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越南人口近億,國土卻僅有中國的三十分之一,為何還有大米出口呢?

一排糖_gvw


越南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在他們自己神話傳說中有個鴻龐氏王朝,時間是公元前3000多年前,這個傳說就如朝鮮檀君朝鮮一樣,不過越南人還比較要臉,說自己鴻龐氏王朝四千年,而朝鮮的檀君朝鮮則在一萬年前。

由此可見,我們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其實在東亞屬國面前貌似不值一提,也是好笑。

神話時期沒啥好說的,其實在公元前700年左右越南才有文明跡象,不過那種文明也只限於不穿褲子的原始人而已,估計服裝還屬於芭蕉葉時代。

越南歷史上第一次和中原王朝接觸是秦始皇統一中原後,千古一帝秦始皇統一中原開始南征北討,進攻南越百越就是南征一部分。

當時越南不過是未開化蠻夷之地,穿芭蕉葉的人如何能抵擋黑衣黑甲的秦軍。就此,越南中北部地區被納入中原王朝版圖,並設置了三個郡:桂林郡(今廣西省)、南海郡(今廣東省)、象郡(廣西雷州半島和越南中北部)。

在這第一次中越接觸之中,越南大部分成為中國領土。

只不過後來情況又出變故,秦始皇建立的萬世帝國,三世而亡。

在秦末漢初天下打亂時,越南有人稱帝建國,而這個人也是中國人,他就是南海郡尉趙佗,他將秦始皇開拓的百越南越地區,還有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合併成南越國,自立南越武帝。

趙佗是非常長壽的人,活了有100多歲,也是傳奇,他看到中原一統後,就向漢朝稱臣納貢,受漢朝冊封。漢朝初建,也是內憂不斷,看南越窮鄉僻壤遠隔千里,就想,算了,不打你了!

就這樣,南越保持了他的獨立性,這也是越南地區第一個封建制政權。

趙佗死後20多年大漢國力日益強大,對原本趙佗建立的南越國也是左右看不順眼,於是在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了南越國,並在越南中北部設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就此從漢武帝開始,在之後長達一千多年時間裡,今越南中北部一直是中國各朝代(漢朝、東吳、晉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漢)直屬領土。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越來越嚴重,權力都掌握在節度使手中。

朱溫滅亡唐朝後便出現五代十國大分裂,節度使紛紛建立政權,當時越南屬南漢稱交州。

交州將領吳權(越南京族人)起兵反抗南漢統治,吳權軍與南漢軍在越南白藤江展開大戰。吳權事先命人在江中打下木樁,等漲潮時引南漢軍船隻攻打。南漢軍上當,結果一退潮南漢軍船隻全部擱淺,被擊敗。

這便是大名鼎鼎的“白藤江之戰”,也是越南歷史上最關鍵一戰。白藤江之戰勝利後,吳權建立越南吳朝,這被越南人建立的歷史上第一個獨立正統王朝“越南吳朝”。

雖然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越南仍然向中國稱臣納貢,但它畢竟是一個獨立國家,他們自己譜寫歷史,不再是中國的一部分。

不過他們的歷史還是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從服裝,文字,生活習俗各個方面都有中國的影子。而這一切在民族主義興起之後才發生變化。

今日越南共和國建立者胡志明為了越南尊嚴或者其他我們不清楚。在越南實行去中國化,將在越南使用數千年的漢子廢除,最後結果是,越南人從此不瞭解自己的歷史。

忘記歷史等於背叛,不過這樣的事情,貌似中原文化圈的所有國家都做過,就不多說了。

那麼越南為何大米產量如此多,比中國還多。其實這也是有地理氣候還有現代化發展趨勢的。

越南並不是一個面積大國,卻是一個人口大國,3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上億的人口,按照人口密度來看,絕對是高密度人口國家,這和越南得天獨厚的自熱條件有關。

