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劉恆能繼位當上皇帝?

大名42


劉恆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漢文帝,他出生於公元前202年,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母親薄姬,漢惠帝劉盈是他的同父異母的哥哥。

漢惠帝去世後,呂后為了繼續掌握政權,先後立劉盈庶子劉恭和劉弘為帝,劉恭在登上帝位後,得知自己的身世,他的親生母親並不是皇后張嫣,生母已被呂后殺害,於是年少無知的他,放出狠話,要報復呂后,如此心態,呂后肯定不能容他,被呂后廢掉,後立劉弘為帝,劉弘母親身份不詳,劉恭和劉弘被稱為前少帝和後少帝。

呂后死後,呂氏一族預謀發動政變,周勃、陳平等及時的絞殺了呂氏集團,劉弘因出身不正,被廢!在周勃、陳平的擁戴下代王劉恆登上帝位,即漢文帝。

漢文帝劉恆可不是一位簡單的皇帝,在他的治理下,漢朝從一個百廢待興的時期,開始走向繁榮,而且漢文帝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仁義之君。他和他兒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稱為‘’文景之治‘’。

對於劉恆來說,能夠成為皇帝真是天上掉餡餅的事,在他坐上皇帝寶座前,我想劉恆肯定連想都沒想過,皇帝跟他有什麼關係。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劉邦一共有八個兒子,只有劉盈是呂后所生,也就是說嫡子只有劉盈,其他的都是庶出。地位低不說,這些庶出的兒子們,還受到了呂后的劫殺,劉邦八個兒子,一下子被呂后幹掉了四個。

剩下的只有劉肥、劉恆和劉長,劉肥是劉邦在老家和曹寡婦勾搭生的兒子,在劉邦奪天下時,呂雉和曹寡婦有過一段相依為命的交往,再說曹寡婦聰明,什麼都不爭,只希望呂后善待她的兒子,所以呂雉會放過劉肥。

劉恆的母親薄姬,本是魏王豹的女人,劉邦幹掉了魏王豹後,霸佔了她的女人薄姬,薄姬是個非常聰明的女人,而且很有主見。劉邦被項羽射了一箭,生命垂危,眾人都不知道怎麼辦時,是薄姬拍板,取出殘留在劉邦身體裡的箭頭,可以說薄姬對劉邦有救命之恩。

薄姬後來被劉邦冷落,所以她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兒子劉恆的身上,教育劉恆要低調,教劉恆的生存之道,因此劉恆從小為人謹慎謙恭,不做出格的事,劉恆在七歲時被封為代王,代王一聽就知道地位一般,不過正因為劉恆的不顯山、不露水,才因禍得福,僥倖躲過呂后的劫殺。

呂后終於走完了她輝煌的一生, 呂后的專權,在她死後得到了報應,陳平和周勃對呂氏進行了清算,把呂氏勢力一網打盡,廢了劉弘。派人把劉恆接到長安,擁立為帝,劉恆來了個華麗轉身。

劉恆之所以能被扶上皇位,跟他自身的修養是密不可分的,當然還有他母親薄姬的悉心培養,劉恆從小良好的教育環境,讓他幾乎沒有什麼壞習慣。在歷史上我們看到很多人年輕時歷經千辛萬苦,最後成就了自己的偉業。真可謂: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其實說到底劉恆的帝位,是來自歷史的必然選擇。他後來的作為也證明歷史是明智的。






史道驛站x


漢文帝劉恆非嫡非長,之所以能夠以藩王之身繼承大統登基稱帝,首先是因為他有個不爭寵而且寬厚安分的好母親,能夠在呂后清除高祖子孫的時候存活下來;其次就是因為漢少帝駕崩,惠帝嫡脈斷絕,按照皇家禮法,五服之內劉恆是最有資格繼承大統的。

在先秦時代與封建社會,尤其是早期,君主之位的繼承大多遵循嚴格的“嫡長子繼承製”。不過劉恆非嫡也非長,按道理來說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


漢高祖駕崩以後,其子孫後裔當年得罪呂后者大多被誅除,可是劉恆是幸運的,因為他的母親薄姬為人低調而且並不受寵,呂后不僅放過了他們母子更恩准二人前往封地代國享受快意人生——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不過繼承君位的漢惠帝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作為正宮所生的嫡長子,惠帝劉盈死後只留下了漢少帝劉恭一個子嗣,而且劉恭還死得早,這麼一來嫡脈就斷了。封建社會的嫡長子繼承製的核心就是“立子以貴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


