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父母年輕時的生活那麼艱辛卻仍然不會得抑鬱症?

大美人小智慧


這不僅僅簡單歸結為代溝,而實際上是兩代人認知的問題

這就是很多來訪者的一個共同問題,在父輩那個年代,從來不知道什麼叫抑鬱症,所以當自己患上抑鬱症以後,父母對他非常的不理解。認為是迴避社交的理由,認為是拒絕上學的理由,認為是拒絕找工作的理由。這個問題不僅僅簡單歸結為所謂的代溝,而實際上是兩代人認知的問題。那為什麼在父輩的年代,從來沒有聽說過抑鬱症。

我們曾經把抑鬱症稱之為文人病,以為是文人的無病呻吟,故作矯情。這其實也透露了抑鬱症的一些特性,也就是說抑鬱症跟精神層面有關,跟頭腦有關。所以在中醫裡面稱之為情志病。所以才有肝鬱氣滯鬱鬱寡歡的說法。中醫在調理抑鬱症在疏肝理氣,他相對於西醫的神經遞質假說來似乎更更能夠揭示抑鬱症的一些本質。


物質還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人們沒有時間去抑鬱症

不僅在過去,我們的父輩不知道什麼是抑鬱症,即便是現在我們去物質比較匱乏的地區,很多時候人們也不知道什麼是抑鬱症。特別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這些遵循的自然規律而生活的人們壓根兒不知道什麼叫抑鬱症?這實際上也是意識療法裡面提到的天人合一的狀態,處在天人合一狀態下的人們,根本不知道抑鬱症為何物。這實際上也契合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當一個人還在為物質奔忙的時候,或者是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他是沒有辦法去關注精神上的需求。而我們的父輩啊,甚至祖父輩更加處在這種物質匱乏的年代,所以他們沒有時間去抑鬱啊!

抑鬱症並不是像感冒這樣因為外界的壓力,或者是因為刺激性的事件。重大的打擊挫折。突然之間就抑鬱症,實際上它是有一個形成的漫長過程,在古老的東方智慧《易經》裡面其實也揭示了為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下患抑鬱症的不同的因素。但他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個共同的特點就總結起來就是:上不在天,中不在人,下不在田。


從《易經》的觀點解讀抑鬱症的形成原因以及父輩為何不抑鬱

上不在天這是人們失去了精神的信仰,一個人要是失去了精神信仰,就沒有了精神支柱,他就不知道活著是為了什麼,在統計調查當中,但凡有信仰的人群比如說像一些宗教團體中抑鬱症患者比例是比較少的。那麼在我們父輩年代的時候,他們是有信仰的。所以他們不抑鬱。

中不在人更好理解了,之前父輩住的都是一些平房,以家族而居。人跟人之間的交往頻繁,都是本族的一些親戚,遇到一些事情,大家都可以扛一扛。隨著社會化城鎮化的進程,每個人他都融入了城市的生活,在城市裡面,你甚至都不知道,隔壁的鄰居住的是誰?所以但凡你在生活當中遇到一些重大的挫折,你只能依靠自己獨自去承擔。你甚至沒有傾訴的對象,所以才積鬱成疾。


下不在田也比較好理解人,畢竟人是自然屬性的動物,他再怎麼樣都很難離開自然,但是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基本上都將自己囚禁在鋼筋混凝土森林裡面與自然界都失去了聯繫,就像籠子裡的鳥兒一樣。而在我們父輩,甚至在更遙遠的古代,根本不存在這種情況。在古代人們為了符合這個節氣他會登高眺遠,遍插茱萸。這實際上是與自然界互動的過程,是為了讓自己心情得到滌盪。


出離頭腦思維實際上出離抑鬱症生存的必要土壤

在當下我們被情緒,被慾望所操縱了,我們在頭腦的思維裡不斷打轉,我們為了尋求更多物質上的滿足,我們會製造更多的夢境跟虛幻。給抑鬱症也提供了土壤,抑鬱症只能生存在頭腦的思維中,所以《了凡心療愈》意識療法不厭其煩的反覆提倡出離我們頭腦思維的原因所在。

很多人也有一種比較錯誤的認知,認為自己沒錢,所以才導致了抑鬱症,誠然這是一個其中很大的一個因素,而實際上,金錢代表了它是一種自我價值的體現,歸根結底是當一個人沒法體現自我價值,沒有實現自我的時候,他就會抑鬱。他就會對自己不滿,甚至對這個世界不滿,這兩者之間的衝突劇烈到以自殺來終結。