越南主食和中國類似都以大米為主。

中國雖地大物博,但地形條件其實並不適合農業生產,我們號稱農業文明老大國家,精於各種農業種植,號稱將國家能開墾的土地全部開荒成為農田。不過都是被逼的,因為大部分土地並不適合農業生產,在中國歷史上最主要的糧食產區。不過以下四個,那就是西部成都平原,東北地區、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因為大米水稻的種植需要大量的水源,還有合適的天氣,只有這四個地區才有合適的氣候條件,其他地方則根本不適合種植。

除了這四個地區,西北部地區都是高原,內蒙古地區都是草原,還有很多地區缺水。

由此可見我們國家的土地雖然大,但是可利用做水稻大米種植的地區卻不是全部。這是原因之一。

那麼越南是什麼情況?

其實看維度就能知道,越南地處亞熱帶地區地區。哪裡最適宜農業生產,有豐富的水源還有肥沃的土地,他們全國所有土地都是適合種植的土地,而且他們還有個先天優勢那就是種植週期。

農業種植有一個規律就是天氣條件越好,生產週期越短,收成越大。

在我國東北地區,因為天氣條件限制,只能做到一年一熟,也就是說,一年只能收成一次,這也是中國古大春耕秋收的來源。

春天耕種,秋天收穫,這是至古以來的傳統也是中國地理條件的顯示。

中原文明只是在開拓長江和珠江流域之後才有一年二熟甚至三熟的農業產出地區出現,不過也是少之又少。而越南則不同,全國所有土地都能保證一年三熟,這就是天熱的氣候優勢啊。

同樣一片土地,中國大部分是一年一熟,越南是一年三熟,這就是天壤之別。

當然天氣氣候土地條件都是主觀原因還有就是客觀原因。

那就是中國的城市化率啊。

我們和越南是完全不同的產業國家,中國經歷40多年改革開放,正從農業國變成一個工業國。現在無數鄉野村落,充斥的都是留守兒童還有留守老人,年輕人除了過年幾乎就不會在農村待。

這也是特別關鍵的原因。

農村現狀就是因為沒人,土地荒蕪幾乎沒人種植。就算種植也不會種植不值錢的米,一斤米多少錢,一斤棉花多少錢?

中國人可是最會算賬的。

在同等土地回報產出面前。當然是看那個賺錢種植那個啊?雖然國家也有政策扶持和要求必要的耕地種植主糧,但是政策是政策,施行是施行!

這是市場經濟。沒有補貼真沒人中糧食這就是中國的現狀。

由以上我們中國不出口大米,而越南出產大米原因就很明白了。

第一:他們土地氣候條件好,產出多這是老天爺給的。

第二:農村幾乎沒人種地,都在往城市走,這是城市化趨勢

第三:種地不賺錢,都改中經濟作物,這是經濟規律

最後,有便宜的為什麼不進口。全球化大市場情況下,我們從傳統農業國變成工業化國家。從出口糧食工業原料變成出口工業品還有高科技產品。這不是國家進步的表現嗎?如果我們還靠農業出口,礦業出口才是真的悲哀!


阿斗不傻


我曾經因為工作去過越南。

當地人告訴我們他們的水稻是一年可以收穫三季的,特別高產。

有人可能問三季稻的話土地豈不是累死了,肥力會不會沒有了?其實我當時和你一樣的想法,問過後才知道,當地經常發大水,可以淹到三層樓高,水退去後留下一層淤泥,就成為很好的肥沃的土地了。

我們在當地經常看到高樓的外牆上有水淹的痕跡,看著很嚇人。

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這樣原因才能生產三季稻,但是的的確確他們是一年可以豐收三次的。


我的房子我做主


作為一個農村出來的自媒體人,縱橫認為,我們還是應該關心關心三農,成天開車沒啥意思,我大學畢業論文就是農產品期貨(優秀),本來想要服務三農的,奈何畢業的時候家裡拆遷、佔地,沒辦法,只能靠寫文章餬口。

作為一個東北的農村人,縱橫更是對大米這個問題一直都有著較為深入的研究,因為我是一頓不吃大米飯就渾身難受,東北地區的大米一個是遼河附近的大米一個是黑龍江地區產的大米,都特別好吃,從我的同學情況來看,他們可以離開東北,但是他們離不開東北的大米,尤其是一個湖南同學,在東北讀完中學、大學後,回到湖南竟然跟我們“要飯”,讓人郵寄大米!

