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洲際導彈必須要有無依託發射能力,否則有機動能力作用也不大

洲際導彈必須要有無依託發射能力,否則有機動能力作用也不大

俄羅斯SS–27“白楊M”機動式洲際核導彈已經進入到最後發射階段。

洲際導彈必須要有無依託發射能力,否則有機動能力作用也不大

導彈發射出筒,所謂“無依託發射”指的是機動式中程、洲際導彈而言的,而地下井發射或者需要進入到預設發射陣地發射的洲際導彈,叫做“有依託發射”。

洲際導彈必須要有無依託發射能力,否則有機動能力作用也不大

早年間的洲際導彈都是使用地下發射井進行儲存和發射,但是這種方式是永久固定的,在1970年代後隨著核彈頭的打擊精度的逐步提高,已經變得很不安全了!戰時極易被摧毀,所以在1970年代後美蘇相繼發展機動式洲際導彈。

洲際導彈必須要有無依託發射能力,否則有機動能力作用也不大

SS–20中程彈道導彈的發射筒尾部沒有緩衝器,這就需要它必須要進入到經過地面硬化後的預設陣地去發射,否則巨大的發射後座力將會把發射車掀翻。

那麼,“無依託發射”和“有依託發射”有何不同?早年間的機動式中程、洲際導彈,比如說:SS–20“少先隊員”中程彈道導彈,是要進入到預設陣地進行發射的,但是在鬆軟的地面上運輸/起豎/發射三用車的四個液壓千斤頂不好支撐,而且機動式彈道導彈都採用“冷發射”形式,也就是先將發射筒內的燃氣火藥點燃,產生高壓膨脹氣體將導彈推出發射筒,到達幾十米的高度後導彈的發動機自行點火...這就叫“冷發射”,但燃氣火藥被點燃後會產生巨大的反作用力!如果不將這個反作用力消除是非常危險的,會把發射車掀翻,如果是正在發射導彈,將離開還未離開發射筒時發射車翻了,後果是不可設想的!

洲際導彈必須要有無依託發射能力,否則有機動能力作用也不大

SS–20導彈的預設陣地,可以看到使用了水泥板硬化了的發射地面。

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就必須預設發射陣地,在機動式導彈的行軍路線上找到幾塊平地,先要將平地進行夯實混凝土澆築再在上面鋪設水泥板等硬質建築材料,還要在四周佈置一些必要技術工事、瞭望/警戒哨位...這個就叫做預設陣地,平時預設陣地要覆蓋上泥土、草皮進行偽裝,當接到發射指令後預設陣地的守衛人員迅速將偽裝拆除,等待導彈發射車的到來,發射車開進預設陣地後先對導彈系統進行調整,然後發射導彈...這些過程從開始準備到發射完成需要30分鐘左右的時間。

洲際導彈必須要有無依託發射能力,否則有機動能力作用也不大

“白楊M”導彈的發射筒尾部與“少先隊員”導彈不一樣,安裝了橡膠緩衝器,有了它就不需要再有預設陣地了。

有依託陣地發射限制了機動式導彈的活動範圍,不能做到全地形、全區域發射,使得作戰能力大打折扣!並且預設陣地早已經被敵方的偵察衛星發現了,戰時敵方可能會先將這些預設陣地摧毀,使發射車失去發射導彈的能力,因為導彈車在野外機動行駛過程中肯定會產生震動,這會讓發射筒內的導彈某些系統受振動的影響降低了打擊精度,因此需要到發射陣地進行系統調整,比如說:重新將“浮動陀螺儀”重新調整定位。

沒有了發射陣地這些發射前的準備工作都不能完成,即便是勉強發射也大大降低了核彈頭最後的打擊精度...為了取消有依託發射的麻煩和效率低下,就必須要發展無依託發射。

洲際導彈必須要有無依託發射能力,否則有機動能力作用也不大

“白楊M”的緩衝器似乎是緊貼鬆軟的地面,有了這個緩衝器大大的抵消了發射導彈時產生的後座力,給無依託發射提供了先決條件,可不要認為這個緩衝器沒啥了不起,它可是高科技裝備裡面結構很複雜,同時發射筒也要進行改進,裡面要增加阻尼器材,減少發射車行駛時對導彈的振動影響,提高了導彈在發射前的完善率,更減少了發射準備時間。

洲際導彈必須要有無依託發射能力,否則有機動能力作用也不大

“白楊M”導彈在無依託發射準備,地面上鋪設臨時性的加固板,起到防止陷車、防灰塵揚起和給液壓千斤頂支撐的作用,發射前迅速鋪設完成,發射後迅速收回。

無依託發射的最大好處就是:沒有預設陣地的羈絆,可以做到國土內大部分地域都能機動,只要不是沼澤、沙漠這些過於鬆軟的地面都可以進行發射,大大的提高機動式洲際導彈的機動能力,比如說:“白楊M”和它的改進型“亞爾斯”洲際導彈,完全可以從歐洲機動到遠東,使得被發現概率大大降低,同時也更加的具備了威懾作用。

洲際導彈必須要有無依託發射能力,否則有機動能力作用也不大

就是在鬆軟的森林地面上先做車輛支撐,再起豎發射筒發射導彈。

總之,無依託發射導彈是技術進步的體現,不但大大的提高了導彈的機動能力,還由於準備工作有效的縮短,使得核反擊時間大大的壓縮了,更是增加了打擊的突然性,使導彈防禦系統的反應時間和攔截效果大大的降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