父輩的時候他們雖然艱辛沒有錢,但是他們不抑鬱,因為他們有自我實現的動力,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即便是這樣,我們也有目標,有了目標,我們就有動力,在抑鬱症患者群體當中,他們大部分是沒有人生的目標的,沒有目標的話,他們就沒有自我實現的這種慾望跟動力。所以他們渾渾噩噩如同行屍走肉一般,即便給他們再多的錢,也體驗不到金錢所帶來的快感及成就感,因為那是一種自我實現所帶來的持久的心境,他不是情緒,它不受制於二元對立。

心理治療抑鬱症更要體現在行動上改變不會發生在頭腦

所以在治療抑鬱症上了,生理治療固然很重要,但是心理上的這種頭腦思維模式認知方式的轉變也是我們要重視起來,這也是為什麼抑鬱症在臨床上,它的複發率在87%以上,儘管你的身體症狀通過藥物得到了控制,但是你的思維模式還根深蒂固,當外在壓力襲來,當你當你在外界的世界遭受到挫折,的時候,那麼內心的這種思維模式又開始運作了,你的抑鬱情緒被激發出來。抑鬱症他又找上門了!

當然也有很多人意識到了,他也這樣去做了,還沒有效果,為什麼沒有效果?因為他純粹是在頭腦層面去,想要改造自己,改變自己,頭腦越是活躍,你的行動力就會越會減弱。所有的改變,它不發生在你的頭腦世界,它只發生在當下現實的世界,你要學會一種從頭腦虛幻世界上到當下現實世界切換的方法。這種方法在意識療法裡面稱為合一,只有心神合一,再到知行合一,你才能夠從頭腦世界轉換到當下世界,所有的療愈才有可能發生。

陳了凡:心理諮詢師,意識療法創建人,自我心理療愈發起人,志在幫助所有人成為自己的心理療愈師,處在各種心境障礙下的人們,肉體的痛苦可以通過生理治療,而心理上的痛苦是持久的深遠的,當每個人長大時都會注意到一件事就是,受苦似乎是身而為人的一種常態。通過意識療法的踐行讓更多處在痛苦煎熬中的人們,獲得內在活出自我的力量,不困於情不惑於心的力量,不戀過往不畏將來的力量,出離頭腦活在當下的力量,成為自己的心理療愈師!

了凡心療愈



一、首先,父母那輩,社會相對發展緩慢,有錢人是少數,家家過得都是差不多的生活,物質也比較匱乏,也沒有如今日新月異的信息刺激著每個人的神經。人們思考的比較少,生活簡單,也比較容易知足。在我印象裡,父母那輩人大多比較隨和,說話也比較直接,沒有現在年輕人這麼多的小心思。


我家那時候,一個月才能吃上一頓肉,我媽脾氣算是比較暴躁,情緒不太穩定,但也都是打我們一頓,出去打個麻將也就開解了。我媽那時候,一年四季就一套工作服,我記得她說,看到同事去商場買腳蹬褲,自己也羨慕,但買不起,忍忍也就過去了,還得攢錢供我們唸書。那樣的日子我們過了二十多年,如今日子好了,我媽反倒更加脆弱了,心情不好的時候很多。


二、那時經濟發展水平低。醫學不發達對人的健康關注度不夠,過去的自殺率是很高的。他們也曾有過焦慮,但那時候人們都不知道或是不重視這件事。所以,父母輩的人從小到大隻能靠自己走出焦慮,因此他們養成了強大的自我調節能力。面對焦慮,他們有辦法,也有經驗可以自我調節。但現在我們90後、00後,人生被父母保護的太順利了,幾乎沒有或者很少有挫折,自我調節能力不高,一旦遇到事,想不開,自己又不能調節過來,就有可能得抑鬱症。


三、得了也不知道。大部分由外因誘發的抑鬱症可以自愈的,不是所有得抑鬱症的人都會自殺或者長期沒有行動力,很多時候就過去了,可能有人又覺得那不治也可以,沒那麼嬌氣,這種病誰得誰知道,注意力記憶能力,還有反應能力,會下降。


四、現代人有更高的追求。如今時代發現的太快,通過個人奮鬥成為厲害的人很多。相比之下,很多人開始自卑於自己的平凡和貧窮。以前日子混混就過去了,現在混的話只能在社會底層掙扎。時間久了,求而不得,自然就會抑鬱了。

碼字不易,費時費心,如果文章對你有幫助或啟發,記得花1秒鐘點個贊或留言後關注我,謝謝你!


