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年底了,該跟領導談談錢了”

“年底了,該跟領導談談錢了”

1

談錢,最能見一個公司的格局。

喂員工吃草,卻想讓員工賣命的公司,不值得留戀。

過上更好的生活,是多數人工作的基本目的,只有敢談錢,給夠錢的公司才是一個好公司。

給我多少錢我就幹多少事的員工言論錯了嗎? 我覺得沒錯。

談理想也得要吃飯。

都說老闆擁有洗腦術,其實這話一點也不假,關鍵看他們怎麼運用罷了,有的老闆很擅長洗腦,他可以把員工說的頻頻點頭,任由他擺佈。

可有的老闆在這方面顯然不是特別擅長,不僅無法說服員工,反倒讓員工站起來懟得他無話可說,這就尷尬了。

每每看到我的領導臉紅脖子粗的和部門裡的95後新人提到責任感,積極性,自主創新能力時,她漠然的表情彷彿就在說:關我屁事。

老闆捨得給錢,大家自然願意跟著他玩命的幹,而不是來混日子。老闆給員工吃肉,自然就變成了狼。給員工吃草,他們也就變成羊了。

所以,和有理想的人談理想,和缺錢的人談錢。

如果能和有理想的人談談錢那就最好了。

一個好的老闆是知道你此刻缺的是什麼。

而一個壞的老闆是什麼都可以談就是不和你談錢。

你要真說理想,我的理想就是不上班也有錢花。

2

年底了,順豐花 1 億為員工定製"耐克工作服";

年底了,海底撈小區經理離職,給 20 萬。大區經理離職,送一家火鍋店,大概價值 800 萬;

年底了,騰訊王者榮耀團隊年終獎是 100 個月的工資;

年底了,華為拿 1600 億發年終獎……

而腔調君所在的公司,也同樣拿出了不菲的年終獎勵激勵員工,20年的老員工更是人手一塊Rolex... ...

牛逼的公司之所以牛逼,是因為有牛逼的人才。

而牛逼的人才之所以願意與公司同甘共苦,原因之一就是能看到自己辛苦付出的回報。

如今市面上的大公司和知名公司,除了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外,在硬件製造行業,華為員工離職率最低。

大家肯定聽說過任正非談狼性文化,談公司願景,甚至公司代表的家國情懷。

但是大家也一定知道,華為更是以收入遠遠高於同行業,甚至高於大部分企業而被大家所津津樂道。

沒有高收入怎麼會有華為的狼性文化,又怎麼會有華為人跋山涉水,不畏艱險在世界各個角落搭起的通信基站。

更重要的是,任正非說過一句話:錢給多了,不是人才也可以成為人才。

馬雲也說過:“員工能不能好好幹,一個是錢有沒有給夠,一個是有沒有受委屈”。

不給錢,跟他們談情懷?沒錢就是瞎扯,只有給足了,甚至超越工作崗位能力需要的工資才能再談情懷。這個時候情懷就是錦上添花,有更好,沒有也就無傷大雅。

3

曾經有過一個比較有魄力的老闆,他做事的風格就比較獨特。

他在員工轉正的時候都會做一個簡單的測試,就是將轉正前一個月的工資扣去三百(當然不是真的扣除,而是觀察員工的反應),如果員工去向他要,那麼他就批准這個員工的轉正,如果不去要,就不接受這樣的員工轉正。

他的理由很簡單:一個連自己合法利益都不敢爭取的員工,他又怎麼會為公司爭取利益呢?

以一個老闆的格局來看基層員工,是老闆的悲哀。

作為老闆,首先應該默認基層員工都是非常缺錢的。

工資上的缺斤少兩,會造成員工安全感的缺失,而在一個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的公司員工又怎能長久?

一個企業管理者如果擁有這樣的價值觀,是非常可悲和可怕的。

在這樣的職場環境裡,成長也會是畸形的,如果真的有這樣的老闆及時開除這些“斤斤計較”的員工倒是為這員工慶幸他能及時止損。

4

許多公司都喜歡用能力來作為談錢的籌碼。

對於上班族來說,當我們在求職面試的時候,很多公司都喜歡用能力來跟你作為談錢的籌碼,但是他們卻忽視了一個道理:求職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只有一個好的公司才能夠吸引到更好的人才,否則的話只能是假想和空談。

