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脫歐公投近3年,英國何以瀕臨死局?

【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丁雨晴 白雲怡】“我不去首相府等特雷莎·梅出現,因為她的脫歐方案在議會通過的可能性只能是零。”幾天前,來自意大利的媒體同行菲利帕帶著幾分嘲諷的語氣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英國脫歐已經走進了死局,沒有人知道下一步該怎麼選、如何做。”英國和歐盟的“分手大戲”將如何收場?已經沒人能說得準。4月2日,梅做出新決定,將再度尋求向歐盟提議延後脫歐期限。

商定的時間一拖再拖,準備的協議連番被拒,從不斷說“NO”的議會,到聲音嘶啞的女首相,再到像幼兒園老師一樣維持秩序的議長,英國政治的分裂和低效讓人大開眼界。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無奈地稱,連希臘神話中神秘的斯芬克斯都比英國“好懂”。公投至今已近3年,英國轟轟烈烈的脫歐大業為何走進了迷宮?

分裂的執政黨,疲憊的英國人

3月29日本是英國啟動《里斯本條約》第五十條脫離歐盟的日子,但這天,梅政府與歐盟達成的脫歐協議在議會下院第三度被否決。投票舉行前,記者看到,在首相府門前,沒有幾家媒體願意提前搶佔有利地形,等候梅從唐寧街10號的大門裡走出來。

回想2016年7月13日,在人頭攢動的唐寧街10號媒體區,《環球時報》記者和意大利同行菲利帕等候走馬上任的新首相梅。梅在當天強調她競逐黨魁時說的話——“脫歐就是脫歐”,她一定落實選民的選擇。顯然,將這句口號公開說過百遍的梅錯估了局勢,英國朝野上下也在經歷一千多個日夜後明白——脫歐不是“茶杯裡的風暴”。

經過幾番表決,在梅領導的保守黨內部,支持政府方案的議員緩慢增多,但無法改變政界拿不出主導意見的尷尬現實。4月2日晚,梅宣佈向歐盟提議延後期限的同時,還表示將與反對黨工黨商討妥協方案。保守黨的脫歐強硬派極為不滿,認為這形同將脫歐命運交付工黨。

梅作出這一決定並不容易。2日的內閣會議開了7小時,會上有人(比如國防大臣威廉姆森)堅持“無協議脫歐”為選項之一,有人(如司法大臣考克斯)希望接受工黨任何要求,以阻止“無協議脫歐”。會後,據說決心同工黨合作的梅要求手機被收走的閣員留在房內,以便她先對外公佈決定。媒體則拼湊與會者透露的隻言片語,試圖搞清究竟是14名還是4名閣員反對為避免無協議脫歐而延後期限。

分裂的還有社會。正如《紐約時報》所稱,當你問英國選民他們支持什麼脫歐計劃時,你會得到各種猶豫不決的答案。但當你問他們反對什麼時,你將會聽到強烈清晰的回應——對首相梅的脫歐協議“說不”,對無協議脫歐“說不”,對希望留在歐盟的“哀嘆者”“說不”,對梅及工黨領袖科爾賓“說不”。與選民們一樣,英國議會也反對一切。有媒體總結說,近3年過去,英國政客仍然在脫歐問題上陷入僵局,和整個英國社會一樣,他們分裂為三派:希望徹底分道揚鑣者、希望保持密切關係者、希望推翻脫歐決定者。

很多英國人已經感到疲憊,只能用各種冷笑話來解嘲。在社交網站上,有人調侃說,“脫歐”已經是一個動詞——在聚會上,你突然說要先離開,但你始終沒有走;在通往倫敦滑鐵盧車站的火車沿線,乘客們可以看到一家水管疏通公司的大幅廣告語——“即便脫歐通不過,我們還是能夠幫你疏通”。

《環球時報》記者曾在2016年10月採訪從財政部商務大臣職務上辭職的“金磚四國”概念創造者吉姆·奧尼爾,當時他對英國能否像梅說的“脫歐就是脫歐”那樣痛快推進感到“完全無法預料”。“我覺得會有起起伏伏。這些事情不是在真空裡發生的。看看金融市場的表現就知道,沒人喜歡不確定,如果這種恐懼形成惡性循環,就有可能影響英國決策者的想法。”

