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從岳家軍的兵力發展過程入手,淺談岳家軍的編制

文|觀景說史

岳家軍的兵力發展和壯大過程

  •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初,岳飛作為東京留守司的統制,“有兵二千”,隸屬於杜充。當年冬天,杜充降金,岳飛開始獨立成軍,在江南堅持抗戰。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岳飛克服建康,將金軍驅逐至大江以北後,《金佗續編》記載:“軍中精銳能戰之士幾二萬人,老弱未壯者不在此數,勝甲之馬亦及千匹”。當年七、八月間,岳飛任通、泰鎮撫使,“見帶軍馬萬餘”。
從岳家軍的兵力發展過程入手,淺談岳家軍的編制
  • 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夏,岳飛破盜匪曹成時,“本軍官兵一萬二千餘人”。至當年冬,“岳飛軍二萬三千”,幾乎擴充了一倍。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春,岳飛一軍大體仍維持在二萬三、四千的兵力。七月,宋廷“詔令岳飛就便差官兵三千人並家小,前去廣州屯戍”,兵力略有減少。

《忠正德文集》卷2《措置防秋事宜》以及《金佗續編》卷29記載江西安撫使趙鼎上奏說:“今計岳飛兵數二萬一千有餘,除火頭、輜重、守寨、疾病人外,實得戰士一萬五、六千人。”

  • 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岳家軍進行了第一次北伐,克復襄漢六郡。宋廷為加強岳飛兵力,自紹興三年九月開始,先後將李山、傅選、牛皋、董先、李道等部撥隸岳飛。北伐後,岳飛上宋廷報告要求在自己的防區內增加兵力。

《金佗稡編》卷18《措置襄漢乞兵申省狀》:“飛今見管軍馬,兼撥到牛皋、董先兩項,共一千餘人,合飛本軍都計二萬八千六百一十八人,輜重、火頭佔破在內。”“宜且以正兵六萬”,“餘乞朝廷摘那,以足六萬之數”。

隨後宋廷回覆岳飛暫時不可能大量增加兵員。但是,荊湖北路安撫使司統制崔邦弼和顏孝恭兩部,原先因攻打襄漢而暫時隸屬於岳飛,爾後又正式併入岳家軍。崔邦弼約有三千人,顏孝恭約有一千九百人,這兩部的併入,可使岳家軍兵力增至三萬以上。

從岳家軍的兵力發展過程入手,淺談岳家軍的編制
  • 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岳家軍的兵力得到大擴充。楊麼軍被鎮壓後,得丁壯五、六萬人,大部分人被編入岳家軍。《金佗續編》卷27記載:“得強壯者數萬人以充軍,而軍益壯矣”。岳飛原先沒有水軍,因添加大批慣於戲弄波濤的健兒,又得到一千多艘戰船,其中就包括幾十艘作為主力艦的大車船,因此《金佗稡編》卷6《鄂王行實編年》記載:“鄂渚水軍之盛,遂為沿江之冠。”除此之外,荊湖南路安撫使原有軍隊二萬多人,除統制吳錫(步兵六、七千人)、步諒等部外,統制任士安(部屬有馬準、李建和陳照三個統領)、郝晸、王俊,統領焦元等部,約一萬多人,編入了岳家軍。江西南路安撫置司統制祁超,統領高道、丘贇等部近一萬人,也先後編入了岳家軍。原張浚都督府左軍統制杜湛率領的幾千士兵,也撥屬岳飛,杜湛本人改任岳飛防區的黃州武知州。
  • 由於岳家軍兵力的激增,宋廷決定將岳飛全軍由原來“拾將”的編額,擴展為“以叄拾將為額”。關於岳家軍的後期兵力,各史書記載大都比較一致。《鄂國金佗稡編》卷9《遺事》說:“部眾十數萬,本四方亡命、樂縱、嗜殺之徒,皆奉令承教,無敢違戾”。《三朝北盟會編》卷206載岳飛入獄後說:“吾嘗統十萬軍,無橫草之勞。”
    由此可見,在紹興五年,岳家軍的編制由十將增為三十將,大致反映其兵力由三萬多增至十萬上下
從岳家軍的兵力發展過程入手,淺談岳家軍的編制

