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蕭何到底什麼原因要獻計殺韓信?

莫地方


蕭何謀殺韓信,終不負蒼生!

蕭何為什麼要獻計殺韓信?這個問題很多大家都有過論述,上述幾個朋友的說法也很好。作為一個無名之徒,我自不量力,想從更深層次解讀這段歷史,或許會貽笑大方,權當拋磚引玉。好了,還是從那段為人熟知的“蕭何月下追韓信”說起吧。


一、英雄惜英雄

當韓信決意離開漢中,策馬飛奔之時,歷歷往事在韓信腦海中攪其駭浪驚濤,胯下之辱的苟且,漂衣老母的施捨,亭長之妻的冷顏,還有世人的嘲諷……這個胸懷經緯,卻才不得施的人傑,到底該歸向何處?我相信,他是迷茫的。雖是諸侯蜂起,但以韓信之智,又怎會看不出最終將是劉項逐鹿?事項羽智不得用,從劉邦才不得施,難道庸碌真的是韓信的歸宿嗎?在這個命運的十字路口,蕭何策馬狂奔,上演著“月下追韓信”的名段,追上韓信後,他們之間具體說了什麼,史書並未記載,但此時召回迷茫中的韓信,只需兩句話:第一句應該是“依你我之智,不難預料漢王終得天下”;第二句是“再信我一次,我終會說動漢王,讓你擔任要職,富貴自不在話下”。雖隔著幾千年的悠悠時空,但英雄憐英雄之情仍令人動容。


二、蕭何是個成熟的政治家

蕭何和劉邦的交情淵源很長,是劉邦團隊的老班底,更是劉氏集團的核心成員,深得漢王信任,劉邦征戰關外,關中根據地悉數交由蕭何打理。蕭何聰明絕頂,“後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的處世哲學,至今讓人叫絕;蕭何洞悉民心,廣施仁政,在百姓心中豎起一道豐碑。百姓對蕭何的擁戴,終引來劉邦的猜忌,征戰關外之時,數次派人探尋蕭丞相舉動。聰明的蕭何明銳的察覺到了劉邦的不安,故意以勢欺民,自導自演了一處“自汙名聲”的名戲。劉邦得知後,再次見到蕭何,笑吟吟的對蕭何說:“蕭丞相啊,原來你是這樣的人!”劉邦的笑確是發自內心,蕭何的自我做賤,終於讓劉邦心安,也終於讓劉邦再次感覺到這個老夥計烈火般的忠誠。蕭何當然聰明絕頂,但通過自汙之舉,和廣施仁政之行,更證明他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對中國的男人來說,政治家三字的光環,遠勝其他讚譽,可以說,這是對一個男人至高的褒獎。既然是成熟的政治家,自懂得順應時勢,自懂得利弊權衡,自然懂“民為重”之理。


三、政治白痴韓信

韓信,軍事才能天賦異稟,但政治上無知無能。天下承平,劉邦於行宮洛陽大宴群臣,當他點出“漢初三傑”之名時,以三人之智,張良和蕭何定是膽戰心驚,而韓信估計是有些自喜沾沾。還是張良通天徹地,未入關中就開始裝神弄鬼,要追隨赤仙子云遊學道,示意不再眷戀人間繁華;蕭何表現亦可,入定關中從不曾購置豪屋大宅;而韓信的表現,簡直可用不可想象來形容,韓信到楚國後,不僅不知斂收,反而大肆張揚,每巡視屬地,總有成隊兵士護衛,一副不可一世,小人得志的樣子。直到現在,我都能理解他的行為,他之所以耀武揚威,是要洗刷那段鐫刻在內心深處的胯下之辱,是要讓全楚國的人都知道:你們的眼睛瞎了!更要命的是,他還窩藏朝廷重犯。韓信要幹什麼?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們知道韓信其實什麼都不想幹,但在紛繁複雜,天下初定,人心不穩的當時,劉邦會怎麼想?蕭何會怎麼想?那個一直都深居簡出的張良又會怎麼想?


