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金融博覽•財富》|國產手錶——銘刻一段老時光

《金融博覽•財富》|國產手錶——銘刻一段老時光

2019年,新中國迎來70華誕!

70年來,每一箇中國人都能夠深刻感受到祖國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

僅僅從製造業來看,我們從一個“一窮二白”的落後農業國,已經發展成為製造業大國、強國,高鐵技術稱雄天下,5G網絡技術世界領先,載人航天、月球探索、深海探測等躋身世界先進國家之列,國產民用飛機越來越多地翱翔於世界各地的天空,國產航母這樣的國之重器,也在遼闊的海洋上劈波斬浪,完成多次海試。面對這些成就,每一箇中國人都感覺揚眉吐氣,為共和國的崛起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備感自豪。

腕錶是製造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腕錶製造領域,我國經歷了從無到有、從落後到先進的歷程。新中國成立之前,偌大的中國連一塊小小的手錶都不能生產。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人白手起家,擁有了自己生產手錶的工廠。到現在,全世界每四塊手錶中,就有一塊手錶使用的是中國芯。航天專用手錶,以技術的高精尖著稱,而能夠生產這樣手錶的國家,一個是中國,一個是號稱手錶王國的瑞士。

盛世興收藏,手錶收藏是收藏中的一個重要門類。近年來,國產老手錶的收藏悄然升溫。市場上“天津”“海鷗”“上海”等國產品牌的手錶已經成為不少收藏愛好者的收藏對象,老

五一、東風、全鋼、半鋼、17鑽、19鑽等專業名詞也成了眾多手錶收藏愛好者時常談論的話題。

精品手錶在拍賣市場上也表現不俗。2004年12月,在中國嘉德舉行的鐘表相機拍賣會上,1996年北京手錶廠試製成功的陀飛輪手錶,以30800元人民幣成交。這雖然不能與拍賣價高達成百上千萬元的奢華名錶相提並論,但中國人傾注在國產老手錶上的深情,卻是其他手錶無法替代的。

白手起家

新中國第一塊手錶誕生於天津。根據“填補工業空白”的規劃,天津市輕工業局批准成立了手錶試製組,江正銀、孫文俊、王慈民、張書文這四位當時國內鐘錶業的能工巧匠,僅憑著局裡撥發的100元經費,在一間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裡,用小車床、小臺鑽、砂輪機和小銑床這4臺一般設備以及一把0.25毫米的千分尺和遊標卡尺,就開始了他們的試製計劃。經過百餘天的努力,他們終於在1955年3月24日5時45分研製出“中國第一表”。這隻手錶後被命名為“五星”表,錶盤上有“中國製”3個金字,朝上平放時的日差大約是90秒,朝下平放時的日差約60秒,走時基本正常。

《金融博览•财富》|国产手表——铭刻一段老时光

伴隨著這隻手錶的滴答聲響起,中國的手錶製造業開始了從弱到強的奮鬥歷程。1957年,國家批准投資900萬元,籌備建立年產量為24萬隻手錶的天津手錶廠。以後又陸續在其他一些城市建立了手錶廠,比如上海、北京、廣州、南京、西安、石家莊、丹東、青島等地。

上海手錶廠成立時間沒有天津手錶廠早,但因為其試製生產的是細馬手錶,因此後來名聲更響。懂表的人都知道粗馬、細馬(或粗機、細機),在手錶行業裡,習慣於把擒縱叉稱為“馬”。粗馬錶的擒縱機構為銷釘式,結構較簡單,但效率差,使用壽命短。細馬錶的擒縱機構為叉瓦式,這種結構的叉瓦和圓盤釘是用硬質玻璃(習慣稱為鑽石)製成的,結構較複雜,但效率高,使用壽命長。國產第一塊全鋼長三針細馬手錶誕生於1956年9月,此表當時共試製了18塊,表面上清晰地寫著“第一次試製樣品1955.10上海”字樣,定價為48元。1996年,這款手錶以11.1萬元的價位拍賣成交,創造了當時國產表拍賣成交價的最高紀錄。

令上海手錶廠名聲大噪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上海手錶廠在兩次試製基礎上,1957年4月,又抽調原來進行火車頭設計的工程師奚國楨、原製造醫療針頭技術人員童勤奮等,將仿製的零件實樣逐個進行測繪,用了4個多月時間,畫出了

150多張零件圖紙,訂出1070道工序的生產加工工藝,成為我國自己制訂的第一套手錶生產的工藝文件。從1957年7月第八批試製開始,手錶進入按圖試製階段,先後試製出14批共3076隻手表。1958年3月,A581型機械手錶正式投產,註冊商標改為“上海牌”。

