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故宮一些缸內的水為什麼600年不結冰?

婲瓣


故宮,它幾乎就是中國古代建築業的巔峰之作,大到佈局的氣勢,小到細節的設計,都能看到古代能工巧匠們的良苦用心,而在故宮裡隨處可見的那些大缸,就蘊藏著令今天的人都佩服不已的小秘密。

這些缸,都是銅製的,外面鍍金,重達幾噸,裡面可以放上幾千升的水,擺在宮殿前,非常氣派。

當然,它們可不僅僅是放著給人觀賞的,它們的重大作用是—消防設施。

也許你會一愣?這缸裡的水不就是給人喝的麼,筆者小時候,1980年代,當時自來水雖然已經通了,但經常會停水,所以家裡就有大小2個水缸,專門儲水,遇到停水的時候,就用缸裡的水。

但故宮這缸裡的水確實不是給人喝的,這宮裡頭,喝的水都是從附近山上採集的泉水。

在建造故宮的時候,那時可沒有混凝土,也不興什麼石頭建築,所以故宮裡都是木質建築,而北方的冬天不僅寒冷,還特別乾燥,一旦遇上個火星,那可能燃起的就是沖天大火,所以,明清皇家特別怕火災,當然還有閃電引發的火災,明清兩朝僅記錄在案的火災就有50多起,尤其是大的火災,往往燒完之後,修復工作要花費數年射甚至一二十年。

因為這些缸的容量特別大,一般都能儲存數千升的水,這些缸在清代中期還有300多口,他們矗立在各個宮殿前,為各處宮殿保駕護航。

而當初在設計這些缸的時候,能工巧匠們就想辦法,保證這些缸裡的水永遠不會結冰,尤其是在火災隱患最嚴重的隆冬季節。

首先,在這些缸的下面都有一個漢白玉石基座,這基座裡面有比較大的空間,通過一個方形的孔洞與外面連接。

到了小雪季節,太監們就會缸的周圍套上一件特製的棉被,然後蓋上重重的缸蓋,同時,太監們在漢白玉石基座裡面放入炭火,並要隨時注意添加,以保證炭火在整個冬天都不會滅,當然,炭火的量把握的很好,只會保證缸裡有一定的溫度,但又不至於把水燒開。

在這樣的雙重保險下,故宮這些缸裡的人,在整個冬天都不會結冰,而且這些缸都有專門的太監去打理,經常會來看看這些缸的情況,以保證不會結冰。

這種工作要一直持續到第二年春天的驚蟄,到了驚蟄這一天,太監們就撤去棉被和炭火,此時北方也已大地回春、萬物復甦,天氣已經暖和了。

因為這些水缸起到的獨特作用,所以它們被稱為“門海”,比喻缸中的水似海般多,因為可以滅火,所以又被譽為“吉祥缸”。

而這些缸,造價也極其昂貴,根據乾隆年間《奏銷檔》記載,這些缸裡,最昂貴的是鎏金銅缸。高1.2米,直徑1.66米,重達1.7噸,製造銅缸的花費是500多兩白銀,外面鍍上的黃金則需要花費100兩,總共摺合下來,造一口大缸要1500兩銀子,昂貴地令人咋舌。

當然了,時至今日,這些缸自然失去了滅火的功能,成為純粹的歷史文物矗立在故宮裡,但對於古人的聰明才智,我們還是要點個贊。


雲中史記


看了很多回答,竟然沒有一個對這個問題提出疑問的,北京、冬天,故宮的水缸不結冰你信嗎?其實並不是缸內的水不結冰,而是古人的智慧。

故宮一共有308口大缸,為何如此之多?

