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 穿越2500年!大運河原點之城揚州瞭解一下

穿越2500年!大運河原點之城揚州瞭解一下

如果時光倒流千百年,去揚州,絕大多數人會走水路。

比如孟浩然,在長江邊的黃鶴樓辭別好友李白,煙花三月下揚州。白居易的《長相思》中,“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不知月明夜倚樓之人在思念誰的行跡。揚州是盛唐的經濟中心,有“揚一益二”之說,更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之嘆。

揚州作為繁華中心,將近兩千年,為詩人騷客所謳歌。這一切都離不開揚州的大運河交通樞紐地位,溝通南北,讓其成為“重江復關之隩,四會五達之莊”。這裡也是《紅樓夢》《三言二拍》等小說、傳奇故事誕生的舞臺——江淮要衝、南北襟喉,河中檣櫓如麻,岸上做買做賣,真是個繁華去處。

林黛玉因史湘雲說起南邊的話,便想到“父母若在,南邊的景緻,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橋,六朝遺蹟……”她的父親林如海曾在揚州任鹽業御史。這個二十四橋也是唐朝杜牧曾經心心念唸的“二十四橋明月夜”。

在大運河揚州段與長江的交匯處瓜州古渡,宋代王安石曾泊船於此,眺望“鐘山只隔數重山”。也是在瓜州,杜十娘最終怒沉了百寶箱。

對於現代人來說,詩歌與傳奇中的揚州,影影重重。

穿越2500年!大运河原点之城扬州了解一下
穿越2500年!大运河原点之城扬州了解一下

2500多歲 大運河生長的原點

穿越2500年!大运河原点之城扬州了解一下

揚州是中國大運河申遺的牽頭城市,共有6段河道、10個遺產點入選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

這裡是2500多歲大運河生長的原點。邗江區,螺絲橋一直往東到黃金壩,有一段一公里多的運河,那是古邗溝故道的一段。居民在沿河小公園和吳王夫差廣場散步、休閒、跳舞,生活安靜而愜意。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北上爭霸,開邗溝、築邗城,溝通江淮。如今,已沒有行船的這段運河波瀾不驚,歷史長河深處卻潮流湧動。西漢吳王劉濞,在揚州開挖運鹽河,直通黃海邊的鹽場,揚州也因此成為千年鹽業中心。公元605年,隋煬帝構建龐大的“Y”字形運河網,以洛陽為中心,東北抵涿郡,東南延伸至江南,溝通了五大水系,揚州處於交通樞紐地位。唐朝,數百首關於揚州的唐詩,是詩人某某、酒人個個流連忘返的見證,而鑑真大師卻從這紅塵中數一數二的繁華地一次又一次出發,歷盡艱辛、雙目失明,終於在第6次東渡,成功抵達日本傳播佛法。清朝,康熙、乾隆都曾六下江南,都路經揚州並多次在揚州駐蹕,瘦西湖邊,趨炎附勢的鹽商創造了“一夜造白塔”的神話……

大運河孕育了揚州,揚州與大運河一起生生不息。

清風漾運河 文化通古今

近代以來,沿海航運開通,鐵路不斷修建,交通樞紐中心轉移,揚州地位一度中落。今天的揚州,正在加快編織綜合運輸網。揚州市的宣傳畫冊上這樣寫道——“揚州夢,首要是高鐵夢”。連淮揚鎮高鐵剛開始鋪軌,預計2020年通車。

如何讓運河文化“活”在當代,是揚州於2014年牽頭申遺成功後思考最多的問題。旅遊業是揚州的“永久性基礎產業”,揚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滿足世界人民對揚州的嚮往”,把人們心目中的揚州建好。目前,大運河揚州段仍是全國航運密度最大的內河航道,2017年船舶通過量達3億噸。在利用中保護,在保護中利用,古老大運河依舊在造福一方。

