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你看過樣板戲嗎?感覺怎樣?

好客232964104


1964年在鎮中心小學上學,中午到街上看小人書時,看到過《蘆蕩火種》,就是後來的沙家浜。革命現代京劇,是這些革命事蹟的精提煉和藝術再創造。具有更的藝術品位。70年代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紅色娘子軍、杜鵑山、海港、龍江頌、沂蒙頌等八個樣板戲已經傳遍大江南北。很多當年的姑娘小夥老少爺們,都能情不自禁的來上一兩段。還有不少類似題材,無法一一列舉,以這八個最為著名。五年級的一次追劇(到別村追看露天電影紅色娘子軍),跑丟了一雙新布鞋,印象深刻。1972年左右,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看露天電影《英雄兒女》,仍然落下了熱淚。改革開放以後,樣板戲就不怎麼見到了(實際是禁演和排斥),漸漸掀起是流行歌曲。我也喜歡流行歌曲,主要是鄧麗君,以及和她同時代的人在港澳臺、東南亞一帶流行的華語歌曲。這和我愛紅歌一樣,並行不悖,是人需求的兩個方面。人需要有昂揚向上精神追求,有向善的高尚情操,也要有休閒時候的放鬆。


愛我中華與時俱進


上世紀60~70年代,我不止一次的看過現代京劇《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龍江頌》、《海港》,舞劇《紅色娘子軍》,鋼琴伴唱《紅燈記》,交響音樂《沙家浜》等樣板戲,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如上所述的前3部,尤其是《沙家浜》,我還看過劇本。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我父親是大隊業餘劇團的團長,導演,會拉二胡,京胡,有時他會把劇本帶回家裡。

由於看過電影(紅、沙、智3部),常聽(廣播)京劇選段,時間久了,便學會了好多段,迄今扔能唱出好幾段,如李玉和“臨行喝媽一碗酒”,智鬥一場中阿慶嫂與刁德一、胡傳魁的對唱,少劍波“把剝削根子全拔掉”,等等。

樣板戲堪稱紅色經典,傳播的滿滿的都是正能量,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百聽不厭。曾有文章介紹說,江青、于會泳等對京劇唱腔的改革和創新付出了許多心血。


仕林外傳


樣板戲如數家珍,也是我們這代人難以割捨的情懷。


李玉和李鐵梅、楊子榮少劍波、郭建光沙奶奶、洪常青吳清華、嚴偉才崔大娘、方海珍韓小強、江水英李志田、大春喜兒、柯湘雷鋼等劇中人物,耳熟能詳,而且其唱段膾炙人口,我現在還經常哼唱朗朗上口的"共產黨員時刻聽從黨召喚……"、"朝霞映在陽澄湖上……"、"臨行喝媽一杯酒,渾身是膽雄赳赳……"等,自娛自樂。


我以為,樣板戲一反京劇過去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獨霸舞臺之勢,將工農兵"高、大、尚"正能量形象以京劇形式展現在廣大觀眾面前,使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影響了我們幾代人。

樣板戲雖然是特定年代的產物,但是,只要深受老百姓的喜愛,這就是經典中之精品。


老夥計610322


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過去的樣板戲都是真實歷史的在現,樣板戲又讓我驟然回到了那充滿革命豪情的歲月!那歲月人人革命的激情,是積極向上的,沒有憂慮,唯有的是熱愛勞動,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的無熱愛!時化的樣板,永遠的經典!


dfkbs-lt


樣板戲清純優秀思想高尚,對培養人教育人很有作用。辦成社會大熔爐培養了大批正義高尚具有全心全意為人民,爭做毛主席倡導的五種人的先進公民。樣板戲無私心無雜念天愛情,真是宣傳毛澤東思想的文化陣地,培養社會主義人才的學校。此後再也沒有見過如此思想藝朮標準的好戲了。樣板戲真好!


用戶5585208922931


我不僅看過所有的京劇革命樣榜戲,而且還看過一些其他劇種的革命樣榜戲。

要問我感覺怎麼樣,我認為:

一個字:“好!”

並且我覺得眼下缺少的就是革命樣榜戲所宣揚的革命精神!


己丑甲午


七十年代推出的那幾部現代戲,確實是集國內戲曲精英於現代革命題材打造的精品!近三四十年我們的文化文藝出了什麼與國情,民意的時代作品?可他們的收入高的嚇人,無非翻唱學唱老歌老戲!唱了一首歌情歌,陪誰上了床就就成了什麼家了,被無腦無信仰的傻子追星追的都快沒有祖宗了!我們的文藝文化太可悲了!