EM秦樂


我就是這代人,今年67歲,50年前,家家窮,衣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從這個事上就知道有多艱辛。那時窮,生活節奏慢,沒有慾望,沒有消費,沒有娛樂活動,天黑就睡,天明就起。那代人很少得糖尿病,尿毒症,抑鬱症,這個癌,那個癌。

現在生活節奏快,吃的東西有毒,喝的東西有毒,娛樂活動多,熬夜的多,三餐無肉不歡,從沒飢餓感,窮富差距大,個人慾望大,晝夜難眠,不得病才怪。


劉承澤3


其實這個問題我也有想過,但是那時候的我可以意會,卻無法解釋。

直到現在,我學習了心理學,作為這一門專業的學子。我們去深究,我們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

象。父母年輕是的那一代雖然窮,但是他們容易知足。追求的東西很簡單,因為這個話題,我還

故意去採訪了我們的長輩——那一代人的生活。

爸爸告訴我,十三歲的他早早地出來工作了,什麼都做過。賣過雞、種過田、做過水泥工等等!

那時候的他們常年都沒有一塊肉可以吃,他們的願望很簡單,就是每天可以吃飽穿好。可是對我

們現在的人來說是這麼簡單的願望,在他們那個年代卻是一個夢。


他說:我們怎麼會想那麼多,擼起袖子就是幹!

生活很艱辛,但是也有甜的味道。每到過年的時候,家裡每個成員都可以吃到一塊小小的肉絲配

飯。這時候的他們是幸福的,所以每次爸爸都會拼命地吃飯,最搞笑的是,每次都把自己吃到拉

肚子。但還是很快樂,因為他們的生活就是這麼簡單、樸素。苦,但快樂著!

現在的我們,時代進步得那麼快,每個人都頂著巨大的壓力。正所謂:“選擇越多,煩惱也就越

多。”調查顯示,現在剩男剩女可是逐年增加,並且速度是越來越快。可想而知,我們的生活壓

力究竟有多大,我們面臨的事物也越來越複雜,我們不容易滿足,因為這個社會真的不允許我們

放慢腳步。

抑鬱症是心理學上的一門重要課程。

抑鬱症大多出現在高考階段的學生年齡段和產後婦女身上。我們都知道,現在養一個孩子,真的非常不容易,可以說,比養一個爺還難。現在講究優生優育,孩子要參加許許多多的興趣班,買大多的零食玩具,要旅遊見世界等等。壓力咋可能不大,抑鬱症的爆發也就變得普遍了。

我們不再那麼容易知足,我們不再那麼容易快樂,快樂少了,焦慮多了,自然抑鬱症也就多了。


小橙子心理學


我想也許他們也抑鬱吧,只是不知道自己抑鬱而已,因為太多的農活和工作,他們來不及想太多,那個時候,雖然不像像現在這樣要買房子,要還貸款,但是養孩子操的心和受的罪和現在差不多,為了給孩子最好的生活,他們不辭辛苦的幹著農活,做著工作,不知疲倦,像個陀螺…

還記得小時候家裡窮,而我最怕的就是村裡的大喇叭喊交電費不然就斷電,而我家從來都是最後去交或者被上門催收的…那時媽媽上班一個月300塊錢還不夠我們家半個月的生活,於是,在下了班媽媽會做些零活來貼補家用,那時印象最深的就是媽媽每天晚上在昏暗的燈光下纏著毛線,直到我有時睡醒一覺還在幹…沒有手機,不知道抑鬱,不然我想那個社會,人們的幸福感有多少?

那時,為了不耽誤上班,媽媽有時會四五點起床去地裡幹農活,然後七點左右匆匆忙忙的回來給我做飯,那時的苦,我想我們的父母們都感同身受,他們不是不抑鬱,只是不敢抑鬱,因為在他們身後,同樣站著日漸衰老的父母和嗷嗷待哺的孩子,他們老實本分,不會偷奸耍滑,不會故意偷懶,他們是隻求付出不圖回報的一代



打不扁的小強


抑鬱症分先天性的和後天的!先天性的是指遺傳的,當然這種比例很小,大部分是後天形成的!

