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韓信明明可以擁兵自立,為何最後卻放棄了?

深水藍矜


韓信明明可以擁兵自立,但最終還是放棄了,這有幾個方面的原因,我來分析一下:


1. 時機

題主沒有明確交待這個自立時機,但我想韓信最好的擁兵自立時機就是楚漢在滎陽對峙階段,韓信在濰水之戰中擊敗龍且統領的20萬主力楚軍並攻下齊地,劉邦應韓信之請封其為齊王之後。

此時項羽在龍且死後也已經感受到大勢不妙,被迫低下了身為貴族的高傲頭顱,派武涉前往臨淄遊說韓信,試圖說服韓信保持中立,被韓信拒絕。然後韓信謀士蒯通也以“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為說辭勸說韓信,韓信沉吟良久後以受劉邦之恩深重,不忍背叛為由拒絕。蒯通大為失望,後裝瘋淡出韓信左右,韓信就此失去了最好也是最後的自立時機。

在我看來,韓信此時不願擁兵自立,除不願背叛劉邦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項羽仍在,雖實力大損但畢竟根基未失,鍾離昧等猛將也在帳下,在韓信想來,就軍事實力和能力而言,劉邦仍然不是項羽對手,如自己置身事外,項羽擊敗劉邦後要對付的就是自己了,在實力基本對等的情況下,韓信自忖未必就能擊敗項羽,至少對於韓信來說,當時項羽對他的威脅要遠遠大過劉邦,潛意識裡還是覺得要先打倒這個最強勁最可怕的對手再說。

多年後韓信為呂后所害,死前仰天長嘆:“悔不聽蒯通之言,至有今日!” 當然這是後話,誰都沒有上帝視角,能預知未來。


2. 動機

總體上來講,韓信是個知恩圖報之人,漂母一飯之恩,尚且湧泉相報,何況劉邦對其有知遇之恩呢?

君以國士待我,我自當以國士報之。在劉邦登臺拜帥的那一瞬間,韓信應該就下定了跟隨到底的決心。士為知己者死,在戰國及秦漢時代,本就是士人們的人生目標和精神追求,韓信自然也不例外。

有這一重原因在,韓信想要擁兵自立就多了一個最大的心理障礙。在楚漢相持之際,要韓信擁兵自立,坐視對其有知遇之恩的劉邦敗亡,韓信終究還是過不了自己心理這一關。


3. 定位

從韓信的自我心理定位來分析,他在做齊王以前恐怕很少想過君臨天下這一回事,在他看來,自己就是一個“連百萬之兵,戰必勝,攻必取”的無敵戰將,而不是虎視四海的開國帝王。在登臺拜將,連下魏,趙,齊之後,韓信已經到達了他人生的巔峰,在他想來,能做一方諸侯,撫有一國之地應該也可以滿足了。


而劉邦則不然,青年時目睹始皇出巡的盛況後就發出“大丈夫當如是也”的感嘆,而在經歷過多年戰爭洗禮,感受過從流盜頭子到沛公再到漢王的身份變換和人世沉浮之後,劉邦這時候惟一的人生目標就是掃平天下,撫有四海,舍此外別無他求。

劉邦,韓信人生目標的差異就決定了他們思維方式的差異,進而決定了他們的人生道路。


4. 根基

就算不考慮時機,動機,定位等一系列因素,事實上在當時,韓信也不具備擁兵自立的根基。齊國新下,本就根基不牢,而齊國在兩年之內經歷了田榮,項羽,田廣,韓信等多重兵禍,事實上已殘破不堪,韓信想以齊趙之地做為根基擁兵自立,本就難度很大,至少糧草兵源方面就有很大困難。沒有一個穩固的後援基礎,談何與項羽,劉邦爭雄?項羽有西楚江東為根基,劉邦有關中漢中為根基,從這一點上比較,韓信自立並無把握。


5.班底

想要擁兵自立進而爭奪天下,光靠會打仗可不行 (項羽就是典型例子),得有一整套從內政外交,戰略謀劃到後勤保障等一整套班子,這方面也是韓信的短板。跟劉邦項羽不一樣,韓信的從軍經歷本就不長,政治能力更是近乎沒有,軍中地位雖高卻沒能組建起一套合格的班底,僅有的幾個文臣武將如曹參、灌嬰、張耳等人還都是劉邦的親信,不可能跟著韓信造反。從這一點上考慮,韓信也沒有擁兵自立的可能。


