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遼寧船舶工業70年:不可磨滅的烙印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遼寧船舶工業70年:不可磨滅的烙印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遼寧船舶工業大致走過了兩個階段,改革開放前是艱苦創業、摸索前進的階段,改革開放後是脫胎換骨、跨越發展的階段。目前,走過這兩個階段的遼寧船舶工業已經躋身中國船舶工業第一方陣,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艱苦創業 摸索前行

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遼寧船舶工業也是積貧積弱、嗷嗷待哺。1950年2月,大連造船廠建廠方案編制完成,新建的大連造船廠設計生產能力為年造船20萬噸,修船50萬噸,製造船用蒸汽和內燃主機20萬匹馬力。20世紀50年代末,大連造船廠一座10萬噸半塢式船臺建成;位於葫蘆島的渤海造船廠開始建設。

1950年,大連造船廠建廠委員會技術部下設船舶設計室,開始設計沿海貨船和港作拖船,到50年代中期,已建造交付各種駁船、小型拖船和小型軍用船舶;修船水平也迅速提升,承修的船舶噸位越來越大,等級和複雜程度也越來越高。1958年,該廠交付4500噸能裝載閃點在28攝氏度以下燃油的散裝油船;1962年,引進蘇聯567型遠洋乾貨船的成套設計圖紙和材料設備建造的萬噸級遠洋貨船“躍進”號交付,該船總長169.9米,載貨量1.34萬噸,能在封凍的區域破冰航行,是我國建造的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船,標誌著我國造船工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68年,大連造船廠開始建造1.5萬噸油船“大慶”號,1969年9月建成交付,這為之後形成多型批量油船建造能力以及遼寧成為我國油船重要建造基地奠定了基礎。

1960年,根據黨中央關於國防工業“從軍民結合轉向軍品第一”的指示,大連造船廠由民用企業轉為軍工企業,遼寧也開始成為我國軍用船艇的重要建造基地。同年4月,大連造船廠建造由蘇聯轉讓技術和設備的6631型彈道導彈潛艇,1966年8月,該艇建成並通過驗收,交海軍服役。1960年,大連造船廠開始設計、建造0111型高速護衛炮艇,自20世紀60年代初期至70年代中期,共交付近300艘,其中44艘經海軍接收後轉為援外,出口朝鮮、巴基斯坦等8個亞洲國家。0111型護衛艇是我國首次定型的艦艇,也是建造規模最大、出口數量最多的水面戰鬥艦艇。1968年12月,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我國第一艘051型導彈驅逐艦,1971年建成交付海軍服役。同為遼寧船舶工業重要組成部分的渤海造船廠則是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誕生地。1968年,091型攻擊核潛艇首艇在渤海造船廠開工,該核潛艇是中國在沒有外援情況下獨立設計建造的,所有零部件均為國產,1970年下水,1974年交付,被命名為“長征一”號,其研製成功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隨著開發海洋石油資源的需要,遼寧船舶工業加入到海洋鑽井平臺的建造隊伍中來。1970年,我國第一座30米自升式海上鑽井平臺“渤海1號”在大連造船廠開建,1971年11月建成交付。這座平臺交付使用後,在渤海灣內鑽井60餘口,並經受住了10級大風和唐山地震的考驗,證明其設計和建造質量均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渤海1號”建造成功填補了我國海上石油鑽井技術領域的空白,打破了少數國家的技術壟斷。其後在此基礎上建造的系列平臺“渤海5號”和“渤海7號”,分別獲得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和198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在民船軍船方面取得驕人成績的同時,遼寧船舶配套產業也獲得了發展。1957年,大連造船廠建造4500噸油船時,需要大功率柴油主機,但國外訂購設備遲遲不能到貨。大連造船廠依靠自己長期修理各種柴油機積累的技術經驗,最終自主研製出我國第一臺6ESD60/106型3000馬力船用低速柴油機,從而結束了遼寧船舶工業只能造船殼、不能造船機的歷史。此外,遼寧船舶工業還大力開發艦艇用材料,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常規艦艇所用材料設備已全部國產化,而且自行研製的核動力潛艇、中型導彈驅逐艦等新型艦艇的材料設備也全部立足於國內生產,其中,遼寧船舶工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船舶學科建設方面,遼寧也已經起步並取得成效。新中國成立初期,遼寧的大連大學工學院設有造船系,1950年,大連工學院獨立建院,1954年,該院造船系所招新生中除本科生外,還有了研究生。隨後,海軍學校第二分校在大連成立,設立造船系。

