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過渡性養老金屬不屬於基本養老金,為什麼?

血汗河馬


過渡性養老金是屬於基本養老金的,但在我國,並不是所有人員都有過渡性養老金。

我國的基本養老金主要是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但是對於在養老保險改革的過程中受影響的部分人群,就需要增加過渡性養老金。

比如2014年10月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對於在改革前參加工作、改革後退休的機關事業單位“中人”來說,因為改革前是不需要繳納社保的,因此他們的個人賬戶養老金金額是非常少的,如果在退休後只發放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那麼相比改革以前退休的人員,他們的養老金會下降非常多。

為了保證改革後退休人員的生活水平不會下降太多,也讓改革能夠順利開展下去,國家特地針對這部分群體設立了過渡性養老金。

過渡性養老金主要是與參保人員的視同繳費指數以及視同繳費年限長短有關。計算公式為:

過渡性養老金=參保人員退休時本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視同繳費指數×本人視同繳費年限×1.3%過渡係數。

視同繳費指數由參保人員退休時的職務職級(技術職稱)及所在地區對應的調節係數確定;視同繳費年限也就是參保人員參加工作後養老保險改革前,按國家規定計算的連續工作時間;過渡係數各個省份不太一樣,比如福建是1.3%,廣東是1.2%。

所以,對於“中人”來說,基本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是屬於基本養老金的!

我是職場問答達人流雷電,關注我,分享機關單位和國企的各種知識!如果有不同意見,歡迎下方評論留言

流雷電


我認為,要精準回答這個問題,必須登高望遠,要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從歷史與現實的對接上,進行分析並解答問題。

社會養老保險,由三大塊所組成,具體包括基本養老金,單位補充養老金,即職業年金或企業年金,與個人儲蓄性養老金,這也就是所謂的三大支柱之謂也。

基本養老金,是社會養老保險的主體與骨幹,它的權重佔比即替代率很高。跨越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啟動時點,出現了政策性老人、中人和新人概念,這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儘管政策性老人、中人與新人的養老金構成不同,但這些不盡相同的養老金內容與組成,應該而且必然屬於各自基本養老金的必然範疇。這也就是歷史與現實的對接和統一。

比如,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以前的退休老人,按退前工資與計發比例相掛鉤,所領取的養老金,新人的基礎養老金和個人帳戶養老金,中人在新人兩項養老金的基礎上,再加上過渡性養老金。這就是各自基本養老金的必然構成與基本內容。

總之,通過上述祥細分析與解讀,過渡性養老金作為退休中人所領取實際養老金的三大組成部分之一,它只能是並且必然是退休中人基本養老金的當然組成部分,這是完全法定的構成內容,沒有任何的懸念與不妥。


劉正民


過渡性養老金屬於退休養老金的一部分,只有國家實施職工社保繳費政策前(1992年施行,1996年全國實施社保繳費政策),已經經勞動局批准存入檔案的“批文、字函××號”,企業(公司)的正式職工,社保前的工作年限,人社局認定為“視同繳費”年限;參加社保繳費後,實際繳費年限滿足15年年限以上的,在職職工,下崗靈活就業人員,才有資格退休時,社保中心調取個人檔案,查閱批文、函日期,計算“視同繳費”年限,核算“過渡性養老金”。





計算公式如下:

所在地“上一年度在崗職工月均工資”×視同繳費年限(從個人檔案中調閱確認的工齡)×1.3%(看地方制定的指數標準,1.1%~1.5%之間)×1

假如檔案記載有15年視同繳費工作年限,而你後期未參加社保,或參加社保,而社保實際繳費年限未滿足最低15年年限,人社局社保中心就不接收你的退休申請,需要你完善社保參保手續,建立個人社保賬戶,續繳(補繳齊斷欠,不足年限)滿足社保最低15年繳費年限,方可連同“視同繳費”、個人賬戶餘額、核算個人賬戶養老金,基礎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



樹下酒仙


樓主您好,過渡性養老金屬於基本養老金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擁有過渡性養老金的個人,通常情況下,它一般是由這個視同繳費年限的,也就是說在1992年之前就已經參加工作的這部分人群能夠被認定視同繳費年限的個人,他在計算養老金的過程中,都是按照這個視同繳費年限中的過渡性養老金來計算的。

實際上這個過渡性養老金它的計算比例相對來說是比較高的,一般情況下都是按照140%的繳費指數來計算個人養老金的,那麼比起我們正常的這個養老金的交費,實際上這個繳費指數還是比較高的,因為我們都知道正常養老保險的交費一般情況下按照60%交費的企業單位是非常多的,所以說按照140來認定你的繳費年限的話,實際上一年的繳費年限就相當於一個兩年的實際繳費年限。

