的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只要孩子比過去進步了,就是最大的收穫,又何必非得超過別人!

“媽媽,別拿我跟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啦!”

知乎上有個話題:有一種心理陰影,叫別人家的孩子。

其中一條高贊回帖是這樣的:

爸爸一直覺得,讓我成長的最好辦法就是跟別人家的孩子作對比,以為這樣可以讓我堅強。

但是我今年31歲了,仍然活得很自卑。

永遠被迫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抑鬱症5年,我一度覺得是他們兩個正常人,生出了一個不正常的孩子。

怎麼樣?看完是否有讓人莫名心酸的感覺?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

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媽媽,別拿我跟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啦!”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對你我有新的思考、新的改觀,謝謝!

首發微信公眾號【父母城邦】,每天5分鐘,學習一點點,陪伴1億青少年成長!

點擊文末鏈接,即可關注父母城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