既然嫡脈斷絕,那麼只能從庶出子孫中選擇。不過當年高祖子嗣中,大多數都被呂后所誅,當時只剩下代王劉恆與淮南王劉長,雖然庶長子劉肥也有後代,但終究是庶出,其母無名無分所以不做考慮。

作為劉邦的兒子劉恆排名第四,高祖庶長子劉肥已死,嫡長子劉盈駕崩,三子戚夫人所生的如意也被呂后所殺。在高祖子嗣中,劉恆是最年長者。淮南王劉長年紀比劉恆小,而且幼年喪母是呂后撫養長大,但呂后已死,而且這也成為後來漢廷諸臣非常忌諱的地方。

代王母子不僅在法統血緣上最為親近,更加寬厚,是皇帝最合適的人選,最終劉恆被迎入長安入主宣室殿,成為了皇帝。


澹奕


劉恆能當上皇帝是政治鬥爭的最大受益者!

拜呂后所賜,漢朝開過皇帝劉邦的8個兒子,到最後就剩下劉恆和劉長,呂后萬萬沒有想到人算不如天算,她辛辛苦苦費盡心機所做的一切,其實到最後是在為劉恆打工,所以“低調才是王道”



作為政治女強人,呂后一直沒把劉恆及母親薄姬放在眼裡,她根本瞧不起薄姬母子,在呂后眼裡薄姬母子不構成威脅;因為薄姬自知出生不好,加之性格屬於老好人,凡事不爭逆來順受,不像戚夫人那樣不知天高地厚的拿雞蛋碰石頭,因此躲過一劫。



等呂后去世後,那些韜光養晦的老臣們馬上跳出來和呂家的勢力一決高下,一日之間血流成河,最終以周勃、陳平為首的老臣們勝利告終。

呂氏一族覆滅後,接下來接班人的問題就擺上了議事日程,呂后的“除苗”工作,最後只剩下代王劉恆和淮南王劉長,論條件兩個人基本差不多,但是劉長母親的家族勢力很大很厲害,老臣們可不想再出現一個呂氏之亂。

而反觀劉恆母親的家族,薄夫人雖然也是宗室女,但是出生並不高貴,家族沒什麼勢力而且也低調,所以一幫老臣們認為還是劉恆可靠,因而皇位接班人自然順理成章的落到了劉恆的頭上。



所謂“禍兮,福之所倚”!人算不如天算,於是一開始看起來沒有任何可能的事情,冥冥中自有天意在,從此迎來了“文景盛世”……


江南羽濃


方圓論壇在線

漢文帝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同時漢文帝劉恆也是,除了呂后親生兒子劉盈和趙姬的兒子劉長之外,碩果僅存的劉邦骨血。劉邦其他的兒子要麼早逝,要麼就是被呂后給殺掉了。漢文帝劉恆之所以能夠逃過一劫,沒有被呂后剷除掉。一方面是因為劉恆自身危機意識夠強。另一方面其母親薄姬也居功至偉。


劉恆的母親薄姬原本是魏王豹的女人。魏王豹被殺後薄姬成了劉邦的俘虜。後來劉邦見薄姬長得不錯,而且非常的知書達理善解人意,也就把薄姬給收入了後宮之中。之後薄姬給劉邦生下了兒子劉恆。但劉邦對於薄姬的寵幸並不長久。在薄姬生下劉恆之後。劉邦對於薄姬就不再那麼關注了。甚至很長時間薄姬都見不到劉邦一面。薄姬本身危機意識也很強。她意識到當時呂后的權勢非常強。所以也就沒有特意去爭寵,除了讓兒子劉恆好好表現之外,薄姬自己一直都很低調。低調的讓人容易忘記。


深得薄姬教育的劉恆顯得十分的聰明也十分的懂事。所以在劉恆八歲那年就被封為代王。當時正是代地陳豨叛亂被誅殺最後的事情。劉恆被封為代王后自然要前去代地統治管理代地。薄姬也順勢出宮跟隨兒子一同前去代地。薄姬的舉動讓呂后覺得非常的滿意。劉恆在代地除了發展農業使得代地之民吃飽穿暖之外,絲毫不干涉朝廷之事。之後劉邦去世呂后專權之際。劉恆更是一如即往的忙著自己的一攤子事。絲毫不敢插手長安之事。再加上其母親薄姬懂得低調不爭寵。所以劉恆才得以活命。

