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倚天屠龍記》後記中,周芷若最後對張無忌說的那段話,為什麼金庸說小弟弟和小妹妹們不會懂,對此你怎麼看?

每天一點育兒經


金庸先生的這段話,是來自他在2003年對《倚天屠龍記》的第三次修改之後,在後記中談到自己為何做大修改的一個原因。



周芷若對張無忌說:“你只管和她做夫妻、生娃娃,過得十年八年,你心裡就只會想著我,不捨得我了。”這種感情,小弟弟、小妹妹們是不懂的。所以我(金庸先生)不主張十三四歲的小妹妹們寫小說。新修版《倚天屠龍記後記•2003年7月》

金庸先生在後記中談到,《倚天屠龍記》一書,因為結構複雜,情節紛繁,漏洞和缺點也多,因之第三次修改中大動手術。最主要的更動是:張無忌最後沒有選定自己的配偶。金老說他一直相信,歷史並非命定,充滿了偶然因素,人事也是這樣。張無忌最後與趙敏前往蒙古,從此不回中土,但如出現其他偶然因素,周芷若可能去蒙古找他,他可能和趙敏同去波斯找小昭,可能為了明教而不得不獨自回中土辦事,也可能在西域遇到殷離……

這樣一修改,就讓張無忌日後的結局和感情歸宿充滿了變故。金老說世事主要是人為的,而張無忌只記得別人對他的好處,於是,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很可愛……因此,張無忌最終有可能與趙敏雙宿雙棲一輩子,也有可能是與周芷若、殷離或者是小昭,甚至還有可能在他獨自回中土辦事時還遇到了別的女子,畢竟他選擇歸隱時,也只有二十二歲而已。


張無忌在處理自己感情上的心性,跟自己的年齡一樣,遠沒有那麼成熟。他不像郭靖那般單純,有個蓉兒就已足夠,說要與華箏完婚,全是因為要履行自己的承諾,但郭靖始終知道他自己愛的是黃蓉。張無忌也不像楊過,雖然身邊一樣有那麼多紅顏知己,但楊過的心裡始終就只有一個小龍女,小龍女跳崖之後,楊過為了夫妻之情,馬上就能快刀斬亂麻,在絕情谷與程英陸無雙結為金蘭,斷了彼此的念想。張無忌純屬還是在自己天性的驅使下,去支配自己的情感,這一點跟楊過初時到處的撩妹倒有些相似。

他的天性就是隻記得別人的好,換句話說,任何一個真心對他好的女子,他都有可能為之動心傾心,然後為之付出自己的真心。周芷若明顯是知道張無忌的這個心性的,因此,她才會跟張無忌提出最後的那個要求。

周芷若緩緩地道:“一報還一報!那日在濠州,趙敏不讓你跟我成親。此後你到蒙古,儘管你日日夜夜都和趙敏在一起,卻不能拜堂成親。”……“你們儘管做夫妻、生娃娃,過得十年八年,你心裡就只會想著我,就只不捨得我,這就夠了。”新修版《倚天屠龍記•終章》

周芷若為什麼要這樣做,她就是想一輩子栓住張無忌的心。張無忌這樣的人,帶他一起回蒙古的趙敏,或許都不可能一輩子的栓住他在身邊,也不可能完全得到他的心。周芷若讓張無忌多了一個念想,即使得不到他的人,但依舊能一輩子得到他的心。周芷若或許也明白,世界上最讓人揪心的一個假象就是,得不到的似乎永遠是最好的。


很多時候大部分人確實就是這樣,在身邊或在眼前的,早已擁有的不珍惜,觸手可及的不去爭取,卻對那虛無縹緲、若有若無的情感事物,牽腸掛肚朝思暮想,甚至會想方設法處心積慮的去得到,得不到的烙印在心,一輩子都可能會遺憾不已。在感情的歸宿上,有多少人認為,自己娶的或者嫁的,都不是自己最愛的那一個,又有多少人在婚後還會後悔當初自己的選擇呢,太多太多了。