所以說擁有過渡性養老金待遇的個人,往往自己獲得總的養老金待遇是比較高的,因為他的這個待遇標準和計算方式,包括這個平均繳費指數認定的都是比較高的。但是並不是說每個人都有這個過渡性養老金,因為只有在1992年之前參加工作的個人,而且能夠認定視同繳費年限的個人才會擁有這個過渡性養老金的待遇。


社保小達人


基本養老金的計算不簡單。

很多人認為我們的基本養老金主要包括兩部分,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

因為,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的計算公式是全國統一的。

基礎養老金等於退休時上年度在崗職工的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個人賬戶養老金等於退休時個人賬戶的餘額除以退休年齡確定的計發月數。

基本養老金的計算考慮了這些因素計算養老金。

第一,繳費基數。繳費基數是影響養老金高低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它通過跟當年社會平均繳費基數的比值確定繳費指數。繳費指數越高,基礎養老金越高。另一方面,繳費基數關係著劃入個人賬戶餘額的高低,關係個人賬戶養老金的高低。

第二,繳費年限。繳費時間越長,基礎養老金越高。

第三,退休年齡。退休年齡越大,計發月數越小,同樣個人賬戶餘額的情況下,個人賬戶養老金越高。

總體來看,養老金的計算因素是非常科學的。

可是有人忽視了,我們的養老金制度實際上是90年代才逐步建立並完善起來的。國家1995年深化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要求建立統賬結合的養老方式,2005年又進一步完善了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有關政策。

因此,現在退休的人員會出現一些在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以前,或者說建立個人賬戶以前就參加工作的人員。

他們的養老金計算公式,可以在基礎養老金中體現出繳費年限。那個人賬戶養老金怎麼辦?如果沒有就不公平啊。

因此,國家要求各地建立起補償式的過渡性養老金機制。針對統賬結合以前的繳費年限,按要求計發過渡性養老金。所以總體來看,過渡性養老金是對沒有個人賬戶養老金的一種補償。

過渡性養老金應當屬於基本養老金的一部分。當然過渡性養老金非常划算,跟社會平均工資掛鉤,而且計發比例一般按照1~1.4%確定。當然,江蘇、廣東等地實行將養老金個人賬戶推算的方式,計算成虛擬的錢數。

另外,還有一個證據表明過渡性養老金屬於基本養老金。那就是每年我們調整退休人員養老金的通知是這樣明確的,《關於2018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

像職業年金和企業年金就不會隨著國家的統一調整通知而調整。

如果過渡性養老金不屬於基本養老金的話,又怎麼能夠根據每年的基本養老金調整通知調整退休人員養老金呢?


暖心人社


樓主你好,過渡性養老金屬不屬於基本養老金呢?為什麼?我們的養老金實際上基本上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個人基礎養老金,另外一部分個人賬戶養老金。那麼還有一部分少數群體會擁有這個過渡性養老金,擁有過渡性養老金的群體,作為企業單位的職工來講,基本上是在1992年之前就已經參加工作。

因為1992年之前是沒有養老保險的,實際繳費年限只能夠按照養老保險的視同繳費年限來計算,那麼最終就可以獲得過渡性養老金的待遇,但是這個過渡性養老金的待遇實際上也是累加到自己總的養老金當中去,所以說是額外增加的一部分養老金的待遇,那麼基本上擁有視同繳費年限的個人所獲得養老金待遇的總額,相對是比較高的。

所以這個過渡性養老金也可以被稱之為是基本養老金,因為它也是養老金的組成部分之1,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擁有過渡性養老金,只有自己會擁有視同繳費年限的個人,才會擁有過渡性養老金。我們的養老金待遇基本上主體部分還是由個人基礎養老金部分組成,當然擁有過渡性養老金的個人,那麼一般情況下都是在這種基礎養老金和賬戶養老金的基礎上再額外增加一部分的待遇,所以相對來說是比較高的水平。


懂社保


過渡養老金不屬於基本養老金,它是視同繳費裡的一種補嘗,但它的兌現方式在基本養老金裡,在個人帳戶中沒有增加餘額,這對投保人明顯不公,投保人去世時,個人帳戶如有餘額可以歸投保人所有,所以過渡養老金也應該有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之分。


北方老頭常大昊


過渡性養老金屬不屬於基本養老金?