西漢高後八年呂后去世,劉邦的舊臣陳平,周勃,劉章等人順勢剿滅了呂氏一族。因為呂后立的小皇帝劉弘並不是漢惠帝劉盈的後代。所以周勃等人需要正統劉氏後裔來繼承皇位。而漢高祖劉邦的所有兒子中碩果僅存的也就劉恆和劉長。劉恆寬厚仁慈名望非常好。而劉長驕縱跋扈,聲名狼藉。所以周勃等人派遣使者前去迎接劉恆繼承皇位。一路上劉恆走的都是戰戰兢兢的。畢竟從天而降的大餡餅任誰都會懷疑。後來慢慢悠悠走到長安之後確定了真偽劉恆才長出了一口氣。


事實上週勃等臣子選擇劉恆當皇帝的原因還有很重要的一條。那就是劉恆母親的那一方。因為之前有了呂后外戚干政影響。所以周勃等人選擇皇位繼承人的重中之重就是候選人的母親一方家族勢力不能太強。而薄姬原本是魏王豹的妻子。成為俘虜後才變成了劉邦的妃子。後來又非常的低調。不論是她還是她的家族在漢朝都沒有絲毫影響力。所以周勃等臣子才會選擇劉恆。這也是一個非常致命的選項。劉恆之所以能當上皇帝,也要感謝他的母親薄姬。如果攤上個戚夫人那類的母親。估計皇位和劉恆也就無緣了。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劉恆便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漢文帝,和他的兒子統治期間,恢復生產,休養生息,國力達到空前的發展。史稱“文景之治”


劉恆原本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漢惠帝劉盈之弟,後被封為代王。

劉盈繼位以後,呂后逐漸開始把握朝政。待劉盈去世以後,呂后成了漢朝的實際統治者。

呂后專權以後,開始迫害一切能夠對劉盈帝位有影響的人,比如說劉如意。

因為劉邦在的時候,非常喜歡劉如意,一度想要該立劉如意為太子。後來朝堂之中反對聲音太大,很多大臣都不同意,認為廢長立幼乃是混亂之根。劉邦一看,劉盈已有自己的勢力,便打消了這個想法。

後來呂雉不僅殺死了劉如意,還把劉如意的母親戚夫人制成了人彘。

(戚夫人劇照)

反觀劉恆的母親薄姬,為人低調,同時也不受劉邦寵愛,兒子劉恆更是如此。

而且,劉恆的封地在遙遠的代國。呂后認為劉恆女子對她和劉盈根本沒有什麼影響,那就不是一個段位的選手,所以壓根也沒有把他們放在眼裡。

所以,劉恆和薄姬沒有遭受到呂雉的迫害。


後,呂雉死後,周勃等相關舊臣誅滅呂氏集團,準備把天下還給劉家。

這個時候他們廢除了漢少帝劉弘。在劉邦諸子當中選擇了劉恆。

其實,也沒有太多可選的了,很多都已經被呂后迫害了。

相對於劉恆,因為低調謹慎,母親又不得寵,所有沒有走進呂雉的法眼。

而大臣自然也要選擇一個相對於自己更有利的人來做皇帝,因為這樣自己的利益可以得到保證。

這也是周勃父子二人顯赫的原因之一。

就這樣,劉恆坐在家裡,帝位從天上掉下來了。

而且開創“文景之治”,孫子漢武帝更是響徹大地。


觀復一鑑


兩千多年的帝制史誕生許許多多的皇帝,若是將這些皇帝放在一起做一個幸運排行榜,漢文帝劉恆大約榜上有名。

漢文帝之母薄姬不受其父漢高祖劉邦的寵愛,地位低下,劉恆非嫡非長,在繼位問題上無任何優勢。他能繼位主要緣於功臣派與皇族派共同誅呂之後,需要立一個新皇帝。而在誅呂過程中毫無作為的劉恆,卻在此時被功臣派擁立為帝。

可以說,萬眾矚目的帝位,是劉恆平白撿來的。

劉恆既不像漢高祖劉邦南征北戰數年,吃盡苦頭才得到帝位。劉恆生來是皇子,不必這麼苦盡甘來,也沒有經歷奪儲爭鬥,帝制史上皇子們爭奪帝位幾乎是常態。劉恆之前就有趙王劉如意和太子劉盈的儲君之爭,其激烈程度甚至令彪悍的呂后都驚慌,跪地感謝支持劉盈的大臣。

而劉恆,他沒有經歷任何鬥爭,他一個庶出不得寵無作為的皇子,就這麼輕而易舉登上帝位,他是不是非常幸運呢?