四、劉邦想讓韓信死

當陳平問及劉邦:您的大將能抵擋的住韓信嗎?您的士兵能戰的過楚國的士兵嗎?劉邦沉默良久,就是這段沉默,註定了韓信的歸宿。韓信會反劉邦嗎?這個問題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韓信具有融奸之勢,有震主之功,有反叛之力,有不世之智!劉邦對韓信是懼怕的,懼怕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才能,懼怕他耀武揚威的做派,懼怕他窩藏朝廷重犯而隱露出的居功自傲。當客觀條件具備了,主觀思想難道不是瞬息萬變嗎?誰不對那個九五之尊垂涎三尺?誰又沒有雄霸天下的雄心?即使劉邦在世,勉強可與韓信一比,但劉邦百年之後,那些仁慈柔弱的劉家後代,又有誰能可與韓信一戰?韓信必須死在劉邦前面,這是劉邦心中堅定的想法,雖然一再猶豫!我想,憑蕭何之智,他早就猜到了韓信的結局。


五、謀殺韓信,蕭何不負蒼生

劉邦征戰在外,那個落魄的淮陰侯終於異心萌生。當呂雉邀來蕭何商討如何對付韓信時,蕭何獻計擒韓信。蕭何畫策,自是形勢之需,當然會把智謀發揮到淋漓盡致,為了自保,因為是他月下追韓信;為了朝局,因為韓信屢屢自傲居功;為了蒼生,因為他不想讓億萬臣民再陷水深火熱!我們不能忘了蕭何是個成熟的政治家,不能忘了蕭何居丞相之位時興利除弊,不能忘了他廣施仁政,對一個具有仁義基因的人而言,當他絕峰臨定,俯瞰眾生,仁義的基因會促使他用盡全力避免讓億萬生靈再遭塗炭。是的,蕭何推波助瀾,殺死了那個他曾經苦心追回來的軍事天才,當個人私情和天下安平發生衝突,每一個仁慈、成熟的政治家,都知道該如何做出抉擇。

事情的真相,或許早已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但我們通過晦澀的史書,得知韓信之死,可能性的避免了當時的天下再遭塗炭,穩固了劉家江山,我們或許甚至會想到,我們某個先祖,在一個姓劉名邦的人治下,能夠安心的耕地,安心的相夫教子,或許在某個閒暇的午後,還會斟上二兩小酒,享受著安定環境下的天年之樂,這難道不夠嗎?就憑這些,難道蕭何不該獻計殺韓信嗎?

“我蕭何謀殺韓信,終不負蒼生!”蕭何這句憋於胸中千年的話,今天由我替他說出!


錦衣霸王


有一個人我永遠忘不了他的好。

他是那麼的溫柔、尤其是在月下,白衣飄飄。

至今我還記得那一夜是多麼的美妙。

他拉著我的手,清澈的雙眼望著我,堅定溫柔,就像一江春潮。

看著他的眼神我很焦躁,不安的甩掉他的手,背過身去不說話。

尷尬,寂寞

我揹著他,但我能感覺到他急切的目光,

我的背開始顫抖,痕極又癢。

我想他會說話,但是我錯了,我聽到風從耳邊劃過,輕輕的溫暖又帶點溼潮。

然而那夜沒有風,只有月光,乳白的像牛奶的月光,射在大地上,點點滴滴!

當我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

我就有種莫名奇妙的衝動。

他不像其他人那麼傲慢,把我當作可有可無。

也不像其他人那麼強勢,要讓趴在他們胯下。

第一次,跟他相見,也是這樣乳白的月光。

那一夜,我和他相談甚歡,

自從那夜開始,每天他都會找我,

跟我講他的志向,跟我講他的事業,跟我講他的老闆。

他的眼裡放著光,好像全世界都是他的,讓人感覺很可靠。

當我決定離開他的時候

我想了好久,一連幾天整夜的不睡覺。

跟他在一起,已經好幾個月了,

我還是在做一個小職員,只有在沒人的時候才能偷偷的和他接近。

我不知道這樣的日子還有多久,

所以,那個夜晚,我沒有留下一句話,偷偷的走了。

說實話,他能知道我走,我是很開心的,

畢竟他是整個公司唯一一個在乎我的人吧。

所以當他追過來的時候,我放慢了車速,抬頭看著月光,靜靜地聆聽他發動機的轟鳴。

他明白我的意思,我也知道他的想法。

那夜我坐在他的副座上和他回去,他開心的向我描述未來的日子。

“信,不出五年,我會有一座大大的房子,有一票豪華的車子,信,你也會有更好的日子”