為了擺脫中國空軍使用的計時碼錶主要依賴進口的局面,振興中國民族手錶工業,同時也為了節省外匯,國家決定由天津手錶廠立項,試製專供中國空軍使用的計時碼錶,該項目在當時屬國家機密,任務代號“304”,航空表304是國產手錶收藏界的寵兒。

《金融博览•财富》|国产手表——铭刻一段老时光

1963年年底,32只試製成品表製造完成。1965年10月,試製成品表通過了走時精度、測時、高低溫、震動、防磁、防潮、快慢針撥校等諸多航空計時錶所需要的重要指標的檢測,100只試製成品表通過檢測與鑑定,開始實行定型批量生產。1966年10月底,1400只組裝完成的成表被髮往軍需一線,正式為我國的航空部隊服務。目前,這種表存世量僅有300只,想花10萬元都買不到。

當年時尚

國產老手錶承載了一代人的記憶。上世紀50-70年代,中國還處在經濟落後、物質匱乏的時代,普通人若是能夠佩戴上一塊手錶,那絕對可以擼起袖子炫耀一番。一塊手錶的價格,在30元到120元,相當於普通工人一個月到三四個月的工資。買一塊手錶,也是需要咬咬牙、狠狠心才能做到的事情。更何況,在計劃經濟年代,還不是有錢想買就能買到的,手錶也要憑票供應,一個單位分幾張手錶供應券,能夠分到實屬不易。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上海貨在全國都是響噹噹的名字,上海牌手錶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為市場供應有限,上海牌手錶成為身份的象徵。當年的國家領導人,也大多佩戴上海牌手錶,周總理後半生便一直佩戴上海牌手錶。目前最受收藏市場追捧的上海牌A623型手錶,是中國第一代帶日曆窗口的手錶,引領了當年的時尚。

手錶不僅是時尚,還是年輕人結婚的標配。“三轉一響”又稱“四大件”,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流行詞,指的是手錶、自行車、縫紉機和收音機。那時如果家庭有了這“三轉一響”,就覺得是過上了“小康”般的幸福生活,同時也是大部分女性擇偶的重要標準之一。作為“三轉”之一的手錶,當時主要指的是上海牌手錶。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一提到上海牌手錶,仍然會很激動,因為這代表了他們年輕歲月的時尚,深藏在他們的記憶中。

《金融博览•财富》|国产手表——铭刻一段老时光

價值顯現

時代飛速向前發展,記憶卻像夕陽映照下的河流,反射出粼粼的金光。正是這種割捨不斷的歲月情緣,讓不少人走上了國產老手錶的收藏之路。

湖南衡陽退休老人韓傑在17歲時,收到了母親送給他的一份厚禮:一隻衡陽市手錶廠1970生產的第一批時價30元的芙蓉牌手錶。幾十年的光陰一晃過去了,那一塊手錶早已不知所終。當韓老先生退休後在舊貨市場見到一塊同款的手錶時,記憶的大門豁然打開,他隨後步入老手錶的收藏行列。四年時間,他收集各式老手錶2000多塊,成了小有名氣的“湖南大表哥”。他的藏品中,有當年配發給師團級以上軍官的24鑽上海牌軍表,還有不少當年湖南產的手錶。在收藏的基礎上,他蒐羅了湖南9個市州、14個品牌手錶的相關資料,寫成文章發佈在網上,讓更多人瞭解到了湖南手錶製造的舊日輝煌。

老手錶收藏升溫,除了人們對當年艱苦奮鬥、自主創業精神的懷念,還有收藏市場自身規律的支配。老手錶收藏門檻較低,收藏群體比較小,十幾年前,人們還沒有收藏老手錶的概念,市場上還有很多撿漏的機會。很多人還不太清楚老手錶的收藏價值,甚至在一些舊貨古玩市場仍能看到老手錶的蹤影,收藏價格也不太貴,破損嚴重、比較舊的國產老手錶價格在幾十元左右,品相好的手錶一般也就是幾百元,因此,這些手錶未來的升值空間可以說十分可觀。

天津鐘錶照相協會會長王樹森,現今已收藏千餘塊手錶。對於國產老手錶,他認為收藏時要遵循品相好、工藝精湛、精密度高、存量稀少、有一定歷史背景的原則。同時,生產廠家和型號也應該成為收藏者們關注的重點,“比如,現在的海鷗牌手錶和東風牌手錶,在市場上還能見到,往往幾十塊錢就可以淘到。其中個別手錶精品特別值得收藏,像上海廠的‘上海A581’、天津手錶廠的‘五一58-001’、北京手錶廠的‘北京1型’都是1958年生產的早期國產手錶,收藏價值最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