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安徽包公镇祠堂文化之黄氏宗祠


安徽包公镇祠堂文化之黄氏宗祠


明洪武二年( 1369年),江西省九江府德化县黄贵奉命迁庐,遍历城邑郊原至岘山一带,见峰峦拱抱,壑涧潆洄,虎山南踞,龙山北盘,东山为靠,西野辽阔,乃青山龙虎之地,当是聚族善地,于是卜筑于此,并职戍小岘城。自此, 600多年耕读传家,繁衍达兹,齿众丁旺,至今已有3.5万人口。


安徽包公镇祠堂文化之黄氏宗祠


祠堂建筑

早年黄氏一族在今包公镇文集万松处曾建有一祠,香火旺盛。然岁月沧桑,祠遭兵燹。族中贤俊累议修葺,终无成。乾隆元年( 1 7 3 6年),族人黄越三创议改建宗祠,约族贤40余人计议。议定为首者出银若干为资本卜基选材,后选购今包公镇板桥村一风水吉地为祠址。

此地距石塘桥8华里,由石塘东郊北上,穿青春村,右转越过状若凤凰的小河,祠堂雄姿遂映入眼帘。是处有岘山为靠,左凭虎山,右拥龙山,占"青山龙虎"之势,更兼祠前河流,当合"绿水凤凰池"之意。

黄氏宗祠坐东面西,遥望河南省潢川县古黄国遗址,缅怀祖宗、不忘根本之情油然而生。宗祠主体建筑占地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乾隆十二年,祠宇始告竣,神主登位,千家奉瓣,烝民香谒。

但历经风雨侵蚀,加之办学只用不修, 300年祠宇渐渐日衰月损。但风骨犹存,只是昔日风光不再,族人兴叹。

2006年,省县有关文物保护专家学者李虹、方咸达、肖役生、吴强、葛基鲁、潘国泰、彭余江等来此踏勘视察后,认为该祠气势宏伟,布局考究,木雕石雕工精意蕴,瓦当烧制各部建筑足显专业功底,黄姓之凤凰图腾清晰可见于瓦雕。虽年代久远,但基本架构保存尚好,一致认定这是江淮地区至今尚存的一流的民间古祠。《安徽商报》、合肥电视台先后都对宗祠作了报道,族民受到极大鼓舞和鞭策。由是,族人自筹资金百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于2007年夏完成了一期工程,含门厅、鼓乐厅、享堂、围墙、广场等。

广场西之风水池,状若上弦月,周边以石质护栏围之。

修复的黄氏宗祠遵照古制。玉狮一对,雄踞门外,抱鼓坤石雕松鹤蝠鹿,相映成趣,分列栏内。拾级五阶,跨过栅门,越槛抬眼,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省文物局局长陈建国亲书匾额"黄氏宗祠"高悬门楣之上。

大门上有一副永久性对联"江夏家声远,淝东世泽长"。从大门进入祠堂主体,一座规整、轩昂的皇皇巨构呈现眼前,令你目不暇接。众多的硕柱,巨大的冬瓜梁,繁复连绵的斗拱,美轮美奂。举步向前, 28根立柱托起翘角飞檐,寓意凤凰和鸣,此乃鼓乐方亭。环亭长椅,供族人休憩。北墙上刻方亭铭,铭文曰"鼓乐方亭,祖先始建。惜遭人祸,文物暴殄。三五孝贤,联袂重建。周栏拱卫,麻石基奠。二八立柱,斗翘飞檐。状若栖凤,蓄势翔天。祭乐悠扬,播名久远"。

穿亭沿甬道东进,享堂巍峨,脊高10米,五间十檩,九步架构,开间18.2米,进深12米,五柱落地,柱径盈尺。阶垣拱轩,金缝槅扇。300年梁栋谨守旧职,千百件雕琢重放异彩。列祖神龛牌位,俨然耸立,逐层分列并以金缝槅扇隔开保护,肃穆庄重。

享堂置明朝洪武廿七年铸造香炉一尊,巨型瓷瓶分列三对,合肥工业大学潘国泰教授手书《德荫子孙》和书家《敦伦雄风》以及诗词画匾等,同治年间和民初及今族谱置放案台。

祠堂乃宗族之圣殿,是春秋祭祀的场所。笔者采访时时近清明,后进寝殿内烟雾弥漫,袅袅升腾,似乎将尘世与天国氤氲相接,只见黄氏族人拜谒队伍依齿列队,如雁序行,目不旁视,十分虔诚。

祠堂右边有一座永久性戏台,俗称"万年台",常邀请外地剧团来此演出。大戏连台时,叫卖声、锣鼓声、喝彩声、呼儿唤女声不绝,一派热闹景象。此外每年本地石狮村的龙灯队、南岗的狮子队、大岗的高跷队常来此参加庙会。