這種情感是在任何人的初戀時期,都不可能體會得到的。初戀時,頭腦發熱,愛情只是一種朦朧的美,有多少人能清醒到去為未來的生活做後計的。張無忌對四美的愛,與其說他多情,倒不如說他其實就是在初戀時期頭腦發熱的表現,他甚至能夢到一人娶了四女,他並沒有很負責任的去考慮到,他們婚後生活可能會出現的後患。也因此,當他現實中,不能一併娶了四女,唯獨只有趙敏陪伴在側時,再經周芷若的這一個牽引,他的心不要說依舊會分成四半,也至少會分一半到周芷若的身上。


金庸先生會修改《倚天》的結局,改動張無忌最後沒有選定自己的配偶,就是張無忌退隱的時候太過於年輕了,對情愛的處理並不成熟。現實中的金老,或許也是同樣經歷過得不到的愛情,有過一段揪心的情感,他才在小說裡留下了如此的念想,給張無忌的情感歸宿留下了一個懸念,也給自己的那段情感經歷留下一個可能的“夢”。

這也是金老說小弟弟、小妹妹們不懂的原因,他們沒經歷過這樣揪心的情感,也體會不到這種患得患失的感覺。或許金老是認為,沒經歷過的人,對愛情的認識,始終還是會停留在對愛情的憧憬上,簡單認為愛情就只是王子與公主童話故事般的美好。金老說他在第一次寫《倚天》時都不懂,可能這就是他不主張十三四歲的小妹妹們寫愛情小說的原因吧。

我是羽菱君,專注於“天龍時代”前、“射鵰時代”前、“倚天時代”前,金庸武俠“三前”空位期前傳的解讀,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羽菱君


還記得倚天屠龍記中周芷若與張無忌最經典的對話:

周芷若冷笑道:“咱們從前曾有婚姻之約,我丈夫此刻卻是命在垂危,加之今日我沒傷你性命,旁人定然說我對你舊情猶存。若再邀你相助,天下英雄人人要罵我不知廉恥、水性楊花。”

張無忌急道:“咱們只須問心無愧,旁人言語,理他作甚?”

周芷若道:“倘若我問心有愧呢?”

這一段堪稱倚天屠龍里最令人心碎崩淚的點,縈繞心間的不是那刺的一劍,不是那唇上留紅,就是這生生的“問心有愧”。

恨即是愛到刻骨

愛情之於人來講,永遠是最難割捨的,人們口中時間能消磨一切,大多是你瞞我瞞的藉口,試問誰能真正放下那令人悸動的澎湃感呢?

難講,難講。

不過是一場酣酒過後,訴了衷腸,依舊思量,偷偷給自己一些難過的餘地。

想憶那日餵食之恩,再憶那時棄婚之恨。無人能跳出愛情的怪圈。

周芷若嫁給宋青書,必是真心。她心裡有一塊陰影,自己也不去涉及,只是沒人的時候可以悄悄一場感傷,餘下的天地容納了與宋青書的平淡夫妻之樂,骨氣讓她面對張無忌的時候胸懷坦蕩。

“倘若我問心有愧”

這句話若是換了人,必是道不出,可當對象是那個和她青梅竹馬的無忌哥哥,她心裡自是不怕的,他人笑我如何?問心有愧又如何?還不是渾渾噩噩這些年,只求來世緣。

周芷若應該明白,愛沒有公平,即便心裡有愧,即便當日有情,他沒選擇她,就不必再求。那些個什麼趙敏的願望,若是不愛,張也不必成全。若是成全,想必魂早就被勾走了。

芷若很多時候是自私的,而趙敏聰明的讓張無忌看到了她的優點,芷若的被動、被選擇的困境導致她屢屢被趙敏壓制。

若是安安穩穩的一生,想必都能在原有的軌跡上平淡過活,但誰又能拒絕改變的誘惑。不然便沒了明教教主,不然也沒了峨眉掌門。

說白了,今日的一切都與昨日的種種陳陳相因。有愧與無愧之間也只是芷若自己導致的環境改變,做出的心態改變。







剪輯匠


在新修版《倚天屠龍記》的後記中,金庸是這麼寫的:

周芷若對張無忌說:“你只管和她做夫妻、生娃娃,過得十年八年,你心裡就只會想著我,不捨得我了。”這種感情,小弟弟、小妹妹們是不懂的。

為什麼金庸會這麼寫呢?居士我認為,這只是金庸對於七年之癢的一種含蓄表達。其實張愛玲也說過類似的話: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

對於張無忌來說,趙敏與周芷若恰似紅玫瑰與白玫瑰。趙敏嬌豔明媚,如同熱烈的紅色,而周芷若雖然是個心機婊,但卻楚楚可憐,像是靜謐的白色。

無論張無忌最終跟誰在一起,時間都會磨平所有的激情。如果張無忌選擇了與趙敏一起隱居於蒙古草原,作夫妻、生娃娃,那麼當年那個足智多謀、敢愛敢恨的趙敏最終會歸於平淡,成為牆上的一抹蚊子血。

再加上新修版的結尾處,周芷若讓張無忌兌現承諾,答允自己一個要求,這個要求就是不同趙敏舉行正式的婚禮。張無忌雖然與趙敏作夫妻、生娃娃,卻沒有正式的夫妻名分。那麼久而久之,當激情平息後,張無忌難免再想起周芷若,而且還沒有道德負擔,因為畢竟沒有明媒正娶。。雖然周芷若做了不少壞事,但畢竟沒有傷害人命,而張無忌又是個寬容的人,會只記得周芷若的好,忘記她的壞。

其實,世間的夫妻又很多都是如此,相處得久了,陷入生活的柴米油鹽、雞毛蒜皮之中,便遭遇了七年之癢。癢在心頭,抓不得,撓不得,卻時時勾著你的心。於是很多人就有了別樣的心思,開始想初戀,想老同學,想年輕同事,想“家裡紅旗不倒,外面彩旗飄飄”。

當然,這些只是周芷若的一廂情願,十年、八年後到底會怎麼樣,誰也不知道。但是這一情節卻顯示出周芷若是個徹頭徹尾的心機婊。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金庸武俠。歡迎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夢露居士


周芷若與張無忌最後的對話,是這樣的:

“咱們從前曾有婚姻之約,我丈夫此刻卻是命在垂危,加之今日我沒傷你性命,旁人定然說我對你舊情猶存。若再邀你相助,天下英雄人人要罵我不知廉恥、水性楊花。”張無忌急說:“咱們只須問心無愧,旁人言語,理他作甚?”周芷若說:“倘若我問心有愧呢?

這麼一句“我問心有愧”倒出了周芷若內心無形對張無忌的愛意和一直割捨不下的愛情,這也是側面反饋張無忌對女人的愛是見一個愛一個,內心並沒有唯一,也有能理解張無忌有很多未婚妻的現象,加上封建社會三妻四妾的正常,都是武林女子也不會太在意這些個名分。

這般周芷若也是忍痛割愛,避免遭人口舌,對兩人各自影響都不好,也算是為兩人長遠考慮。

為什麼小弟弟妹妹不懂,因為愛情裡愛而不得,為愛捨棄一些東西的感受,是很難言語形容的,所以在成人後很多人還是覺得金庸的小說耐人尋味,細節中透露著很多人世間的故事。

張無忌與楊過比最大的差別就是用情不一,優柔寡斷,對男女關係藕斷絲連的處理方式,出現到處留情,出現多個女子為妻的狀態,自身內心都是矛盾不知到底選誰,又都想要留下。


月亮上的張弓長


周芷若對張無忌說了什麼

金庸對《倚天屠龍記》進行過三次修訂,三次修訂的幅度,都可謂不小。

題目中談到的周芷若最後對張無忌說的那段話,其實出現在2003年進行的第三次修訂版中。

在前一版中,《倚天屠龍記》的故事,是寫到張無忌為趙敏甜蜜蜜畫眉,周芷若突然出現,提醒張無忌“你可曾記得答應過我一件事”,張無忌悚然一驚眉筆落地,戛然而止的。可以說,這是一個留下無限遐想空間的開放式結局