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後,於1406年開始修建紫禁城,即現在的故宮,故宮的主體都是磚木結構,這意味著這個舉世聞名的建築是極其容易著火的,據記載,紫禁城在建成後不久,就遭到雷擊起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被燒成廢墟,之後再次重建。

但是這次重建之後,宮中增設了308口大缸,其主要目的就是貯水,防止紫禁城再次起火,因為皇宮內雖然有井水,但是受制於距離以及時間上等因素,最後還是將水預先倒入缸內,這樣才能及時救火。

據說太和殿兩側的4口鎏金銅缸每個能裝3噸水,被稱為“四大金剛”,以上也就是這些銅鐵缸的來歷,但是為何會有人提出缸內的水600年不結冰?因為這個增設這些缸時古人的做法有關。

故宮的冬天時極其寒冷的,這些缸內又必須保證有足夠的水,然而到第二天清晨,水是肯定會結冰的,只是故宮有專門負責管理的人,他們會在缸的底部燃燒柴火,以此升溫,這樣缸內的水自然就不會結冰。

有人說在缸的底部燒火,不是每個缸都坐落在地面的嗎?

其實不然,,我們可以通過故宮的導遊牌標註來看,這個牌子裡面寫的清清楚楚,故宮的缸600多年不曾結冰的原因。

首先這寫缸的底部是坐落在圓形的石階上,圓形石階有一側有空,可以放炭,氣溫低時,太監或者宮女在缸底部燒炭,加溫之後,水一直處於常溫狀態,自然不會結冰,古人在增設缸的時候就已經想到冬季結冰的問題,確實讓人敬佩。

其次故宮中有人負責,每年在冬季來臨,大概是十月至第二年的二月份,這段時間會在缸外套上棉套,並加上蓋子,這樣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結冰,所以並非缸內的水不會結冰,而是認為因素導致缸內的水不結冰。

時至今日,宮中安設的308口大缸,其中鎏金銅缸18口,也叫太平缸,有銅製和鐵製,鐵製缸為明朝鑄造,鎏金銅缸為清朝鑄造,分別放置太和殿、保和殿、乾清門的兩側。《奏銷檔》記載,鎏金銅缸每口約重1696公斤。


貓眼觀史


故宮之內總共有300餘口容量巨大的金屬缸。這些水缸的用途很簡單,那便就是平時存滿水,用來保證北京紫禁城內的木質結構建築群走火時及時可以取水救火。那麼既然裡面是用來盛放普通的水,為何這些水缸能夠在零下十幾度的冬季、在位置較為靠北的首都北京能夠不結冰呢?其實原因十分簡單。

為了保證北京故宮內的這些水缸在房屋失火時能夠及時的發揮滅火的功能,勢必不能允許這些水缸裡的水在冬天結冰。而想要在寒冷的冬季,使水缸裡的水不結冰的原理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它的溫度保持在零度以上。而想要使得北京紫禁城內的水缸的溫度保持在零度以上,首先勢必要給其加熱,再加上一些保溫措施防止其熱量流失,雙管齊下便可以收到效果。



正如今天的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冬季會採取供暖措施來維持室內的溫度,使得室內依然能夠保持溫暖舒適,來保障人們度過嚴寒的冬天,亦或者廣大的農村會在冬天採取燒炭生火取暖的方式一樣,北京故宮的這些水缸在冬季來臨之時也會給它生火取暖、設置隔熱層來保障其內的水溫不低於零度。進而保障北京紫禁城的這些水缸在冬季依然能夠不結冰。


首先,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北京紫禁城內的這些水缸並非直接坐落在地面上,而是坐落在一圈低矮的圈牆之上。而這個圈牆並非是閉合的,而是在其中一邊留了一個豁口。這樣在每年冬季到來之後,便由宮中的太監負責在水缸下面生火加熱,來保證水缸裡的水溫度升高。同時冬天還會在水缸的缸壁上裹上一層隔熱層。類似於今天冬天給城市景觀樹木根部綁上一層草墊子一樣。同時冬天還會給水缸加上蓋子。其目的也是為了防止生火加熱後缸內的水因水溫流失而結冰。


正是由於一代又一代的太監們守護著這些水缸,因此北京紫禁城內的水缸從來沒有結過冰。這樣也保證了在北方乾燥的冬天,如此龐大的北京紫禁城木質結構建築群的安全,及時的制止和撲滅了失火,極大的降低了火災對北京紫禁城建築群的影響和破壞。