那麼,為何劉恆如此幸運?

我們還得從漢高祖劉邦的正妻呂后說起。呂后,原名呂雉,她本是呂公的女兒,因父親見劉邦氣度不凡,日後必定大富大貴,便被嫁給了劉邦,當時,呂雉剛剛二十歲,而劉邦則大他十五歲,且早已生下一子。

嫁給劉邦後,呂雉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而劉邦則依舊整日遊手好閒。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後,劉邦也趕去起事,留下呂雉在家中照顧老人小孩。劉邦當上漢王后,很快便與項羽開戰,呂雉一度被項羽抓住當作人質。漢朝建立後,劉邦先是立呂雉之子劉盈為太子,但不久又因寵愛新歡戚夫人而打算改立,不過始終沒有成功。

劉邦去世後,呂后把持朝政,她對劉邦的其他妃子、兒子都展開了殘忍的報復。為了報丈夫被奪走之仇,呂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藥,使居廁中",將原本貌美的戚夫人做成了"人彘",並將她與劉邦所生的兒子如意毒殺。

不只是戚夫人,據《史記》記載:"高祖崩,諸御幸姬戚夫人之屬,呂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宮"、 "而高祖後宮唯獨無寵疏遠者得無恙。"也就是說,凡是得到劉邦寵愛的妃子,都被呂后幽禁在宮中,只有那些不得寵的女子才倖免於難。不必多說,劉邦後宮裡這些被幽禁的妃子,最後要麼被折磨致死,要麼鬱鬱而終。

在這場浩劫中,漢文帝劉恆的母親薄姬倖免於難,她本是秦末諸侯魏豹的姬妾,後來魏豹被劉邦擊敗俘虜,她便被送到宮中的織布工坊。一次,劉邦偶然瞧見薄姬,覺得她很有姿色,便將其召入後宮,不過皇帝畢竟日理萬機,所以薄姬很少被臨幸。漢高祖五年(前202),薄姬為劉邦生下一子劉恆,後來,劉恆被封為代王,駐守在晉陽。

史書記載,呂后對宮中進行清理時,"薄姬以希見故,得出,從子之代,為代王太后。"很少被寵幸成為了此時薄姬的幸運,她得以前往兒子的封地,享受安寧的生活。

劉邦的兒子中,見於史冊的一共有八位,其中,次子劉盈是劉邦與呂后所生,劉邦死後他便即位為帝,是為漢惠帝。三子劉如意是劉邦與戚夫人所生,被毒殺,五子劉恢自盡,六子劉友受王后誣陷說他想謀反,於是被呂后幽禁,斷絕食物而死,八子劉建死後,被呂后絕後,廢除封國。

早在呂后時期,劉恆就表現出他的睿智,呂后曾想封劉恆為趙王,而此前的劉如意,劉恢,劉友均為趙王,若是劉恆也當趙王,估計下場好不了多少,劉恆以為呂后守封地為由拒遷封地拒當趙王,逃過一劫,所以說,成功者也有其必然因素。

在朝中,呂后先是立其子劉盈為帝,自己則實際掌權,劉盈去世後,她又立自己的孫子劉恭為帝,原本,漢惠帝的皇后無子,呂后便將惠帝與宮人的孩子謊稱是皇后所生,而將孩子的生母處死。劉恭得知此事後,聲稱長大後會作亂報復,於是呂雉將他廢掉,另立其弟劉義為帝,並將他改名劉弘。

呂后的做法令朝臣們十分不滿,於是她死後,劉邦的長孫,齊王劉襄連通陳平、周勃等大臣發起動亂,將呂家勢力從朝中清除,並將劉弘廢黜,準備改立新帝。經過一番考慮,大臣們選擇劉恆作為新君,並擁立他為帝。

