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 易縣原來“潛伏”這麼多遺址,你知道幾個

易縣藏匿著的三個遺址

都是易縣先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見證

它們曾經埋藏於歷史

如今重見天日

為大家見證一段久遠的歷史歲月

↓↓↓

易縣原來“潛伏”這麼多遺址,你知道幾個

北 福 地 遺 址

北福地遺址位於易縣北福地村。198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學考古專業和保定地區文物管理所聯合組成的拒馬河考古隊,調查發現並試掘了北福地遺址。199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對遺址進行了發掘。2003—2004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對北福地遺址進行了連續兩個年度的正式發掘,總髮掘面積 1200 餘平方米。2003年,被評為“中國六大考古發現之一”。2004年,被評為“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易縣原來“潛伏”這麼多遺址,你知道幾個

已探明的遺址面積約 3 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 0.5—1 米左右,內涵主要為新石器時代遺存,另外還有商周、戰國、漢代、遼金等時代的文化遺存,地層堆積比較複雜。根據地層堆積及發掘資料分析,新石器時代遺存可分為 3 個發展階段:第一期以盂與支腳為典型陶器;第二期以釜、缽與支腳為典型陶器;第三期以雙腹罐和雙耳壺為典型陶囂。經碳14年代測定,第一期遺存的年代為距今約 7000—8000 年,屬新石器時代較早期文化。

祭祀場出土的陶器組合

祭祀場出土的石器組合

北福地一期遺存年代較早,為華北地區目前僅晚於南莊頭遺址的早期新石器遺存之一,所發現的房址、陶刻面具、祭祀場等重要遺存為研究早期新石器文化提供了新資料。

易縣原來“潛伏”這麼多遺址,你知道幾個

陶面具

易縣原來“潛伏”這麼多遺址,你知道幾個

出土飾件

易縣原來“潛伏”這麼多遺址,你知道幾個

石雕獸頭

燕 下 都 遺 址

【燕下都遺址】位於易縣東南部高陌鄉、凌雲冊鄉,距縣城中心4公里。是戰國時期燕國的都城之一。

易縣原來“潛伏”這麼多遺址,你知道幾個

燕下都城牆遺址

《水經注·易水》記載:“其一水東出金臺陂……陂西北有釣臺高丈餘,陂北十餘步有金臺,臺北有蘭馬臺。訪諸耆舊,鹹言昭王禮賓,廣延方土……。故修建下都,館之南垂。”燕下都建於公元前四世紀,約戰國中期,為燕昭王時所建。燕下都北、西和西南山巒環抱,東南面向華北平原,是燕上都薊(今北京)通向齊、趙等國的咽喉要地,為燕國南部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重鎮。在燕國即將被秦國滅亡之際,燕太子丹遣荊軻刺秦王就策劃於此。至今,燕下都附近還保存著有關荊軻的一些遺蹟。

易縣原來“潛伏”這麼多遺址,你知道幾個

(燕下都城牆 楊增紅攝)

都城遺址整體格局分為東西二城,東城為內城,西城為防禦的廓城;東城內有宮殿區、手工業作坊區、墓葬區等,東城的文化遺存十分豐富,說明此為燕下都的繁華區,為當時人群活動的中心。現已發現不可移動文物達103處,主要類型有城牆、城壕、夯土建築基址和遺蹟、居住址、作坊址、墓葬遺址、河渠遺址。

易縣原來“潛伏”這麼多遺址,你知道幾個


(武陽臺航拍 楊增紅攝)


遺址區內已探明手工業作坊及居住遺址30處、夯土建築臺基12座、地下夯土遺蹟14處、古墓葬34座、古城牆8道約36公里、古河道4條、排水管道1條,出土文物總量約10萬餘件,主要是陶、鐵、銅、金、銀製的建築構件、生產用具、禮器、兵器、貨幣等。

易縣原來“潛伏”這麼多遺址,你知道幾個


燕下都陶壺(採集)


易縣原來“潛伏”這麼多遺址,你知道幾個


燕下都出土銅人

清光緒十九年(1893),在燕下都出土了齊侯四器銅敦、銅鼎、銅匜、銅盤,現藏於美國紐約市立博物館,1914年在老姆臺東側發現銅龍一件,現藏於比利時。1930年,由北京大學教授馬衡率領的燕下都考古團,在老姆臺進行大型考古發掘,歷時34天,發掘出土文物201袋又36木箱。1958年在老姆臺附近出土虎頭形陶水管出口部分,保存於中國歷史博物館。1964年,在老姆臺東出土大型銅鋪首銜環,高74.5釐米,重22公斤,形體巨大,紋飾及造型精美,是罕見的藝術珍品。

易縣原來“潛伏”這麼多遺址,你知道幾個

燕下都遺址及其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為研究戰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及戰國時期的城市建設,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資料和憑證。1961年3月,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3月,叢葬墓群位於易縣和定興兩縣,併入燕下都。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 裡 莊 遺 址

位於易縣縣城東北3公里的七里莊村南,遺址東西長735米,南北長約207-300米,遺址面積約16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1-2米。1990年被河北省文物普查隊首次發現。1996年為配合陝京輸氣管道工程,由河北文物研究所負責承擔七里莊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發掘總面積800平方米。


易縣原來“潛伏”這麼多遺址,你知道幾個


2006年,為配合南水北調工程,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文物管理處,易縣文物保管所聯合組成考古隊對七里莊遺址進行發掘,發掘面積7000平方米。遺址堆積豐富,延續時間長,發現新石器至商周時代等5個時期的文化遺存。


易縣原來“潛伏”這麼多遺址,你知道幾個

七里莊遺址的考古發掘,總面積達7000平方米,遺址堆積豐富,延續時間長,共發現新石器至商周時代等五個時期的文化遺存,其中尤以第二至第四期的商周時期文化遺存最為豐富。這五個時期為:第一期遺存屬新石器時代;第二期遺存約相當於夏商時期;第三期遺存大約相當於商代晚期或到商周之際;第四期遺存約相當於商周之際到西周中期;第五期遺存屬戰國時期。


易縣原來“潛伏”這麼多遺址,你知道幾個


二期陶窯

易縣原來“潛伏”這麼多遺址,你知道幾個


三期灰坑

這次發掘,讓考古學界首次發現了大規模而且清晰的土著燕國文化遺存,出土了一批標誌性文物,填補了土著燕國文化考古上的許多空白,將直接影響關於“燕文化”、“姬燕文化”、“土著燕文化”等燕系統文化諸概念的認定,促進燕系統文化的研究。

歷史總要有人記得

關於這些遺址的歷史小知識

你get到了嗎?

易縣原來“潛伏”這麼多遺址,你知道幾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