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秦嶺柞水椒園溝|老木匠一身本事,但最後一次被請,已是20多年前


徒步秦嶺椒園溝,走到這戶人家時,已經是大中午了。這院子乾乾淨淨,我們決定在此吃點午飯。午飯很簡單,是隨身攜帶的兩盒自熱米飯。其實,之所以選擇在這裡吃飯,也是因為這棟房子看起來很大氣,想必主人肯定也不是普通人家。結果,還真被我們蒙對了!

一切,都得從大門上的這對門簪說起。前面的圖文,已經不止一次介紹過這個物件。不過,這戶人家大門上的這一對門簪,確實是一路走來我們看見過最精巧細緻的。無論花紋和做工,都氾濫著木匠高超的手藝。窗欞是老建築的眼睛,門簪應該是老建築的頭飾吧!

“真好看,什麼時候做的?”像一名文物販子一樣,我凝視門簪許久,然後詢問站在身旁的主人。“是我做的!”沒想到主人答非所問,一句話把我們鎮住了!“您親手做的?您是木匠?”“嗯,就是木匠。這棟房子是80年代建的,這對門簪也是當時做的。”


門上的鐵鎖也很講究,在實用層面上又上升了一個檔次,呈現審美元素。“我們一路浪過來,發現大寺溝村中,也就你家門上才有門簪。”“溝裡的房子,確實就我家有一對。”老木匠話不多,有手藝人那種特有的“範”,既露著幾分矜持,也有一點點傲骨。

“您最後一次被人請,是啥時候?”“如果是請去蓋房子,大概是90年代吧。”今年67歲的老木匠,如今除偶爾還有人請去做壽材外,已經有20多年沒做過桌椅板凳、箱子櫃子、門窗門簪了!我們欣賞著老木匠的手藝,這扇40年前做的門,閉合後嚴絲合縫,紙都插不進去!

老木匠年輕的時候,必定是有過榮光的,十里八鄉的鄉親,肯定都十分尊重他的手藝。那時候他的日子應該不錯,這棟當年修建的老房子,也是山中唯一一棟屋頂有“滴水”的。瓦當和滴水,是中國傳統建築的裝飾構件,想必現在認識並叫得上名字的人,已經不多了。


屋子內,是五個新編的竹製農具,兩大大簸箕三個小箢篼。“這也是您自己編的?”“木匠和篾匠,手藝都是相通的,是我編的。”看著這藝術品一般的竹製品,我真想靠近了數一數,再數一數!“您這些手藝,沒教幾個徒弟出來?”“年輕人哪還有願意學的呀?”

小籃子裡,整整齊齊地堆放著刮刀、篾刀、勻刀、剪刀等工具。“篾刀一響,白銀萬兩”,想當初,也就是老木匠年輕的時候,隨身攜帶著這些工具,他曾做出過多少傢俱來?只可惜時代發展了,時光凝固下來,一身本事的老木匠,如今只能編幾個竹籃過把手癮。

這畢竟是有手藝的人家呀,廚房也是如此規整。這三根菸囪三口鐵鍋,燻滿了最美的人間煙火。“門簪有何講究,是不是越大越好?”帶著一直縈繞心中的問題,我誠心向老木匠請教。“門簪好壞與大小無關,主要得和門搭配。門小了小一點,門大了才大一點。”


窗戶外的老式收音機裡面,一直唱著河南梆子,我們問老木匠是本地人麼?“祖上是安徽的,躲避戰亂逃到了秦嶺來,不過都是上百年前的事情了。”大秦嶺是中國人的父親山,一個人無論來自何方,只要定居於此後,最終都有了一個統一的名字:秦嶺人!

盆裡的柴火幽幽地燃燒著,因為大中午並不冷,我們並沒有坐在旁邊烤火,淡淡的青煙飄出來,院子裡瀰漫著十分好聞的煙火味。本組圖片拍攝於2019年1月13日,地址陝西省商洛市柞水縣鳳凰鎮大寺溝村椒園溝。喜歡秦嶺的圖文,請轉發、收藏、評論,歡迎關注“專業行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