綜合以上原因分析,韓信想要擁兵自立進而與項羽劉邦爭雄天下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韓信選擇助劉邦滅項羽,以此博得諸侯之位也並非錯誤的選擇。只是他低估了劉邦做為開國帝王和優秀政治家的幹練果決,項羽一亡就直馳韓信軍中收回了韓信的兵權,然後一步步被其逼上死路。


我是天涯,歡迎關注,一起品讀精彩的歷史。


天涯史館


大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剛剛平定於天下,結束了秦朝的暴政和短暫的諸侯混戰,出現了中國新的一個大一統王朝,在此期間高祖劉邦大肆分封有功之臣,其中有韓信,英布等等為各地的藩王。其中功勞最大的莫過於齊王韓信,沒過幾年之後韓信由王降為了候,後來死在了呂太后手上。這也引起了一個千古之謎,為何韓信沒有擁兵自重自立,而最後是任人宰割。

總體上講,韓信是個知恩圖報的人,想當年漂母的一飯之恩,當湧泉相報,何況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在韓信沒有當上劉邦將軍的時候,最早投奔的是當初反秦勢力中最強的項羽,但是項羽並沒有很注重他的才能,只是給他了一個很小的官職,經過了一段時間,不管怎麼自己努力也得不到項羽的賞識,最終離開了項羽,去投奔了反秦勢力第二強的人劉邦,但是也過了一段時間沒有得到劉邦的賞識。


正當他準備逃走時,劉邦的關鍵性人物就出來,幫他想辦法留下韓信,當後來劉邦知道了韓信的過人之處,就專門為韓信建了一個受封臺,拜韓信為大將軍,統兵權力只在劉邦之下,這也是韓信第一次被歷史主導人物所賞識,再到後來便有了暗度陳倉,烏江自刎等快炙人口的歷史事件。在楚漢相爭之際,要韓信擁兵自立起事,對於知遇之恩的韓信來說,終究還是過不了自己心裡這一關。

當劉邦最後統一全國,把齊國的土地直接封給了韓信,使得韓信一躍成為一方的霸主,在當時的朝廷上,劉邦也給韓信下達了一道指令,也算是當時帝王為了收買將帥的心,所給的賞賜:“見光不殺,見鐵不殺”。是什麼意思呢?因為在古代是要正午行刑,所以只要太陽出來就不對韓信有所傷害,凡是有鐵器的武器不能刺傷於韓信,這確實大大的保證了韓信不論做任何事情都得到了一定的人身安全。


韓信要通過擁兵自立,光靠打仗是不行的,同時還要有一整套的完整謀事班底,這一點韓信就沒有做到過,從韓信的從軍經歷成長不難看出,他軍事能力雖然有,但是政治能力幾乎為零,軍中的地位雖然高,卻沒組織過一套合格的班底,僅有的幾個文臣武將,都是劉邦的親信,從這一點上考慮,他也不會做出自立的決定。

綜合以上的觀點,韓信想擁兵自立與劉邦項羽爭天下的可能性非常的小,韓信最終是幫助了劉邦消滅了了項羽,以博得了諸侯之位,也並非是錯誤的選擇,他只是低估了劉邦作為開國皇帝的優秀政治家的幹練,最終一步步的被逼上了死路。


舊時樓臺月


一、韓信不自立為王有以下幾個原因:

