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登封的世界級地質公園

世界地質公園——中嶽嵩山

登封的世界級地質公園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登封市北部,地理座標為:東經112°56′07″至113°11′32″,北緯 34°23′31″至34°35′53″,是一座以地質構造為主,以地質地貌、水體景觀為輔,以生態和人文相互輝映為特色的綜合性地質公園。2001年3月16日,嵩山被國家確定為首批國家地質公園。2004年2月13日,與河南雲臺山、江西廬山、安徽黃山、湖南張家界、廣東丹霞山、雲南石林和黑龍江五大連池等8家名山大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為首批世界地質公園。

登封的世界級地質公園

嵩山世界觀地質公園是集珍稀地質遺蹟、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三位一體的世界級自然、文化資源,鑄就了地學科普、文物古蹟、奇特地貌、生態環境等多層次的綜合性旅遊環境,是進行地學遊覽、考古研究、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的旅遊勝地。嵩山世界地質公園包括安坡山、馬鞍山、擋陽山、少室山、太室山、五指嶺等,群山聳峙,層巒疊嶂,氣勢磅礴,總面積464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蹟類型為地質(含構造)剖面。嵩山在大地構造上處於華北古陸南緣,公園內連續完整的出露著太古宙、遠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五個地質歷史時期的岩漿岩、變質岩和沉積岩的地層序列,地層層序清楚,構造形跡典型,地質界稱之為“五代同堂”,在全球絕無僅有。根據嵩山“五代同堂”的地層層序和構造運動遺蹟的基本特徵,按照地質科學的原理,可以追溯嵩山乃至地球形成和演化的過程。

登封的世界級地質公園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內,清晰地保存著發生在距今25億年,18億年,5.43億年分別被命名為“嵩陽運動”、“中嶽運動”、“少林運動”的三次全球性前寒武紀造山、造陸運動所形成的角度不整合接觸界面及構造形態遺蹟,被地質工作者譽為“天然地質博物館”和“地學百科全書”。嵩山地區在不足2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清晰的保存著發生在距今25億年、18.5億年、5.43億年三次前寒武紀造陸和造山運動所形成的角度不整合接觸面及典型的構造形態遺蹟。這三次劇烈的全球性構造運動分別稱之為“嵩陽運動”、“中嶽運動”和“少林運動”。“嵩陽運動”使早期沉積火山熔岩和碎屑岩,受到應力作用和溫壓效應,而發生褶皺隆起和強烈的變質,形成一套綠巖系,地質學界稱之為“登封巖群”。“中嶽運動”是一次全球性地殼運動,這次強烈的應力作用和溫、壓效應使早期嵩山的地層岩石發生強烈的變形變質,最典型的是嵩陽運動底礫岩被定向拉長,嵩山群石英岩形成了各種不同類型的褶皺形跡,有尖頂褶皺、斜歪褶皺、倒轉褶皺和平臥褶皺等,中嶽運動塑造了嵩山構造地質體的雛形,為風化剝蝕作用提供了原始條件。“少林運動”使嵩山第三次大範圍地升出海面,結束了地球生命大爆發前的元古宙演化歷史。距今六千五百萬年前的燕山運動以其強烈的褶皺和斷塊對嵩山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嵩山的地貌構架基本定型。進入新生代,強烈的“喜馬拉雅運動”開始造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嵩山又藉助喜馬拉雅運動之力,進一步隆升,並遭受風化剝蝕,破碎的節理、裂隙形成形狀大小、深淺不同的峽谷;產狀直立的石英岩被剝蝕為簇林地貌或壁立千仞的懸崖。形成隆、陷、褶、斷等地殼表面構造類型與環、線、塊相間排列的構造格局,歷經滄桑的嵩山終於定格為現在的面貌。

登封的世界級地質公園

嵩山的發育模式和演化歷史,是中國大陸乃至地球構造演化的縮影。對追溯中國大陸乃至全球36億年來漫長地質歷史時期地殼發展演化的過程和規律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價值。在嵩山地區命名的地層單位有太古宇登封(巖)群、古元古界嵩山群、中—新元古界五佛山群及其所屬各(巖)組織和寒武系關口沙礫岩組等,它們既是原始地層的創名地,同時又是層型剖面所在地,此外,寒武系饅頭組的選層型剖面也位於本保護區(關口),這些對研究沉積特徵和歷史以及進行區域地層劃分對比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學價值極高。這些地質遺蹟是研究地球發展早期階段地殼演化絕無僅有的良好場所。嵩山地區的地質遺蹟可作為研究地球演化的基地,對追溯地質歷史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價值。