回去之後,我不知道他做了什麼,

我開始做大將軍。

事業,要做一番事業,

我心裡想著美好的未來。

不久我就跟著老闆離開了四川,說是去打關東的市場,沒想到這一去就是很多年。

他作為丞相,被老闆留在四川。

從此之後,我們沒有在見面。

但我始終沒有忘記他,尤其是那個明亮的夜晚。

終於關東市場被打了下來,劉氏集團佔了70%的市場份額。

我和老闆一起回去,

在慶功宴上,我見到了他,他坐在老闆的旁邊,老闆眯著眼看他。

回去後,我沒有跟他說上話,是我沒機會。

老闆說丞相很忙,他要跟丞相商量公司的戰略。

沒幾天,我就被送到了楚國,那個偏遠的蠻荒的地方。

楚國的飯菜不可口,楚國的音樂也不好聽,

我每天都在想,有一天,我要去長安。

當我在想的時候,

事情就會變得湊巧,

老闆要來我的大區視察,

我開始更加積極的準備,

我知道,有些事兒,我做了,老闆一定會把我帶回長安。

到了,我終於到了長安。

一個月的顛簸路途,讓我有點難受,

可是看到長安城的那一刻,我還是熱淚盈眶了。

“一切都是新的開始”

然而,我還是錯了,

在長安,我沒有機會見他,

反而是老闆越來越殷勤的找我,

每天跟我說“信,這些年來你辛苦了,一定要在長安好好享受啊。”

這樣的日子沒過多久我就病了,

我開始不出門。

忽然有一天,

“信,聽說你病了”

“信,老闆娘擺了一桌,我們一起去”

那次酒宴,我很開心呢,

有武士舞劍,有宮女跳舞,

而他坐在老闆娘的身邊對我笑,那種笑,我從來沒見過。


以上

目西


目西


蕭何對韓信有知遇之恩,當初蕭何月下追韓信,把韓信推薦給劉邦。讓劉邦得到一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大將,成就了劉邦的漢室霸業,同時也使韓信成為一代戰神,威名遠揚。韓信在功成名就後,蕭何為什麼要獻計殺韓信呢?

蕭何獻計殺韓信,一個是明哲保身,一個是為漢室王朝利益。

蕭何從劉邦在沛縣起義時候,就一直追隨劉邦左右。他在劉邦東征打天下時,坐鎮關中,為劉邦輸送士兵和糧餉,是劉邦的堅強後盾。

蕭何一生對劉邦相當忠心,全心全意輔佐劉邦。而他對韓信只不過是憐才,希望借韓信的才能輔助劉邦成就霸業。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劉邦的封建王朝。

蕭何原本是獄吏出身,非常懂得為官之道。劉邦當上皇帝后,對身邊有功之人猜忌日增漸漲,蕭何也不能倖免,雖然他對劉邦忠心不二,但他仍用自汙來保命。

所以當呂后告訴他韓信要謀反時,他雖然唏噓不已,卻還是幫助獻計對付韓信。

因為如果韓信真的謀反,蕭何作為丞相,義不容辭要保家衛國。而且當初他又是韓信的推薦人,自已勢必會受牽連。如果韓信不反,這也是劉邦和呂后要除掉韓信以絕後患的必須要做的事。他早已看透了劉邦的心思。蕭何若不獻計,也會被當做同黨被除掉。

蕭何為了明哲保身,於公於私他都得獻計殺害韓信,他別無選擇。

當初韓信被貶時為求自保,他讓劉邦答應他“三不殺”,既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器不殺。正因為如此,所以劉邦和呂后苦想許久,也沒找到殺韓信的辦法。

當呂后向蕭何徵問計策時,蕭何想出了破解之法。據傳在公元前196年,韓信被蕭何騙進宮,被呂后的人劫持到長樂宮的鐘室。吊於鍾裡,上不見天,下不著地,被人用竹劍和木棒殺死,可憐一代戰神就此殞命。