1、韓信能力有限

韓信是個將才,讓他統兵可以,讓他做皇帝他不行

雖然他有三十萬大軍,但是軍隊中高級將領都是劉邦的親信。

2、沒有糧草和後勤兵源

韓信造反了,劉邦肯定不會給他提供糧草和後勤兵源,他做為一個叛將,齊國境內的守將和官員肯定不敢和他站在一起,所以也就不會給他提供糧食和新兵。

士兵們如果沒有糧食,沒有軍餉,肯定不會繼續支持韓信,別說打仗,連自保都是一個難題。

3、沒有人才輔助

劉邦之所以能建立漢朝,是因為有張良在出謀劃策,有蕭何在管理政治上和後勤上的東西,還有韓信這麼一個會打仗的將領。

但是韓信如果自立為王,他沒有張良這樣的謀士,也沒有蕭何這樣的政治人才,所以一旦打起仗,軍隊的後勤補給,後方管理的穩定,都會成為韓信的軟肋。

4、韓信重情義

劉邦重用韓信,給他兵,給他糧,給他高管厚祿,封王封候!韓信知恩圖報,心甘情願為劉邦服務。



怪噠叔


前言:當韓信攻下齊地之後,天下大勢的走向已取決於他了。助漢則楚亡,幫楚則漢滅;兩不相助,則三足鼎立。

但是,韓信在此絕佳之機,放棄了擁兵自立的機會,依然效忠於劉邦。這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原因有這麼幾點:

首先,思想感情上,韓信傾向於劉邦。


韓信最早在項羽帳下服務,項羽根本就不重用他;而他而看透了項羽的本質,認為項羽非成大事之材,就離開項羽,投奔到劉邦軍中。

雖然劉邦一開始也沒有咋看重韓信,但是,在蕭何月下追韓信之後,劉邦就聽從了蕭何的意見;舉行了隆重的儀式,鄭重其事地拜韓信為漢軍大將。從此,韓信踏上了輝煌的人生旅途。

而項羽一直到韓信滅趙、攻齊,並且一戰擊殺龍且及二十萬楚軍精銳之後,才對韓信重視起來。項羽派武涉去齊地,勸說韓信自立為王,不要再助劉邦攻打楚軍。




武涉畫像

由於韓信對項羽的為人很不感冒,所以他拒絕了武涉的建議,也沒有聽從謀士蒯徹的意見。他感念劉邦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不願背叛劉邦。



蒯徹畫像

其次,韓信有情有義,是個知恩圖報的人。



韓信對漂母的一飯之恩,尚且銘記在心呢;何況劉邦對自己的提拔重用,超乎尋常。韓信豈能不對劉邦感恩不盡,心甘情願地助劉邦成就大業呢!

最後,韓信人生的目標很簡單,也很明確。那就是一心只想著功成名就,作個諸侯王,安享榮華富貴。

在攻取齊地之後,韓信以齊國剛滅,人心不穩為理由,要求劉邦封自己為假王。

劉邦在陳平、張良的勸說下,直接就封韓信為真正的齊王。

這一下,韓信的人生終極目標得以實現了。於是,任憑誰再勸說,如何擺明利害,韓信也不願聽從了。



結語:韓信的人生目標就是作一個諸侯王;他並沒有爭奪天下的野心。因此,他根本就不會背叛劉邦而擁兵自立的。


品茗讀史


在楚漢戰爭中起決定作用的三個人是韓信、陳平、彭越,隨著楚軍垓下兵敗,項羽烏江自刎,劉邦建立漢朝,軍事統帥韓、彭均被劉邦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說道韓信謀反,僅憑《史記》一家之言是不足信的,畢竟該書是太史公的外孫楊惲獻給漢宣帝之後,才被公佈於世的。我們將問題一分為二,以辯證觀點來解讀韓信。

韓信是否真的具備擁兵自立的條件?

在韓信攻破齊地同時,楚漢在滎陽的正面戰場發生了逆轉。劉邦利用滎陽的有利地形與項羽周旋,最終扭轉了軍事上楚強漢若的局面。

濰水之戰龍且戰死之後,加上之前陳平的反間計,此時項羽的核心團隊全部瓦解,楚營無人可用。項羽得知龍且戰死的消息是非常震驚的,不得已派遣武涉前往齊地遊說韓信自立為王,希望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勢。

面對楚使的遊說,韓信誓言不背漢。武涉失敗之後,齊人蒯通再次對韓信剖析天下局勢,鼓動韓信自立為王,韓信依舊未採納。

韓信自還定三秦一戰成名以來,大小戰役皆勝,主要原因就是關中有個提供後勤保障的蕭何。韓信無需考慮軍需問題,能夠專心統帥大軍開闢側翼戰場。

當垓下之戰擊敗項羽之後,韓信獲封楚王。殺楚將鍾離眜以求自保,這是韓信政治的缺失。由此也可以看出韓信之所以能夠功高蓋主也是全仰仗軍事才能,在其他方面與劉邦相差太遠。但韓信在齊、楚之時確實都具有擁兵自立的條件。