屬於。

基本養老金包括三部分,即統籌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和過渡性養老金。

統籌養老金,是指從統籌基金中支付給個人的退休金,與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繳費年限等因素有關。

個人賬戶養老金,等於個人賬戶儲存額÷計發月數。計發月數與退休年齡有關,一般情況下,50、55、60歲退休的計發月數分別為195、170、139。

過渡性養老金,是指在發給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的基礎上再確定過渡性養老金。

在《國務院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1997年7月16日)實施前參加工作、實施後退休且累計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滿15年的,可以多領過渡性養老金這一部分,一般等於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視同繳費年限×1.4%。

所謂的“視同繳費年限”,是指實際繳費年限之前的按國家有關規定計算的連續工作年限。實行個人繳費制度前,職工的連續工齡可視同繳費年限。

另外,機關事業單位正式職工調入企業後,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原來的工作年限視同繳費年限;復員退伍軍人、城鎮下鄉知青重新就業後,且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的,其軍齡及下鄉期間按國家規定計算為連續工齡的年限,可視同繳費年限。



希望對您有用。如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


無損檢測


《社會保險法》中規定的基本養老金只包括統籌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而按照國務院有關文件,在實踐中還存在所謂的“過渡性養老金”。對此《社會保險法》並沒有規定,但這並不是立法者的疏漏,而是因為過渡性養老金正如其名字一樣並非基本養老金的常態,它只是特定歷史背景條件下的產物,在未來終將停止發放,因此,沒有必要在新法中予以規定。 按照國務院有關文件的規定,在1997年《國務院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實施前參加工作,在2005年《國務院關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實施後退休且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的人員,在領取基礎養老金(現稱統籌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的基礎上,還可以領取過渡性養老金。


局思想


過渡性養老金是基本養老金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對退休人員中,具有視同繳費年限人員的一種補貼性質的基本養老金。下面和大家來分享我的個人觀點。

第一,大部分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金是由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的。

目前我國的養老金是由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來組成的。基礎養老金是根據退休時當地上年度職工的月平均工資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之和的平均值,即兩個數之和的一半,作為計發基數,繳費每滿一年發給1%。在繳費年限相同的情況下,基礎養老金的高低取決於個人的平均繳費指數工資和當地的社會平均工資標準;個人賬戶養老金是按照個人賬戶總額,包括本金和利息,來除以退休年齡相對應的領取月數,即男性為60週歲退休,領取月數為139個月,女性職工為50歲退休,領取月數為195個月,女性幹部和靈活就業人員55歲退休,領取月數為170個月,個人賬戶養老金的高低取決於個人賬戶的高低和退休年齡,即個人賬戶越高,退休年齡越高,個人賬戶養老金也就越高。

第二,過渡性養老金也屬於基本養老金的組成部分之一。

在我們的養老金計算中,除了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以外,部分人還有過渡性養老金。那麼哪些人有過渡性養老金呢?目前能享受到過渡性養老的,一般主要有兩類人員。一是1992年或是1996年之前參加革命工作,2006年以後退休並符合領取基本養老金條件的人員,這部分人員,就是我們所說的具有視同繳費年限的人員;二是2014年10月前參加工作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由於2014年10月之前的工作年限視為視同繳費年限,所以這部分人辦理退休時,要享受過渡性養老金。

第三,為什麼要設立過渡性養老金?

為什麼具有視同繳費年限的人員,要設立過渡性養老金呢?這主要是根據具有視同繳費年的人員,不能因為參加工作時間早,早年工資偏低的情況,適當照顧那些因國家政策的原因,導致個人賬戶比較低的人員的一種補貼方式。比如1996之前,由於養老保險制度剛開始實行,很多人還沒有建立個人賬戶,1996年之前參加工作的工齡雖然可以視同為繳費年限,但是由於那時的工資只有100多200元,個人繳費即使按照8%的比例來繳費,每月繳費只有16元。如果按照現在養老金的計算方式,他們的平均繳費指數工資和個人賬戶資金都是比較低的,需要給予一定過渡性的補貼,這種補貼就稱為“過渡性養老金”。所以,凡是有視同繳費年限的人員,除了按照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來計算養老金外,還要增加一個過渡性養老金,這樣使這部分人退休後的養老金水平能和按照正常繳費年限辦理退休的人員,保持在一個同等的養老金水平。

總之,過渡性養老金屬於我國基本養老金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但是過渡性養老金雖然屬於基本養老金,但並不是人人都有,而只是針對具有視同繳費年限人員的一種補貼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