因此一直到今天,北京故宮博物院儘管早已擁有了更為現代化的消防設施,但是北京故宮博物院依然保留了這些曾經守護過北京紫禁城的水缸,這些曾經就是北京紫禁城的守護神,供來來往往的遊人參觀,同時感受中國古代建築文化中所蘊含的智慧和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珞珈山的貓


誰告訴你故宮缸裡的水600年不結冰的?它真的是不結冰嗎?它是因為拿火烤它才不結冰的。再說了,這些消防水缸不結冰早成為歷史了。

故宮裡以前大概有三百八隻消防用的銅質鎏金大水缸,現在還有二百三十一隻。它們分佈在宮殿外面,每隻有3000升的水在裡面,不過這樣叫大水缸不文雅,起了個加“門海”的名字。一旦宮殿著火,這些消防水缸就起了大作用了。



可是一旦到冬天,北京冬天大家都知道,絕對是在零度以下,水缸裡的水肯定是凍住了,一旦發生火災便無水可取。

於是,人們想了個笨辦法,就是一到冬天,通過水缸大石頭托盤加熱,托盤中間是空的,邊上還有缺口,利用這個缺口加入木頭和煤球生火加熱,等到水缸熱了以後,就不會結冰了。

當然,這種防結冰的方式是很辛苦的,300多個缸24小時不停加熱,不知道到底是聰明瞭,還是笨了?


從小愛歷史


故宮因為修建豪華,又具有很長久的歷史,而且以前還是皇室成員居住的地方。因此這座宮殿很難吸引人的注意力,關於宮殿中的人或物的故事,都是大家想要去探索的對象。今天我們來說的是這個宮殿裡的水缸,它裡面總共有300多個水缸,這麼多水缸裡,有不少的水缸顯得格外神奇。這些水缸裝著水,卻從來不會結冰。600多年來,都是這樣的現象。

眾所周知,北京的冬天還是相當寒冷,不少地方都會結冰落雪。那為何這些水缸裡的水,不管身處多麼寒冷的環境中,都從來沒有結冰過呢?其實這是有兩個原因。

第1個原因,這些水缸中裝著的水,時常都要進行換置。而從井裡打出來的水,在冬天這一個季節裡面,外面的溫度並不算低,想要達到結冰的地步,就得露天放置一段時間。而等到水溫下降到快接近結冰零界的時候,這裡差不多又得換水了。

第2個原因,水缸下面制了一個可以燒火的小臺子,臺子裡面是空心的,能夠放置一些柴火燃燒。一旦缸中的水快要結冰,但是水還挺多,不需要換的時候,就可以在小臺子下面燒火,讓水溫升高。這樣再過很長一段時間,水溫才有可能達到結冰臨界值。

這些從來沒有結過冰的水缸,其實是有特殊用途的。因為故宮裡面的建築材料,很多都是用的木頭,而這些東西都極容易被燃燒。一旦故宮起火,就必須要迅速的撲滅火,否則將造成巨大的損失。因此,為了防火災,故宮每一個角落都設置了一些水缸,而這些水缸中常年都必須裝滿水,以防遇到火災情況可以及時解決。

既然水缸中的水有如此大的用途,自然要保證它不能夠結冰。否則宮殿起火,而此時水缸裡的水又正好結了冰,那可就真的是叫苦連天了,這時會沒有辦法滅火。出於這方面的考慮,當初在設計這個水缸之時,工人就故意在下面設了一個小臺子,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水結冰,可以隨時給水加溫。

所以這樣一看,古人們的智慧還真的很強大,他們做事情想的也會比較周到。會從多方角度來看待問題,甚至假設問題,然後再綜合設計方案。現在看看這些水缸的設計就明白了,故宮能夠被保存這麼完善,也是和人們的聰明頭腦有極大關係。