潤竹4


對於60多歲以上的老年人,對樣板戲可不是一般的熟悉。從66年文革開始到七十年代初,中國的文藝作品除了樣板戲,幾乎一無所有,其他的一切文藝作品,包括電影、小說等文學作品、戲劇、曲藝等,都歸類於毒草,無一倖免。天天聽的、唱的、看的除了樣板戲沒有別的。我當時上中學,在學校的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主唱京劇樣板戲,由於當時勤學苦練,會唱的段子很多,直到現在,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京劇的主要長唱段,我不看戲詞,可以一句不拉地唱下來,包括女聲唱段。我曾在舞臺上一個人演唱智鬥片段裡刁德一、阿慶嫂和胡傳魁三人的唱段,是當時我們宣傳隊的保留節目和壓軸戲。




龍吟方澤


在我看的京劇中有很大一都分是現代戲。

能記起來的可能有,黛諾,箭竿河邊,白毛女,自有後來人,蘆蕩火種,節振國,盤石灣,苗嶺風雷,多沙阿波,青年一代,那帝秀?,,,,也記不清那麼多了。這多是66年以前的戲了!

66年後期開始,文化部集中了國內的編,導,演等一流的京劇藝術家和音樂工作者。編創和改編了一些高水平的現代戲。

如大家熟知的,紅燈記,紅色娘子軍,沙家浜,杜鵑山,龍江頌,海港,奇襲白虎團,平原作戰,智取威虎山等。並將其中的五出影響力大,藝術水平最高的京劇和"革命交響音樂沙家浜,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共同樹為現代戲樣板。也就是大家說的八大樣板戲。

其實還有如沂蒙頌,紅燈照,小刀會,火燒望海樓,六號門等眾多的好戲。後期還有鋼琴伴唱紅燈記,鋼琴協奏曲黃河,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等很多新作品有三四十部以上!

當時由於年輕和個人愛好取向的原因,我最愛看的是"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沙家浜","紅色娘子軍",“杜鵑山”一類武打成分佔比較大和音樂輝徨龐大的“交響音樂沙家浜”,“鋼琴協奏曲黃河”,“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等!有些戲甚至能整場唱下來!

由於這些現代作品採用寫實與現代,虛擬與程式相結合的創新模式。又開京劇伴奏史上之先河,成功的採用管絃樂與傳統京劇文武場的完美結合與設計。使現代戲的表演形式與音樂的表現力極大的增強與提高了。

完美的塑造了楊子榮,郭建光,柯香,楊偉才,等眾多的英雄形象。使我這個以看傳統戲為主的一般觀眾深深的被振憾了!雖失去了看傳統戲的機會,卻被這耳目一新,大氣磅礴的現代戲深深的吸引,溶入到了全新藝術景界之中!

特別是“交響音樂沙家浜”,由音樂家來演奏與歌唱京劇,真是前無古人的天合之作!規模宏大,演技高超,莊嚴凝重,催人奮進。也給我帶來無盡的藝術享受!成了音樂史上無法複製的經典!從而也記住了並不太熟悉的李德倫,曹連生,林寄語,梁美珍這幾位音樂藝術家。

到七六年為止後的改革開放。新的,多樣化的娛樂形式,隨著電視的迅速普及。取代了流行十年的樣板戲,雖然現在還會不時的重排上演部分樣板戲。但也是和其他舞臺戲一樣,無法找回惜日的輝徨。

但樣板戲在中國京劇二百二十九年的發展史上,卻寫下了濃墨重彩的華章!為宣傳,宏揚,普及京劇作出了歷史貢獻!到現在為止,能唱上幾段的愛好者還數以億計!








乾杯安德烈


曹雪芹老先生曾說過:十年一本書,一把傷心淚。這說明在文學創作中,要講究精益求精,同時也說明了文藝創作工作者在創造精品中的艱難。

至於談到50年前深入人心的樣板戲,說起來也是充滿著艱辛,經過創作者們不斷的努力加工和反覆地修改,特別是經過無產階級文化戰士江青反覆斟酌吐舊推新之後,所創作出來的8個樣板戲都成了當時大陸家喻戶曉的催人奮進作品,並且走出國門,成為影啊世界的現代中國戲劇代表作品。而樣板戲裡面的一大堆經典唱段及創新形式,不時的出現在各種表演舞臺上。

我那時還很小,但記起歌詞來特別快,對像李玉和,李鐵梅,郭建光,阿慶嫂,老碼頭工人,楊白勞,楊子榮,柯湘,江水英,嚴偉才,紅嫂好多唱段至少都能哼出一二段來,對以舞劇紅色娘子軍中以吳瓊花為代表的娘子軍無一句臺詞的表演感到震撼,對以鋼琴伴唱形式去唱樣板形式感到別具一格。以8個樣板戲為代表的那個戲劇可算得上是無產階級文藝創作的高峰之作,它謳歌了廣大的工農兵,讓這些被歷來統治者視為卑微的人有了真正的當家作主人的感覺。這也是毛澤東時代所具有的特徵。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而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