韓信的死,表面上是蕭何的計策所致。而實際上,是韓信自已不知明哲保身的道理。太過張揚,引人猜忌,也是他被殺的原因之一。

他功高震主,威脅到了劉邦。韓信的軍事才能和權利慾很很強。以劉邦生性多疑的性格,就算把他貶為庶民,他還是怕別人再利用韓信來對付自已,為保險起見,只有韓信死了他才高枕無憂。

就算蕭何不獻計,韓信一樣會被劉邦除之以絕後患。


道中玄


公元前197年的冬天,朝廷所任命的趙國相國陳豨造反,漢高祖統兵平叛,次年春天,淮陰侯韓信在宮中因造反被殺,滅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韓信為什麼還是被殺?

其時漢高祖劉邦並不在宮中,那麼是誰主導逮捕韓信並誅殺韓信,滅其三族的?

韓信被殺與陳豨有沒有邏輯關係?

其實韓信被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步步地落地的一件歷史事件。

早在項羽被滅之後,劉邦出其不意地奪了韓信的兵權,這是韓信被殺的第一步,此時此刻,韓信可能只是心裡不爽而已,雖然兵權被奪,但依然還是齊王。

第二步則是,削了他齊王的王位,被扔到了完全受控的楚地為楚王。此時的韓信一定心生悔意,當初為何不三足鼎立,不自立為王……這時候的韓信一定是充滿著怨氣的。

第三步是,鍾離昧事件所引發的“韓信謀反”之事,劉邦採納了陳平的謀劃,以“諸侯會”的名義控制了前來會面的韓信,帶到長安城軟禁。楚王王位被削,封韓信為淮陰侯。

此時此刻的韓信,已經將悔意升級為行動,必須找個機會搏一把,否則死不瞑目,於是才有了公元前196年的造反事件。

至公元前196年正月,劉邦的第四步才落地,韓信被殺,滅其三族。

(蕭何月下追韓信雕刻)

陳豨原本是劉邦極其信任的一名武將,跟隨劉邦歷經了反秦起義、西征入關、東征滅楚等一系列戰爭。

當趙王劉如意和代王劉恆兩個孩子被封為劉家的王之後,趙代兩地需要一名可靠的、值得信任的武將前往擔當防務,於是陳豨被派出了。

陳豨被劉邦委任了兩個職務:鉅鹿郡守兼趙國相國。

由於鉅鹿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北方的重要據點,所以陳豨被安排了鉅鹿郡守這一職務,同時以代國國相的身份統領代國、趙國的軍隊,對外抗禦匈奴、對內捍衛兩位未成年的皇子諸侯王。

就在劉邦準備任用陳豨的官方消息公佈之後,一直處於怨恨之中的韓信也盯上了陳豨,一個大膽的計劃在韓信的心中生成……

策反陳豨,讓陳豨在鉅鹿造反,與此同時自己則在宮中動手,內外結合,一定可以掀翻劉邦。

韓信算死了,陳豨必反,因為反與不反根本就由不得他陳豨,而取決於劉邦,即便陳豨不想玩謀反遊戲,也會被劉邦給逼反。

陳豨果然於公元前197年秋謀反了。

但是,韓信對京師的判斷卻出現了失誤。

韓信的失誤在於,他忽略了坐守京師的是一個狠人——蕭何。

一切都如韓信所料,劉邦果然勃然大怒,決定御駕親征,這不僅是因為趙地、代地的穩定對鞏固中原政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還因為趙地與代地有著劉邦兩個年幼的兒子。

從來不玩正面對抗的韓信生平最後一次策劃一場失敗的謀略:等陳豨那邊與劉邦幹上了以後,韓信在宮中以假傳聖旨的形式打開牢門,赦免關押在京師的囚犯,以及在各個官府服役的罪犯與奴隸,將這些人組織成一支隊伍,統領這支隊伍衝擊未央宮殺了呂后和太子。

韓信身邊不缺仇人和小人,他所策劃的一切尚還沒有來得及實施,就被他曾經的罪過的家奴向呂后告發了。

女人也有方寸不亂的時候,大驚失色的呂后沒有貿然採取任何行動,而是去找了一個可以置韓信於死地的剋星——丞相蕭何。

儘管在運籌帷幄、用兵、用計方面蕭何遠不及韓信,但是在識人、用人方面蕭何卻能當韓信的祖師爺。

想當年,韓信因得不到重用,鐵了心要跑路時,蕭何是從白天追到了黑夜,不僅追上了韓信,而且還將其領回了漢軍陣營,並且還說服了劉邦重用了韓信,現在的蕭何還是當年的蕭何,是大漢相國,現在的韓信還是當年的韓信,只不過是個淮陰侯!