時隔兩年多,如今是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主席的奧尼爾,同樣聽到民間對“英國脫歐變成英國拖歐”的調侃和抱怨。他認為,僵局難以打破的關鍵,在於英國找不到辦法來抵銷一旦脫歐對本國發展的影響,畢竟英國和最大貿易伙伴歐盟做了幾十年貿易。從教育、科技、勞動生產力等哪一個方面來說,都可以找到無數的例子來證明,對於脫歐這件事,英國此前真的重視不夠。

一千個日夜,翻轉的蹺蹺板

在2016年的脫歐公投中,51.9%的選民支持脫歐,留歐派佔到48%。現在支持留歐的民眾為54%,支持脫歐的為46%。兩年多來,民調機構一直在追蹤民意的變化,雖然反對脫歐的人數緩慢上升,但其中很多人是“壞協議和無協議一樣,都是糟糕選項”觀點的支持者。在英國各地走訪期間,《環球時報》記者看到了當地人的真實複雜心態。

2016年,英格蘭林肯郡約70%的選民投票支持脫歐,這個比例在全國排名第一。當地人支持脫歐,主要是不希望看到工作機會被歐盟國家的移民搶走。林肯郡是英國的傳統農業耕種地區,在上世紀80年代,每到農忙時節,農場從英國各地僱工人來幫助。但本世紀的第一個10年,來自波蘭等東歐國家的工人成了農場的主角,而且人數越來越多。脫歐派承認,脫歐後的過渡期,甚至更長一段時間裡,勞動力短缺問題無法迴避,但很多人寄希望於科技力量來解決。

在林肯大學一塊試驗田裡,忙於研發農場作物收割機器人的教授弗洛姆,向《環球時報》記者展示了機器人的收割能力。僅十幾分鍾,記者眼前的機器人已經在約30平方米的農田中來回多趟。這項科技在英國受到主流媒體關注,它們報道說,這樣的機器人不需要簽證,一年四季也不需要帶薪假期,農場主沒理由拒絕它。弗洛姆也對自己的研發成果感到自豪,但臨別時卻帶著幾分沮喪的口氣說,該項目的經費是從歐盟申請到的。

在過去的一千多天時間裡,關注脫歐進展的英國人先後為390億英鎊的“分手費”該不該出的問題爭執過,為需不需要繼續留在歐盟關稅同盟猶豫不決,為該不該在北愛爾蘭與鄰國愛爾蘭邊界設置關卡鬱悶過,這些從1月至今成為英國議會下院一輪接一輪討論、投票的核心話題。

歐盟其他國家在英國脫歐問題上的一致立場,讓英國人尤其是脫歐派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但他們仍然不願輸掉氣勢。英國議會前脫歐派和留歐派各自揮舞旗幟的畫面,早就呈現在世界媒體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為了讓外界看到脫歐和留歐派的分庭抗禮,脫歐派支持者不惜清晨六時來到議會門前,將留歐派插在那裡的歐盟旗幟拔掉,換上英國國旗。

等留歐派到場後,這些旗幟沒法都被拔掉,但他們會想盡辦法將脫歐派留下的標語扔進垃圾桶,再把被拔走的歐盟旗幟插回來。來自威爾士塔爾伯特港的史蒂夫是其中的代表,經常在媒體鏡頭前遊走,讓這個中年男人成為多國記者追逐的對象,他也不厭其煩地接受採訪,希望讓更多人相信脫歐自始至終都是一個錯誤。

其實,史蒂夫的家鄉是脫歐派的票倉。為什麼多數鄉親和史蒂夫不是一路人?由於長期依賴的鋼鐵製造業在國際市場上失去了競爭力,塔爾伯特這些年一直萎靡不振,當地經濟很大程度上依賴歐盟的財政補貼。但在脫歐公投中,當地56%的選民選擇了脫歐。事實上,很多選民並不是因為不滿歐盟,而是不滿倫敦中央政府忽視,故意抵制卡梅倫政府的留歐主張。

