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福州 · 崇福寺

福州 · 崇福寺

福州 · 崇福寺

象峰崇福寺位於福州市郊北嶺下,距市區約8公里,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初名崇福寺,後廢。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福州鼓山曹洞宗名僧永覺元賢的弟子跬存禪師來此,見奇峰高出雲霄,逶迤而下,儼如象王垂鼻,周圍崗巒環抱、碧澗洄漩、松杉蓊鬱、環境清幽、遂與師弟諦詳禪師商議在此草創養母堂。清理地基時,得一方石額,上刻“古崇福寺”四大字,知為崇福院故址,遂誓願重興,先建小佛堂三間,焚修淨業。至崇禎五年(1632年),大雄寶殿和法堂先後落成,同時添置山場田畝,贖回寺業。跬存禪師請江西名匠雕造一尊高三米多的阿彌陀佛像,其法相莊嚴,為八閩諸剎所罕見,自此朝山瞻禮的信徒漸多。後跬存、諦詳禪師先後示寂,因明末兵亂,交通阻隔,外出募緣的僧徒無法返回,寺中修建工程中輟。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跬存禪師弟子清安禪師主持寺務,稍見起色。惜清安禪師示寂後,座下之眾不善守成,致常住空乏。為使宗風不墜,別隱在外的清安禪師的上首弟子叔英禪師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杖笠還山,不憚艱辛,著手恢復,又得其徒法如禪師之助,經五、六年努力,重建大雄寶殿,重建東西兩廡與香積廚,叢林規模初具。之後因後繼無人,寺又衰落,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寺田七十畝“典賣幾空,止存寺前田根八畝,以致寺荒僧散。”(見清道光二十三年所立《侯官縣正堂示為捐贖寺產等事碑》)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鼓山湧泉寺古月禪師來此兼領寺務,重建大雄寶殿、鐘鼓樓、法堂、天王殿、方丈室、齋堂、客堂等,一切規制均仿效鼓山湧泉寺,寺宇規模宏大。1919年古月禪師西歸後,合寺僧眾在寺內特闢一堂建塔紀念,號中興崇福古月禪師塔。古月禪師嗣法門人必定禪師繼任住持,時有關當局默許農林學校強佔寺產,必定禪師護持甚力。至解放前夕,寺院破爛不堪,寺僧零落無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千年古剎,喜沐春風。1957年,福州市佛教協會在寺內創設佛教安養院,由德欽法師任院長,對崇福寺各殿堂進行全面整修。收容福州地區寺院內年老生活不能自理的女教徒,使其安享晚年,最多時達80多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寺內佛像、經書被毀,寺院被外單位佔用,只小部分尼眾堅守一隅,生活清貧。從1978年起,隨著各項宗教政策的落實,寺院逐步修復並恢復了宗教活動,成為道風整肅、名聞遐邇的尼眾道場。1982年,福建省佛教協會為培養佛教人才,在鼓山湧泉寺和象峰崇福寺分別舉辦佛學培訓班,各收50人。1983年春季,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福建佛學院正式成立,女眾部即設在寺內,二十多年來,廣育英才,畢業的尼眾遍佈海內外,崇福寺已成為國內知名的培養佛教界年輕一代尼眾優秀人才的搖籃。

從1983年起,在傳常尼和尚的主持下,崇福寺每年都在修建殿堂,擴建或改建堂口、寮房。至今全寺有大、小殿堂30餘座,住眾達200多人。同時創辦律學研習班,協助福建省佛教協會傳戒、寺作為如法如律的二部僧受戒道場而備受海內外高僧大德的讚譽。1989年11月2日,寺中舉行傳常法師榮膺方丈升座典禮,盛況空前。1992年11月,福州市人民政府頒佈崇福寺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崇福寺的建築格局,中軸線以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為主,輔以山門、放生池、鐘鼓樓、客堂、齋堂、方丈室、玉佛殿等,錯落有致。加上新建的觀音閣、地藏殿以及教學樓,美輪美奐,氣勢尤見恢宏。

此外,日本長崎聖壽山崇福寺,創建與明崇禎二年(1629年),該寺第一代住持超然禪師為福州崇福寺僧,至第十一代止,該寺均由福建僧人任住持,日本僧侶因此尊福州崇福寺為祖庭,曾來福州尋根認祖。

宗風丕振,慧燈永耀,2003年3月24日,崇福寺隆重舉行佛菩薩聖像開光,教學樓落成剪綵暨如妙法師榮膺方丈升座典禮,秉愛國愛教之宗旨,完成了新老交替的歷史使命。如果說老一輩們為“文革”十年浩劫後恢復佛教付出了大量心力,那麼新一代的寺院領導人著眼於加強佛教自身建設,順應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著眼於繼續高舉愛國愛教的旗幟,走有佛教特色的慈悲之路。

如妙法師同時兼任福建省佛教協會副會長,依法協助政府管理宗教活動場所,積極引導佛教與社會相適應。法師在佛教協會任職期間,曾受人為的挫折,但她處變不驚,面對挫折細心排解,與老法師同心同德,共渡難關。法師弘揚佛教教義,發揚佛教的積極因素和加強團結佛教徒,進行社會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為改革開放、祖國統一、世界和平作出積極的貢獻,並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得到政府的表彰和四眾弟子的稱讚。

如妙法師住持崇福寺工作以來,把過去遺留下來的問題逐一解決,與社會各方協調,往來奔走,把被侵佔的部分寺產收回,保護了寺院的合法權益。同時在原有的基礎上,又修建了可以容納五、六百人齋堂和僧寮,大大的改善了大眾師的住宿條件。在自然災害面前,帶領全寺僧眾,上下一心,抗震救災。近幾年來為希望工程、賑災、濟貧等崇福、地藏兩寺先後捐款120餘萬元,法師任重道遠,展現了佛陀大慈大悲的廣闊胸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