韓信謀反是否能擊敗劉邦?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到底韓信成就了劉邦,還是劉邦成就了韓信。我到覺的是後者,如果沒有韓信,以劉邦的政治謀略依舊會成大事,或許時間上會有推遲。

如果沒有韓信,還定三秦將不會那麼順利,自然也就不會有劉邦彭城之戰的自大。之後所有戰役或許都會與現在不同,但結果不會改變。彭城之戰,劉邦面對項羽強大騎兵的追擊之時,突然狂風大作,劉邦趁機逃走,真可謂是天之驕子。這是命,是韓信無法比擬的。

彭城之戰前夕陳平投漢,此時的劉邦文有張良、陳平,後勤有蕭何,武將有曹參、樊噲、夏侯嬰等,統帥還有彭越。如果韓信反叛,未必便有戰勝劉邦的把握。韓信加入漢營只是加速了楚漢戰爭的進程而已,如若沒有劉邦,韓信依舊過著拮据的生活。沒有伯樂,縱然是千里馬也得臥著。

單純以軍事而論,垓下之戰,項羽糧草不濟、士兵損失慘重,戰敗是遲早的問題。若論功勞,此戰當屬關中蕭何第一功,而非一線的韓信。

總結

韓信擁兵自立是不能夠的,不敢說韓信沒往這方面想過,但是他絕不敢付諸行動。楚漢戰爭期間,韓信獨自走側翼戰場,軍資糧草多賴關中蕭何,所以韓信才能沒有後顧之憂而一心征伐。

從韓信殺鍾離眜也可看出,韓信除了軍事才能卓越之外,在政治謀略上與劉邦不可同日而語。戰爭不僅僅依靠軍事的強大,政治才是軍事的基礎。軍事強大的項羽在忽略政治因素之後,滎陽對峙同樣要面臨楚漢局勢的此消彼長,之後兵敗自刎。僅以軍事而言,韓信未必強於西楚霸王項羽。

我是歷史話光年,歡迎閱讀我的文章,喜歡請點擊關注,與你一起分享不同視角的五千年文明史。謝謝點贊。


歷史話光年


依我看這主要跟韓信的經歷遭遇與性格有關。

韓信前半生太過失意

韓信給相鄰的印象就是不從事生產勞動又愛說大話。



曾經在河邊問一個老婦人要過飯,還說將來稱了王要好好報答這位老婦人。

這種話說出來就相當於痴人說夢,就好比路邊一個遊手好閒的混混對你說將來當了省委書記再來報答你。正常人都不會相信,騙騙三歲小孩的話。

你要說他吹牛皮他還要跟你急,就是這麼一個人。

項羽和劉邦最初對韓信的能力也不認可。

韓信在項羽手下是個執戟郎,自己的本職工作不去做好,整天想著要出謀劃策,教項羽怎麼打仗。

項羽看韓信講的頭頭是道,不過一笑而過,沒把韓信說的當回事。因為項羽自身就是個非常善於打仗的人,而且過往的戰績非常輝煌。聽不進韓信說的這些,懟了韓信一句“嘴上說的頭頭是道,不知道實際是否行得通”。因此在項羽眼中韓信不過是個誇誇其談而無實戰經驗的傢伙,不值一提。

劉邦最初給韓信的職位是個倉庫管理員,最初是夏侯嬰把韓信推薦給劉邦的,劉邦根本沒在意,只不過是給夏侯嬰個面子罷了。




後來蕭何又在劉邦面前推薦了幾回,劉邦也是給面子,那就考察考察韓信這個人吧,韓信會點兵法沒打過仗那就給個雜號將軍先當著試試。

劉邦也算是對得起韓信了,可就這樣韓信還跑了,最後來了一出『蕭何月下追韓信』,併力勸劉邦讓韓信出任大將軍職位。劉邦礙於蕭何情面姑且一試吧,要說此時劉邦看出了韓信的統兵才能那是違心。