一場沒有懸念的較量在未央宮中悄然上演了。

蕭何並沒有調用一兵一卒,而是在未央宮中釋放了一枚煙霧彈:皇上派回了使臣,帶回來了捷報——陳豨已經兵敗被俘,並且已經被處死。

蕭何的這一枚煙霧彈能迷惑所有人,眾大臣與列侯紛紛前往未央宮向呂后和蕭相國表示祝賀。

但是,蕭何的這一枚煙霧彈卻迷惑不了韓信:這麼快?會不會有詐?!韓信再一次稱病不出門,沒有隨大家一起前去表示祝賀。

韓信的表現是蕭何意料之中的事情,蕭何跟進一步,使出了第二招。

蕭何獨自一人登門去請韓信:“淮陰侯,如此重大的戰事喜訊,即便身體不適,也應該強打起來精神進去向呂后祝賀一下吧,如此失禮,這不是你淮陰侯的作風啊!”

蕭何的演技爐火純青、蕭何的話已經說到了岸邊,韓信的顧慮也就此煙消雲散了,硬著頭皮前往未央宮。

呂后的確是在未央宮中等著韓信,只是等著韓信的除了呂后,更多的不是群臣,而是一群武士,韓信再一次束手被擒。

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韓信謀反的負面影響力,呂后命人在長樂宮中的密室做掉了韓信,誅殺了韓信的三族。

成也蕭何敗蕭何。


大叔煮史問道


“蕭何月下追韓信”是一段伯樂識人才的佳話。然而這段佳話卻沒有“佳”到尾。呂后要殺韓信時,昔日的伯樂還在帝邊遞刀子——出主意。


為什麼蕭何要這麼做?

究其原因,主要是為自保。

劉邦坐了天下,與兄弟們的矛盾顯現出來:這天下,是不是都有份?

當然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酣睡,幹掉英布、彭越是應有之義。韓信功大,又已封王,心下害怕受到劉邦的清算,秘密備之,而劉邦也怕韓信勢大,正欲取之。

呂后做了神助攻。準備把韓信誘進宮來弄死。但韓信推病不入,蕭何獻計,勸說韓信入宮。

韓信對這位伯樂,還是心存感激,有信任基礎的,那就進去?

這一進去,就入了牢籠。

蕭何蕭大哥,你為何如此待我?

蕭何在心裡答:兄弟,我也不得已,我得善始善終。舉薦你讓劉邦得了天下,若是縱了你,危及劉家,我難辭其咎呀。如今劉老大對我也有不滿,我這也自身難保了。保你更是不可能了。


錢多多讀文史


多數人認為,即便韓信真的謀反,但抓他的不應該是蕭何,所以從感情上講都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而解鈴還須繫鈴人,所以呂后把這個燙手山芋甩給了蕭何,蕭何為了保住家族的榮華富貴別無選擇。劉邦是一座山,韓信不過是山上的一棵樹,至於山和樹那個重要,蕭何心中早有了答案。


劉邦晚年身體每況愈下,自知來日不多,有生之年的願望就是除掉異姓諸侯,為子孫後代營造一個安穩的政治環境。這樣一來,殺韓信是遲早的事兒,不過是在等待一個最合適的時機而已。所以,即便呂后不代勞,劉邦也可以在病重期間下一道御詣,像對待樊噲那樣除掉韓信。而韓信舉目無親,多數人只是欽佩他的才能,自然不會再有一個像陳平那樣左右取捨的人出現,而讓韓信如樊噲一樣僥倖逃脫。但是呂后沒有劉邦那麼的從容淡定的心態,因此,一旦出現機會,她就不會放棄。


