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康熙郎窯紅如何鑑別真偽?

ONE萬泉


【文藏來答】話不多說,看圖!

康熙時期出現了以督窯官的名字命名的窯——郎廷極與郎窯

清康熙 郎窯紅釉蒜頭瓶 故宮博物院藏

清康熙 郎窯紅釉蒜頭瓶款識 故宮博物院藏

江西巡撫郎廷極曾於康熙四十四年(一七〇五年)到五十一年這八年內主持御窯場工作。與郎廷極同時代的康熙朝詩人許謹齋在《郎窯行·戲呈紫衡中丞》中稱讚道:「郎窯本以中丞名……中丞嗜古得遺意,政治餘閒程藝事,地水風火凝四大,敏手居然稱國器,比視成宣欲亂真,乾坤萬象歸陶甄,雨過天青紅琢玉,貢之廊廟光鴻鈞。」

清康熙 郎窯紅釉觀音尊 故宮博物院藏

朗窯紅釉屬高溫銅紅釉,特點是仿宣德寶石紅釉,色澤深豔,猩紅如牛血,透明的紅釉上裡外開片,並有放射狀細絲滿布其間,俗稱牛毛紋。

清康熙 郎窯紅釉琵琶尊 故宮博物院藏

清康熙 郎窯紅釉琵琶尊款識 故宮博物院藏

紅釉亮而透明,自然向下流淌,到足邊戛然而止,又有「郎不流」的說法。口沿一週發青白邊,俗稱「燈草邊」。朗窯紅釉的施釉技巧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說。郎窯紅釉瓷器的底部都是泛黃的「米湯底」或者是泛青不勻的「蘋果綠底」。民國初年,為迎合歐美市場的需求,生產了一大批郎窯紅釉仿品,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現代仿品也很多,其釉多濃紅髮深,且器形相差很遠。

清康熙 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 故宮博物院藏

清康熙 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底乾隆御製詩 故宮博物院藏

總而言之,康熙朝瓷器的鑑定思路是文獻與實物相結合:看好書,從宏觀上了解器物產生的客觀條件;看實物,從微觀上觀察具體器物的存在形態。看各大博物館的展品,有機會的話到各地的文物部門觀摩學習。

清康熙 郎窯紅釉凸弦紋瓶 故宮博物院藏

清康熙 郎窯紅釉凸弦紋瓶 器底釉色為淺綠色 故宮博物院藏

現在很多博物館都有相關的出版物,對器物的造型、線條的把握可以通過看圖錄來加深印象;對胎土的把握可以通過觀察殘片來解決,康熙朝瓷器殘片的觀察對初學者來說十分重要,胎土的粗細、色澤,釉的厚薄、亮度一覽無餘。反覆搓磨瓷片,憑觸覺也會傳遞一些真實的歷史信息。

清康熙 郎窯紅釉觀音瓶 器底釉色為米湯色 故宮博物院藏

要特別重視流傳有序的博物館藏品以及有明確考古依據的出土物和有打撈記錄的出水物,傳世、出土、出水的康熙瓷器作為有明確出處的歷史遺物,是學習鑑定的原始資料,它傳遞給我們的是歷史本真的面貌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文藏】頭條號!該文章摘選自《紫禁城》雜誌APP,欲知曉更多藏品故事請前往應用商店下載。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

文藏


“郎窯紅”一詞,來自清康熙時期朝廷委派負責督陶的官員郎廷極。相傳在康熙四十一年他為了討康熙帝的歡心,燒製了一個以自己姓名命名的新品種,稱為郎窯紅。在景德鎮又有另一個版本,傳說郎廷極要再次創燒銅紅釉瓷器,但不敢在御窯廠試燒,便委託民間的朋友進行燒造,由於是第一次燒製紅釉大件(生坯約45釐米高)器物(圖1),且銅紅釉又難以把控,最終合格品極少,雖然名義上是為皇帝家燒製,但民窯燒製又不允許落款,這一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在民間便有了“要想窮,燒郎紅”的說法,“郎紅”一詞就此誕生。