以東北水與越南水稻種植情況對比,分析越南水稻為何能夠出口

相對於南方大米,為何東北大米讓人難以忘懷?答案我想和地域氣候有一定的關係,東北是黑土地,地質肥沃,而且氣候較為寒冷,一年只能生產一茬,大米口感好,煮熟後特別香。

相比較來說,我國緯度跨度大,氣候不一樣,長江流域一年一熟,而海南地區可以達到一年三熟。

越南整體都是熱帶氣候,高溫多雨,一年三熟,所以,單從氣候上來說,越南大米產量就應該比東北多三倍。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東北三省總人數在1.2億人左右,2012年水稻種植面積518萬公頃,總產量達2171萬t,一年一熟不但能夠自給自足還是全國商品糧基地;

而越南總人口不足一億,2016年人口9342萬人,2016年水稻種植面積接近779萬公頃,一年三熟,總產量達到4360萬t,從這個數據來看,越南和中國東北在總人數差不多的情況下,水稻種植面積略多一些,總產量是東北的二倍,(越南可能種兩熟)。

這樣來算,越南大米想不出口都不行。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也僅是東北和水稻主產區能夠完成水稻的自產自足,其他地區,不產水稻的地區也以大米為主食,造成中國大米的短缺,2000年的時候,我國大米的大米總量在自足的情況下,每年能夠出口300萬t,然而到了2013年我國稻米不但不能出口,反而需要進口224萬t來滿足缺口。

越南原來也有過大米靠進口的尷尬局面

越南雖然在水稻種植面積上以及氣候上佔據生產水稻的優勢,然而越南的水稻生產及出口之路卻極為漫長。

在越南戰爭爆發前,越南一直是大米淨出口國,然而越南戰爭在1963年爆發後,越南的大米不但不能自給自足,反而需要進口,在戰爭最激烈的時候,每年需要進口100萬噸大米。

戰爭結束後,越南由於生產組織形式的落後,在1975年到1988年之間,依然沒有擺脫產水稻大區需要進口水稻的尷尬局面,當時越南政府搞了農業合作社,老百姓缺乏生產積極性,水稻產量不斷下降,1881年為了搞活經濟,越南實行合同制,包產到戶,農民種植水稻除了向國家交一部分外,剩下可以在市場上銷售,這段時間越南水稻以緩慢的速度增長。

越南大米由進口轉變為出口的過程

但是到1987年時,水稻產量不增反降,越南政府在這樣的情況下重新制定農村經濟政策,進行農村經濟改革,將土地租賃給農民10-15年,這就大大增加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得農民願意在土地上進行更大的投資以改善土壤狀況。

新政策實行以後,越南的水稻種植面積不斷增加,1975年越南水稻種植面積不足五百萬公頃,而到了1996年之後,播種面積達700萬公頃,2013年更是高達790萬公頃的歷史種植新高。

儘管越南水稻種植面積不斷增加,但是水稻的單產一直都是問題,越南戰爭期間一公頃單產水稻1.5-2t,1989年每公頃達到3t,進入21世紀後,水稻的單產上升到每公頃4-5t,2015年越南水稻每公頃單產可以達到5.65t。

越南水稻單產的提高,其實跟引入中國雜交水稻密切相關,1992年開始引進雜交水稻,因為雜交水稻生育期短,複種指數高,在雜交水稻不斷推廣的過程中,越南水稻的單產不斷提高。