韓信滅“三秦”,趙,燕,齊。劉邦與項羽滎陽對峙。

此時的韓信可以說洋洋得意,項羽和劉邦兩家大公司都來求自己。此時的韓信可以說狠狠得出了一口惡氣。



自己的能力總算是被劉邦和項羽認可了,可是光他們兩認可還不夠,韓信要天下人都認可自己的能力。

想要得到天下人的認可,韓信想到了兩個辦法。第一,自己稱帝;第二,跟人合夥打下天下,自己做個二股東,當不了萬歲當九千歲。

自己稱帝韓信不是沒有想過,而是感覺不是太保險。劉邦和項羽的實力他自己也親眼見識過,而且綜合實力都比自己強。因而聯合一家打倒另一家,自己做個九千歲才是明智之舉。

這會兒的韓信是六親不認的,劉邦和項羽都曾小看過自己,而現在都有求於自己。誰開的條件更有誠意就幫誰,結果是劉邦更有誠意,封了齊王。

總結:韓信的前半生失意使得他極其渴望被人認可。被人認可不一定非要稱帝,讓皇帝給自己封個王也可以滿足韓信這個心理了。再加上稱帝風險太大,自己不一定有這個實力,封個王卻手到擒來,所以韓信選擇了見好就收,而不是更進一步


小強扒歷史


第一,韓信對劉邦有感恩之心。

韓信因長期在受人冷眼嘲弄的環境下成長,堅強的外表下卻有著一顆脆弱的心,所以只要給他一點點的溫暖他都會感激涕零記在心裡,所以才有了後來功成名就後千金賜漂母的故事。項羽的謀士蒯通曾經勸他在當齊王的時候獨立,與項羽、劉邦三分天下,但是韓信卻因為劉邦曾經提攜幫助過自己,看天冷了就把自己的外套脫下來給他披上,看他吃的都是粗茶淡飯就把自己的食物分給他吃,才有了他現在的成就。劉邦本是一個濫情之人,而韓信卻是一個性情中人,劉邦的一個無心的小舉動卻完全融化了韓信的心。

第二,韓信雖有極高的軍事才能,但在政治上卻一竅不通。

韓信率領大軍東征,一連滅魏、趙、燕、齊四國,天下震動,讓人記住了韓信這個年輕的將領,當時負責實際軍事行動指揮的兩員大將分別是灌嬰(潁陰侯)和曹參(平陽侯)韓信是劉邦手下的大將,他的軍事造詣高明,攻必取,戰必勝,為漢朝的建立立有大功。帶兵打仗可以,但是政治方面缺乏天賦!

韓信做皇帝名不正言不順。 因為韓信原來是劉邦的臣子。當初劉邦在拜韓信為大將。讓韓信領兵。如果韓信皇帝就是背叛,就有不忠不義的罪名。而且韓信的部下許多人還是忠於劉邦的。


神奇流星宇


晚間十點,為你解答。

韓信並非是放棄了擁兵自立的機會,我們都知道劉邦對韓信有知遇之恩,把他從小軍官提拔為了大將軍,但韓信卻經常不聽從劉邦的命令,甚至在劉邦處於危急關頭之時,用自己的軍事實力藉機要挾君主,以獲取更大的利益。

漢四年(公元203年),劉邦正與項羽相持於榮陽一帶,形勢危急。韓信卻在平定齊地後,向劉邦要求自己為假齊王。劉邦大怒:“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

如果韓信能夠在劉邦危急的關頭,遵守臣子的本分,幫助劉邦脫離困境,那麼也許能夠得到劉邦的信任,融入劉邦集團。但他卻用市井小人、唯利是圖的處事方式與劉邦討價還價,把自己與劉邦的關係徹底變成了相互利用的關係。

對此,明代李賀認為韓信:“識見如此,至自謀全不濟,何也?利令智昏,貪令人愚也。”從這時起劉邦已經下定了誅殺韓信的決心。

韓信對劉邦的統治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我們知道韓信為西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但項羽被消滅後,韓信對劉邦失去了作用,反而成為嚴重的威脅。