很多時候,不應該是員工完成了哪些業績指標或績效創收後,再對其升職加薪,而是應該在戰前滿足其基本訴求,讓其沒有後顧之憂的為公司孝犬馬之勞。

古人云:水不激不揚,人不激不奮。

一流薪酬,引進的是高才。二流薪酬,引進的是人才。三流薪酬,引進的是庸才。

很多人,由於個人能力、性格、或者沒有自信等原因,不敢向自己的公司談錢,所以就會一直忍受著委屈。

而這大大降低了自己的價值。有時候,你和別人的差距,就在於思維方式的不同。

在社會上,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對於老實人來說,不會變通,無論走到哪裡都會被欺負,而對於一些聰明的人來說,卻懂得人情世故,往往混的比較好。

不過對於職場人來說,大家沒必要糾結為何自己為公司奉獻了那麼多,工資卻沒有任何變動。

真正需要你做的事情,那就是實實在在提高自己的能力,這樣不管去哪裡工作,都可以生存下去,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畢竟很少有人在一家公司幹一輩子。

5

很多人說,現在的80後,特別是90後,不再為了一份基本的工資苦哈哈的磨時間,至少不會像父輩們那樣不得已的接受現實,一言不合,不高興就甩手不幹了。

他們更看重工作環境,也更看重工作中自身價值的實現。

一個職場新人,究竟是選擇美名曰學習鍛鍊的公司,還是各類制度都比較完善,但是可能沒有太多學習機會和創造的地方?

我曾經有個朋友,先後面試了兩家公司,但兩家公司的待遇截然不同。

一家是剛成立沒多久的初創公司,沒有什麼福利待遇,但平臺夠大舞臺夠大,老闆看上去也很有能力,工作中應該會學到很多,因此需要有創造力和能吃苦、想學習的人。當然成功後的餅畫的也是相當的大。

而另一家公司則是有著很好的環境,初期就有著6000底薪,外加各種補貼,還有貼心的下午茶,但職業的晉升通道非常刻板,基本是要熬資歷耗時間。

其實一對比,可能確實也會猶豫。

而如果從剛畢業,想更快接受新東西的角度去思考的話,第一家公司無疑是最好的選擇,畢竟初期確實是以學習為目的,後期能作為老員工發展相比也是不錯的。

朋友當然也就選擇了第一家企業。但是工作了大半年之後,發現很多事都不是最初想的那樣,每日工作不僅枯燥還要做很多本不屬這個崗位所需要的東西,本來學的是設計,結果因為人手不夠,做著做著做成了電話客服。一週七天上六天班,沒有加班工資,基礎工資還不如新來的一個美工小姐姐,領導還總是質疑朋友不認真,老闆在開會時又在口若懸河地說著:“要是公司發展的好,到時候年入xxx xxx,”朋友在向領導反映時,卻得不到一個員工應該得到的尊重,上一秒說著你能力不夠,下一秒又跟你說你很優秀,提成都是你的。

在朋友的公司,提成績效是什麼呢?就是把你辛辛苦苦做出來的業績交到公司,然後減去五分之四,剩下的五分之一美名曰——“你的獎勵”,然後又會加大你的工作量說著多做多得。

其實不是說這樣有什麼不對,因為確實很多資源是由公司提供,需要減去一定成本,但是壓榨勞動力就是另一回事了。好的公司會直接跟你談錢,因為公司也知道你在這兒是為了實現自己價值,賺錢養家餬口,而不是天天跟你說這都是磨練,你才會成長之類的理想論,給你描畫出一個藍圖,但是就是不會給予你實際的東西,好的領導會體恤下屬,理解下屬難處,可能還會適當給予幫助,而不是變相壓榨,然後還拍拍你的肩膀說著放心,以後都會有的。

在理想還沒有實現之前,都是不值錢。而你所需要做的,是要有了一定資本再去實現你的夢想,讓你的夢想能更進一步,奮鬥是你必須要做的事情。

所以,在一定要在有限的時間裡,去多完善完善自己,讓自己能比別人多一點知識和能力,才能走得更遠,遇見更多值得相交的朋友,選擇更好更能發展的公司。

6

其實說到底,每一個人到一家公司,第一想法都是我一定好好工作,從來沒有誰是說過來混日子的。當然,有也會被在第一時間刷掉。而企業本身的目標,是能讓員工有一個明確的前進方向,而達到這個目標或接近這個目標的時候,就會讓員工產生成就感和歸屬感,沒有人願意輕易離開自己努力過並且產生成就的地方。

總之,最重要的還是,不忘初心~

年底了,快跟領導談談錢吧~

“年底了,該跟領導談談錢了”

把地產說清楚,把買房講明白。

LIFESTYLE PROPERT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