而到了2003年的這個版本里,結局部分,金庸安排周芷若“不合時宜”地出現,還張口,和盤托出了她要張無忌答應她的那件事——

可以和趙敏在一起,卻不可以結婚

對此,張無忌的反應其實很欠抽:就算不能結婚,我們也一樣要做夫妻,生娃娃。

周芷若並沒有垮下臉來,而是嫣然一笑,說出一段話——

“你們儘管做夫妻、生娃娃,過得十年八年,你心裡就只會想著我,就只不捨得我,這就夠了。”

故事到這裡,算是結束了。要明白這句話的深意,就需懂得:真實的生活,其實並不會結束。

張無忌這樣的“中央空調”,真的懂愛情嗎?

這句話的深意究竟在哪裡,先要從張無忌這個人說起。

用今天的流行詞彙來表達,張無忌往好裡說,是個只念著人好處的暖男,往壞裡說,是個見妹子就動心、順便撩騷的渣男,相對不偏不倚的表達,大概是——對誰都供暖的中央空調

與金庸小說中很多心念專一、態度果決的經典男性角色相比,張無忌這個人,更像是一個被命運洪流無意捲到漩渦中心、不得不站上C位的男主。

他無意追求地位權勢,卻福緣際會,修得蓋世神功,成為明教教主;

他對愛情懵懵懂懂,卻先後有趙敏、殷離、小昭、周芷若四個人間難逢的女子,從他的生命中經過,並且從此都將他刻在心中,一輩子不忘。

他大戰光明頂、冠絕武林的時候,只有20歲;他放棄一切、歸隱江湖的時候,只有22歲。他的心性,其實遠遠跟不上他的經歷。過盡千帆,仍是少年。

在看《倚天屠龍記》的時候,我也相信,天性溫純善良的他,對四個女孩付出的感情,都是真的。然而這分明真摯的感情,又因為他的溫吞、猶豫、逃避,而顯得是那樣的不對等。因為四個女孩,託付的都是全部的真心。

他真的懂愛情嗎?金庸說:他到底最愛哪個女孩,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唯一知道的或許是,趙敏是因緣際會,與他匹配度最高、相處起來最不負累的那一個,所以他選擇了與她攜手歸隱。

周芷若的嫣然一笑背後,藏著多少苦澀?

周芷若嫣然一笑說出這番話的時候,心裡真的是坦然又平靜的嗎?

在答主看來,顯然不是,只不過是一個女人的自尊和驕傲,在撐著她不要留下一個蕭索慘淡的模樣在張無忌的心底這一面,或許從此江湖永訣了。

被張無忌那般辜負過,她心裡依然沒有忘卻這個人,深深記著這個人。她要求張無忌答應的事情,其實是一個悲切的念想罷了——

你既要遵守與我的約定,就永遠不能娶了眼前的心上人。想到不能給她名分、心生歉疚的時候,也不得不同時想起我來。

十年八年之後,眼前的深情終於被生活的瑣碎給全部抻平之後,你對我的種種辜負,我對你的種種情深,定會浮上你的心頭吧。

我相信到了那時,你才真正懂得愛情,遺憾你如此錯過的,是怎樣的一個周芷若。

在少男少女的心中,愛情往往是確切的、甜蜜的、不會被殘酷的生活所左右的。《倚天屠龍記》中這樣混沌糾纏、界限模糊的感情,少年們沒有切切經歷過,又如何去理解?因此,金庸才說,小弟弟和小妹妹們不會懂。

只有八年、十年甚至更久的時間之後,當少男少女們同時經歷過甜蜜與苦澀、銘記與遺忘,理解愛情的兩面之後,他們或許會懂。


飲水君


問題:《倚天屠龍記》後記中,周芷若最後對張無忌說的那段話,為什麼金庸說小弟弟和小妹妹們不會懂,對此你怎麼看?


