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人生如戲,跑個龍套不算完

人生如戲,跑個龍套不算完


你如何理解“人生如戲”這四個字?

這是在告訴我們“人生如戲,全靠演技”還是說“人生在世,逢場作戲”罷了?這樣的人生觀豈不是很悲觀?


莎士比亞說:世界是個舞臺,所有男女不過是演員。

這話說的更直白,直接把世界說成是一個舞臺。既然如此,甭管一個人演的有多像,那也是在表演,這就牽扯到真不真實,真不真誠的問題。

而真誠,可以說是人際交往中最基本的道德素養,如果所有男女都在表演,豈不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一方面我們總是在說待人要真誠,而另一方面我們又不那麼真誠;這就像我們從小被教育不要說謊,直到某一天長大後才發現,大人們滿口都是謊言。

然後我們明白了一件事叫“善意的謊言”。這似乎反過來又強化了“人生如戲”四個字。


人可以做到百分百真誠嗎?

我們當然知道這個世界充滿矛盾,“真誠”與“表演”之間只不過是又另一個矛盾而已。

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無非是想知道在這個矛盾的世界中人類如何自處,把自己安置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

在劉慈欣的《三體》小說中,三體星人可以做到百分百沒有欺騙,完全坦誠。因為他們是通過腦電波交流的,你想什麼其他人都能感應到,在三體世界中“想”和“說”是同一個意思。

人類會說謊,反而成了對抗三體星人侵略的優勢。會說謊就可以使計謀,人類深諳此道,因此搞出了面壁者計劃。

你可以說小說這樣寫很諷刺,說謊竟成了最大的戰略優勢。但不得不說讓人類像三體星人一樣思想透明,是我們所無法想象的。

據說未來的人工智能可以做到讓人類思想共享。但眼見的未來,人類或許無法像三體星人一樣百分百真誠的交流,百分百真誠或許也並不適合人類社會的運行。


一對夫妻關起門來吵架,突然門鈴響了,有客人來了。

夫妻倆立即停止吵架,裝作沒事人一樣,一起接待這位客人,整個切換過程非常有默契,都不需要語言交流。

客人進門的時候,似乎也感覺出來了,氛圍不太對。男主人面紅耳赤,還沒有完全消退,隱隱約還能看出來;女主人眼眶紅潤,目光躲閃,不敢與人直視。

但大家都沒點破,繼續有說有笑的閒聊。

這不就是在演嗎?但似乎又沒什麼不對,不能說不真誠,更談不上欺騙,反而很合乎禮節,很得體。

按照社會學家厄文·高夫曼的說法,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每個人都遵守共同的一套社會規範,就像演員遵守劇作家的劇本。我們執行社會規範,就像演員執行劇本設定。

把人類社會類比成舞臺表演,是完全沒有毛病的。


可以說,“真誠”與“表演”之間也並不矛盾。真誠與否並不影響社會運行,重要的是你想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也就是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最壞的是,你都不知道自己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如果你想扮演一個好父親的角色,那你就按照所知的最好的方式去演唄,只要你真心的認可這個角色想演好這個角色,你就是真誠的。

如果你想扮演一個完美的戀人,就按照所知的最好的方式去愛,只要你有這個純良的扮演目標在,你就是真誠的。

一個女人想當一個好媽媽,可能從她小時候玩過家家的時候,就已經在扮演、學習如何當一個好媽媽。

這不就是榜樣存在的意義嗎?

有點類似於學畫畫,一開始臨摹大師的作品,從中總結經驗,漸漸形成自己的繪畫風格。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覺得自己很真誠,但其實是在“表演”;我們覺得“表演”有違真誠的準則,但真實生活好像處處都是一幕幕話劇。

這不是我們的感覺出錯了,也不是生活本身錯了。現實本來就是這樣,人人都是演員,每個人都在表演。人生如戲,並不等於欺騙,也不是態度上的消極,它只是恰到好處的道出了一個事實。

知道這個後,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發嗎?

引用賈行家的話說就是:

我們不必抗拒內心的表演意識,但也不能太高估自己的真誠。人能做到的最大真誠,基礎就是意識到真誠後面還隱藏著未知的虛偽。

因此才能一再地的監督自己,審視自己,讓自己更接近自己願意成為的那個人。


人生沒有彩排,每天都是現場直播,但可以每天都精進一點,就像學畫畫不能一直停留在臨摹或只會臨摹。

星爺的電影《喜劇之王》告訴我們這是一個演員的自我修養。你是不是跟我一樣直到現在才明白“其實我是個演員”這句話背後所包含的深意?

找到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然後努力去演好他,畢竟誰都不想一輩子跑龍套。

—END—

-

上一篇:

本文參考:
得到App丨羅輯思維:第683期《什麼叫“人生如戲”?》、專欄《賈行家說老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