代王劉恆在功臣派與皇族派聯手滅呂的時候沒有一點表現,真正在滅諸呂中立下赫赫戰功的是齊王劉襄,那麼,為什麼功臣派擁立新君時卻放棄立大功的皇子,轉而支持絲毫沒有表現的代王劉恆呢?原因在於,大臣們不喜歡有作為有能力的皇帝,若是皇帝無能,權臣便可把持朝政,像劉襄立了大功,已有威望,肯定不受控制,代王低調,無作為,估計容易操控,故而,功臣們選擇無作為的代王。然而劉恆並不是一個受人擺佈的傀儡,在他稱帝以後打擊權臣,鞏固皇權。這大約也是周勃等大臣萬萬沒想到的。


煮酒君


▲漢惠帝劉盈劇照

公元前180年,在周勃、陳平等人的協助下,劉氏皇族對呂后殘餘勢力發動了軍事政變,不到一個月,呂氏全族被屠戮殆盡。在廢除呂后所立傀儡之後,朝臣們決定另立新君,可是立誰為帝又成了問題。當時熱門的人選有淮陽王劉強、恆山王劉不疑與齊王劉襄,其中淮陽王與恆山王二人是呂后所生惠帝之子,周勃等人一致認為二人身份不明,可能並非漢室後裔,若是迎立他們為帝,日後二人必定要為呂氏報仇,經過商討,朝臣們將二人與呂氏餘孽一同處死。齊王劉襄雖是高祖長孫,但他卻有一個暴戾如虎的舅父駟鈞,朝臣恐其登基後導致駟鈞乘勢崛起,成為新的外戚,因此劉襄也無緣帝位。

▲陳平劇照

既然惠帝之子與高祖長孫都不能承繼帝位,那麼繼承人就只能從高祖的兒子中尋找,於是偏居一隅的高祖第四子、代王劉恆進入了眾臣視線之中。劉恆遠去山西就藩時年僅七歲,其母薄姬也並不受劉邦寵愛,侍寢機會很少,所以能夠在劉邦死後被呂后放出宮,和兒子劉恆相依為伴。在薄姬和封地屬臣的教導下,年幼的劉恆懂得如何施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更明白瞭如何應對呂后對劉氏子弟的迫害。在山西為王的十六年間,劉恆謹小慎微,從不對朝政發表意見,而是經常召集晉地文人雅士,終日沉浸於琴棋書畫中,韜光養晦、不問世事,在多層偽裝下,他才不會被呂后重視,招來殺身之禍。

▲高後呂雉劇照

不過在大臣們看來,劉恆之前的行事並非偽裝,而是為人仁慈寬厚、謙遜待人的體現,再加上薄姬謹厚善良,勢單力孤,若是劉恆登基,不會產生強大的外戚集團。當然,劉恆為帝也有著極強的合法性,畢竟在漢惠帝劉盈、齊悼惠王劉肥、趙隱王劉如意死後,劉恆就是當之無愧的高祖長子。在各方面都很適宜下,劉恆獲得了長安眾大臣的一致認可,周勃、陳平當即遣使趕赴代國,迎立劉恆為帝。誰料劉恆得知這一消息後,並沒有表現得很高興,而是陷入了漫長的沉思之中。

▲代王劉恆劇照

自呂后專政以來,太多的劉氏子孫進入長安城後就沒有再出來過,三哥劉如意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他看來,長安城裡迎立他登基的大臣不但是陰謀家,還是一群野心家,他們在呂后活著的時候不敢動手,呂后一死,就立即聯合劉襄一起剿滅諸呂,事後以有功之臣自居的他們,怎會甘於人下?從他們擅自廢黜少帝一事,就可看出他們的為人,為了自身安全著想,劉恆必須仔細考慮此事。

▲薄姬劇照

為了做出決定,他向王太后薄氏稟報此事,經過一番商議,薄氏認為劉恆可以派親信前去長安試探。但劉恆對此仍然猶豫不定,甚至利用燒灼龜甲的方式進行占卜,當卜辭顯示“大橫”吉兆時,他仍然不信自己可以順利登基。為了一探究竟,他派舅舅薄昭前往長安會見周勃。薄昭入城後,周勃與陳平等人向薄昭詳細闡述了迎立代王劉恆為帝的緣由,薄昭據此回報,劉恆才最終放下心來,隨即命令心腹干將宋昌與張武等人陪同自己前往長安登基。