不久前,我參加了由中國報業協會、揚州市紀委、市監委主辦,揚州報業傳媒集團承辦的“全國黨報家風宣傳·大運河城市家風建設研討會”,與會代表對揚州家風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與繁華揚州、園林揚州、美食揚州不同,這是更深層次的揚州。

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點之一的瘦西湖,一直往北延伸到平山,兩岸數十里樓臺相接。許多遊客看到的是亭臺樓閣點綴天然,瓊樓玉宇、聯絡至山、氣勢俱貫。若再登上平山堂,看看歐公柳、初心石,體會北宋歐陽修與蘇軾的為人、為文、為官,此行就不僅飽了眼福,而且豐富了心靈。

“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歐陽修在揚州為官時間不長,主要是三大政績——治獄,減少死刑;御水,科學治水;勸農,農業豐收。

三過平山堂下的蘇軾,緬懷老師歐陽修時發出“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的嘆息。而揚州人民卻記住了他為老百姓做的實實在在的事——廢萬花會,力戒勞民工程;準捎帶,准許官船船伕捎帶貨物,讓他們有以為生;免積欠,讓豐年時老百姓稍知“飽之樂”。

在揚州,透露濃濃家風文化的地方還有很多。家風展示館設在阮元家廟,集中展示了名家賢士的家風家訓。阮元歷清朝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曾任湖廣、兩廣、雲貴總督等職,許多治家教子的詩句構成了特有的“家訓文化”,例如他在孫兒出生時寫下“男兒立志初生日,乳飽飴甘便要廉”。

晚清東南地區“四大藏書樓”之一測海樓,吳氏家訓“成才未可忘憂國,有福方能坐讀書”,百年間出了“兩進士、四人傑”。此次獲揚州首屆運河主題國際微電影展最佳紀錄片獎的《爭千秋勿爭一日》,其主人公中科院院士、植物學家吳徵鎰就是吳家四傑之一,一生不計名利,全身心獻給中國植物學。

“晚清第一園”何園人才輩出,祖孫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畫家、姐弟院士……何氏家訓共11則,包括孝敬親長、隆師親友、鞠育教養、節義勤儉、讀書寫字、出處進退、待人接物、飲食服御、量度權衡、撐持門戶、保守身家等內容。現在揚州很多學校將德育課堂搬進了何園。何氏一族成才如此之多,女性功不可沒。

《揚州日報》曾刊登了這樣一則家訓故事。何氏後裔、江南大學圖書館原館長何祚宏講述,曾祖父何維鍵在漢口當道臺的時候,在漢陽和武昌之間沒有橋樑,只能靠小舟子擺渡來運送貨物,無法滿足需求,他就提出來要設官渡,遭到了同僚們的反對,唯恐影響舟子生路。他叔祖父在學堂裡面聽到了人家的議論,回家報告風聲不利。曾祖母說:“你要想辦一件大事、難事,一開始的時候,就要得到人家的全力支持,這是很難的。怎麼樣,你害怕了?你應該像你父親那樣,他是說到要做到的。”在20世紀50年代武漢第一座長江大橋誕生以前,往來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何維鍵倡議的官辦渡輪。

揚州是溫潤之地、優雅之地、學問之地。過去未去,未來已來,通過與歷史對話,激活家風文化,相信揚州運河文化會魅力常新。

在揚州的幾日,從與普通市民的接觸中深有感觸。一次乘坐公交車,車上就我一名乘客,司機同我說了幾句揚州話,發現我聽不懂,才知道是外地人。得知我要去尋訪古邗溝遺址,他主動介紹路線和附近其他遺址點,並在不違反交通規則和不耽誤其他乘客上下車的前提下,在兩站之間、距離古邗溝故道最近的地點停車把我放下。這就是和諧宜居之城——揚州!

其美多吉:堅守雪線郵路30年

即將參加全球最大規模人口遷徙的你,如何帶著萌娃安全出行?

春運“媽媽團”上線!寶寶開心,媽媽放心

下一目標是通車運營、“點竹成金”,他們為品質工程插上綠色翅膀

小年到,歸家路更近!這件事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