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 河北四大古窯---井陘窯,邢窯,定窯,磁州窯

井陘窯:世紀之交的驕傲

井陘窯是歷經隋、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一處大型瓷窯址集群,遺址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礦區和井陘縣中北部,是一處分佈面廣、燒造時間長、文化內涵豐富的古窯址群。井陘窯遺址對漢族陶瓷工藝發展狀況的研究有重要價值。井陘窯最出名的年代在金代。其產品由綿曼河及井陘驛路水陸兩道東出井陘可達真定(正定),真定成為井陘窯最大的商品集散地,遂有"真定府產瓷器"真定瓷的記載,真定井陘窯產品運銷全國,並遠銷國外,金代井陘窯的發達有其政治原因,因為井陘的戰略地位重要,金人加強控制,使之比邢、定較早恢復了社會生產秩序,故而能在金初出現了它不曾有過的"繁庶倍昔"的景象。在這種社會安全的背景下,依託本已發達的陶瓷製造業,加之吸引了邢、定的工匠,使井陘窯率先發展起來。元代井陘窯開始衰落,這和南方景德鎮瓷器製造業的興起密切相關。

中國考古工作者經過10年的考古調查,共發現並確定了10處窯區遺址,其中河東坡區、馮家溝區的面積已超過10萬平方米,而城關窯址時代跨度大,內涵豐富,最為重要。1989年河北省文物工作者在對井陘文物進行復查時,發現了東關、河東坡、東窯嶺村三處窯址,並在此後的8年時間內,在井陘境內的天長、秀林、南陘三個鄉鎮及礦區天護、馮家溝村約16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發現了九處窯區。包括東關、河東坡、東窯嶺、梅莊、南秀林、馮家溝,南陘、北陘、南防口,共三大片,面積超過一百六十萬平方米。1995年,井陘窯一次出土了完整的印花模子12件,圖案各異,精美程度不僅比定窯模子毫不遜色,且圖案形式內窯款超出了定窯的品種;1998年7月,井陘窯又出土了唐五代、金代的窯爐、作坊,為我國北方諸窯口的關係及陶瓷研究增添了重要實物;1999年河北省文研所在窯址中找到了流散的30多件瓷器,唐代蓮花燻碗、白釉雙魚四系背壺、宋代的水波紋腰圓白瓷枕,金代的戳印立鹿蝶花紋葉式枕,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初步展示了這一窯口長達一千三百多年的制瓷歷史,對推動北方古陶瓷史研究有重要價值;2000年9月,窯群的發掘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一處金代苗姓窯場遺址作坊保存下來晾坯架欄、烘坯碳溝遺蹟為金元制瓷史增添重要資料;2000年“井陘窯出土了戳印點彩戳模”的消息更是震動了國內的陶瓷界,井陘窯的研究成為世紀之交文物界的盛事。

河北四大古窯---井陘窯,邢窯,定窯,磁州窯

井陘窯遺址分佈

邢窯:中國最早的白瓷窯址

邢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唐代著名的瓷窯,距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是隋唐時期七大名窯之一,是中國北方最早燒製白瓷的窯場,在唐代有著"南青北白"之說 。五代(公元907-960年)時仍燒造。邢州窯址位於河北邢臺市所轄的內丘縣和臨城縣祁村一帶,白瓷的發明在我國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不僅結束了自商朝以來青瓷獨尊的局面,更重要的是為我國後世的花瓷生產尤其是彩瓷生產創造了條件。邢窯的白瓷產品精美、產量巨大,不論對我國還是對外國的物質生活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因此,從20世紀起,中外學者開始注意了對邢窯的研究。明清時代,我國出現了一些博古著作和陶瓷著作。如明曹昭著有《格古要論》、谷應泰著有《博物要覽》,在這些著作中都提到唐代邢窯白瓷。我國學者對邢窯的真正研究,是從20世紀20年代之後開始的,作為我國第一代古陶瓷專家的吳仁敬、陳萬里、傅振倫等都對邢窯關注有加,但所知的仍是一些“內丘白瓷甌”、“邢甌”一類的詞彙,至於它的真正產地、範圍、產品以及發展進程等很少被人提及。

白瓷的發展起步較遲,而邢窯白瓷到唐朝中期已非常流行。唐墓出土的白瓷碗,胎土白潔,細如澄泥,釉色明淨,據此可以證明邢窯白瓷同樣是瓷器中之上品。唐代白瓷除邢窯外其他產地之白瓷質地制工也較優良,江西州窯也是當時白瓷的中心。唐三彩一般為黃、綠、白(藍),其發展是從漢代單色釉(綠)到北朝的黃釉綠色再到唐三彩。三彩釉陶是一種低溫鉛釉的彩陶器,色彩絢麗,造型生動,在唐代釉瓷中是一個很特別的品種,俗稱"唐三彩"。三彩陶器巧妙利用了釉色的變化達到富麗華美的裝飾效果。色釉中藍彩較罕見。唐三彩的烘造地點主要在長安及洛陽兩地,唐三彩造型豐富多彩;有生動傳神感人的人物偏和動物偏,還有房屋用器的模型。

河北四大古窯---井陘窯,邢窯,定窯,磁州窯

邢窯遺址分佈

定窯:北宋五大名窯之首

定窯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窯系之一,它是繼唐代的邢窯白瓷之後興起的一大瓷窯體系。主要產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的澗磁村、野北村及東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帶,因該地區唐宋時期屬定州管轄,故名定窯。