公元前197年秋,趙丞相周昌上書朝廷說趙相國陳豨蓄意謀反,劉邦召陳豨入京,陳豨惶恐不從。隨後,劉邦御駕親征。陳豨曾與韓信私交甚密,早在陳豨赴任趙國的時候,就特意來向韓信辭行。當時韓信為自己的遭遇感慨萬千,也為陳豨的前途憂心忡忡。因為,時至今日,韓信總算明白自己終究是逃脫不出和戰國文仲一樣的下場,同時他更預見到陳豨最終的命運歸宿,於是許諾陳豨當走投無路而舉兵的時候,必暗中相助,裡應外合,大破劉邦。

然而,這雖然是韓信重出牢籠的機會,又何嘗不是他走向滅亡的陷阱。其實,韓信的一舉一動早被呂后盡收眼底,所以他蠢蠢欲動的出頭之日,也不過是末日來臨之前的最後掙扎。當呂后得知韓信謀反消息的時候,她第一時間想到的人是蕭何,因為知韓信者蕭何也,呂后必須要先拿住蕭何,然後弄清楚蕭何的態度。如果蕭何與韓信勾結怎麼辦?這也是呂后不得不思索的問題。所以呂后其實是將了蕭何一軍,如此一來,蕭何只能向韓信出手,以證明自己的清白與對劉邦的忠誠。


蕭何一直維護的是劉邦的利益,雖然對於韓信來說蕭何是他的恩人,確實,如果沒有蕭何的月下追趕,以及在劉邦面前的鼎力舉薦,韓信的前途真不好說,但是蕭何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劉邦罷了。試想,如果劉邦當初不拜韓信為大將軍,就不會有讓他撥雲見日的漢中對策,而且極有可能老死漢中,更談不上出三津、定天下。所以韓信需要通過劉邦這個平臺實現人生抱負,劉邦則需要韓信助他完成帝王偉業,而蕭何充當了促成他們各取所需的經紀人。


而韓信的任何風吹草動,直接關係到蕭何的前途命運。因此,即便在除掉韓信的過程中蕭做出了自己的表率,但是劉邦還是心存疑慮,隨後又追加其五千食邑,又派出500侍衛“保護”蕭何安全。很明顯,劉邦防止蕭何有圖謀不軌的想法。為了證明自己絕無二心,蕭何只能再次慷慨解囊將所有家資都拿給劉邦做了軍費。如此一來,劉邦總算笑了,蕭何心裡也踏實多了。

蕭何獻計殺韓信,利益而已。

感謝朋友們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有兩層原因,看你怎麼理解。

第一,為了全家人的性命。

雖然蕭何為西漢立了很大的功勞,但劉邦和呂雉的手段他也是領教過的,心狠手辣,十分果斷,說殺就殺的。呂雉擔心劉邦死了之後自己的兒子柔弱,控制不了三個悍將,就想先拿比較近一點的韓信開刀,於是命令蕭何去勸說韓信去朝廷進見,不肯就滅蕭何族,呂雉拿蕭何全家人性命威脅,蕭何思量再三,答應了。

第二,為了漢朝的穩定。

西漢建國之初,立朝未穩,整個中國從東周初年打到西漢初年,經歷了400多年的戰亂,老百姓生活太苦了,急需安定的生活。劉邦建國,各路諸侯雖有點怨言,但基本都服,如果殺了韓信彭越英布,讓姓劉的去當這些王,那麼天下就會更穩定了,都是姓劉的江山,各王同心,發生戰亂的幾率就小的多。於是蕭何為了天下的穩定,順從了劉邦的大計劃,先拿韓信開刀。
具體是哪一層原因,看你怎樣看待蕭何這個人。


如史如畫


皇帝與宰相勾結除掉名將,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好幾次,因為名將往往功高蓋主,當皇帝決定除掉名將的時候,宰相只能作為幫兇落井下石。