越南農村經濟改革後,越南稻米以10%的速度高速增長了幾年,到1990年出口量可達200萬噸,佔世界市場的將近五分之一。

2004年越南僅次於泰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稻米出口國,2012出口772萬t,超過泰國成為世界第一稻米出口國。


史論縱橫


越南還沒有我國的雲南大,人口接近中國的8%,領土是中國的3%,也沒有大平原,山地和高原佔全國領土的三分之二,可它卻是世界上第二大大米出口國,僅次於泰國,我國的進口糧食其中就來源於越南,不奇怪:


越南水稻高產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幾方面:

一,上天的恩賜,自然條件太好了。耕地面積佔國土面積的60%,共有3億畝稻田,主要位於北迴歸線,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炎熱,降雨量充足。氣候溼熱 並且土地肥沃 ,湄公河河流域的土地超級肥沃。每當發大水,就會從上游沖刷大量肥沃的泥漿,適合種水稻陽光充足 ,水稻能一年三熟,僅水稻就佔耕地面積的3/4。能畝產1千公斤。



二,最主要的原因。這得感謝我們的農業科學家袁隆平教授的“雜交水稻”。越南把雜交水稻引進已有20多年了,每公頃6400公斤。2017年,破紀錄4500萬噸,大米出口全球150多個國家,銷售總額26億美元。


三,他們國家的大力支持,補貼。越南政府在農業投資建設上大力支持, 水利工程設施投資國家買單,加強技術培訓,合理管理,農業行政管理和科研教育系統普遍,53個省的農業廳都設有省級農業技術服務中心。

四,不斷的擴大糧食的種植面積,特別是南方九龍江平原的糧食開發,大搞水利建設,引進淡水沖洗鹽鹼地,變鹽鹼地為高產田。

五,越南的勞動力充足,農業人口占比很大,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75%。所以他們有更多的人從事農業生產,農業耕作的歷史悠久。另外還出口咖妃,果蔬,腰果等。



所以他們國家糧食大量出口不足為奇。我國的耕地面積主要集中在中部平原和東北地區,我國是世界名副其實的第一糧食生產國家。東北是中國最大的糧倉,東北三省糧食總產量達11874萬噸,另外我國也在積極開發海邊鹽鹼地和西部沙漠戈壁的農業價值,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我國主要發展工業,商業……我國製造業總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汽車家電手機等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


小姐姐講史


越南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國家,全國有近9500萬人口,國土總面積僅33萬平方公里,並且還是多山之國,可耕種面積並不多。

然而越南卻是糧食出口第二大國,僅次於印度。2018年越南農產品出口總額高達400億美元,同比增長了7.6%。

為什麼越南人多地少,還能實現糧食大量出口呢?我覺得大概原因有兩點。

首先,糧食出口並不一定代表人均口糧充裕,譬如印度是第一大糧食出口國。但印度14億人國土面積300萬平方公里,有可能保障所有國民都能填飽肚子嗎?

顯然做不到,照樣有很多貧民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但這與糧食出口沒有必然的聯繫。

再如越南,山區多,主要產糧區在紅河三角洲與湄公河三角洲。這兩個地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加上越南可播種三季水稻,自然可以有大量的糧食出口。

但對於土地貧瘠且地少的地區來說,很有可能就會出現糧食短缺的現象。而紅河與湄公河的農民,不可能會白送糧給其他人吃,沒錢購買那就只能出口了。

但這並不是說越南一定會出現與印度類似的情況,只是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

其次,雖然越南已改革開放多年,但政府仍極度重視農業,並把成為農業發達國家,作為主要追求目標。

因為越南目前的製造業主要還是以外資為主,短期內也不會有所改變。因此需要繼續大力發展農業,發揮穩定降壓的作用。

越南政府財力也很有限,但在水利設施、農業基礎設施及農業補貼方面投入很大。並且鼓勵山地開荒,禁止工業佔用耕地。

正因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才使得越南的農業生產總值,每年能獲得2%~3%的穩步增長。這也是越南在短短30年時間裡,由糧食進口國一舉成為第二大糧食出口國的主要原因。


