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淮軍名將劉銘傳如何從草寇到一品大員的?他一生做了哪三件大事?

劉銘傳(1836年-1896年),字省三,自號大潛山人,因排行第六、臉上有麻點,人稱劉六麻子,安徽合肥西鄉(今肥西縣)大潛山人。清朝名將、名臣,系臺灣省首任巡撫,李鴻章手下的洋務派骨幹之一。

劉銘傳一生做過三件大事:

一是跟隨李鴻章鎮壓太平軍和捻軍,因功晉升為直隸提督;

二是督辦臺灣軍務,領導臺灣軍民英勇抗擊法國入侵者;

三是首任臺灣巡撫,創辦了一批新式企業,是臺灣的近代化之父。

下面就把這三件大事跟大家一一聊聊。

淮軍名將劉銘傳如何從草寇到一品大員的?他一生做了哪三件大事?

一,跟隨李鴻章鎮壓太平軍和捻軍,因功晉升為直隸提督

劉銘傳家世代務農,兄弟姐妹6 個,劉銘傳最幼,排行第六。他兒時患過天花,鄉里稱“劉六麻子”。劉銘傳11 歲時,父親病故,隨後大哥三哥又相繼去世,其他幾個哥哥各自成家,此後便與母親周氏單獨生活。母子相依為命,靠販私鹽為生。劉銘傳性情豪爽,同當地青年人相處甚好。

有一天,劉家因繳不出民團要求的糧食,被當地土豪侮辱。劉銘傳向土豪警告道:“你們不能再作威作福,欺侮鄉民,否則,我就要宰掉你!”土豪見是一個赤手空拳的毛頭小子,狂笑道:“孺子還敢阻擋我嗎?”劉銘傳頓時怒髮衝冠,奪下土豪的佩刀,手起刀落,劈下那土豪的頭顱,大呼:“我殺死了土豪,你們要保衛家鄉,就跟我來吧!”當即有數百名鄉里青年表示擁戴。劉銘傳便領著這些青年,在大潛山修圩築寨,開始了團練生涯。

1851年,洪秀全領導太平天國起義。從1857年6月起,太平軍相繼攻克了安徽的安慶、桐城、六安、廬州等地,安徽巡撫江忠源被擊斃,安徽團練大臣呂賢基投水自盡。面對如此強勁的太平軍,在家鄉佔山為王的劉銘傳一度想加入它的行列,只因祭旗時狂風吹斷旗杆,眾人認為是不祥之兆,才作罷。隨後,劉銘傳採取了坐山觀虎鬥的策略。

1861年,李鴻章回合肥為曾國藩募兵。劉銘傳從心底佩服這位老鄉,馬上參加了李鴻章編練的淮軍。1862年,李鴻章率淮軍援江蘇,劉銘傳的“銘字營”隨至上海,並裝備了先進的洋槍洋炮。由於劉銘傳兇悍善戰,深受李鴻章的器重和賞識,李鴻章命劉銘傳充任都司經遊擊、參將,升至記名提督(相當於省軍區司令)。“銘字營”中多為劉家子弟,劉銘傳在營中職務最高,輩份也最高,其骨幹將領皆為劉家子弟和劉銘傳辦團練中結納的“同裡敢戰之士”,他們絕對服從劉銘傳的指揮,成了劉銘傳起家的重要幫手。

淮軍名將劉銘傳如何從草寇到一品大員的?他一生做了哪三件大事?