已經從塔爾伯特港地區議員職位上退下的塔頓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很多人都記得當年本地鋼鐵產業危機被炒得沸沸揚揚時,卡梅倫輕描淡寫地趕來慰問。工人們堅信,靠歐盟補貼始終不是長久之計,問題在於英國政府需要服從歐盟很多規定,這些規定限制了威爾士的鋼鐵銷售價格。

這些看法和決定是否明智,威爾士人心裡也很矛盾。威爾士地方政府官員摩根說,脫歐派30年來一直在譴責歐盟,但這其實是一個非常老套的政治策略,結果是越來越多國際投資者失去耐心,收回投資。

從困惑到恐慌,從糾結到憤怒

對於英國政府的脫歐方案一再難獲議會下院通過,一些英國行業人士是有預見的,但苦於自身沒有對策。“很多人說可以找本土人填補空缺,他們大錯特錯,因為這是一個以人才為基礎的產業,我們需要的是全球的行業精英。”倫敦一家承接《星球大戰》電影后期製作的電影公司負責人多布里對《環球時報》記者說。

3月,不少媒體報道了兩種日用品——手紙和止疼藥在英國的銷售狀況。英國莫里森超市的首席執行官表示,超市已經目睹顧客開始“少量”囤積這兩種商品,過去一年內相關銷量均增長7%以上。進入4月,據英國倉儲協會統計,旗下750名成員包括大型超市、餐飲企業在全英930萬平方米的倉儲空間囤積了大量速凍食品。

“分裂、困惑、恐慌,英國社會現在對脫歐的情緒可以用這三個詞來形容。”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分裂是因為英國從政黨到家庭再到個人,立場界限分明,爭吵嚴重;困惑是因為英國人曾經對自己的政府、議會及全民公投充滿信心,但如今迷茫了;恐慌是因為隨著“大限”臨近,脫歐依然沒有一個明確方向,不知所措的情緒正在蔓延。

崔洪建認為,去年11月英國政府提交脫歐協議草案和脫歐方案第一次被否,是英國人心態變化的重要節點。“前者讓人看到希望,這是脫歐第一次有了比較清晰的方向;後者意味著此前所有努力遇到重大挫折,英國人的心態由此從糾結、矛盾轉向失望,隨著時間推移進而變成憤怒。”

統計數據顯示,英國2016年公投後的12個月內,英國淨移民數出現了有記錄以來的年度最大降幅,英國的淨移民數下降了近1/3。主要是因為進入英國的歐盟公民減少,同時離開英國的歐盟公民增多。倫敦政治經濟學院2月發佈的報告顯示,由於脫歐帶來的不確定性,許多國際企業停止在英擴大業務,就連英國企業也已至少將其100億美元的投資轉向歐盟。諮詢企業安永發現金融服務企業正計劃將高達1萬億美元的資產從英國轉移出去。

“留歐派認定脫歐將會帶來經濟混亂,脫歐派則認為這是國家前所未見、充滿光明前景的機會”,曾任劍橋市長的西普金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英國的處境可能會是兩種看法的結合。我們將有一個非常困難的階段來調整,最終會習慣這樣的現實。我們將擁有破碎的自由——如果允許我用這樣的字眼來描述的話。”

在崔洪建看來,脫歐曠日持久的背後,是英國傳統的經濟社會結構對近年來西方社會的變化尤其是歐洲一體化發展的不適應,也是英國內部矛盾對全球化的不適應,更是英國地區、代際發展不平衡的外在體現。“再加上各路政客精英各懷心思,導致脫歐成了一場久久無法謝幕的鬧劇。”

支持留歐的史蒂夫仍在議會前遊走,跟他持相反立場的人則在不遠處為脫歐吶喊。他們當中,有人無奈支持有條件脫歐,也有人依然堅持自己的主張。但如果真的實現脫歐,他們基本不寄希望於短時間內看到自己的國家如一艘巨輪駛向更廣闊的海洋,當然更不願意看到英國撞向避無可避的冰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