花木童說史


中國的大米產量冠絕全球,中國生產了世界近1/3的大米,但由於我國人口眾多,且生活水平一直在不斷提高,大米的消費量也很高,而越南原本就是一個大米生產大國,且人口只有中國的1/14,自然有許多剩餘大米出口

越南是世界上主要的幾個大米出口國之一,雖然越南的大米總產量遠不及中國,但是相比于越南的耕地面積來說,越南的大米產量已經非常高了。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產國,2017—2018年度中國的大米產量約為1.435億噸,佔世界大米產量的28.9%,全球近1/3的大米都產自我國。

不過雖然產量大,中國消費大米的市場也是無比巨大的,作為一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大國,中國的大米消費量是非常驚人的。去年中國出口大米190萬噸,而進口大米數量是500萬噸,這一出一進,中國去年淨進口310萬噸大米。(中國的大米產量極高,排名世界第一,後面2到5名的大米產量加起來才跟我差不多)

相比之下,越南在2017-2018年度的大米產量為2800萬噸,是中國大米產量的約1/5。

雖然越南大米產量不及中國的零頭,但越南的人口相比中國也少了很多,越南人口為9554萬,不到一個億,只有中國的1/14,對大米的消費能力肯定不及中國,所以越南去年出口大米690萬噸,世界上第三大大米出口國。(越南人口雖然也不少,但跟中國沒法比)

除了人口比中國少很多以外,越南的大米產量確實很高,其中有以下幾個原因。

耕地面積廣大

廣大的耕地是保證糧食產量的根本。越南的國土面積雖然不大,只有32.9萬平方公里,甚至不如日本面積大(日本面積37.79萬平方公里)。但越南的耕地面積卻遠超日本。

相比於多山的日本,越南在北部的紅河三角洲和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都是面積不小的平原地帶,這裡地勢平坦,自古就是重要的農耕區。截止到2018年,越南有1.41畝耕地。日本雖然國土面積比越南大,但耕地只有6160萬畝,尚且不及越南的一半!(越南北部和南部擁有大片的平原地帶,適宜開發成耕地)

氣候適宜

由於地處熱帶地區,越南的自然環境也是非常適合大米生長的。

水稻是一種喜溫、喜熱農作物,種植水稻需要充足的淡水資源,且種植水稻還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越南則全部滿足了這些需求。

越南國土全部都位於熱帶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點多雨、高溫、光照充足。得益於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越南北部的紅河平原和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成為世界著名的水稻產地。

做個簡單的對比,由於光照溫度充足,越南的許多稻田能做到一年三熟,而中國則很少有地方做到一年三熟,一年兩熟的地方極少。而中國東北由於熱量光照不足,雖然單次產量很高,但只能一年一熟。

也就是說,越南很多稻田一年可以收穫三次,而咱們只能一年收穫兩次或一次,少部分地方才能做到一年收穫三次。相比之下,越南大米的收穫次數更多,其畝產自然會更高。(越南稻田)

積極引進先進品種

越南自古就盛產優良的水稻品種,早在北宋年間,中國就從越南引進高產的占城稻。這種水稻性早蒔、早熟、耐旱、粒細,宜於高仰之田,對北宋時期的人口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

到上世紀90年代初,越南效法中國,推行革新開放,從中國引進了許多優質雜交水稻品種。中國的雜交水稻不僅高產,而且抗倒伏能力極好,這對於越南來說十分重要。

越南雖然氣候很適宜水稻生長,但越南也是颱風的高發地區,強烈的颱風過境會給水稻生產帶來極大危害,而擁有極好抗倒伏能力水稻就成為越南農民最為需要的種植品種。

目前越南的大米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印度和鄰國泰國。

不過越南的大米總產量是高於泰國的,只是由於越南人口比泰國多了2000多萬,因此越南對大米的消耗也比泰國多,導致越南在大米出口量上屈居泰國之下。

至於印度,說實話印度的人口和中國差不多,大米產量卻遠不及中國,自己生產的大米產量根本就不夠吃。只是為換取急需的外匯,印度才大量出口農業產品。


千佛山車神


越南國土面積確實不大,越南位於東南亞的中南半島東部,北與中國廣西、雲南接壤,西與老撾、柬埔寨交界,國土狹長,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緊鄰南海。從國土面積來看,只有我國的3.4%。