李鴻章屠殺太平軍是出了名的。劉銘作為李鴻章的部下傳也不例外。1863年9月攻陷江陰後,劉銘傳指揮手下一口氣屠殺了近10萬名太平軍將士。1864年 5月攻佔常州後,劉銘傳竟下令將護王陳坤書分裂肢體,實施“磔刑”。太平天國被鎮壓後,劉銘傳憑其出色表現,被清廷賞穿黃馬褂,晉升為直隸提督。

公元1864年(同治四年),曾國藩督師圍剿捻軍,劉銘傳奉令率軍剿捻。時清將僧格林沁正率精銳騎兵尾隨捻軍左奔右突,疲於奔命。“銘字營”秉承曾國藩、李鴻章旨意,保存實力,駐六安、霍山一帶按兵不動。僧格林沁部1.1 萬多人馬被捻軍全殲,僧格林沁斃命。清廷聞訊震怒,嚴旨申飭曾國藩,給劉銘傳以革職留任的處分。

公元1864年十一月,劉銘傳率軍尾追捻軍,衝過周家口,強渡沙河,在宏濟橋與捻軍賴文光、任化邦、牛洛紅等遭遇,銘軍憑藉洋炮隊火力,殺傷捻軍甚眾,於次年三月攻下黃陂縣城,劉銘傳因此官復原職。

公元1865九月,捻軍賴文光部與張宗禹部衝破曾國藩的沙河防線,進軍河南中牟,分為東、西捻軍。曾國藩河防戰略失敗,引咎辭職,清廷令李鴻章接任。李鴻章趁機擴充淮軍,由4 萬人擴展到7 萬人。“銘字營”馬營的擴軍尤為迅速,淮軍一共有28個馬營7000多匹戰馬,“銘字營”就有13營3500多匹戰馬。“銘字營”負責追剿東捻軍,歷時三載,最後終於在楊州瓦窯鋪將東捻軍徹底戰敗。

在東捻軍垂危之際,西捻軍聞訊馳援,直逼天津。清廷驚恐,嚴旨不停催促劉銘傳率軍護衛。劉銘傳向李鴻章獻計,將西捻軍引到黃河、運河、徒駭河之間的狹長地帶,後與之決戰,西捻軍果然中計,全軍覆沒。至此,東、西捻軍徹底失敗。劉銘傳以軍功功而晉爵一等男爵,連祖上三代也受封為一品官爵。由此,合肥肥西劉氏名揚鄉里。

淮軍名將劉銘傳如何從草寇到一品大員的?他一生做了哪三件大事?

淮軍

二,督辦臺灣軍務,領導臺灣軍民英勇抗擊法國入侵者

如果說鎮壓太平軍和捻軍,是劉銘傳生命中汙點的話,那麼,在抗法保臺戰中的傑出表現,則使劉銘傳得以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公元1884年(光緒十年)6月,法國侵略者把戰火燒到臺灣海面,清廷詔令劉銘傳入京,他當即上了一道《遵籌整頓海防講求武備折》,慷慨主戰。6月26日,清廷下詔,命劉銘傳督辦臺灣軍務,就在同一天,法國政府也下令將駐越南的東京灣艦隊和南中國海艦隊混合編組,成立一支特遣艦隊,由法國海軍中將孤拔率領,臺灣告急!

在這緊急時刻,劉銘傳臨危受命,以福建巡撫銜督辦臺灣防務。7月16日,劉銘傳率舊部134人抵達臺灣的基隆港,從此揭開了臺灣保衛戰的序幕。他抵臺的當天,就到炮臺巡視、佈防。8月3日,法艦4艘進攻基隆。劉銘傳親自督戰,命令守軍開炮還擊。法軍登陸後,他又指揮守軍分路出擊,擊斃法軍官3人,擒斬1人,打死打傷法兵百餘人,繳槍數十杆,帳篷10餘架,軍旗2面。殘敵只得逃奔回艦。

10月1日,孤拔率法艦憑藉強大火力再次進攻基隆。劉銘傳權衡利弊,力排眾議,採取“撤基援滬”戰略,主動放棄了基隆。事後證明,法軍得到的是一座空城,有的法國軍官形容基隆是一個“悲慘堡壘”,是“一座巨大悲慘的墳場”。