抑鬱症從生理上講,是小腦不發達!小腦是控制人身體活動的神經區域,當身體活動正常時,小腦會分泌一些興奮激素,來保持思想愉悅和快感!

以前父母輩的家庭條件確實很窮,但是他們的工作主要是以體力活動為主,種田種地,工廠和建設工人!所以他們身體機能能保持正常!思想跟身體活動同步,就很少出現這種抑鬱問題!

而現在的人,大部分是腦力勞動的多,智能手機電腦的普及,使人的活動鍛鍊越來越少,思想和身體的使用不平衡,也就容易出現抑鬱問題!

一個家庭的貧富,一般沒有特別人物的出現,基本都是階級固化,父輩窮到兒輩基本也窮,問題還是那個問題,不是因為窮就抑鬱!所有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會遇見這樣和那樣的問題……所以放寬心態,多鍛鍊,多運動!讓小腦發達起來,遠離抑鬱!


達布kill


現在和過去環境不同,過去工廠、農村二次元,上班講大幹快上,現在50歲還有辭職的,就是你不辭工廠說關也就關了,過去如果被裁掉,那真是要拼命,因為裁掉去不了農村,只有離家南下打工。


後來改革開放,做生意的大多是“社會閒散人員”,他們富起來了,才把經濟這湖水蕩起漣漪,人們的思想也開始活泛起來,攀比起來,才有了夜市、第三產業、小自由,業餘收入。

現在的選擇多了,人們難免患上期望值偏差和選擇困難症,就說選職業,每天都有誘惑和選擇,還有戀愛、信息、交友、利益誘惑,過去多少年熬到自己的房子,現在有一套想兩套,有小套的想換大套的,這樣的生活能不感覺壓力和煩惱嗎?



還有些是經濟發展快,身邊突然暴富的太多了,就會產生虛榮和攀比,有時候同學聚會混的差點都不好意思去,還有就是現在是存量經濟,花錢很容易,但是工資要多漲很難。
現在感覺做什麼都不對!

心太高、太遠、太飄會太累,就會想不通,就會給自己制氣,時間久了,精神長期壓抑得不到釋放和引導,就會半器質病變抑鬱了!


黃蜂二師兄


木林解析:父母也可能得抑鬱症,只是不是年輕,而是年老時。導致我們現在抑鬱症這麼多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核心點離不開:體力勞動少了,生活保障高了,腦子想得就多了。

我們的父輩年輕生活艱苦,吃了上頓沒下蹲,可能有很多病,唯獨很少聽到抑鬱症。但是我們現在一日三餐不愁,反而抑鬱症發病率逐漸上漲。

這在父母的眼中是不可理解的。什麼是抑鬱症?那都是不是病,就是沒事兒“作”的。我像你這麼大的年齡,每天干活都累個半死,哪能得抑鬱症?

每天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一日三餐吃飽,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倒頭就睡。沒有那閒功夫,在哪裡“無病呻吟”,覺得自己活得不開心。。。

所以,談到抑鬱症的時候,會出現家庭一個很大的矛盾點,年輕人覺得自己得了抑鬱症了,需要別人體諒。老年人覺得那是閒的,出去幹活兒啥事沒有。

那麼,為什麼我們的父母一輩人,在年輕的時候不像我們這樣得抑鬱症呢?

1、生活條件決定了他們會離抑鬱症比較遠

我們父母一輩的人,基本上都已經在60歲出頭了,甚至到了七八十歲的樣子。他們的確是一輩子苦過來的人。

這個苦,並不是指,現在的年輕人就不苦了。而是指的生活條件艱苦,可能一日三餐都吃不飽,一年到頭看不到半點葷腥等。

所以,他們那個時候每天的主要任務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論是農民,工人,還是商販,都是辛苦忙碌著。

沒有手機,沒有網絡,電視都很少,娛樂項目可能就是看看報,或者街頭巷尾聊聊天。而且更多的時間是幹活。一天下來,特別的累。

回家最大的願望就是倒頭就睡,不會存在睡不著,長期胡思亂想的狀態。所以,他們說得也對,他們沒有那個心思和精力去思考抑鬱症這個事兒。

2、心態會讓他們很“認命”