紫禁公子


說起故宮裡的水缸,那可是歷史悠久啊,在明朝的時候就開始鑄造了,但卻容易生鏽腐蝕,很難保證水缸的穩定性,一直到了清代經過改良和加工後鑄造了很多圓形銅製的鎏金水缸。

沒錯,今天兔兔要說的600年從沒結過冰的水缸就是這些鎏金水缸了。稍微瞭解過的小可愛都應該都知道,這些水缸的用處就是為了防火,裡面存儲的水就是在著火時應急用的,如果結冰了,那可真就不妙了啊。


為了防止水缸不會結冰,當時的人們就想了一種辦法,在水缸的外側放置一些保暖設施,天氣特別寒冷的時候,在水缸下面生火,以此來保證水缸裡的水不會結冰。

去過故宮的人應該都見過,每一口大缸都放置在一個帶有方形缺口的石質基座上,這個缺口就相當於灶眼,當時的人就是通過這個灶眼來添加柴火的。


這個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正因為如此,如今的故宮才能保存的這麼完整。


靈聞檔案


非常感謝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很多去過故宮的人想必都有注意到過會在很多的宮殿中放一些銅製的鎏金大水缸,而且這其中都蓄滿了水,且常年不結冰,那麼它們的作用是什麼呢,為什麼屬於北方城市的故宮即使是冬天也不會結冰呢,具體原因我們來解析一下。

眾所周知,故宮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非常寶貴的財富,它作為明清兩朝的權利中心點,不管是從美學,建築學等等多方面都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甚至很多細小的設計,都無一不體現古代匠人們的智慧。其中就有我們今天所談及的鎏金大水缸的秘密。這些銅製的水缸,外面鍍著一層金,重量上幾噸重,可以盛水達到幾千斤,先不說其他的作用,單單就是氣勢上來說,那也非常的氣派。當然了,這些並不僅僅是用來觀賞的,還有著其他非常實用的作用。

由於故宮中的很多建築物都是使用木頭製作,包括更多的傢俱還有其間的花草樹木,這些就增加了故宮中失火的可能性,如果真的像阿房宮一樣,被大火付之一炬,那麼這將是全人類的損失,所以這些水缸其實真正的用處是作為保證北京故宮失火時滅火之用的。在古代,必然不像今天有什麼消防栓之類的,所以只能製作這樣的大水缸,放在每一間宮殿中,以備不時之需。既然是用來滅火的,必然不能讓水缸裡的水在冬天結冰。那麼如何才能保證在寒冷的冬天裡,水缸裡的水不結冰呢,那就是始終保持它的溫度在零度以上,雖然原理簡單,但真要是做起來,如何實現這一點確實在古代是個問題。保證水不結冰,一個是加熱,一個是防止溫度流失。

首先只要仔細觀察過這些水缸的放法的人,都會發現,每個水缸都是放置在一個帶有方形缺口的石質基座上,在冬天的時候,會有專人在這個方形缺口裡面放上炭火,保證水溫不低於零度,另外還會在水缸的外面圍上一層棉,防止熱量流失。這樣一來,就算是發生了火災,也能在第一時間取用放在宮殿裡的水。這種方法一直使用了六百多年,保證了故宮火災安全隱患的防範。可以說,古人的這種防火災意識,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櫛比輿言


北京冬天有點兒冷。

去北京旅遊的朋友們肯定要去的一個著名景點就是明清皇帝居住的紫禁城,現在的故宮博物院。


當大家走進故宮博物院,會發現院落裡有許多大缸,這時候聽某些無良導遊的講解,大概會是以下一些內容:

這些大銅缸大鐵缸是用來裝水的,因為故宮的建築和中國古典的建築一樣,大部分是木結構,所以在天乾物燥的冬天極易著火,著火之後不易撲滅,從遠處運水又不方便,所以就擺下一些大缸,缸裡裝上水,預備著萬一失火,方便及時取水。

乾隆皇帝曾經讓和珅給皇宮裡鑄造幾個純金做的大缸,但是和珅無良,把金子貪了,造了幾個銅缸鍍金矇混過關。

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打進了紫禁城,看到了大缸以為是稀罕物件,只有太沉了沒辦法搬走,所以就用刺刀把上面的鍍金全部颳去了。