10 月8日,8艘法艦猛轟滬尾(今淡水)。由於守軍嚴格執行了劉銘傳制定的“四面埋伏,聚而殲之”的戰術,來犯法軍受到重創。據統計,這次戰役斃傷法兵300 多人,14人當了俘虜,70多人因潰退落水溺死。這就是著名的“滬尾大捷”(也稱“淡水大捷”)。這次戰役沉重地打擊了法國侵略軍的氣焰。

從 8月下旬開始,惱羞成怒到極點的法國政府命令20餘艘法艦封鎖了臺灣海峽,妄圖困死臺灣。當時清守軍的處境也確實很艱難。經過兩個月的血戰,“能戰者不足 三千人”,加上天熱疫癘流行,“軍士日有死亡”。但劉銘傳決心戰鬥到底,表示一定要“同將士惟拼死守,保一日是一日”。

為了抵禦入侵,劉銘傳組織將士築長牆, 挖巨洞,做好持久固守的準備。同時還激發當地紳士和民眾的愛國熱情,主動出錢出力,設法自救。結果,反倒使孤拔陷於進退維谷的困境。

1885年3月,法軍在鎮南關大敗。隨著戰局的逆轉,孤拔只得率法艦撤退。劉銘傳率軍經過8個月激戰,終於擊敗法國侵略軍。劉銘傳成為抗法保臺的英雄。

淮軍名將劉銘傳如何從草寇到一品大員的?他一生做了哪三件大事?

抗擊法軍

三,任臺灣巡撫,創辦了一批新式企業,是臺灣的近代化之父

臺灣原來隸屬福建省,是福建省的一個道。1885年10 月12日,清政府根據幾位大臣的“奏議”,下詔將臺灣道改為中國的第二十個行省---臺灣省。大臣們建議把“福建巡撫改為臺灣巡撫”的理由是:“臺灣為南洋樞要,廷袤千餘里,民物繁富……宜有大員駐紮控制”。正值督辦臺灣軍務且有福建巡撫頭銜的劉銘傳,遂被任命為第一任臺灣省巡撫,官拜一品。

儘管劉銘傳在臺灣建省時 間上有自己獨到的思考,認為應該“緩辦”幾年,但這個忠於職守的大員在臺灣巡撫任上嘔心瀝血,一干就是6年,直到1891年因病退休回鄉。

劉銘傳曾這樣坦言道:要以“一隅之設施為全國之範,以一島基國之富強”。他在臺灣的近代化建設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這些改革,使臺灣的局面為之一新。

清 初,臺灣僅一府三縣。劉銘傳按照省的設置,在臺灣設三府一州十一縣五廳,將臺灣分為南、中、北和後山四路:

中路為臺灣府,下設臺灣、雲林、苗粟、彰化四縣 及埔里社廳;

南路為臺南府,下設安平、嘉義、鳳山、恆春四縣及澎湖廳;

北路設臺北府,下設淡水、宜蘭、新竹三縣和基隆廳;

後山設臺東直隸州,下設卑南、花 蓮兩廳。

這一套行政設置,奠定了今日臺灣省行政區劃的基礎。

抗法保臺的實踐,使劉銘傳深深意識到加 強臺灣防禦能力的重要性。他在上奏朝廷的摺子中這樣寫道:

“臺灣為東南七省門戶,各國無不垂涎,一有釁端,輒欲攘為根據。今大局雖雲粗定,而前車可鑑,後 患方殷。一切設防、練兵、撫番、清賦諸大端,均須次第籌辦”。

基於這種考慮,他在基隆、滬尾、澎湖等地修築了10座“鐵水泥”結構的新式炮臺。同時向英國 購買了阿馬士頓後膛炮31尊和一批水雷,佈設在海港入口處。還定製了幾艘國外炮艦,並在臺北創辦了機器局、軍械所、火藥局,自己製造槍支彈藥。

在軍隊建設上,劉銘傳提出了“闢全臺自有之利,養全臺自守之兵”的思想。他很注意學習西方軍事技術,要求部隊做到“嚴肅營規,認真操練,挽回積 習,以備捍亂保邦”。為此,他對全臺國防軍進行了整編,將原來40營兵整編為35營。所編士兵一律更新裝備,練洋操,習洋槍,學習軍事理論。所有這些,極 大地提高了臺灣的防禦能力。

淮軍名將劉銘傳如何從草寇到一品大員的?他一生做了哪三件大事?