這番話是歷經千帆後的周芷若對愛情的大徹大悟,沒有感情經歷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們確實不會懂。


彼時,張無忌要隨趙敏去蒙古。臨行前,周芷若以張無忌答應過自己一個要求為由,不許張無忌與趙敏拜堂成經典臺詞”你只管和她做夫妻、生娃娃,過得十年八年,你心裡就只會想著我,不捨得我了。”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周芷若還是很瞭解張無忌的。甚至於可以說,她是最瞭解張無忌的。因為張無忌傷她最深。


初看《倚天屠龍記》時,被男主光環所矇蔽。只是覺得張無忌老實忠厚,贏得一眾美人青睞。
現在在回想起來張無忌,怎一個博愛了得。



原著中倚天四美趙敏,周芷若,小昭,阿離他都喜歡,見一個愛一個,但因為不夠果斷的性格,愛一個傷一個。之所以最後選擇了趙敏,也不過是因為趙敏性格強勢壓制了他的遊移不定。其餘三美沒有這股子狠厲,所以無法與張無忌走到最後。



不過本來就有一種說法,說男人心中都住著個孩子。而張無忌冠絕光明頂、踏平武林的時候,他才剛二十歲;他拋棄過往隨趙敏前往蒙古時,也才年僅二十二歲。他的心理年齡追不上他的所作所為。過盡千帆,仍是少年。用句網紅用語:他還只是個孩子啊。



正如陰陽,正如明暗。張無忌剛好碰到了趙敏與周芷若這兩位性格截然不同的美人。再加上若不是趙敏攪局,周芷若早已是張無忌的妻子。依著張無忌猶猶豫豫的性格,事後怕是在心中暗暗認定周芷若是自己的人。與趙敏在一起,卻還說要滿足周芷若一件事。現在的諸位女士哪一個能接受張無忌這樣的做派。


而且每個男人心上都有兩個女人,一個紅玫瑰。一個白玫瑰。在張無忌心中,趙敏就是他熱情似火的紅玫瑰,周芷若就是心上一直有愧的白月光。

當張無忌日趨於成熟,不再喜歡被趙敏一味壓制的時候。怕是也會遙想當年的白月光。這時,趙敏就成了他乾淨衣服上一抹蚊子血,而周芷若依然在他心上溫柔依舊、美麗依舊,幻化成心中最聖潔的白月光。再加上他兩人險些成婚、他本就對周芷若心懷愧疚,這過往種種使得他更是難以忘懷周芷若。



其實,周芷若的這幾句話,也是金庸老先生借周芷若之口表現自己的愛情觀。他認為男人心中皆是有兩位女性,紅玫瑰與白玫瑰。得此失彼,便會想著沒得到的那一位。失去的總是最美好的,這便是人的根性。

說回周芷若,她之所以這麼說。就是因為她認定了張無忌忘不掉自己。並且,她此番作為就是為了讓張無忌永生忘不掉自己。


每當張無忌與趙敏鬧脾氣時,在他們七年之癢時。那時,就是張無忌最想念周芷若的時候。周芷若不僅懂張無忌,她更懂男人。所以才有了上面那一段話。

以上,周芷若說那番話就是為了不讓張無忌忘記自己。因為張無忌猶豫不定的性格,她知道張無忌對自己依然留戀、且心存愧疚。而之所以沒經歷過的小弟弟小妹妹們不懂,則是因為,沒談過感情,便不知道其中這其中曲折。

歡迎大家一期討論,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批評指正。


有影club


《倚天屠龍記》後記中,周芷若最後對張無忌說了什麼?

周芷若對張無忌說:“你只管和她做夫妻、生娃娃,過得十年八年,你心裡就只會想著我,不捨得我了。”

我怎麼看?