祠堂东北角有一座将军庙,庙内供奉黄氏远祖周代黄飞虎将军,四时香烟缭绕、奉瓣香谒的场景热烈,弘扬了孝文化,教育了众裔孙,也加强了族民间的同根亲情,增进了社会和谐。


安徽包公镇祠堂文化之黄氏宗祠


祠堂文化

经过研究祠堂文化,发现先人们还制定了不少准乎天理,合乎人情的实用文体。现略举黄氏家族应用的几例祠堂文体以引起研究者注目。

送神文 伏以孝思无穷,礼制有限。献享己毕,不能久延。敬以楮帛,送归神府,伏祈鉴明。祀事介景,福以无疆。

扫墓文 春秋递更,霜露关情。祖功宗德,奕世承思。今于某年某月某日谨陈清奠,祭扫灵茔。伏祈降福扶艰,荫佑后裔。尚飨。

嫁女文 惟男有室,惟女有家。婚姻和睦,并荷贻谋。今为某女某某,择于某月某日于归某氏。谨以清酌,用伸祀事。伏惟永庇,宜室宜家。尚飨。

迁居告祖先祝文 薄言筑室,粗叨完备,吉日迁居,告闻先世。尚冀监歆,府垂思庇,介福维新。俾昌俾炽。谨告。

其他如"病安酬谢祖宗文""三元日祭祖先文""生辰文""生唤名文""娶妇文""食新文""除夕祀神文""父母祭日祝神文",等等,冠婚丧祭,不一而足。祠堂内常悬《万代如见》匾额,先人虽逝,灵魂犹在,后裔当然要"家祭毋忘告乃翁"了。


安徽包公镇祠堂文化之黄氏宗祠


家谱

祠堂文化从来就与谱学文化相依相存互为补充的。黄氏宗祠内存放清同治七年版总谱一部12卷,民国元年版总谱20卷,民国五年隆公支谱一部4卷, 2002年肥南支谱一部12卷, 2004年版总谱一部30卷。非常可惜,康熙四十二年版和道光二年版总谱己了无踪迹了。但是,仅从兰修谱来看,已经收获匪浅了。后来续谱秉前法遵古制。

谱首载序、凡例、碑记版文,祠堂规制、宗范、敕命诰命和旌典、家礼仪节、传记事状、节孝记、殉难记、墓表、墓志铭以及赞、诗等。今谱又增名人录。谱身按公份依世系一一列出系图和世考。谱尾则补遗补正并以跋封底。焚香展谱,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安徽包公镇祠堂文化之黄氏宗祠


家族名人

展阅谱牒,敬意油然而生。尤为古今黄姓之杰士而感奋。古代族中进士、举人、州府官员代不乏人;近现代官员、专家学者,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涌现闪光。这些杰出人物为官执政者行法奉公、惠民化俗,为将者戍边卫国忠贞不戒,为教者诲人孜孜、锡恩泽世、桃李万千,耕穑植桑、纺绩织绣务工为匠者无不力奋精巧,行商坐贾者德义为先,财利居后,惠民便民,口碑播远。

七世黄甲,忠信力行,明万历朝任柏乡令,勤政助学励志廉隅,在官虽无赫赫名去位辄令人思。黄镀,义乌县知县,行范乃祖德,冠缙绅,至今犹令彼邑人民咏歌。黄先登,云骑尉。黄业纯,参将,世袭云骑尉。黄克志,四品游击。黄士俊,川同知,敕赠文林郎。黄存智,州同知。黄先瑜,邑禀生,道光癸卯举人,咸丰壬子进士,庐州团练,朝议大夫。黄瑞芝、黄瑞兰同胞兄弟,同中同治甲子科举人。黄瑞兰官至直隶候补道、朝议大夫。黄昌耀,光绪乙酉科举人,户总主事,云南宣威州知州。黄昌衢,副将衔,特授青州府参赞。黄恩荣,二品顶戴,副将衔。黄炎昌,刘和鼎部少将参议。黄鑫,太学生,县丞,著有《围棋辑要》,弈理精华。黄克佑,蒋中正侍从官,国民党少将。黄克山,国民政府办公厅主任,国民党陆军中将。黄克邦,国民党陆军中将,卫立煌参谋处长。黄鹏昌,甘肃省华亭县长。黄逢昌,金陵大学毕业,留美博士,空军气象专家。黄业复,清末民初任察哈尔省张家口警察厅厅长,后任河南省郏县县长。吴佩孚赠旗一面置于郏县衙门前,军匪不敢入,县民誉其为黄善人。

黄竟, 15岁参加革命,在孟良崮战斗中牺牲时任华东野战军十纵30团副团长。

黄松涛,博士业导师,北京金属研究总院副院长。黄德双,博士生导师,供职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黄大勤,中国公安大学政治部主任、党组书记。黄永伟,双博士,软件工程师。黄德所,博士生导师,陆军军官学院教授,副师级。县处团级官员有:黄季耕、黄其清、黄其贵、黄银昌、黄其树、黄德生、黄平、黄栋华、黄永伦、黄永祥等人。

高级职称有黄其植、黄其才等人。

黄晓弟,石塘驴巴传承人,他重操祖业,组建驴巴厂,年产驴巴200多吨,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黄建彬,同为石塘驴巴传承人。


安徽包公镇祠堂文化之黄氏宗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