比如秦朝皇帝秦二世與宰相李斯勾結除掉名將蒙恬,南宋皇帝趙構與宰相秦檜勾結除掉名將岳飛,明朝皇帝朱由檢與內閣大臣溫體仁勾結除掉名將袁崇煥等等。

因此西漢皇帝劉邦與宰相蕭何勾結除掉名將韓信並不奇怪,何況陷害韓信的主謀還有一個心狠手辣的皇后呂雉。

蕭何雖然對韓信有知遇之恩,曾經月下追韓信,可以說蕭何與韓信的私人關係不錯,這也是韓信對蕭何毫無防備,被蕭何騙進皇宮自投羅網的原因。

但宰相歸根到底是為皇帝服務的,當皇帝與名將之間矛盾激化分道揚鑣的時候,作為宰相的蕭何只能選擇忠於皇帝劉邦,幫助劉邦呂雉陷害韓信,而不可能為了與韓信的友誼而違背劉邦呂雉的命令。

如果蕭何拒絕劉邦呂雉陷害韓信的要求,他知道自己的結局會與韓信一樣悲慘,因此蕭何別無選擇。


厚德載物49847


韓信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將軍。韓信竭心盡力助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為劉氏的大漢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當大功告成之後不久,韓信卻被劉邦處死。韓信何故被殺,在我國史學界一直對此有所爭論。一種觀點認為韓信居功自傲,蓄意謀反,應該被殺。

學者認為韓信與劉邦最早的隔閡是自請封王時,在平定三齊之後,韓信上書劉邦,自請代理齊王。後來,韓信對劉邦沒有主動封其為王而深表不滿,藉故不肯發兵,致使劉邦在固陵一役吃了敗仗。對此,劉邦極為惱火,只是迫於當時形勢,不便立即誅之。以後隨著局勢的穩定,韓信也就成了刀下之鬼。司馬遷、班固、司馬光以至明清之際的思想家王夫之、清代史學家王鳴盛等人,都認為韓信被殺是罪有應得的。王夫之在《讀通鑑論·漢高帝》中,發現韓信被殺是自己造成的惡果。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信自立為假王》中,也認為韓信自立為王,已種下被殺的禍根。韓信早在楚漢戰爭緊要關頭時就曾逼劉邦封他為齊王,完全暴露了野心家的面目。因此,楚漢戰爭一結束,劉邦就奪了韓信的兵權,並把他封為楚王。韓信到楚後,野心不死,巡行所轄縣邑,出入陣列兵仗,被人告發。劉邦採用了陳平的調虎離山之計,以出遊會諸侯王於陳為名,乘韓信前來朝會之際,逮捕了他。 劉邦念其功大,赦免了他,改封為淮陰侯,使居長安。韓信從此“常稱病不朝從”,“日怨望,居常怏怏”。公元前200年,他勾結握有重兵的邊將陳豨,再次陰謀叛亂。公元前197年,陳豨在代地叛亂,劉邦率兵親征。韓信託病不與相隨,並乘機派人與陳豨約定,他在長安裡應外合。正在這時,他的陰謀也再次被人告發。於是,蕭何與呂后設計捕殺了韓信,消除了分裂的危險。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韓信死得無辜。據當時的情況分析,韓信在重兵在握之際,從無反叛之意,而當困居長安之時,怎會突生反叛之舉呢?何況告發韓信有意謀反的人,是韓信準備處死的一名罪犯的兄弟。這人的話可信嗎?如果韓信真是謀反逆臣,那麼為何在抓獲韓信後立即處死,並不將韓信的罪過昭示眾臣呢?由此有人認為,在中國封建專制社會,凡功高蓋主的忠臣良將,大都無好的下場。其原因很簡單,善打天下的猛將,對封建帝王的獨裁統治,無疑是最大的威脅。因此,韓信被殺似乎有更深刻的政治因素。


遠錦樓


韓信原來的部將陳豨反叛劉邦;劉邦親自率領兵馬前往鎮壓;韓信聲稱有病不能隨軍作戰,留在京城。

韓信偷偷派人告訴陳豨:“大膽行動,我在京城助你!”