改革開放之前,遼寧船舶工業從一窮二白到打下基礎、建立體系,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取得了輝煌驕人的成績,新中國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船以及我國第一艘051型導彈驅逐艦、第一艘核潛艇、第一座30米自升式海上鑽井平臺、第一臺3000馬力船用低速柴油機……均在這一時期橫空出世。遼寧船舶工業為此付出的努力與取得的成績,為下一階段的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脫胎換骨 跨越發展

1978年,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遼寧船舶工業也迎來了快速發展的契機。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遼寧船舶工業堅持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發展,積極攻克技術難關,提升自身整體實力,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躋身我國船舶工業的第一方陣,在我國船舶領域實現了多個突破。新中國第一艘出口船以及我國第一臺水下機器人、第一艘超大型油船(VLCC)、第一艘10000TEU級集裝箱船、第一艘航空母艦、第一艘國產航母等都深深打上了“遼寧製造”的烙印,奏響了遼寧船舶工業的華彩樂章,為中國船舶工業發展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各大領域“全面開花”

1982年,大連造船廠建成交付我國首艘出口船“長城”號。該船是我國船舶工業史上第一次按照國際規範和標準設計建造的萬噸級大型出口船舶,標誌著我國船舶工業成功打進國際市場。

1986年,我國第一臺水下機器人“海人一號”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製成功。“海人一號”完全由中國科研人員依靠自主技術製造,為我國機器人的研發和產業化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為與先進國家開展國際合作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是中國水下機器人發展史上的重要節點。

1988年,大連造船廠建成交付我國第一艘11.8萬噸穿梭油船“埃維塔”號,標誌著我國船舶工業已經具備建造當代國際先進水平船舶的能力。

1992年,大連造船廠交付“神州第一艦”167艦,作為第二代國產驅逐艦的首艦,其成功入列標誌著人民海軍艦艇裝備建設進入了新階段。

1998年,大連造船廠建造成功第一艘051B型導彈驅逐艦,標誌著中國海軍由沿海走向遠洋。

2002年,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建造的中國第一艘VLCC“伊朗·德爾瓦”號交付,標誌著中國船舶工業在VLCC的設計建造上實現了“零”的突破,打破了世界造船強國在該項目上的壟斷,樹立了中國造船史上的里程碑。

2012年,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從大船集團啟航,正式交付海軍,圓了中國人的百年航母夢想。遼寧艦續建歷時8年,過程非常艱辛,其完工交付為後續航母的研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2012年,大連漁輪公司建造的大型金槍魚圍網漁船“金匯8” 號交付使用,這是我國第一艘自主設計建造的大型金槍魚圍網漁船,打破了長期以來發達國家在遠洋漁業船舶製造領域的壟斷。

2014年,大連華銳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大型船用曲軸出口韓國,這是我國大型船用曲軸首次實現出口,標誌著我國已全面掌握國際最高端的船用曲軸生產技術,實現進口替代。

2014年,大船重工自主研發、設計、建造的我國第一艘10000TEU集裝箱船“中海之春”號建成交付。該船的交工,不僅標誌著我國大型集裝箱船建造水平的飛躍,而且使我國繼韓國、日本之後,躋身自主研發、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超大型集裝箱船的國家之列。

2018年,大船集團為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建造的我國第一批最大級別20000TEU集裝箱船之一“中遠海運雙子座”號命名交付,標誌著我國超大型集裝箱船建造進入世界第一方陣。該船也是國內首艘採用國產止裂鋼材料的集裝箱船,打破了日韓船廠的技術壟斷。

2018年,大船集團建造的中國首艘國產航母進行了2次海試。該航母是我國首次大規模採用高強鋼材質進行大型水面艦船船體建造,設備完全國產化。這標誌著我國在掌握航母核心關鍵技術、填補空白、形成航母自主研製與自主配套能力方面,實現了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規模、效益大幅提升

在取得這些突破的同時,遼寧船舶工業也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傳統走向現代,經濟規模實現了驚人擴張,經濟效益實現了大幅提升。

根據中國船舶工業年鑑統計數據,2011年,遼寧船舶工業造船完工917.8萬載重噸,由全國第四位上升至第二位;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67億元、利潤總額82.4億元,均創歷史新高,這一經濟規模與效益在改革開放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近年來,雖然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船舶工業一直低位盤整,船舶企業遭遇接單難、融資難、交船難,但遼寧船舶工業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及其深層次影響,切實加大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力度,進一步提升產業集中度,提升產業創新發展核心競爭力,總體保持了平穩發展。

