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臨川王約贏得明代平陽縣最得民心知縣的讚譽

俗話說:牆內開花牆外香。數百年前,有一個叫王約的臨川人,《臨川縣靈臺鄉章溪①王氏族譜》載:王約(1457—1534),字資博,學敏孫。以詩經中成化丙午科江西鄉試,登丁未進士。授浙江平陽縣知縣,召還拜山西道監察御史,升雲南按察司副使。於明天順丁丑年十月初四生,至嘉靖甲午九月廿九日歿(《臨川縣誌》載:丁母憂以哀毀得疾,卒年五十七。)。在明代,按察司副使是從四品,也屬於高官之列,但時至今日在臨川知道王約的人已經不多,其幾乎淹沒於浩如繁星的臨川才子之中,也淪為默默無聞之輩,可沒想到卻在千里之外的平陽縣以及蒼南縣依然傳頌著其諸多事蹟。

當年平陽有句諺言:“兩山如鬥牛,清官不久留。”而王約在平陽的官場上一呆就是八年,且混得風生水起,最後還贏得了“明代平陽縣歷屆知縣中以王約最得民心”的讚譽。其事蹟被收錄於民國《平陽縣誌》和《蒼南縣誌》等文獻,同時現在的平陽縣昆陽鎮北門文昌閣中還供奉著王約塑像,尊稱為王老爺。王約於弘治二年(1489)到任,時遇災荒,請求發賑,不允,王約說:“民眾困難太甚,為救民獲罪,在所不辭。”遂開倉濟急,存活萬餘人。遇豐年則加緊儲備,環城設倉,積穀至6萬餘石。江南海潮沖毀農田,不能耕種。每年水利費又被主管胥吏貪沒,王約遂親自參加修堤。又將全縣60餘所淫祠改為社學,延師教讀。是時王約聞青州府教授陳顎,字蓋,生於明天順七年(1463),成化年間歲進士,其告老返鄉熱心於興辦社學,即具牒:“古之學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此係乎人者也。人不學不知義,幼不學老何為,鑑於爾鄉黨子女受學之宜,本縣特置爾仙居宗祠為社學。”並立坊於祠堂前,額曰“榮霑青署”。弘治五年,修成縣誌十卷。平陽原多獄訟,王約選取典型案例公開判決,並移監獄於衙內,親自察看。此外,均徭役,恤孤老,尊耆德,立義冢。更嚴禁溺女陋俗,自撰《正俗篇》傳世。弘治九年,召為監察御吏。父老遮留不得,追送一日後,灑淚而別。當官確實只有做到像王約這樣“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的境界,才能好好混下去,不然早就會被轟回家去種紅薯。

在離任平陽之後的宦遊生涯中,王約不忘初心,始終秉承儒家民本思想,處處為百姓謀福利。在其任山西道監察御史和雲南按察司副使期間,剛正不阿,使貪官汙吏望風遁去,也是功績卓著。道光三年《臨川縣誌》載:“南隅……繡衣坊,為王約立。”繡衣為御史的別稱,因此這座繡衣坊主要是表彰王約擔任御史一職的功績。

附:

正俗篇 明 王約

造化育萬物,陰陽不偏施。乾男與坤女,生生無窮時。嗟哉蚩蠢徒,視女曷不茲。臨盆沃以水,生死在須臾。人生不忍心,千古同一規。安得斷喪盡,善端不復推。夜深高枕處,胡不仔細思。生爾則有母,配爾則有妻。母妻皆人女,爾女乃殺之。赤子將入井,此心尚悽其。況乎父子間,同氣而連枝。相親本天性,見殺抑何為?殘忍至骨肉,鬼神含酸悲。不見虎與狼,噬人甘如飴。厥性雖雲惡,猶不食其兒。彼獸有人心,人胡反不如。天道與國法,明明烏可欺。顧言自今始,慎勿傷天彝。古人當女行,付之以帚箕。妝奩不求厚,荊布良相宜。此外如論財,其道類於夷。我正浙東俗,殷勤為作詩。(摘錄於民國《平陽縣誌》)

臨川王約贏得明代平陽縣最得民心知縣的讚譽

平陽縣史伯璿墓

祭史先生②墓文 明 王約

嗚呼!先生之生也,際有元之末,造鐘東浙之間氣,軒冕無心丘園是賁,近尋流於濂洛關閩,遠沂源於春秋洙泗,以言識見則洞達光明,以言造詣則純正幽邃,管窺二篇析疑似而距淫詖,學庸註釋明斯道而兼鉅細。此先生之文真載道之器也。約少嘗莊誦,敢以私淑期無負乎天之付畀,幸際明時叨登甲第,奉天子之休命來平陽,而承匱聞民俗而有惻於懷知。茲邑乃先生生長之地,何墳墓之丘墟洎胤嗣之衰替,顧今日之缺典在文廟之從祀,興盛世之追諡。嗚呼!先生之道德文章實風教之攸罄,有待建祠宇以妥神寇,奈處繁劇而行焉未至,謹率士類卮酒以澆三尺之土,高山仰止而情莫能,既惟先生有耿耿者存乎兩間用鑑,予生之下意尚饗。(摘錄於民國《平陽縣誌》)

臨川王約贏得明代平陽縣最得民心知縣的讚譽

平陽縣前倉城門

明朝御史王約軼事

明朝中期,湖廣寧鄉縣的行臺,久被妖孽所擾。朝中使者到此,也不敢住宿。縣令只好重建新的行署,居住辦公,舊址從此荒蕪不堪,雖有舊屋也如同廢棄一般。弘治年間,臨川人王約,字資博,作為御史巡查當地。途經舊址時,王約詢問當地的官吏,知道了大概。

王約於是命人把轎子抬進舊址,隨後又命令官吏領著士卒剷除雜草,灑掃廳堂。王約決定當晚留在這,只留下一個兵卒持燭照明,其餘的人都去看守大門。安排完畢後,王約坐下來,靜靜地等待著。

大約三更的時候,一位美豔的女子忽然出現在堂中,她手持絹帕,放在王約身邊的桌上,然後盈盈下拜,風姿綽約。王約拿過絹帕,坐在座位下。然後靜靜地看著女子,任憑她施展嫵媚、示現風騷,始終不說一句話。就這樣,大約持續了二個時辰。

將近五更的時候,美女求還絹帕,王約堅決不給。美女聽見打更的聲音後,百般哀求,王約最終也沒還她,美女無奈,嗖地一下就走掉了。

天亮後,各路官員都來問候,王約就說了夜間的事。隨後取出絹帕一看,竟然是一張狐狸皮。王約當即領著眾人追蹤,走到後園的枯楊下,蹤跡不見了。伐掉枯樹後,又往下挖掘。挖了三尺多深,發現了一個洞穴。眾人看見一個剝皮的老狐狸死在裡面,王約下令燒掉它,此後,怪物就沒有了。

①臨川縣靈臺鄉章溪:今屬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上頓渡鎮章舍社區。

②史先生:指史伯璿(1299-1354),一名史伯璇,字文璣,號牖巖,元朝“東海名儒”,浙江平陽錢倉人。一生精研朱熹理學。明末清初浙東學派創始人黃宗羲,推崇其學術,將其列入《宋元學案》。

臨川王約贏得明代平陽縣最得民心知縣的讚譽

平陽縣明代摩崖石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