還有因為是冬天防火,雖然北京天氣很冷,但是這些水缸裡的水卻不會結冰,很是神奇。


以上大概是一些導遊會講到的一些東西,但是以上內容中真真假假,到底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首先,故宮庭院裡擺放的大水缸,確實是用來裝水以備火災的。這些水缸又被稱作"太平缸",現在故宮裡擺放的太平缸有銅鎏金的,有銅的,有鐵的,有明代鑄造的,也有清代鑄造的。

這些大水缸裡,鎏金太平缸的級別最高,一般擺放在中軸線上的大殿的殿門前。雖然只是鎏金的,但是根據當時留下的資料顯示,每個缸的造價也達到了1500兩白銀。

八國聯軍進入紫禁城時,也確實曾將缸上的金子颳去。

至於宮裡的水缸不會結冰,主要是人為的結果。相信冬天到北京旅遊的朋友們,都會感受到北京冬天的寒冷,瑟瑟發抖。

因為這些水缸裡的水是要防火的,而冬天天乾物燥最容易起火。如果水缸裡的水在冬天接上冰,那又怎麼來撲火。

所以,仔細的朋友們可以發現每一口大水缸下面,都有石頭圍起來的一個"圈足"。其實剛下面是有一定空間的,可以用來生火,放置一些木炭,以維持溫度,防止結冰。


一盤拉條子


其實這個問題也沒有那麼懸乎。主要是由三個原因共同引起的,一個是因為水缸足夠大,要結冰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麼大一口缸想要完全結冰那得凍很久的。

第二個原因則是人為的因素,當時的故宮是紫禁城,屬於國家一級防護要地。這水缸的用途是作為儲藏消防水在用的,當時的御林軍有專門的人員負責故宮的防火司,這些人每天都要檢查水缸的水是否滿了,是否結冰了,這是他們每天的工作。所以一旦發現有水要結冰了,他們就會拿棍棒去攪拌一下,這樣水就結不了冰了。

第三個因素,地熱的原因。水缸裡的水是需要經常換的,這是為了防止水缸里長苔蘚。按著當時的規則是每旬清理三次,也就是說每三天就得清理一次,這種清理就是放空水缸裡的水,洗缸把那些缸壁上的苔蘚等東西清理乾淨,然後加入新的水,這些水都是從井裡打的。井水在冬天的溫度大約是在十幾度左右,要一下子下降到可以結冰的溫度沒那麼快。


優己


最早建都北京的是元世祖忽必烈,明成祖朱棣從他侄兒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奪得皇位後,從南京遷都北京,仿南京古都建造了紫禁城。

故宮是紫禁城內的皇宮,歷明、清兩朝600餘年,數次修繕;特別是明末清初的戰亂年代,故宮遭劫,清朝立國後,進行了全面修繕。如今所見故宮,多為清朝建築。

置於故宮內的銅鑄鎏金水缸,毫無疑問是配置的消防設施。據悉,水缸裡的水600年不曾結冰。有人說是奇蹟,有人說是神助。

不過,本人認為,如果這個傳說屬實的話,並非奇蹟,也非神助,而是採用了科學的方法。

其一,很可能是太監們在水中摻進了食鹽。正常情況下純淨水的凝固點(冰點)為0℃,當加進適當比例的食鹽(氯化鈉)後,變成了氯化鈉水溶液,其凝固點可以降低到-10℃以下。這和醫院裡用的生理鹽水不易結冰是一個道理,也是冰雪天氣為防滑撒鹽化冰是一樣的道理。

其二,銅鑄鎏金水缸,內部表面十分光滑,可以增加水的表面張力;另外,銅質容器容易產生共振。這兩種情況也是造成水不易結冰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明末崇禎年間,據說有一個地球的小冰河時期,如果不是上述科學方法,水不結冰是難以想像的,那就只能視為神秘現象了。

究竟有沒有神秘現象?有一樁事很耐人尋味:八年抗日戰爭期間,黃河反常地沒有出現一次冰封,客觀上阻止了侵華日軍機械化部隊快速方便的渡河作戰。也算是天佑中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