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1.太原

太原特色文化 太原柳巷食品街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夜色下的食品街遊人如織。這條承載著老太原人美食回憶的“舌尖上的地標”正在重現活力。食品街修建於1985年,前身是“帽兒巷”,宋代起便是太原市的商業中心。

古交特色文化 古交矇眼撕紙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撕紙是一項民間絕技,即用手代替剪刀,撕出一幅幅精緻生動的圖案。撕紙線條更自如好看,與現代繪畫、書法藝術天趣自然的藝術理念相吻合。

陽曲特色文化 陽曲太陽花音樂節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太陽花是陽曲縣當地主產作物之一,預示了太陽花音樂節的青春、朝氣、激情與夢想。潮流前衛的搖滾樂遇上原汁原味的古村落,陽曲太陽花音樂節註定是一次時尚與民俗的約會。

婁煩特色文化 婁煩四月二十五廟會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四月二十五廟會因三教寺而來。它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清徐特色文化 清徐背鐵棍藝術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清徐徐溝背鐵棍,最早產生於明嘉靖年間。“背鐵棍”就是一個人背後豎一根鐵棍,舉一個演員,隨著背鐵棍演員的步伐起伏,鐵棍上的化妝演員就會飄舞起來。

2.朔州

朔州特色文化 朔州踢鼓秧歌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踢鼓秧歌是一種融拳術、舞蹈、戲曲為一體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街頭廣場藝術,雛形於宋末,持續於元明,發展於明清,興旺於解放後。

山陰特色文化 山陰邊塞文化周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歷史上,我國少數民族不時南犯中原,必首攻廣武,後圖雁門。這片土地,是兵家必爭之地,曾上演和見證了中原農耕民族與北方遊牧民族大大小小4700多次的戰爭。

應縣特色文化 應縣陶瓷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應縣陶瓷生產始於遼宋,興於明清,盛於當代。目前全縣陶瓷產品已擁有山西省著名商標4個,著名產品1個,名牌產品2個,產品暢銷全國各大中小城市以及俄羅斯、韓國、日本等歐亞國家。

懷仁特色文化 懷仁旺火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懷仁旺火是山西省懷仁縣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民俗活動,它寄寓了漢族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嚮往和追求。

右玉特色文化 右玉喪葬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懸掛告天紙立訃告,按死者年齡一歲一張,另加“天地”各一張數量的麻紙,籮圈一個、炭一小塊、饅頭一個、一米長的細麻繩五根。

3.大同

大同特色文化 大同紅主腰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大同人喜紅色,過去無論男女老少,人人通年都穿件紅主腰。紅主腰類似現在的貼身背心,這種腰子式樣獨特,保溫性好。

渾源特色文化 渾源杏花節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吳城每年的春天,杏花怒放、爭奇鬥豔吸引了無數遊人前來踏青賞花。春季杏花節、夏季採摘遊、秋季賞紅葉、冬季觀杏林雪原四大旅遊景觀,為攝影愛好者提供了絕佳的創作基地。

大同縣特色文化 大同縣黃花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大同縣黃花栽培始於明末清初,黃花其莖、根、葉均可入藥。大同黃花多生長在大同縣內火山群下。大同黃花被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

左雲特色文化 左雲楞嚴寺音樂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左雲楞嚴寺廟音樂,融合了佛教、道教的音樂精髓,並吸收印度竺樂、羌慈笙歌等曲風,形成了風韻獨具的寺廟音樂,深受左雲當地民眾的喜愛。

陽高特色文化 陽高二人臺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早在150多年前,“二人臺”已經在陽高有了自己的足跡。“二人臺”藝術不僅在陽高縣深深紮根,同時影響遍及山西晉西北、內蒙古西南部、陝西榆林以及河北張家口一帶。

天鎮特色文化 天鎮黃河九曲燈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元宵節擇一較大場地,按燈譜栽杆365根、杆頂點燈盞,場中央栽一老杆,頂懸燈入儀後,觀眾手執彩燈循燈場路線轉引,至老杆處行祭,樂曲吹奏,祈一年安樂。

廣靈特色文化 廣靈剪紙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廣靈有全國最大的剪紙博物館,東西方藝術家協會授予廣靈“國際剪紙藝術之鄉”稱號,已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靈丘特色文化 靈丘羅羅腔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靈丘羅羅腔興盛於清代乾隆年間。羅羅腔由一人在前臺演唱,眾人在後臺幫腔,和之以“羅羅喲喲”之聲,“羅羅腔”之名即由此而來。

4.忻州

忻州特色文化 忻州《北路梆子》戲曲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北路梆子起源於梆子腔勃起的清代初期,屬山陝梆子在晉北流變的產物。山陝梆子在晉南演化為蒲劇,傳入晉北後與當地民間音樂、語言、地方小戲融匯磨合,形成北路梆子。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五臺特色文化 五臺“古建築藝術寶庫”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五臺山現存唐、宋、金、元、明、清、民國、現代等8個時代的寺廟68座,對外開放的45座。這些寺廟大多集中在五臺山中心區臺懷鎮,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恢宏壯麗、豐富多彩、琳琅滿目、世間鮮有的古代建築群。

