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老子著《道德經》短短五千言,精髓只有兩個字,卻產生了無窮妙用

先秦道家的創始人老聃寫了一本千古奇書——《道德經》,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寶庫。幾千年來,一直有人在研究、學習《道德經》,不同人領悟到的道理也各不相同。有的人讀出了治國之道,有的人領悟了修身之法,有的人習得了用兵之術,有的人學到了詭秘之計,還有的人看出了宇宙之本。

那麼到底哪種觀點是正確的呢?其實這些觀點各有幾分道理,然而都不全面。這些觀點全部是從兩個字中衍生出來的,這兩個字是《道德經》的精髓——“無”和“反”。

老子著《道德經》短短五千言,精髓只有兩個字,卻產生了無窮妙用

一、無

對於道家來說,“無”是一個重要的字,因為它是“道”的別稱。《道德經》中說道創生了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章)又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四十二章)可見“無”與“道”是同一個事物,是天地萬物的本原。

為什麼說道是無呢?這個“無”並不是虛無,而是指道沒有名稱,也沒有形體,無名無形,所以《道德經》將其稱之為“無”。

《道德經》開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意思是所有可以言說、可以命名的事物都不是永恆存在的,而是有始有終,有生有死。因為語言來自於人類的經驗,所以我們只能命名那些具體的事物,而具體的事物總是有壽命的。道是永恆的、抽象的、獨一無二的存在,它無始無終,無生無死,所以無法用語言來描述。

老子著《道德經》短短五千言,精髓只有兩個字,卻產生了無窮妙用

雖然《道德經》總是說“道”如何如何,但“道”並不是真正的名稱,只是老子無可奈何的假借說法而已。所以《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勉強給萬物的本原取了兩個名字,分別是“道”和“大”。因為它是萬物的規律,所以稱為“道”;因為它能創生萬物,所以稱為“大”。

道不僅無名,而且無形。《道德經》第十四章是這樣描述道的:“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意思是道這種東西你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到,摸也摸不著,雖然確實存在,但卻沒有形狀,恍恍惚惚,惚惚恍恍。

為什麼道沒有形狀呢?因為道能創生萬物。眾所周知,一種東西只能生出同類的東西。馬只能生馬,牛隻能生牛,熱只能生熱,白只能生白。然而道能產生一切相反的事物,不論是明、暗、冷、暖、大、小、高、低、黑、白,都是從道中創生的。所以道不能有具體的屬性和形狀,只能是“

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因為道無法用語言描述,所以老子為了解釋“道”煞費苦心,他只能說道中沒有什麼,卻無法言說道中有什麼。因此老子才將“道”稱為“無”,意思是道中沒有任何具體的東西。

老子著《道德經》短短五千言,精髓只有兩個字,卻產生了無窮妙用

道就是無,所以人效法道,也要“無為”。所謂“無為”,並不是指什麼都不做,而是指不妄為。人要順應萬物自然而然的規律去成就萬物,這就是“無為”的真意。

儒家看到“無為”,想到的是以禮樂、仁政治天下,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百姓;法家看到“無為”,想到的是“君無為而臣有為”,君主只要任命有才幹的大臣,就可以治理天下,不需要親自去制定政策;陰謀家看到“無為”,想到的是表面上無所作為,背地裡無所不為;兵法家看到“無為”,想到的是以逸待勞,以靜制動;教育家看到“無為”,想到的是順應孩子的天性;修行者看到“無為”想到的是清心寡慾,清靜無為……然而不論有怎樣的觀點,其根源都在於“道”之“無”。

老子著《道德經》短短五千言,精髓只有兩個字,卻產生了無窮妙用

二、反

“反”也是《道德經》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因為“反”是道的運動規律,《道德經》第四十章說:“反者道之動。”

為什麼道的運動規律是反呢?因為宇宙間的一切現象都是相反相成的。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二章)美的東西之所以是美的,因為有醜作為對比;善的東西之所以是善的,因為有惡作為對比。劉亦菲美不美?當然很美了,但是假如所有的人都像劉亦菲一樣,你還會覺得她美嗎?那時候劉亦菲就是個相貌平凡的普通人了。

老子著《道德經》短短五千言,精髓只有兩個字,卻產生了無窮妙用

所以,一切對立相反的屬性都是相互依存的。《道德經》第二章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一切現象都蘊含著它的對立面,所有事物都會向它的對立面轉化。

道的運動規律也是如此。道是沒有形象的,卻創生了一切有具體形象的事物,萬事萬物的產生正是它們離開道的過程。萬物運動發展,離道越來越遠,但是“物極必反”,遠到了極點又會復歸於道。這就是《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所說的“大曰逝 ,逝曰遠,遠曰反。

老子著《道德經》短短五千言,精髓只有兩個字,卻產生了無窮妙用

因此老子認為,人在做事時要多從反面考慮問題,相比只從正面考慮的人,這樣取得的效果會大。比如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五十八章)福中蘊含著禍,禍中也蘊含著福。如果只看到福,一味享福,最終必將大禍臨頭。

從這個“反”字中,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領悟:有的人領悟到功成名就時也要戒驕戒躁,謹慎小心,貧困潦倒時也要樂天知命,達觀開朗,這是儒者;有的人領悟到要像水一樣居於低下的地位上,養育萬物卻不爭功,這是政治家;有的人領悟到要復歸於本根,復歸於嬰兒,這是修道者;有的人領悟到水滿則溢,月圓則缺,物極必反,這是智者;有的人領悟到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想打擊一個人,先要給他好處,這是陰謀家;有的人領悟到用兵要虛者實之,實者虛之,這是軍事家;有的人領悟到勞逸結合,有張有弛,這是教育家……

老子著《道德經》短短五千言,精髓只有兩個字,卻產生了無窮妙用

總之,《道德經》不過五千言的一篇短文,其中的道理可以概括為“無”與“反”兩個字。然而從這兩個字中,卻可以產生無窮的妙用。

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老子著《道德經》短短五千言,精髓只有兩個字,卻產生了無窮妙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