我覺得周芷若說的很對。

人都是喜新厭舊的

人都是喜新厭舊的,尤其是男人。

俗話說“人無百日好,花無千日紅”,就算趙敏再好,張無忌再喜歡趙敏,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兩人之間越來越熟悉,當初那些吸引他的特質也會逐漸被時光磨平。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即使是濃情蜜意的小情侶也免不了經常拌嘴。感情深的時候,無理取鬧在對方眼裡都是情趣,他只看得到她有多可愛,她生氣的樣子讓人心直癢癢。

當最初的激情褪去,那些沒被發覺或被刻意忽略的小缺點就會越來越明顯。這時候只要其中一方對這段感情有了一點負面情緒,對方身上的缺點就會被無限放大。

原來樂此不疲的小別扭成了摧毀愛情的一根根稻草,當初她可愛的摸樣如今看起來竟然有點面目猙獰,當初看著她就會心癢,如今卻漸漸有了厭惡之感。

張無忌本來就是個多情的人,見一個愛一個,他和趙敏在一起,也不是因為他在所有備胎裡最愛趙敏,如果不是趙敏用了心機,張無忌真未必能跟趙敏歸隱。

聰明如張無忌,怎麼可能看不出趙敏的心機?但是那時候的他心甘情願,因為對一個男人來說,能被一個美如天仙的郡主這麼費盡心機的追求,可以極大的滿足他的虛榮心。

加上張無忌本來就是個優柔寡斷的人,趙敏耍心機得到他,對他來說也是一種解脫,他不用每天再為到底選擇誰而發愁。

可再好的山珍海味,天天吃也一樣會膩的。等張無忌對趙敏已經熟悉的如自己的左右手一般,所有的新鮮感都消失不見。

她所有的付出都變成理所當然,她吸引張無忌的那些優點也變得毫無光彩,她在張無忌眼中也就變成了牆上那一抹蚊子血。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得到了心理就會有滿足感,滿足欲達成了,心理上就會覺得這個任務完成了,就已經不重要了,這個時候得不到的自然就變成了最好的。

張無忌當初在小昭、蛛兒、周芷若、趙敏中糾結了很久都沒得出自己最愛誰的結論,如果不是小昭和蛛兒走了,周芷若被趙敏使計淘汰了,張無忌可能十年八年後還在糾結到底選誰。

趙敏跟他在一起,不是他自己的選擇,雖然他自己心裡對這個結果也不排斥,但這不代表他對其他人就會遺忘。

跟趙敏在一起的時間越長,他對周芷若等人的思念就會越深。朝夕相處只能對對方的缺點越來越在意,而不在身邊,常年見不到一面的人,想起時卻只會對她的閃光點念念不忘。

周芷若對張無忌來說,不僅僅是情竇初開時的對象,他們之間還有小時候的共同回憶。人的年紀越大就會越懷念自己的過去,所以和趙敏在一起時間長了,會想起周芷若是絲毫不會奇怪的。

張無忌本來就貪心

張無忌有著所有男人的缺點,見到長得好看的女人就走不動路,朱九真、小昭、蛛兒、周芷若,倚天裡他唯一相處過卻沒有動心過的女子恐怕就是楊不悔了。

估計是因為楊不悔樣貌不佳,所以張無忌才會對她無動於衷。本來可以在花花世界裡見到各種各樣的鮮花,最終卻只能守著趙敏這一顆帶刺玫瑰,張無忌如何能甘心?

柴米油鹽是磨滅愛情的最佳武器

闖蕩江湖的時候,他們只需要快意恩仇,可真正過日子了,就要考慮油鹽醬醋茶。越是瑣碎的事情,越容易磨滅彼此之間的感情。

每天誰做飯,誰洗碗,誰洗衣服都可能引發一場爭吵。生活習慣不同、飲食習慣不同,更是無法勉強的事情,摩擦會越來越多。

如果再有了孩子,誰半夜起來給孩子換尿布,誰每天給孩子餵飯,誰無時無刻陪著孩子?

誰負責養家餬口?憑什麼你掙錢就可以不做家務不照顧孩子?