圖1 康熙郎窯紅觀音瓶 故宮博物院藏

其實郎窯紅是因鎮窯的出現而出現的品種。鎮窯容積大,窯位溫差可區分得更細。這樣,明代所流傳下來的釉料品種無法佔滿新窯爐的全部窯位溫區,也就是說必須要創新,需要更多的釉色品種來充實不同溫區的窯位,才不會浪費寸窯寸金的窯位。郎窯紅釉只是眾多創新出的顏色釉中的一種。

圖2 康熙郎窯紅觀音瓶

郎窯紅器物整體呈現為紅色,但顏色之間有差別。就同品種上看,從鮮嫩的淡紅色至如牛血的深紅色都有表現;就同一件器物來說,從口至底的顏色也可有所不同(圖2)。口沿處呈現不規則的脫口現象,從而露出胎體的白色,越往底部積釉現象越發明顯,紅色越深(圖3);圈足為臺痕底,一般稱為“二層臺”圈足,其外部有嚴重的積釉現象;釉質晶瑩剔透(圖4)。古玩行將以上這些現象歸納為“脫口垂足郎不流”。

圖3 郎窯紅花盆

圖4 康熙郎窯紅的二層臺圈足以及垂釉現象

從製作工藝來說,郎窯紅的坯胎要略厚於其他品類器物,這是為了抵抗高溫中流淌的銅紅釉造成的強大拉力。在釉料配比上,郎窯紅釉中所含的銅元素低於豇豆紅釉、霽紅釉,所以髮色溫度也就要相對低於這兩個品種,約在1230℃上下;為了使銅含量低的釉水發出紅色,便在釉中加入大量的石英類礦物,並且反覆多次施釉,最終釉層的厚度可以達到一般瓷器的數倍;至於器物內部以及底部所施的釉料,是有別於一般青白釉的紋片釉,是為應對郎窯紅釉的拉力而專門調配的一種釉料,可使內外以及底部的拉力保持相互平衡,不會塌陷和開裂。

圖5 吹釉雕塑

郎窯紅的釉水呈現類似水泥的青灰色,第一遍施釉較稀,採用澆釉的方法,待釉晾乾後,再用噴壺吹上較稠的釉水(圖5),待晾乾後再吹,直至達到要求的厚度(圖6)。

圖6 郎窯紅上釉完成後的樣子

由於郎窯紅髮色溫度要低於釉裡紅、豇豆紅、霽紅品種,窯內放置在中溫區。出窯後,若紅色純正,且表面鮮亮瑩潤,內部及底部紋片釉發青綠色且透亮,說明此郎窯紅燒成氣氛佳,為上品;若器物的紅色發黑,且釉面不清澈光亮,內部及底部的紋片釉呈現“米湯黃”,說明在燒製過程中氣氛出現問題,古玩行將這種現象稱為“串煙”,景德鎮叫“吸菸”。以上兩種郎窯紅在傳世品中都可見到。

在郎窯紅瓷器的造型中小件器物較少,多為中大件器物,尤其以瓶罐類器物居多。原因可能是豇豆紅以及霽紅品種多以燒造小件器物為主,另外郎窯紅品種的胎、釉都厚於其它品種,若燒造小件器物會顯得笨拙許多。瓶罐類器物的圈足大都是二層臺圈足底。這種圈足流行於明末至民國時期,康熙時期使用為多,圈足的檯面與外足牆呈約90°角,整體不施釉。其目的應是避免紅釉流動後與墊餅相粘連,如今則成為鑑定康熙時期器物的一個依據。


收藏家雜誌


鑑定康熙時代郎窯紅有以下幾個要素。首先是器型不大(10㎝一22㎝左右)其次是胎自細密但是不是很重。再是釉色如牛血,底足有小開片,修足很工整釉不過修足,放大看釉面有大開片並有流動感流動間有小氣泡。米湯小細開片底沒有款。重要一個特徵口沿必須有白圈,又名燈草口。這幾點不可缺一。否則要考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