劉邦所親信倚重的大臣,大多出身豐沛縣的同鄉,一起接竿起事的戰友,如蕭何、曹參、周勃、樊噲等人,善於為人處世的文臣陳平都曾受到劉邦的懷疑。韓信作為半路投身劉邦集團,又具有極高軍事才能的武將,在國家統一後,自然成為剷除的對象。

漢六年,有人告發韓信謀反,卻因朝廷的將領和軍隊都不如韓信而不敢發兵進攻。後來因步兵之時,認為“諸將獨畏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餘不足畏也”。由此可見韓信力量之強,對西漢政權的威脅之大。

韓信不諸為墾的處世之道

韓信在項羽手下,因為官職卑微,“數以策千羽,羽不用”,就背楚歸漢。在劉邦手下又因官職不高而離開。作為臣子,這種唯利是圖,朝秦暮楚的態度是君主所不能容忍的。

漢朝史學家司馬遷認為,正是這方面的原因導致韓信失去了他在西漢王朝中應有的地位:“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公,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韓信的所作所為,最終使他無法見於容於西漢朝廷。

總結:綜合上述,我們可以得出韓信並非沒有擁兵自立,而是他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是要失敗的。韓信作為中國歷史上不世出的軍事天才,在秦末漢初天下大亂的形式下,乘勢而起,席捲天下,成為影響歷史進程的風雲人物。

他率領大軍,戰必勝,攻必取,從無敗績,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這樣一位英雄人物,最終卻慘遭殺害,被誅滅三族。韓信的人生悲劇,令世人扼腕長嘆!


十點說史


韓信感恩漢王劉邦的知遇之恩。在亂世紛爭的年代,韓信滿腹兵法,空有經天緯地之才卻無地可施,在項羽帳下只能做一個執戟郎中,不得已投入到劉邦帳下。後經蕭何推薦成為劉邦手下的大將軍,相當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此時韓信未立寸功,而且在此之前沒有任何名氣,這是多大的恩情。接著韓信便依靠這個平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關中擊敗章邯。然後依靠關中、川蜀之地平魏降韓破趙滅齊,在濰水擊敗項羽大將龍且,最後在垓下十面埋伏擊敗項羽,生平七戰七捷未嘗敗績,留下兵仙名稱。可以說沒有漢王劉邦就沒有韓信,自古流傳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卻不知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蕭何是韓信的伯樂,可曾想劉邦也是蕭何和韓信的伯樂啊。

韓信在年輕時受屠夫胯下之辱而未反抗,他可是長年背劍的人啊,卻沒有像楊志一樣把流氓給殺了,說明他有著明確的目標而且為人很冷靜,把人命看的很重,在那個視人命為草芥的亂世之中,一個有才有武的士人能把人命看的比自己的面子還重足以說明此人的心胸和志向不可估量。韓信年輕時受到漂母的恩惠,在自己功成名就後賜給漂母千金以報一飯之恩足以見韓信知恩圖報。

一個知恩圖報,心存鴻鵠之志,珍愛生命的士子又怎麼會反過頭來對付給他一切的恩人呢。


wxh自由


個人認為原因有三,首先韓信不是帶兵投靠,光桿一個,沒有親信,周圍輔佐他的將軍,大部分都是劉老三從沛縣帶出來的,並且經常輪換,比如周勃,灌嬰,曹參,等等,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劉老三從造反到當皇帝只用了7年時間,其中楚漢戰爭用了4年,韓信投靠劉邦是劉邦當漢王的時候,也就是項羽分封諸侯之後的事,韓信實力最大的時候,就打敗齊國當上齊王的時候,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說服劉邦的老部下投靠自己,很難做到,如果韓信真有這個政治智慧當初就不會光桿司令來投奔劉邦了,再說劉邦這些老部下也沒有理由跟著韓信,一是留在關中的妻兒老小就危險了,二你韓信頂天也就是個王,和項羽劉老三平起平坐,更重要的是我們跟著劉老三和跟著你區別不大,跟著你還得揹負個背信棄義的罵名,如果跟著劉邦甚至我們也有機會封個王,事實也是如此,盧綰就當上了王,將軍們會算賬,韓信也會,總結起來,風險太高,得不償失,純屬個人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