而越來的人口,根據2016年統計的數據達到9270萬,人口密度為298.9人/平方公里,越南的地理大小和人口密度與日本有些類似。為什麼越南國土不大,人口不少,卻還有大米在進行出口呢?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越南雖然國土面積不是很大,但耕地面積不小,根據國際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越南耕地面積為88075萬平方公里,佔比為27.07%,這個佔比還是比較高的。我國雖然國土面積大,但由於地理結構差異,耕地面積為15.04萬平方公里,佔比僅為16.13%。

第二,越南本身就是農業大國,越南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農業人口約佔總人口的75%,耕地及林地佔總面積的60%。是一個農林特產都很豐富的國家,越南咖啡、橡膠、腰果、茶葉、越南鐵木等產品享譽世界,其他國家工業化高度發達後,產業分紅自然讓越南的農產品成為支柱產業,其中大米即是重要的農產品之一。

第三,越南地理位置比較好,地理環境優異,南地處北迴歸線以南,高溫多雨,屬熱帶季風氣候,其他國家種植水稻只能一年一季,越南可以實現一年三季,本身水稻的產量就會明顯高於其他國家和地區,而越南人也不光吃大米,多出來的大米自然就會成為越南重要的出口。

第四,越南高度重視農業發展,越南本國很重視農業的發展,一方面引進各種先進的雜交水稻,另一方面對農民不斷的進行種植技術培訓和引進先進的機械設備,同時還對農業種植有很多補助,包括對種植戶的補助和擴大擴規提供低息貸款等,使得越南的農業獲得了較好的發展。

雖然說越南國土不大,但卻能成為世界主要的大米出口國,這一點值得其他國家學習和借鑑,畢農民以食為天,高樓大廈蓋得再多,技術再先進,沒有糧食吃會成為很大的麻煩,依賴進口並不是長久之計。在做好工業化推進和技術創新的同時,農業發展一定不能落下。


財經宋建文


為什麼越南大米不但能養活本國一億多人口,而且還是世界第二大大米出口國,僅次於泰國,越南去年大米出口高達600多萬噸。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可耕地面積。我國陸地國土面積雖然是越南的30多倍,但可耕地面積只有18億畝,人均可耕地面積更是少的可憐,人均只有1.28畝,遠遠低於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積。而越南陸地國土面積331688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佔25%,大約1.38億畝,人均可耕地面積1.38畝,比我國人均可耕地面積1.28畝還高。

第二,氣候環境。越南地處北迴歸線以南,高溫多雨,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4℃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為1500~2000毫米。雨水充沛,氣候適宜,極其適合水稻的生長。 加上越南擁有縱橫交錯的無數河流,越南河流每年提供3100億立方米水。河流系統的水流每年分成汛期和枯期,汛期佔整年水量的70~80%,雖然經常導致水災,但同時也帶來了肥沃的土壤。其中最有代表的湄公河和紅河就形成了廣袤的沖積平原,土地極其肥沃。

第三,越南獨特的氣候環境使得一年可以種植三次水稻。去過越南農村特別是南方農村的朋友就會發現一種很奇特的現象,同一個地方,有的水稻剛剛種下,有的已經長到一半,有的又正在收割。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就是因為越南獨特的氣候環境所致。他們種植水稻不像我國,受節氣的影響,種早或者種晚都不行。他們啥時候有空就啥時候種,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獨特的現象,反正全年都可以種,什麼時候種都不影響。