隊伍行至高陵時,為保證自身安全,劉恆又命令車架停下,並派宋昌前往長安觀察動靜。宋昌剛過渭橋,還沒進長安城,就看見周勃率領文武百官出城迎接,宋昌見此便立即返回向劉恆稟報,劉恆得知朝臣出迎後才驅車趕到渭橋,接受群臣拜謁。為表禮節,他也下車答拜群臣,大臣們見劉恆如此謙遜懂禮,便呈上天子璽印,懇請劉恆登基。

▲西漢未央宮數字化復原

劉恆見此當即表示推辭,言道先回長安代邸再行議事。到了府中,周勃等人又請求劉恆登基,劉恆這次稱自己乃是無才之人,恐難以承擔天子重任,懇請朝臣重新考慮人選。如同事先排練好一般,周、陳等人盡皆伏地請求劉恆登基,劉恆則是向西在主人之位置謙讓了三次,又面向南方在君主的位置上謙讓了兩次,最後才答應群臣請求,登基稱帝。當晚,劉恆正式入主未央宮,而在進入宮苑之時,他就任命心腹宋昌為衛將軍,統領宮城南北軍,張武為郎中令,負責巡視各殿,其謹小慎微亦可見一斑。

參考文獻:

《漢書·文帝紀》《史記·卷一十·孝文本紀第十》


趣觀歷史


漢文帝劉恆能當上皇帝,絕對不是歷史上的偶然,而是時勢造就,也離不開他長期以來的韜光養晦,離不開其母薄姬的隱忍不發,是有很多必然原因的。劉恆能當上皇帝,併成為千古明君,還要看看當時的社會背景。



劉恆本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非嫡非長非賢,所得的封地——代國,也不是特別好的地方,長期受匈奴侵擾,加上戰國末年到漢朝之初長期遺留的歷史問題,根本就是荒涼蠻地,劉邦讓兒子在這樣的地方做王,可見也沒有多寵他的緣故,畢竟代國管理的好,是應該的,管理的不好,代代影響下去,漢朝前幾個皇帝因為和劉恆血緣親近的緣故,或許可以寬恕,但若往後,那就是一個惡性腫瘤,隨時會讓他病發身亡。



可是劉恆戒驕戒躁,從做代王那天開始,就認真履行一個王的責任和義務,深入代國底層考察,與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情意,處處為民考慮,並採取有效手段,抵禦匈奴,讓代國一步步強大。在這個過程裡,漢朝中央卻發生了幾次變故,呂后把持朝政,漢惠帝形同虛設,兩個漢少帝更是傀儡。而地方上,淮南王驕奢不法,齊國步步獨大,趙王劉如意慘死呂后陰謀……等到呂后去世,追隨漢高祖打天下的老臣們,經過深思熟慮,認為外戚誤國之事不能再發生,擁立一向低調且外戚凋零的劉恆為帝。



劉恆做皇帝有三個必然,其一,當時的他,是劉邦在活皇子中最年長的,符合長子地位;其二,他是劉邦所有兒子中品行最佳的,符合賢子身份;其三,他的母親薄姬為人謹慎,早年在後宮不爭寵,在朝臣心中也沒有不好的印象,把劉恆教育成一個進退自如的人,來日不會再現諸呂之亂,母儀天下具備了,劉恆沾了母親的光。


翻出歷史那一頁


劉恆是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劉盈之弟,西漢第五位皇帝。在呂雉死後,朝臣們都擁戴遠在遙遠的代國的劉恆為帝,史稱漢文帝。

對於漢文帝能夠成為皇帝的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一,劉恆賢德,寬儉待民

儘管劉恆所分封的代國為窮鄉僻壤之處,但是劉恆到任之後,勵精圖治,恭儉作則,將代國治理的很好。既然有了政績,並且賢明的名聲也早早的傳到了朝廷,所以朝廷的臣工們對於劉恆都很滿意,覺得劉恆是一個開明之主,既然能夠將原來鳥不拉屎的代國治理的如此之好,那麼治理國家也同樣不在話下了。可以說,劉恆的個人能力與人格魅力是讓群臣擁戴最為主要的原因。

