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大曆十才子之李端:他是“才子中的才子”,帶著獨特的中唐詩風

李端,字正己,河北趙州人,大曆十大才子之一。這個出生於玄宗天寶元年的唐代詩人,他與其餘九大才子一樣,生活在唐朝一個特殊年代。

每次提起中唐,就不得不說安史之亂,雖然這段歷史僅有8年,卻讓整個唐王朝曾經的繁盛不再。八年戰亂,對於一個曾經空前繁榮,稱雄天下的盛世而言,著實算不上漫長,唐玄宗登基前些年勵精圖治,可是在他的統治後期,玄宗整日縱情聲色,朝堂被一些庸才貪官所把持,所以大唐王朝在短短8年的時間裡,才失去了原有的國力。

生平經歷,造就詩風

正因如此,中唐時期的詩壇,也被這個特殊時代蒙上了一層厚重的灰塵。生活在大曆年間的詩人,他們失去了盛唐時期詩人的豪情壯志與浪漫情懷,詩詞之間滿是孤獨迷茫,詩歌的內容更為狹小內向,更有許多學者將中唐詩壇稱之為“氣骨頓衰”只是這樣的評價未免也有些太過貶義,在盛唐向中唐過渡時期,詩壇上所誕生的大曆十大才子,他們個性鮮明的群體風格,仍然開創了唐詩新題材。

大曆十才子之李端:他是“才子中的才子”,帶著獨特的中唐詩風

​尤其是這十人之中的李端,更是一個代表性人物,他才是敏捷,故善用詩歌意象來開拓新的詩歌題材。他是10大才子中人氣最高的一位,他更被後人稱之為“才子中的才子”,這位名聲響噹噹的大才子,李端的一生到底經歷過些什麼呢?唐朝眾多的歷史文獻中,關於李端的生存年並沒有詳細記載,生平經歷也頗為簡略,他的一生只能夠從他的詩歌中去一探究竟。

出生於開元盛世的李端,他的少年時代是在洛陽嵩山度過的,他曾經在那裡學道。十幾歲的時候安史之亂爆發,他只能跟隨父親前往廬山一帶定居。直到大曆二年,他才有機會去到京城參加科舉考試,只可惜並未中舉。隨後他便留於京師,結識了盧綸、錢起等人,他們一起出入豪門權貴之家,一起詩歌唱和,一起在京師馳名,人們稱他們為“大曆十大才子”。這一時期李端聲名鵲起,不過真正讓李端名揚天下的,還是他在駙馬郭曖府邸為公主席間賦詩之事,在這次的宴會上,唯有李端的賦詩最為工整,駙馬和公主大喜,賞賜李端金帛百匹,這件事為李端贏得了非常大的名氣。

大曆十才子之李端:他是“才子中的才子”,帶著獨特的中唐詩風

​大曆4年,李端給元載兄弟獻詩,希望能夠得到兩人的提攜和引薦,最終他得願以償。此後李端就在長安任校書郎一職。這些年裡,李端頻繁出入豪門貴族,所以他的詩歌多為一些酬贈唱和之作,這是宴會所需要,並不是他真實的唐詩風格所在。他在長安任職的這些年,因為長期住宿於寺廟之中,這讓他之歌的主題開始向佛教轉變,因為多年職位都沒有獲得提拔,底端甚至都有了歸隱之意。他寄給友人的詩中這樣寫到:“舊山暫別老將至,芳草欲闌歸去來”。

果不其然,李端回到了衡山舊居歸隱,自稱“衡嶽幽人”。這一時期,一段的詩詞帶有隱士之風骨,不過詩中的這一句“千里楚水橫琴望,萬里秦城待酒思”,仍然能夠看出,李端還是不願意放下謀取功名之心。他雖然身在江湖,但是心卻在廟堂,沒過多久,李端結束了這一段歸隱的日子,重新謀得東川節度使幕一職。

大曆十才子之李端:他是“才子中的才子”,帶著獨特的中唐詩風

​建中年間,隨著李端的病逝,十才子也逐步走向凋零。李端的去世,對於他們這個文人團體而言,是一個不可磨滅的陰影,隨著他的去世,十大才子接二連三的退出了中唐詩壇。關於李端的生平資料非常貧乏,但是從他的生平經歷和歌作品中可以看出,李端入仕之前過得瀟灑閒散,步入官場以後情況良好。他曾經寫過一首人生自傳,生動形象的勾勒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

寫實作品,記錄真實社會

李端生活在這樣一個盛世王朝毀於一旦的歲月裡,他只享受過大唐片刻的繁華安寧,現實讓他直面苦難。在這個充滿苦難的年代裡,他的作品與盛唐一代的詩人有著非常大的區別。在李端的筆下,雖然大多作品都是一些酬贈、隱逸之作,但是仍然能夠看到許多現實作品,雖然難以與杜甫相提並論,是也有不少能夠以真情實感打動世人的好詩。這一部分內容,才是李端真正的精華所在。

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讓唐王朝付出了血的代價,城池百姓飽受叛軍摧殘,死者數以萬計,即便是在叛亂過後,仍然讓那個年代裡的人們記憶猶新。尤其是那些毀於戰火中的斷壁殘垣,是最直接的痛苦記憶。這種寫戰亂的作品,在中唐詩人的筆下多有體現,李端的作品中自然也有這樣一部分詩,來展現那個戰亂年代裡的風雲和痛苦。比如他的這首《代村中老人答》:

“京洛風塵後,村鄉煙火稀。少年曾失所,衰暮欲何依。 夜靜臨江哭,天寒踏雪歸。時清應不見,言罷淚盈衣。”,直接體現了反正給無辜百姓所帶來的痛苦與不幸。

大曆十才子之李端:他是“才子中的才子”,帶著獨特的中唐詩風

在他的筆下,世人能夠看到荒蕪的田野,能夠看到流離失所的少年,能夠看到老無所依的暮年老人,唯獨看不到這種災難何時能夠到頭,他的滿腔悲憤之情,並沒有用許多華美言語來表達,一字一句皆是樸實之風,卻時時刻刻都展現著戰爭最殘忍的一面。

除了寫實,李端最別具一格之處就在於,他善於從女性角度入手來描寫戰爭的殘酷。《宿石澗店聞婦人哭》:“山店門前一婦人,哀哀夜哭向秋雲。自說夫因征戰死,朝來逢著舊將軍。”就是這樣一首詩。詩中有一位哀哀哭泣的婦人,她從舊人那裡聽說夫君早已征戰而死。

整首詩只有簡單的4句便戛然而止,他在詩中從未表露自己的感情,卻讓讀者感受到了言已盡,而意無窮。戰爭所帶來的傷痛,是要人們自己去感受的,她將婦人失去丈夫的場景,毫不修飾的言語表現出來,是讓世人清楚明白的感受到,這個婦女的哭訴到底為哪般?李端的這類詩並不在少數,從這些作品中,仍然能夠感受到他對於連年戰爭的一種憤慨之情,這種寫實主義的詩篇,才是大曆年間真正所缺少的。

愛國之心,皆在邊塞詩中

前文中有提到,李端也是一個心懷天下蒼生的文人,所以他時刻國家民族之事,他的這一顆愛國之心,就體現在他的邊塞詩中。《關山月》、《度關山》、《雨雪曲》都是描寫邊塞風光之詩。這些詩中的

“溼露、胡霜、烽火、天山”,皆是邊塞詩中的常用意象。李端這樣的文人,他在面對邊關失守、百姓遭難之時,他恨自己空有一顆愛國心,沒辦法,像那些邊關將士一樣,殺敵立功、收復失地。所以他只能通過寫詩的方法,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憂愁,表達自己想要赴邊立功之心。

大曆十才子之李端:他是“才子中的才子”,帶著獨特的中唐詩風

​在這亂世之中,李端也曾奔赴邊塞戰場,他所寫的邊塞詩,大多都是在戰場親眼所見所得

。正是因為親身經歷過邊塞戰場的殘酷,李端在邊塞詩中,才能夠表達自己願意慷慨赴國,堅信英雄必勝的信念。在邊塞詩中,李端也善用典故來抨擊現實,他厭惡黑白顛倒的現實社會,也諷刺朝廷賢愚不辨的無能,更討厭世事反覆無常,這些作品的立意,要遠高於那些應酬之作,皆為他詩詞中的精品。

他眼中的山水,有著別樣韻味

李端隱居山林時的詩作,可以看出他在山水詩上的造詣之高。其實自李端的少年時代起,李端的詩除了儒學對他根深蒂固的影響以外,也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觀念。李端在前往長安城之前,他曾去過嵩山問道求仙,後來又在廬山、衡山等地隱居,宦海漂泊之際,也曾在杭州的虎丘田園隱居,到了晚年他師從皎然,皈依佛門。這十大才子之中,唯有李端的隱居時間最長,所以他才創作出瞭如此多的山林隱逸之詩。

大曆十才子之李端:他是“才子中的才子”,帶著獨特的中唐詩風

​只是他雖隱於山林,卻沒有一顆出仕之心。他的山水詩,大多都是一些借景抒情,感嘆自己懷才不遇之作。讀李端的山水詩,能夠讀出他的一顆憂患之心,能夠讀出他對於現實的不滿,更難過,讀出他被迫歸隱的無奈。比起真正的隱士,李端隱居是出於仕途坎坷、世事艱難,他的歸隱並不是對山林田園的喜愛,而是由於不得其位的被迫無奈之情。他將自己的這種哀思和憤懣,全部寄託于山水詩中。比如“自知無路去,回步舊人煙”;再比如“愁向高唐望,清秋見楚宮”。

李端的這些山水詩,揭示了大曆文人眼中的山水,生活在這個年代裡的文人,他們沒有辦法遁入空門,逃避俗世紛擾,盛唐時期的文人寫山水,皆是寫山水的靜謐優美,寫自己內心的寧靜淡泊。然而,大曆人做不到這一點,他們借景抒情,表達對時事的不滿,表達對故園的哀思,即便山水詩的造詣再高,卻早已經不是盛唐時期的山水詩,更不是魏晉南北朝的山水詩。他們失去了往日大唐的雄心壯志,這個時代唯一能夠賦予他們的,只有苦難給他們的別樣心境。

《李端詩歌研究》

《大曆燕趙才子李端》

《論唐大曆才子李端的詩歌體式及其美學風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