等孩子長大點了,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又可能發展出一場大戰。

等家裡的顏如玉終於變成了黃臉婆,得不到的白月光會讓男人越來越心嚮往之。

總結

真正刻骨銘心的愛情都是悲劇,沒有哪段美好的愛情不會被時間沖淡,能夠白頭到老,是因為愛情都變成了親情。


錢小刀娛樂


在金庸的眾多小說中,我最喜歡的便是《倚天屠龍記》,我喜歡趙敏,但很討厭張無忌。回顧周芷若跟張無忌說的那段話,“你儘管和她做夫妻,生小娃娃,十年八年過後,你心裡一定會想著我。”這段話,用在張無忌身上,可能會成為事實。

因為張無忌是一個很猶豫的人,他的是生命中,有過很多令他心動的女人,最初結識的朱九真,為了屠龍刀的下落欺騙他,他差點就上當。再到後來遇到的初戀發小周芷若,波斯聖女小昭,表妹殷離,還有蒙古郡主趙敏,這些女人都能牽動他的心。

張無忌其實沒有特別想選誰,周芷若為了師門奪屠龍刀,害謝遜誣賴趙敏,張無忌痛心之餘,仍然不忍心傷害她。殷離可憐沒有家庭溫暖,他也很憐惜她,願意娶她。若不是小昭要回波斯,我覺得他可能連小昭也不放過。這就是他猶豫的結果,不是他選擇了趙敏,而是情勢幫他選擇了趙敏。

在若干年以後,以他這麼猶豫不定的性格,一定會重新懷念起和周芷若的感情,或者是其他女人的感情,那麼屆時他可能拋棄趙敏,即使不離開她,心裡也會掛念其他女人。這是男人的劣根性。

剛剛接觸情愛的小弟弟,小妹妹,可能仍然相信這個世界是一心一意,專情所屬的。不會明白其實人很複雜,我們的感情也很複雜,不是一句我愛你,可以解釋的。所以,不建議他們讀,免得對愛情失去信心。


阿楚故事


古人表達感情的方式都比較含蓄真摯,沒有愛來愛去,也很少要死要活。比如《紅樓夢》中,賈寶玉對林黛玉說:“我憐惜你……”,再比如《東邪西毒》中的那句經典臺詞:“在我最美的年紀,你卻不我在身邊,良辰美景與何人訴說……”

這種國人對於愛情的含蓄之美,在金老先生的小說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新版《倚天屠龍記》後記中,金老先生是這麼寫的:

周芷若對張無忌說:“你只管和她做夫妻、生娃娃,過得十年八年,你心裡就只會想著我,不捨得我了。”

這種感情,別說是直來直去的小弟弟、小妹妹們不懂,哪怕是人到中年的樂哥,也難以猜透其中三昧。

個人淺見:金老先生暮年之後,與他年輕時相比,看待問題的觀點和態度有了很大不同。先是修改了《天龍八部》的結局,讓王語嫣陪伴在了慕容復身邊,又修改《倚天屠龍記》,讓周芷若這個生活在師傅陰影中,錯失了人生摯愛和幸福的可憐姑娘,對生活和愛情有了那麼一點點念想和煙火氣。金老估計是看慣了恩怨情仇,耄耋之年,反而心有不忍,於是修改了慕容復和周芷若的結局,為周芷若可憐的身世,增添一抹暖色。



