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唐朝的都城明明是長安,可為什麼還有東都洛陽

文章:筆墨詩書

唐高宗與則天皇后執政時,他們經常遷居洛陽,然而他們的遷徙並非完全出於自願,很多時候都是被迫的,因為長安所處的關中平原已經無法養活整個龐大的中央官僚體系了。

在西漢,由於官制相對簡單,養官成本小,政府在關中地區仍然可以獲得足夠的資源。但到了唐代,事情發生了變化。

唐朝的都城明明是長安,可為什麼還有東都洛陽

唐太宗時期,內外官員的定額是七百三十人。但隨後,由於公事大量增多,太宗不得不增加了許多編外的官員,之後又有各種使職,官制更加混亂,官僚人數已經遠超了七百三十人。

在太宗一代,養官成本仍然可以控制。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中央政府官員俸祿是十五萬二千七百三十緡錢。即便加上辦公費用,也不會過於龐大。由於關中地區自產糧食,每年只需要從中原地區調運二十萬石糧食,就足以供應整個京師的消耗。

然而從高宗和武后,直到玄宗皇帝上臺之前的時期,是唐代官僚系統膨脹最厲害的時期。顯慶二年(公元657年),唐代的官僚人數比起太宗初年已經增加了二十倍,而且每年新增一千四百人進入官僚隊伍。

唐朝的都城明明是長安,可為什麼還有東都洛陽

這還不算誇張,唐代初年的宦官人數並不龐大,到了中宗神龍年間(公元705年—公元707年),宦官人數已經達到了三千人。到玄宗時期,僅宮女就達到了四萬人。

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官員數量達到了一萬七千六百八十六人,其他公務員(吏)更是多達五萬七千四百一十六人,還有許多有了官員資格,但還沒有授官的人。這些人加上皇族、官員子弟,以及各式各樣的僕人、供養人,等等,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脫離農業且需要供養的集團。

唐朝的都城明明是長安,可為什麼還有東都洛陽

隨著官僚人數以及都市規模的膨脹,長安的糧食日漸供應不上了。唐代之前,隋煬帝已經發現了中國經濟的變化趨勢,長安和關中平原這個西漢時期最富裕的地區已經變得貧窮,曾經被視為蠻荒之地的江南地區已經匯聚了大量的財富。煬帝建立運河系統的初衷,就是要將江南富庶地區與首都連接起來。一旦首都資源緊張,可以便利地從江南調運物資。

然而,在唐代初期,人們發現煬帝當初的設計有一個瓶頸。南方的糧食經過運河北上到達黃河後,經黃河運輸到長安卻困難重重。

唐朝的都城明明是長安,可為什麼還有東都洛陽

當時的運輸路線是這樣的,二月份開船從揚州出發,四月之後通過淮河進入汴河,由於這時候運河水淺,通行不便,要到六七月份才能到達運河與黃河交接的河口。可這時恰逢黃河的豐水期,無法通航,只能等到八九月份黃河水落下去之後,再航行進入洛河。把糧食從揚州運往洛陽,需要耗費多半年的時間。從運河轉黃河時,江南的水手由於不熟悉黃河水性,必須僱傭當地人,這也加大了運輸成本。然而把糧食運到洛陽,整個運輸工程只完成了一半。從洛陽轉運到長安還有更大的麻煩。首先,要從洛陽用車輛或者牲口把糧食馱運到陝州(今三門峽市陝縣),通過陸路繞過三門峽,再重新入黃河,入渭河,將糧食運往長安。

為什麼糧食從運河進入黃河之後,不直接沿著黃河一直西進直達渭河和長安,而非要經過如此麻煩的陸路轉運呢?因為黃河有天塹——三門峽。

唐朝的都城明明是長安,可為什麼還有東都洛陽

在古代,位於河南、陝西交界的三門峽是造成黃河運輸困難的最主要原因。這個峽口位於崤山的懷抱之中,河中立有砥柱,水流湍急。走水路必須做好折損百分之八十資產的準備。而走陸路的成本又很貴,從洛陽到陝州的三百里,每運送兩石糧食就要花費一千錢,運輸成本遠超糧食的價值。

由於運輸成本太高,唐代的中央政府根本無法大規模運輸漕糧到長安。皇帝只能不定期地將政府從長安遷移到洛陽。政府遷移到洛陽時,所有相關人員也都跟過去,長安的糧食需求迅猛下跌。

唐朝的都城明明是長安,可為什麼還有東都洛陽

隋文帝也採取過類似的方法,開皇四年(公元584年),關中地區大旱,隋文帝就只好跑到洛陽。唐高宗和武后也屢屢採用這個策略。高宗皇帝共有七次遷徙,高宗一死,武后為了永久性地解決這個問題,在洛陽建立神都,不再回長安了。

武后的選擇也顯示了長安的窘迫地位:從西周時期,長安所在的關中平原就是最繁華的所在,但到了唐代,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長安已經變成了西北一隅,在經濟上喪失了重要性。但是,由於它在政治上仍然是首都,政府必須利用行政手段大量向長安輸血,這給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財政負擔。

唐朝的都城明明是長安,可為什麼還有東都洛陽

武后時代,也是唐代財政問題逐漸積累的時代。她依靠遷都避免了漕運問題,但其他財政問題都在惡化。因為官僚的膨脹速度超過了預期,政府需要更多的財政經費來維持運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