寧武特色文化 寧武小秧歌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寧武小秧歌是一種流傳在山西省寧武縣東山地區的漢族民俗舞蹈。也叫鬥嗓子秧歌,這是因其演唱時,只有打擊樂器伴奏,很累嗓子;也因為秧歌隊常匯聚一起,進行演唱比賽,“鬥”就有競賽和亮嗓的含義。

靜樂特色文化 靜樂“剪紙”藝術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靜樂縣民間剪紙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風格獨異,別具一格,她內容豐富,題材廣泛,種類數以千計,真可謂無所不包,無奇不有。她是點綴、裝飾生活的藝術,是象徵美好生活的祝願與追求,更是一代又一代靜樂兒女孕育和滋養的文化碩果。

神池特色文化 “神池道情”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神池道情是一種主要流行在山西省境內的晉西北和雁北地區一帶的漢族戲曲劇種,以神池縣為基地而取名。這一種漢族民間藝術的瑰寶,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素有“七彎八轉”之稱

五寨特色文化 “五寨面魚”工藝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五寨面魚是山西五寨縣的漢族特色手工藝品。捏面魚,用麵粉捏成魚的形狀,經過藝術處理的面魚,自然是色彩豔麗,栩栩如生了。經過加工的面魚,或贈送親朋,或贈送好友,或給家人外出時作乾糧,儘管用途不一,但已經成為一種工藝品了。

岢嵐特色文化 岢嵐“捏燈盞”工藝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相傳在山西晉西北的岢嵐縣民間,岢嵐縣人捏燈盞,是用面捏,所用面,有蕎麵、糕面數種。捏蕎麵燈盞,要捏成形後放在籠屜中蒸熟。從正月初十到二月初二,人們在幾個晚上都要點油燈,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歡聲笑語,一派歡樂景象。

河曲特色文化 河曲“河燈節”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在黃河岸邊的河曲縣,至今流傳著一個古老的民俗,就是每年農曆七月十五都在一個稱作縣城西門外的”西口古渡”燃放河燈,為當年在黃河上走船而死難的船工們超度亡靈,其意義在於它記載了中原先民“走西口”的創業歷史。

保德特色文化 保德民歌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保德民歌是山西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河曲、保德、偏關民歌是一個整體,保德民歌首當其衝,歷史非常悠久。保德民歌融合了內蒙的爬山調,陝北的信天游以及河曲、偏關的山曲兒,形成了自己語言質樸、形象簡練、感情直率的風格。

偏關特色文化 偏關縣“龍華盛會”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勞動人民為了紀念先烈、抗擊倭寇、保家衛國、弘揚民族精神、祈求幸福安康、五穀豐登的一大盛會,對傳承我國民間傳統民俗文化有著重要價值。2009年4月24日偏關萬人會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第四十一屆萬人會隆重舉行。

定襄特色文化 定襄“麵塑”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定襄麵塑也稱"定襄面花",是山西省定襄縣內流傳的傳統民間麵塑技藝,也是遠古人類飲食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間美術的綜合遺存。定襄麵塑是定襄縣較為突出的代表,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縣特色文化 代縣“民間刺繡”工藝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代縣民間刺繡工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文化能人趙傑民為傳承和發展代縣刺繡這一獨具雁門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藝術瑰寶,創辦了山西錦繡源工藝品公司,在代縣刺繡的基礎上,博採其他名繡特點,形成了仿真刺繡,使代縣傳統刺繡工藝躍上一個新臺階。

繁峙特色文化 繁峙“秧歌”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繁峙秧歌又稱奮地秧歌、大秧歌,是山西獨有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繁峙縣境內及其附近區。繁峙秧歌戲是由漢族民間舞蹈演變成戲曲的,尤其它的唱腔融合了多種類型的戲曲唱腔的形式,為研究中國戲劇發展史具有重要的價值。

5.陽泉

陽泉特色文化 陽泉評說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陽泉評說,又名哈哈笑。借鑑平定當地秧歌、迓鼓等地方曲藝,以當地方言為表現形式,以當地趣聞為主要題材,注意押韻,集合說學、逗、唱等藝術手法,風格輕鬆幽默,民間氣息濃厚。近年還出現了化裝評說、評說小品、評說劇等不同形式。

平定特色文化 平定迓鼓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平定迓鼓是由宋將王韶在熙寧六年對陣西夏的“熙州之役”中創制的,經過長期的演變,現分為文武兩種迓鼓。文迓鼓合說、唱、舞、打於一體,說白使用方言,歌唱節奏明快,風格詼諧逗趣。

盂縣特色文化 盂縣看親

山西各地特色文化(一)


由媒人向男家介紹女方晶貌、家庭情況後,男家初步同意,便遣媒人請庚帖,叫議親。也有先相親的。一般未婚男子都怕羞,由已婚的兄弟或叔伯去代看。而被看的姑娘又往往故意避開,只能看到她兄弟姐妹,藉以推測她的模樣,俗稱“摸姻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