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30塊錢就賣了的國寶,長期被鎖在倉庫,13年後才驚豔亮相

30塊錢就賣了的國寶,長期被鎖在倉庫,13年後才驚豔亮相

1971年時,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有一個叫做張鳳祥的農民,在後山修梯田的時候,發現了一個石洞。這個石洞雖然隱蔽,但好像是人工開鑿出來的。張鳳祥進入石洞摸索了一陣子,找到了一件類似於鉤子一樣的東西,看起來好像是鐵做成的。他隨手拿了回家,也沒有當回事,交給了自己的弟弟張鳳良。

當時的張鳳良才六七歲,是個天真浪漫的小孩子。他拿著這個鉤子,用繩子穿起來,就拖著在村裡玩了起來。沒有想到,等到幾天之後,鉤子上面像鐵鏽一樣的東西逐漸脫落,甚至露出了一些光澤,再加上那幾天是晴天,在陽光的照射下很不一樣。

30塊錢就賣了的國寶,長期被鎖在倉庫,13年後才驚豔亮相

此時,張鳳祥再拿起這個“鉤子”仔細打量,才發現原來不是鐵,而是一塊玉。即便是在文物知識並不豐富的七十年代,人們還是知道,玉器是值錢的。於是,張鳳祥帶著它,來到當地的文化館。經過工作人員的檢查、詢問,當地文化館以30元的價格,徵收了這件文物。

作為普通農民,在七十年代撿到一件玉器,賣了30塊錢,已經感覺得到了一筆鉅款。對當地文化館來說,頂多也只是一件未定年代的普通玉器,也算不得有多麼珍貴,在辦完簡單的手續之後,它被入庫收藏,從此裝入了暗無天日的倉庫箱子中。

30塊錢就賣了的國寶,長期被鎖在倉庫,13年後才驚豔亮相

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就是十三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物考古工作更是日新月異,各種新發現層出不窮。在1984年,紅山文化取得了新的進展,在遼寧省的牛梁河古墓中,兩件玉豬龍的文物轟動一時,文物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內蒙古翁牛特旗文化館的負責人賈鴻恩看到內部期刊上玉豬龍的文物照片後,突然想到,他們館藏文物中那件像鉤子一樣的玉器,會不會也是如此珍貴。他立即帶著文物,專門坐火車來到北京,找到了現代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

30塊錢就賣了的國寶,長期被鎖在倉庫,13年後才驚豔亮相

蘇先生對於紅山文化的認識很深,是他率先提出“中華五千年文明曙光”有關的概念。當他看到這個鉤子形狀的玉器時,鄭重其事地端詳起來,並且耐心詢問當時發現的詳細過程。最後,蘇秉琦得出結論,這就是一件玉龍,是紅山文化的重要遺物。

這件文物,被命名為玦型黃玉龍形器,又稱為紅山文化玉龍。它呈現類似“C”形的外部形狀,難怪被認為是鉤子,其實我們會發現,它的樣子,就像是甲骨文中的“龍”字。它的前端,是一個生動的龍頭,其實是以鹿眼和豬鼻為主要原型設計的。在龍的頸部,有一個凸起物,很像是馬鬃,佔據了整個龍身的三分之一左右。

30塊錢就賣了的國寶,長期被鎖在倉庫,13年後才驚豔亮相

再加上“C”字形優美的造型,是以蛇的原型來製作的。可以看出來,這件玉龍,實際上結合了鹿眼、蛇身、豬鼻、馬鬃等四個特徵。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圖騰,也是最受崇拜的形象,但畢竟龍是虛構的,就是源於古代勞動人民日常所看到的各種動物原型。紅山文化玉龍的外在特點,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此後,這件玉龍立即驚豔世界,引起了轟動。但由於它是屬於民間徵集的,出土地點和年代斷定,還是引起了很多爭議。因為玉器的斷定,不能簡單實用儀器來測量,儘管大部分專家認為是屬於6500-5000多年前的紅山文化遺物,但還有部分學者認為從形制來看,應該是4000餘年前夏家店下層文化類型。

30塊錢就賣了的國寶,長期被鎖在倉庫,13年後才驚豔亮相

後來,在2010年時,經過長達2年多的走訪、調查,並進行了專門的立項研究,終於認定這件玉龍是出自翁牛特旗烏丹鎮新地村東柺棒溝紅山文化遺址群,它的身份被確定之後,更為出名,被列為一級文物,進入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是當之無愧的國寶,被譽為“中華第一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