在北宋時代,“定汝官哥鈞”五大瓷窯名滿天下,而第一者為定窯。定窯以白瓷馳名,其造型、裝飾、燒造方法為各地瓷窯所仿效,名揚天下的景德鎮深受其影響,北京龍泉務窯、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窯系;埃及、歐洲、東南亞的文物遺址中都有定瓷的遺物,全世界的著名博物館都以擁有定器為榮,林林總總奠定了定窯名揚海內外的地位,於是中國陶瓷界將五大名窯之首的桂冠戴在了定窯的頭上。然而人們卻不知道,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中國幾代考古工作者為發掘定窯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寫就了多少鮮為人知的故事。定窯創燒於唐朝後期。從這時一直到五代的定窯瓷器,還較為粗糙簡單,器型以碗為主,正處於向精瓷的過渡階段。但在五代中後期,定窯白瓷出現了一次根本性的飛躍。所燒瓷器不再施化妝土,胎、釉呈現出精、白薄的特徵。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過了邢窯的細白瓷器。北宋是定窯發展的鼎盛時期,中國勞動人民的制瓷技術有許多創造和進步。北宋中後期,定窯由於瓷質精良、色澤淡雅,紋飾秀美,被宋朝政府選為宮廷用瓷,使其身價大增,產品風靡一時。定窯在北宋末年"靖康之變"後,由於連年兵災,逐漸衰落和廢棄。金朝統治中國北方地區後,定窯瓷業很快得到了恢復,有些產品的製作水平不亞於北宋時期。從有龍鳳紋飾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窯產品也是金代統治者喜愛的瓷器品種。到了元朝,定窯終於逐漸沒落。

河北四大古窯---井陘窯,邢窯,定窯,磁州窯

定窯遺址分佈

磁州窯:鎖住世界的目光

磁州窯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也是著名的民間瓷窯,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磁州窯創燒於北宋中期,並達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續。窯址在今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的彭城鎮和磁縣的觀臺鎮一帶,磁縣宋代叫磁州,故名。在今天的世界地圖上恐怕找不到磁州這個地名,然而河北四大窯之一的磁州窯卻一直吸引著全世界的眼光,國內外學者掀起一次次研究磁州窯的高潮。1981年,在美國印第安那州舉行了“磁州窯國際學術討論會”,並將美、日、英、加四國收藏的磁州窯精品在美國舉行了專題性的巡迴展出。專家們盡其一生的研究,為現代的人們描繪了一幅磁州窯的起源、工藝、美學、創意的時空畫面。 隋開皇十年磁州初立(現河北省磁縣西南的觀臺窯地區),它一直是中國北方的重鎮,五代末期,一些精明的窯場主瞄準了磁州,那裡豐富的礦產資源、湍急的漳河水以及百姓們因鍊鐵而對窯爐高溫技術的掌握,都是制瓷的絕佳條件。因此以磁州為中心,有南蓮花、榮華寨、白土等地區都興起了制瓷的熱潮,磁州窯很快便成為了一個巨大的瓷窯體系。磁州窯從開創時便有鮮明的民窯特色,窯工們創造了一系列的裝飾手法,特有的質樸、灑脫、明快、豪放的特色,當時深受喜愛,磁州窯的興盛也持續了幾百年,隨著蒙古軍隊的入侵,磁州窯開始走向衰落,豐富多彩的品種重新變得單調,精緻的仿定瓷逐漸停燒,裝飾草率簡陋,磁州窯的輝煌暗淡了,人們甚至忘記了它的位置……

磁州窯是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一個民窯體系,也是著名的民間瓷窯,窯址在今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的彭城鎮和磁縣的觀臺鎮一帶,磁縣宋代屬磁州,故名。據考察,磁州窯創燒於北宋中期,並達到鼎盛,南宋、遼金元、明清仍繼續燒製,燒造歷史悠久,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流傳下來的遺物也多。磁州窯的器型和紋飾為民間所喜聞樂見,影響範圍較廣,發展迅速。北方各地紛紛仿製,中心窯場以邯鄲市的觀臺鎮為中心,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磁州窯體系。主要分佈在河南鶴壁集窯,修武當陽峪窯,禹縣的扒村窯,登封曲河窯,山西介休窯,霍縣窯,山東淄博窯,江西吉安吉州窯,福建泉州,四川廣元等,都大量燒造與磁州窯風格相近似的瓷器。歷史上有關宋代磁州窯瓷器的文獻記載,宋代尚未見到,主要集中出現在明清兩朝。明代初年有曹明仲的《格古要論》、王佐《新增格古要論》、謝肇制《五雜俎》、清初《磁州志》、《明會典》、朱琰《陶說》、蘭浦《景德鎮陶錄》和許之衡的《飲流齋說瓷》等書,磁州窯瓷器在造型、釉色、燒造地及工藝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記載和描述。磁州窯是中國著名的民間陶瓷窯系,位於今河北省邯鄲市彭城和磁縣等地,是北方陶瓷的代表。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磁州窯是宋代成就突出,富有民間特色的瓷窯。磁州窯系龐大黃河南北均有此類風格製品,清末民初,此窯大量生產青花製品,覆蓋華北華南廣大地區,蘭花花碗、盤等用品。代表民間青花的盛世。現代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瓷區之一,其產品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具有極高的欣賞、收藏、使用價值。

河北四大古窯---井陘窯,邢窯,定窯,磁州窯

磁州窯遺址分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