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 食物是民族的地理,滋味是國家的記憶


食物是民族的地理,滋味是國家的記憶


文字:魏水華

頭圖:圖蟲

1700年前,北方少數民族第一次大規模進入中原,學習漢族文化的同時,也把吃牛羊肉的習俗普及到了關內平原。從此,開始了這個國家多民族融合的步伐。

食物是民族的地理,滋味是國家的記憶

食物是民族的地理,滋味是國家的記憶

900年前,趙宋皇室攜家帶口倉惶渡過長江,在杭州安家,開啟了南宋的歷史。與皇室一同落戶杭州的,還有河南的食俗。至今,在杭州的小吃“片兒川”、“貓耳朵”、“蔥包檜”裡,都能依稀看到當初汴京的影子。

食物是民族的地理,滋味是國家的記憶

食物是民族的地理,滋味是國家的記憶

400年前,滿清鐵騎踏足北京,除了改變了漢人柔弱的民風之外,還帶來了馬背民族高熱量、少調味的飲食傾向。今天北京小吃豌豆黃、滷煮、薩其馬,乃至涮羊肉,都由此奠定了基礎。

食物是民族的地理,滋味是國家的記憶

食物是民族的地理,滋味是國家的記憶

200年前,英荷殖民者在東南亞大量招募勞工開發。討生活的中國東南沿海百姓大量“下南洋”,他們作為東南亞重要的歷史參與者與改變者,卻沒能改變自己和子孫的飲食喜好。除了隨處可見的廣式早茶、潮汕滷水、閩南炸物之外,聞名世界的海南雞飯,分明是廣式白切雞的翻版。

食物是民族的地理,滋味是國家的記憶

食物是民族的地理,滋味是國家的記憶

50年前,百萬大陸移民去往寶島臺灣。這些“外省人”思戀家鄉的味道,結合了川菜紅湯牛肉和江浙澆頭面的特點,創制出了臺式牛肉麵。箇中包含的,有鄉愁的憂鬱,更有此處為家的坦然。

食物是民族的地理,滋味是國家的記憶

食物是民族的地理,滋味是國家的記憶

民以食為天五個字,表面上陳述了普通百姓基本的訴求,但骨子裡,它說出了這個偉大國家的歷史長河中,美食所扮演的見證者、記錄者與推動者的身份。

食物是民族的地理、滋味是國家的記憶,一勺爆香的蔥油、一籠喧騰的包子、一碟皮肉均勻的烤鴨、一碗鑊氣四溢的炒麵,是無論身在何處的中國人,都無法拒絕的舌尖誘惑;也是無論如何撰寫中國歷史,都無法掩蓋的隱藏主線。

舉杯、碰撞,感謝家國團圓的今天,致敬偉大復興的時代。



食物是民族的地理,滋味是國家的記憶



食物是民族的地理,滋味是國家的記憶

食物是民族的地理,滋味是國家的記憶

食物是民族的地理,滋味是國家的記憶

食物是民族的地理,滋味是國家的記憶

食物是民族的地理,滋味是國家的記憶

食物是民族的地理,滋味是國家的記憶

食物是民族的地理,滋味是國家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