那個年代的人,由於信息不開放,基本也就是和身邊的人聊聊天,整個村上的人也未必能夠彼此都認識。

不像現在,天南地北一次面都沒見過的人,也可能彼此聊著共同的話題,影響著對方。或者受到了很多負能量的渲染,讓自己情緒低落。

父母一代的人對於生活狀況,個人條件不會去思考太多的不公平,壓抑等,而是一味地歸結於這就是“命”。

當找到了原因,那麼這個狀況自己內心就接受了,也就不會心理總是想來想去,坐立不寧。這也是他們不會得抑鬱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3、就算得了抑鬱症,也不認可那是抑鬱症

那麼,他們就會一個人都不得抑鬱症嗎?當然不是,抑鬱症並不是現代的產物,只是現代信息開放了,心理壓力大了,這個病就被凸顯了出來。

那麼父母一代的人得了抑鬱症,會怎麼辦呢?那個時候醫療條件不成熟,更沒有心理諮詢師一說,該如何面對呢?

答案很簡單,他們不會認可抑鬱症。覺得,那就是沒事兒,閒的。只要出去幹一天農活兒,什麼症都沒有了。

而至於最終因為抑鬱症而導致發生了其它的身體病變,甚至最後導致行為極端或者死亡的人,也會被打上其它的標籤,比如“命不好”。

綜上所述:

不管什麼時候的人,都可能會面對抑鬱症。只是時代不同,信息記錄點不同。

比如古代人,記錄抑鬱症時,會講“思慮過度,陰邪入神,導致日夜不能安寧。。。”

我們父母一代的人,現在的抑鬱症發病率也不低,因為他們無法面對“退休了,自己變得沒有價值了”、“辛苦了一輩子,還要給孩子帶孫輩,還要婆媳吵鬧”、“做什麼都沒意思,不想出去見人”等焦慮型心理。


我是@木林談心理 ,我喜歡用正能量的文字來探討生活中的心理學,給您帶來溫暖的感覺,陪您一路前行。

木林談心理


我來說說我對抑鬱症的理解吧,可能不對,希望大家指正!看了幾篇回答,我還是比較贊同的。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不發達地區,人們真的不知道啥是抑鬱症。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當初父母所在的那個物質匱乏,大家又都條件大致一樣的社會抑鬱症基本沒有,甚至有人稱抑鬱症叫做文人症矯情呢?個人認為社會因素與社會氛圍是主因。為什麼這麼說呢?我覺得是社會的進步物質的充盈導致了人們日益攀比的心態所導致。在父母嘴裡經常聽到人家誰誰家孩子怎麼樣了,在另一半嘴裡經常聽到人家誰誰的另一半晉升了,家裡添置什麼了,在孩子嘴裡聽到哪個同學有什麼了我也要等等。又或者你沒有聽到這些話,但是當你自己看到別人比你強時,又有幾個人能做到不為所動?回看自身……有些東西不是你想改變就能改變的。怎麼辦?怎麼辦?所以有些人,只是有些人就開始自卑。有些人拼了!拼一把!但現實會毫不留情的告訴你什麼叫成功率!成功率又包括什麼!然後,從自卑走向抑鬱。然後覺得丟人,不願面對,不想見人,不想出門,成天胡思亂想……時間久了,就會不自覺的拿這個去搪塞去工作……


看新聞評心情


這個問題可以從抑鬱症的成因來看。

生理因素:和基因、遺傳相關。

社會因素:一方面,不知道提問者指的父母是多大年紀,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徵,每個時代下的人們的心理都會打上那個時代的烙印。父母年輕時生活那麼艱辛,但卻可能讓他們變得格外懂得珍惜平安和美好、格外懂得知足常樂,他們心態比較平和。

心理因素:最主要的就是父母在他們的兒童期在他們的原生家庭經歷的他們的養育者的教養方式、養育者關係,以及這些教養方式和關係給孩子內心是否造成了創傷性的體驗;以及兒童發展過程中必經的階段是否因為原生家庭而激化了內心衝突,不能順利度過。

所以即使生活艱辛,但是如果父母的養育者盡心盡力給到孩子那個條件下能給的身體和極重要的情感照護、給予孩子身心智成長必須的養育、給予孩子溫暖有愛的成長環境,那麼很自然地就使孩子獲得了健康成長的安全感、承受和抵抗挫折的意志、從逆境中重生的希望和信心及力量、愛自己和他人的能力,而從心理上減少了患抑鬱症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