登封的世界級地質公園

幾十年來,嵩山世界地質公園吸引了眾多的地質界同仁到此進行地質礦產調查和研究,國內外許多著名的地質學家,如張伯聲、馮景蘭、張爾道、王曰倫、王澤九,中國科學院院士馬杏垣、王鴻禎、董申葆、張文佑、徐克勤、郭令智、郭文魁、孫樞、葉連俊、葉大年、任紀舜、孫大中、李廷棟、張國偉、程裕淇、趙鵬大,國外著名地質學家:德國美因茨大學地質系、OGS構造委員會秘書長A.科納爾教授;瑞士蘇黎世工學院地質研究所、世界著名小構造專家J.G.萊姆塞教授;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地質系C.古拉多克教授;澳大利亞礦產資源局局長R.W.R魯特蘭德教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地質系W.M.施沃特教授;加拿大地質調查所A.戴維森教授;美國加州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傑拉爾德、舒伯特教授等,都曾在嵩山進行過調查和研究,對嵩山的構造變形史和五佛山群的地層劃分進行了詳細研究,建立了區內“重力滑動構造系統和模式”;1973年,王鴻禎、劉鴻允等對嵩山前寒武紀地層,特別是羅圈組冰層進行了考察研究。這些調查和研究,奠定了嵩山地區的地質研究基礎。20世紀50年代以來,幾十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數以百計的國內外著名地質學家,數以千、萬計的科研人員、院校師生和地質勘查隊員,在嵩山進行了大量的地質調查和研究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地質資料和浩如瀚海的地質成果。1959年,中國科學院在嵩山召開了“前寒武紀地層現場會議”,1983年“國際前寒武紀構造和太古代地球化學討論會”的代表36人(外國學者13人)到嵩山實地考察;1996年,國際第30屆地質大會將嵩山列為地質旅遊線路之一。 2004年地球日,舉辦了《中國嵩山•2004年世界地質公園發展研討會》。

登封的世界級地質公園

馬杏垣院士深情地寫道“嵩山是我師,我是嵩山友”,他“十上嵩山”留為佳話,他的《解析構造學》、《嵩山構造變形》以及在嵩山創造的重力滑動構造理論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張伯聲院士的《嵩陽運動和嵩山區的五臺系》、張爾道教授的《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地層》、王曰倫院士的《嵩山地質觀察》、王澤九院士的《河南嵩山兩個絕對年齡資料介紹》……等百餘篇地學論著揭示了嵩山的奧秘。20世紀60年代以來,嵩山不僅是地質工作者的舞臺,更是眾多地質工程師的搖籃。全國高校都把嵩山作為培養未來地質工作者的實習基地。嵩山世界地質公園是中國地質大學、西北大學、中南大學、鄭州大學、河南理工大學、河南城建學院、鄭州工貿學校等的地學類教學實習基地。

登封的世界級地質公園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分為太室山、少室山、五佛山、五指嶺和石淙河五個景區。嵩山主峰地區的少室山(御寨山)、太室山、五指嶺等,多為石英岩組成,加之構造運動所致,使諸峰在400m標高上拔地而起,壁立千仞,險峻清秀,奇峰異谷遍佈全區,形成獨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絢麗多姿、奇特秀美、峻幽迷人的自然景觀。嵩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中嶽”,人文景觀眾多,是歷史上佛、儒、道三教薈萃之地,聞名於世的少林寺便深藏於嵩山的懷抱,這些豐富的人文景觀和珍稀的地質遺蹟相互輝映,構成了嵩山地質公園立體的、多層次的、多功能的迷人景觀。另外,嵩山世界地質公園雖屬中低山區,但由於氣候條件好,動植物種類頗多。目前,森林覆蓋率26.7%,用材植物338種,野果植物有89種;藥用植物1046種。還有部分重要的國家一、二級野生保護動物。

登封的世界級地質公園

2000年,嵩山在國家地質公園申報過程中,由河南省地質科學研究所進行了嵩山地質遺蹟保護規劃,劃定了少室山、太室山和告成3個一級保護區,五佛山、少林寺、三皇寨、嵩陽書院、中嶽廟、告成、五指嶺7個特別景觀區、史蹟保護區、地質遊覽區,並提出了發展控制區域根據《地質遺蹟保護管理規定》,嵩山地質遺蹟屬國家級保護區,應實施一級保護。依據嵩山世界地質公園遺蹟的分佈特點,確定對構造遺蹟點採用點保護,對典型剖面採用線保護。目前,全區已確立了8個保護點,9條保護線。對各保護點線實行編號建檔,統一有序規範管理,並且建設了四條科普線路(少室山科普路線、法王寺—峻極峰、老母洞—峻極峰、盧崖瀑布—峻極峰),線路上設置引導牌、景區內遊客集中處設置了集群展示,每條旅遊線上設立了地質遺蹟景觀點說明牌,共計147個。2003年5月30日,嵩山地質公園博物館建成。它佔地面積50餘畝,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展出面積800平方米,共分為三個展廳。地球科普廳展出岩石、礦物、動植物化石標本200餘件,並通過20多塊地學科普展板以及多媒體,介紹國土資源科普知識。廳內可播放地學科普影片。嵩山地質廳著重展出世界性三大地質構造運動遺蹟、層序齊全的地層和嵩山地貌景觀以及研究成果。1:7500的大沙盤與多媒體配合,在聲光電控制下使嵩山主要景觀一目瞭然。

登封的世界級地質公園

嵩山是地殼構造演化的一個縮影,是研究前寒武系沉積建造受運動影響擠壓變質、褶皺造山、剝蝕夷平等過程乃至地殼演化規律的天然實驗場,是對遊人普及地球科學知識的寶庫。 近年來,嵩山世界地質公園相繼編輯出版了《嵩山地質博覽》、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叢書《嵩山》卷、大型畫冊《嵩山世界地質公園》、中英文對照的《中國嵩山世界地質公園導遊手冊》、實習教學用書《嵩山地質實習指南》、《萬山之祖》等科普著作。嵩山世界地質公園2009年被批准為“全國首批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後來還被確定為“河南省科普教育示範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