臺灣設省

劉銘傳上任時,臺灣的財政入不敷出。原因是田賦紊亂,稅收虛糜。為了減 輕政府的負擔,劉銘傳大膽提出了“以臺之財,供臺之用”的主張。1887年,他下令在臺南、臺北分設“清賦總局”,由30名得力官兵,分赴各縣,丈量土 地。經過3年清丈,臺灣田賦混亂的狀況得以扭轉。臺灣田地面積從賦前7萬餘甲,增加了4倍,共約30萬甲,稅收也增加大約3倍。原來每年徵收的田賦額銀僅 有18萬兩,清丈田地以後,年徵銀達到67萬兩。為了整頓稅收,還在臺北設立了“厘金總局”,對各種厘金進行清理,竭力堵塞漏洞,以求涓滴歸公。整頓以 後,臺灣全省年財政總收入從原來的90萬兩,激增到300萬兩,高時達到450萬兩。

劉銘傳看到臺 灣資源豐富,可開發和利用的資源很多,於是“通商惠工”,首先設立了煤務局,採用官督商辦的方式,投資40餘萬兩銀,購買新式掘煤機,日產煤100餘噸。 到1891年,臺灣煤產量達到7.7萬噸。1886年,又在臺北設立磺務局,在滬尾開辦硫磺廠。自1886年至1890年,共產硫磺122萬斤,年收純利 約4000兩白銀。此外,還陸續設立了煤油局、伐木局、蠶桑局、撫墾總局、樟腦總局等一批新式企業。

早 在1880年,劉銘傳就上奏清廷,建議在國內修建鐵路。因守舊者反對而未果。1887年,經清廷批准,他在臺北成立了鐵路總局,到1891年建成了一條北起臺北,南抵新竹,全長68公里的鐵路。這條鐵路的開通,不僅改善了臺灣北部地區的交通狀況,還極大地促進了北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這是我國自籌資金、享有主權的第一條鐵路。

劉銘傳還大力發展臺灣的通信事業。1886年,他在臺北設立了電報總局,先後在 省內架設陸地電報線500公里。當時的主要城市,如嘉義、臺南、彰化、新竹、基隆等都設有電報分局。同時籌辦鋪設了兩條海底電報線路,一條從滬尾到福州, 全長217公里;一條從安平到澎湖,全長98公里。這樣,臺灣水陸電線銜接,不僅省內信息暢通無阻,而且與中國大陸的聯繫也極為便捷。

1887年底,劉銘傳還撤除了舊式驛站,在臺北創設郵政總局,總局下設43個分局,並自行設計臺灣郵票,根據郵件輕重及遠近收取郵費。

對 於臺灣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劉銘傳也非常重視。執政期間,他舉辦了在臺灣本島進行的首次科舉考試(鄉試),為臺灣培養和造就了大批人才。他下令創辦西學堂,除教授中國經史文字外,還包括英、法、德文以及史地、測算、數學等,這是臺灣第一個新式學堂。他還進山“撫番”,安定民心,並單獨 為中部山區的少數民族山民辦了學校。

可悲的是,劉銘傳在臺灣的一系列改革也招來一些頑固人士的非議。“內外臣工多所嫉忌,而臺灣紳士亦肆為蜚語”。1891年,他被迫辭官還鄉。

甲午戰爭後,臺灣據《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劉銘傳聞訊悲憤至極。1896年1月12日凌晨,一代名將劉銘傳停止了呼吸,享年60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