韓信與家臣密謀,深夜用假詔書將正在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赦免,發動他們偷襲呂后和太子。

密謀妥當之後,韓信只在等待陳豨的消息。

韓信家臣的弟弟為了邀功請賞,向呂后告發了韓信密謀的事情。

經過思考,呂后派人把蕭何召來,問他怎麼處罰韓信。

蕭何陷入深深思考之中,然後決定為呂后獻上一計、擒殺韓信。

蕭何要為呂后獻計,是有原因的。

第一、蕭何忠於劉邦

蕭何善於識人,他覺得劉邦氣宇軒昂、風骨超群、言談舉止勝過他人,具有大富大貴之相,所以他心甘情願保護劉邦、效忠劉邦。

劉邦還是泗水亭長的時候,蕭何就多次無條件袒護他、幫助他;

劉邦奉命押送囚犯赴驪山修秦始皇陵的時候,犯人逃跑了,劉邦躲起來避難。呂雉被拘捕入獄,蕭何主動出面將呂雉擔保釋放;

沛縣起義不久,推選縣令時,蕭何將所有紙鬮上、全部寫上縣令兩字,讓劉邦第一個抓鬮,當然中鬮。

然後,蕭何把其他紙鬮全部吃下肚去,其餘9人連抓鬮的機會都沒給。劉邦只得擔任縣令;

劉邦進入關中的時候,很多人都溜走了。蕭何不但自己不走,而且在月光之下把韓信也追回來,為劉邦收攬了一位神奇的兵仙。

從骨子裡,蕭何就是忠誠於劉邦的。

第二、蕭何需要自保

呂后告訴蕭何,韓信準備謀反,蕭何大吃一驚。

韓信是蕭何追回來的。韓信謀反,首先讓人想到,蕭何很可能是同夥。

因此,蕭何首先想到呂后是不是要對自己追責、問罪;

當呂后詢問用何計謀時,蕭何想到呂后肯定是來試探蕭何、考驗蕭何。

如果蕭何推辭不管、或者簡單應付,那麼,呂后必定把蕭何與韓信劃到一夥,蕭何走出呂后宮門的機會都沒有了。

如果蕭何用計不深、用計不毒,給韓信留下造反的機會,那麼,將來劉邦與韓信進行戰爭的時候,也一定會把蕭何作為敵人。即使戰爭期間不殺死,戰爭結束後一定是死路一條。

為了保護自己,蕭何必須為呂后獻計,而且必須獻上一招致命的毒計。

第三、蕭何審時度勢、順應大勢

回想一路發展歷程,劉邦戰勝韓信是必然結果,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縱使韓信擁有“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才能,但是,在劉邦跟前,韓信充其量只是一顆能量巨大的棋子。

韓信有3次風頭正盛之機,劉邦都能輕易奪取韓信兵權,就是實證。

韓信率兵平定魏國、攻打燕、趙,出擊齊國、大破趙軍。

韓信屢戰屢勝,在趙國養精蓄銳,兵馬強壯,實力遠遠超過劉邦。

劉邦屢戰屢敗,損失慘重,急需補充兵力。項羽發起進攻,劉邦敗逃,單身北渡黃河,直奔韓信的軍營。

劉邦直入臥室,奪得軍符印信。等韓信起床,軍權已失。

韓信戰勝項羽,等著升官加爵。劉邦卻在回師之際,馳入韓信軍中,將其軍權奪下。

失去軍權的韓信,只能接受劉邦將他改封為楚王。

韓信在自己的封地楚國,收留了好朋友鍾離昧。

劉邦獲悉後,打算趁韓信沒有防備時奪下兵權。

韓信拿著鍾離昧的首級,去見劉邦。沒想到被五花捆綁,然後被貶為淮陰侯,留在京城,失去兵權,監視居住。

在蕭何看來,劉邦才是真正的王者,一定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以上3個原因中,任何一個也足以讓蕭何為呂后獻上一計、智除韓信。

蕭何派人告訴韓信,劉邦平定了陳豨叛亂,已經回到京城,文武百官都要到皇宮祝賀。

韓信誤以為真,來到長樂宮,被蕭何安排的武士擒獲、並五花大綁。

蕭何、呂后把韓信高高懸吊在長樂宮鍾室的橫樑上,命令宮女用竹劍從麻袋外面把韓信活活刺死。

蕭何正是用計害死韓信,來表示自己對劉邦、對呂后的忠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