第四,我國水稻播種面積只佔全國糧食作物的四分之一,大概4.5億畝,但我國水稻每年只能種植兩次甚至很多地方只能種植一次,產量保持在2億多噸。而越南雖然耕地面積只有1.38億畝,但大部分耕地面積以種植水稻為主,再加上一年可以種三次,以2017年為例,越南的水稻產量就高達4300萬噸。這就是為什麼有著近億人口,而國土面積只有我國三十分之一的越南,不但能養活本國人口還能成為世界第二大米出口國的主要原因了。


阿生懂越語


木叔提醒大家,越南是一個不容小覷的國家。他們這些年發展不錯,有很多有利條件,有些甚至可能我們都不具備。


作為一個小國,確實存在很大發展潛力的。

第一,確實如題目所言,越南人口很多,有9600多萬人。

人多對發展中國家來講,不算是一件壞事,特別是受教育人口更多的話,還是好事。

好在哪裡?因為人口紅利嘛!

所謂人口紅利用在經濟發展上,就是可以低成本的製造大量工業產品。比如服裝鞋帽、比如代工電子器件等。

(這是越南胡志明市的夜景)

如今你買相機可能會發現,大部分都是越南製造或者印尼製造,這兩個國家是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集中承載了騰籠換鳥後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落戶。

這是新興國家而言發展道路上的必由之路。我們也經歷過,才有如今發展的底子。

如今,包括越南、印尼、印度等,正在複製這個模式。

也就是說在給經濟騰飛打基礎。

第二,越南農業水平和工業水平都在進步。

越南是傳統的農業國,大米是傳統作物,因為水田多。

而且越南歷史上一直是大米出口國,除了越南戰爭那十幾年中斷之外,其他時間幾乎都是出口。

原因很簡單,和泰國出產大米類似,越南的大米產量很高。我們北方種植一般是一季稻,因為氣候只允許它們一年成熟一次,而越南的大米則是三季稻,就是因為當地氣候適宜。

這意味著什麼?當然是產量高啊。一年可以有三次收穫的機會。

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產量高,但味道肯定比不上我們這邊的東北大米。既是品種不同,也是土壤肥力不同。雖然越南水田縱橫,也總髮水,但這樣的肥力和東北黑土地那種殷實的土地是不一樣的。

不過不管怎麼說,越南能以9600多萬人口,年產3000多萬噸大米,絕大多數出口的規模,說明該國老百姓還是很勤勞的。

他們也有改革開放,而且工業水平也在進步。

到越南去的一個最深印象就是像我們改開之初90年代的南方,大家都在談論經商辦企業,或者談論如何搞創業。

越南自己的革新開放也有30年曆史了,這麼多年來越南也建立了幾個特區,據說還要再開設特區,這些讓越南的經濟發展有了更大依託。

所以該國GDP在過去的20年裡平均增速位6.5%左右,最高時差不多到了9%。

越南長期保持穩定、經濟快速發展、老百姓又勤勞,還積極和全球各國,包括老對頭美國發展友好關係,所以這個國還是應該多留意的。


木春山談天下


關於這個問題,越南表示:產量高怪我咯?

作為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越南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國度。雖說“熱帶地區無強國”,但地處熱帶的越南戰鬥力卻相當強悍;雖說熱帶地區土壤貧瘠,但越南卻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國,尤其是水稻生產。

今天的越南,雖然水稻種植面積遠遠不及我國和印度,但越南卻是的水稻產量卻出奇地高,2018年達到4425萬噸,排名世界五,僅次於我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孟加拉國。

而因為越南人口只有9460萬人(2018年),因此人均水稻產量接近500公斤,所以越南有足夠的水稻用於出口,今天的越南也是世界上第二大水稻出口國,僅次於印度,平均出口量高達600萬噸。

今日的越南國土面積只有32.96萬平方公里,對應人口來看越南完全是一個人口大國,那麼為何這樣的人口大國還有大量的稻米出口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自然條件優越