由岳家軍的兵力發展過程,淺談岳家軍的編制

  • 中國古代的軍事編制往往是五進位。根據《武經總要》前集卷1和卷2的記述,“大凡百人為都,五都為營,五營為軍,十軍為廂,或隸殿前,或隸兩侍衛司”。營又稱指揮,“凡五百人為一指揮,其別有五都,都一百人,統以一營居之”。到了北宋後期,又新設五十人為一隊的編制。然而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整齊劃一,都和指揮兩級是存在的,而軍和廂兩級卻較多地變陳空名。指揮一級的法定編額也有四百人或更少的。由於宋朝軍政腐敗,各級軍事單位編額不滿員,更是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但是,不管軍隊番號有多少,分駐地區如何散漫,每個指揮必須分別隸屬於殿前司、侍衛馬軍司或侍衛步兵司,這就是北宋的“三衙”制度。
  • 自宋神宗實行將兵法以後,軍隊的編制和將領的名稱逐漸發生變化。到了南宋,軍隊的基本已非禁軍,而是由宣撫使、招討使、制置使、都統制等大軍區司令指揮的屯駐大兵。屯駐大兵設置隊一級的編制,卻無都、營(指揮)兩級編制,軍和廂兩級編制大致由將和軍兩級編制所取代。南宋仍保留了“三衙”的名目,但殿前司、侍衛馬軍司或侍衛步兵司的軍隊只分別為一支屯駐大兵,而其他的屯駐大兵,“三衙”已無權統轄。
從岳家軍的兵力發展過程入手,淺談岳家軍的編制
  • 南宋時,統制官有統制、同統制、副統制等名目,統領官也有統領、同統領、副統領等名目,都是軍一級的武將。統領或作為統制的副手,有些人數少的軍甚至只設統領。軍一級的兵員並無固定編額,下面觀景以史料記載的劉光世部下十統制為例。

《金佗續編》卷8《督府令收掌劉少保下官兵札》記載:“王德有5731人,酈瓊有5055人,王師晟有4890人,靳賽有5721人,王照有3128人,王志有4172人,喬仲福有7038人,張景有6946人,王世忠有4478人,李進彥有5152人,參差不齊。”

除了以上軍一級的武將,還有正將、副將、准將是將一級的武將,統稱“將官”。在將官之下,又有訓練官、部將、隊將、隊官等名目。將一級的兵員也同樣有多有少,人數多的將與人數少的軍相比,兵員甚至還更多一些。

從岳家軍的兵力發展過程入手,淺談岳家軍的編制
  • 岳家軍的編制共有多少軍,缺乏完整的記載,觀景從現存資料統計和岳家軍的發展過程來看,岳家軍最後的規模在十萬上下,至少分為十二軍,(一)背嵬軍,(二)前軍,(三)右軍,(四)中軍,(五)左軍,(六)後軍,(七)遊奕軍,(八)踏白軍,(九)選鋒軍,(十)勝捷軍,(十一)破敵軍,(十二)水軍。十萬人的隊伍,如以十二軍平均計算,則每軍為八千餘人。然而實際上各軍人數也不會相等,如岳飛的“親軍”最精銳部隊,背嵬軍人數就多達一萬幾千人。《金佗稡編》卷22《淮西辯》記載:“背嵬軍馬戰無儔,八千餘騎”,再加上步軍,應有一萬幾千人。

《要錄》卷126記載,據紹興九年(公元1139年)二月統計,岳家軍共有二十二名統制,五名統領,二百五十二名將官。

  • 紹興五年時,岳家軍兵力由三萬多人增至十萬人,編額由十將增至三十將,則平均每將為三千多人。紹興九年時,依每將設正將、副將、准將各一名計算,則二百五十二名將官應為八十四將的編額,而每將平均減至一千多人。
  • 除了以上武將之外,在南宋,文武大臣主持的都督府、宣撫使司、招討使司、制置使司等機構,還配備了相應的幕僚人員。

《金佗續編》卷6《從申踏逐闢差官屬省札》記載了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二月,岳飛的招討使司幕僚有:“(一)參謀官一員,(二)參議官一員,(三)主管機宜文字一員,(四)書寫機宜文字一員,(五)幹辦公事六員,(六)準備差使八員,(七)點檢醫藥飯食二員。”

在這裡必須要指出,宋朝的幕僚並非全是文士。岳飛之子嶽雲是一員奮擊無前的勇將,卻按當時規定擔任書寫機宜文字一職。

從岳家軍的兵力發展過程入手,淺談岳家軍的編制

結語:岳家軍的編制大致分為十二軍,下屬有二十二名統制、五名統領以及二百五十二名將官,再加上為數不多的幕僚,構成了岳家軍的主構架。

參考資料:《金佗稡編》、《金佗續編》、《紫微集》、《要錄》、《會編》、《宋史》、《忠正德文集》、《宋會要》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