二,遠在代國,回朝不便

對於呂雉來說,大多數劉盈的兄弟都是他的對手,也是自己權力的一個威脅。所以呂雉總是想法設法的清除那些會對自己皇權造成威脅的皇子。特別是那些離得近的,沒逢劉盈或者呂雉生日的時候那就得要回朝賀喜了,那就得小心翼翼的,一個不慎就會被呂雉給盯上。就比如劉肥,劉盈念及他是自己的哥哥,就讓其不要拘謹,誰知道這一幕被呂雉給看在眼裡了,如果不是劉肥自己拍馬屁的話,他的命可就這樣交代了。而代國遙遠,所以劉恆被通知不用去朝廷賀喜,所以便沒有被盯上的危險。



三,薄姬低調,不爭是非

劉恆的母親薄姬也是一個賢良淑德的女人,她懂得韜光養晦,在劉邦還健在的時候,她也不去爭寵,所以劉邦除了剛開始臨幸過她之後就一直沒有去管她,既然沒有得到劉邦的寵幸,就必然不會被呂雉視作威脅。於是在劉邦死後,呂雉來了一個大清算,以前得罪過她的人都沒有什麼好下場(以戚夫人最慘),而至於薄姬,則因為沒有得罪過她而被放回代國去了。所以,這自然就能夠影響到劉恆,母親低調為人,就必然不會為兒子帶來什麼事端,所以遠在代國的劉恆也不會被呂雉等人放在心上。(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反面教材)


妙齡老翁談歷史


首先,劉恆做皇帝,是大臣們的選擇

乃曰:"代王 方今高帝見子, 最長, 仁孝寬厚。 太后家薄氏謹良。且立長故順,以仁孝聞於天下,便。”——《史記》

劉恆是當時劉邦還活著的最年長的兒子,而且一向“仁孝寬厚”,這是重點!而且劉恆的母親“薄氏謹良”,也就是很本分,這也是重點!

“仁孝寬厚”—對於一幫剛剛政變成功,殺皇帝,誅呂氏的功勳來說,是很重要的品質。大臣們為了自己的安危,肯定不願意選一個性格強勢,得理不饒人的皇帝(比如在不久前誅呂氏中立下大功的齊王)來等著秋後算賬。畢竟功勳們的做法,對哪個當皇帝的來說也不無辜。

“薄氏謹良”——又來一個呂后怎麼辦?

在誅殺呂氏中立下大功的齊王劉襄,距離皇位僅僅一步之遙,結果因為其母家不賢,給了大臣們藉口,於是無緣皇位。

或言“齊悼惠王高帝長子,今其適子為齊王,推本言之,高帝適長孫,可立也”。大臣皆曰:“呂氏以外家惡而幾危宗廟,亂功臣。今齊王母家駟,駟鈞,惡人也。即立齊王,則復為呂氏。” ——《史記》

其次,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數月,公卿請立太子。——《史記》

劉恆在繼位之前是有個王后的,而且這個王后還生了四個兒子。

不過可惜的是,這位王后在劉恆成為漢文帝前就去世了,而且四個兒子在劉恆稱帝后一個月內相繼病死。所以才有了以後的竇漪房和漢景帝。

蹊蹺嗎?當然很蹊蹺!這位沒有留下姓名的王后和四個兒子究竟是誰?為什麼會短時間內相繼死去?

我們結合當時的政治環境來看:

呂后在世時,大權在握,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以及拉攏劉邦封王的兒子們,曾經大力支持劉呂聯姻,齊王,趙王,朱虛侯……幾乎所有的劉家王爺都被呂后標配般安排了一個呂家的姑娘!

代王劉恆,又怎麼會例外呢?

呂后死後,周勃,陳平誅殺呂氏滿門,後又欲迎立劉恆為帝。但是,作為代王后的呂氏,即將成為皇后,他的兒子們即將成為太子,以後成為皇帝,想想劉邦皇后呂氏的狠毒,周勃,陳平能睡的著覺嗎?

所以,呂氏及呂氏子肯定不能活,而且劉恆肯定也能想明白。

權力下的那些妥協,血淚斑斑,傷痕累累!

劉恆入長安的一個月後,四個呂氏血脈全部病死!

代王才真正成為了漢文帝!


大家好,我是“風雨的學習號”,如果大家感覺我寫的有道理,請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