雨熱同期的優越條件,是越南水稻產量較高的根本原因。

相比於我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越南緯度更低,平均氣溫更高,水稻可以實現一年三熟。這意味著同樣面積的土地,越南水稻可以比一年一熟的東北和一年兩熟的長江流域產量至少高出1/3。

今日的越南,自937年獨立以來,在近千年的擴張中,牢牢佔據著紅河三角洲和湄公河三角洲,面積較大的沖積平原為越南提供了面積較大的優良水稻產地,今日的越南水稻種植面積超過700萬公頃。

因為沖積平原土地肥沃,因此越南自古以來人口稠密。雖然大量的人口拉低了水稻的人均產量,但對於水稻種植這種勞動密集型農業而言,人口多反而能極大促進水稻產量的增長。

雖然今天的越南境內除紅河三角洲和湄公河三角洲外,境內分佈著大量山脈,國土上山地廣佈。但由於人口密集,一方面農民可以將稻田開闢到海拔更高的位置,推行梯田農業;另一方面大量的人口也為土壤的改良提供了可能。

自然條件下熱帶地區由於養分流失嚴重,土壤呈強酸性的磚紅色,即磚紅壤。而經過人類的不斷改造,形成了灰色的肥沃水稻土。由於越南自古人口稠密,土壤改造的歷史悠久,因此越南境內水稻土面積廣佈,這為水稻的高產打下了堅實基礎。

2、政策傾力支持

今日的越南,對我國而言可以說是有樣學樣,不僅國旗比較相似,連發展路線也是照葫蘆畫瓢。

在上世紀80年代,在我國開始了恢宏壯麗的改革開放後,越南也於1986年開始了“革新開放”政策。

和我國改革開放前先解放農村生產力一樣,越南在確立了革新開放政策後,也對農村生產模式進行了較為深刻的改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水稻產量隨之水漲船高。

由於越南政府除了提高水利設施水平外,還為農戶提供相當優厚的扶持,比如對每個農戶提供最高5000萬越盾的貸款等,這極大地提升了越南水稻生產抵禦天災的能力,確保了越南水稻產量的連年增長。

另外,由於越南開放了水稻交易市場,這使得生活水平相對較低的越南農民更傾向於生產更多水稻提高家庭收入,於是水稻產量連年增長。

2015年,越南政府開始推廣“大農田”水稻生產模式,即企業與農戶簽訂合同,實施農田連片拼作,並由企業提供資金、化肥、種苗和技術,農民將收穫的稻穀銷售給企業,由企業統一加工、存儲和悄售。此模式儘可能集中土地資源,提升了土地利用率,使水稻產量再度提升。

3、先進技術引入

越南水稻產量的連年增長,很大程度上的得益於優質水稻的引入。

雖然宋元時期我國曾引入產量較高的占城稻,提升了我國南方水稻的品質和產量,但現代越南的水稻大部分都來自於我國的雜交水稻技術。

上世紀90年代之前,越南經歷了抗法戰爭、抗美戰爭以及中越邊境戰爭後,越南水稻生產長期難以發展。而當1991年蘇聯解體後,失去靠山的越南不得不北上我國求和,隨即兩國關係恢復正常化。

而後越南開始和我國展開了多領域的合作,尤其是農業。1992年開始,越南從我國引入雜交水稻技術。相比於傳統水稻,雜交水稻生育期短,複種指數高,能夠極大提升水稻產量。於是隨著雜交水稻的不斷推廣,越南水稻的單產量不斷提高。

不僅如此,越南在雜交水稻技術的引入上還做到了與時俱進,這使得水稻產量能夠長期保持穩定。2002年,為表達對袁隆平院士的感謝,越南授予他“當代神農”的勳章。可以說,我國雜交水稻技術,是越南水稻得以不斷提升並大量出口的重要原因。

不過,由於越南水稻基本一年三熟,所以生產期較短的越南水稻在品質和口感上遠遠不及我國長江流域及東北等地出產的稻米。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