大船集團作為遼寧船舶工業的龍頭企業,其近40年的發展正是遼寧船舶工業改革開放40年發展的縮影。1978年,該集團佔地面積為160萬平方米,2018年達到800萬平方米;造船產量1978年為5.4萬噸,2018年為292萬噸(歷史最高為611萬噸);工業總產值1978年為2億元,2018年為205億元(歷史最高為280億元);企業總資產1978年為2.3億元,2018年為1100億元;產業分佈由1978年的造修船業務發展到現在的軍工、民船、海工、修船、非船並舉。如今的大船集團擁有一工場、二工場、三工場等三大主廠區,山海關修造船基地、大連灣海工基地、長興島修船、三十里堡裝備製造、香爐礁灣漁輪建造、長興島工程船建造等專業化產業基地,以及鋼材加工、艙口蓋製作、舾裝件製作、船用吊機、甲板機械、爆炸加工、分段製作、上層建築建造等專業化配套基地,支撐起大船集團現代化的總裝造船、數字造船、社會化造船模式。其建有船塢18座,其中30萬噸級船塢8座,船臺9座,舾裝碼頭近18公里,員工總數近15000人。“十一五”期間,大船集團成為國內船舶行業首家工業總產值和銷售收入“雙超兩百億”的企業、榮獲“亞洲最佳船廠獎”。“十二五”期間,大船集團經濟總量和造船總量再創歷史新高,年均銷售收入254億元,交付出口船舶128艘,出口創匯額超過110億美元,連續多年位列我國船舶工業首位。

目前,大船集團形成了散貨、油船、集裝箱船三大主力船型,出口船舶遍及世界各地,成為馬士基、地中海航運、中遠海運、招商輪船、達飛輪船等知名國際航運公司的重要合作伙伴。與此同時,大船集團的海工業務不斷髮展壯大,已具備從修理到改裝、從局部建造到完整建造、從分包施工到總承包建造的能力。目前,該集團交付及在建的海工產品70餘座,是中國建造海洋工程裝備產品種類最齊全、業績最豐富的建造企業之一,是中國首家推出自主知識產權系列產品並實現市場突破的總裝企業,特別是在自升式鑽井平臺建造領域引領潮流。

人才、配套今非昔比

遼寧船舶工業在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支敢於打硬仗的科研人才隊伍,並支撐船舶工業科研能力不斷提升。如今的遼寧船舶工業擁有一支水平高、能力強、年齡梯隊合理的科研人才隊伍。依然以大船集團為例,該集團擁有高級工程師500多人,其中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近100人;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設計大師領銜的1000多人的研發設計團隊。正是有這些龍頭企業堅實的科研人才支撐,遼寧省目前具備了自主開發、設計和建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各類船舶、海洋工程裝備的能力,並以技術先進、成本經濟、建造高效為目標,積極進行新老船型的優化和開發,提升船型綜合技術經濟性能和市場競爭力,做到了船舶建造一批、儲備一批、開發一批,形成不斷優化、升級與創新的良性循環發展局面。

遼寧的船舶配套業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目前,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船舶配套產業鏈,主要船舶配套設備及產品包括船用動力裝置、甲板機械、機艙設備、舾裝件、普通儀器儀表、船用鋼板等。其擁有船舶配套企業300多家,主要集中在大連、瀋陽、葫蘆島、鞍山、營口、盤錦等地區。

在傳統船用低速柴油機、推進器、閥門等品牌舶配產品的基礎上,一批頗具代表性的遼寧製造船舶配套產品在國內外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大連華銳重工是國家大型船用曲軸國產化的產業基地,目前已全面掌握國際最高端的船用曲軸生產技術,成功研製特大對接型船用曲軸,成為全球第四傢俱備這一生產能力的企業。該公司具備年產大型船用曲軸150支的能力,生產的特大對接型船用曲軸實現出口,已成功研製並交付國內最大的曼恩系列90級和國內最重的瓦錫蘭系列82T級船用曲軸。該公司徹底打破了國外企業在大型低速船用曲軸領域的長期壟斷,讓“船等機、機等軸”這一制約國家造船業發展的問題成為歷史。此外,大連百孚特船用線纜製造有限公司已實現整船配套,市場佔有率穩步提升。大連深藍泵業公司研發的液化天然氣(LNG)潛液泵、瀋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大型混合冷劑壓縮機項目均取得突破。

通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遼寧船舶工業實現了脫胎換骨和全面升級。未來,遼寧船舶工業將勇敢迎接挑戰、搶抓機遇,譜寫新時代的華章。

(記者 李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