先簡單分析一下週芷若人生悲劇的成因和經過,有助於我們回答題主的問題。

人生若只如初見……

當年漢水河畔,初見那個楚楚可憐的小姑娘,父母被元軍殺害,留下她一人孤苦伶仃。姑娘姓周,生在湖南芷江,全名芷若。(芷若,一種香草。《史記》中有記載。

經張三丰引薦,周芷若加入峨嵋派滅絕師太門下。從此,她的人生軌跡發生了重大變化。

白紙一樣的單純女孩,經過滅絕師太積年累月的“薰陶”,全身上下被寫滿了“光大峨眉,武林第一”。早已不是漢水河畔的那個小姑娘了。

情若連環,恨如流水。

除了滅絕師太的負面強化,周芷若的人生悲劇,至少有一半是張無忌造成的。

張無忌生性善良隨和,卻也武斷多情。除了喜歡周芷若,還曾對蛛兒、小昭、趙敏動過真感情。這一點讓從小失去父母,無依無靠的周芷若覺得非常沒有安全感。

萬安寺中,在師傅滅絕的逼迫下,周芷若發下毒誓,答應色誘張無忌,騙取倚天劍和屠龍刀。

師傅以死相逼,最愛的人又靠不住,終於讓她走上了最不想走的路。

最後,張無忌在婚禮上丟下週芷若,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情緒完全失控後,當初愛得有多濃,後來恨得就有多深!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從全書來看,周芷若是一個悲劇人物。我們不難看出,童年的不幸,師傅的逼迫,心愛的人移情別戀,是造成她悲劇的根源。

張無忌愛過的人很多,甚至於有那麼一瞬,他想三美齊收。而周芷若從始至終,就只愛張無忌一人。

哪怕,最後明知已經無法挽回,還是放不下心中的那份感情。

從漢水初遇,到勢同水火,不管周芷若變成了什麼樣子,也不管所愛的人已經心有所屬,她對張無忌的感情從始至終就沒有改變過!

後記中,她不再是冷冰冰的“峨眉掌門”,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武林第一”,彷彿又成了那個漢水河畔的小女孩。他對張無忌說:“過得十年八年,你心裡就只會想著我,不捨得我了。”彷彿是撒嬌,又好像是威脅,還帶著一點點狡黠。

樂哥知道,金庸心有不忍,想讓那個可憐的小女孩,再變回原來的樣子。於是,留下了那段話,同時,也留給讀者無限遐想。

如今,先生已經作古,後記所要表達的真正意圖,也只能任憑後人去猜測!


樂之者電影


個人覺得就像是一個是初戀的樣子,一個是愛情的樣子,而初戀與愛情之間差了一個未來。

當年趙敏讓張無忌答應她三件事情,雖然每一件事都是不違背道德信義的,但是每一件卻都是讓人內心艱難抉擇。不過其實這都是建立在他本人意願喜歡的前提下,而周芷諾最後的那段話其實就是在映襯著張無忌曾經答應她的一件事情,裡面交雜的其實還有這段戀情裡面三個人複雜的情感。

張無忌幼小的時候受助於周芷諾,青年時重見是初戀的內心欣喜

初戀,顧名思義是說,人的愛情萌發的最初部分。也可以說是人第一次嚐到“情”的滋味,不一定是真正的愛情。比如一個人喜歡上另一個人,他不一定要愛她,但是他對她的喜歡是獨一無二不能被別人輕易替代的。初戀的發生和年紀沒有關係,無論是少年還是老年都可能有初戀。


趙敏與張無忌是相遇相知相愛,一段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的愛情

初戀與愛情差了一個未來,假如在初戀過程中能理解愛的真諦並且付之以行動,你們就會得到完美的愛情。可世界上哪有完美的東西,何況是愛情?我們的初戀大多數是在初中那個年代,我們根本不可能理解真正的愛情。所以初戀總不會長久。不過初戀的感覺總是能留下美好的回憶。正因為我們那個時候純真。

愛恨情仇,風風雨雨,總有一段緣。

張無忌道:“芷若,這件事我在心中已想了很久。我似乎一直難決,但到今天,我才知道真正愛的是誰。”周芷若問道:“是誰?是……是趙姑娘麼?” 張無忌道:“不錯。我今日尋她不見,恨不得自己死了才好。要是從此不能見她,我性命也是活不久長。小昭離我而去,我自是十分傷心。我表妹逝世,我更是難過。你……你後來這樣,我既痛心,又深感惋惜。然而,芷若,我不能瞞你,要是我這一生再不能見到趙姑娘,我是寧可死了的好。這樣的心意,我以前對旁人從未有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