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佛教中的漢傳、南傳、藏傳都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沐鈺明


佛教在傳播過程當中,形成了兩條主要的對外傳播路線。一條是向南傳到斯里蘭卡,然後通過海路傳到東南亞地區。另一條是向北傳到現在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區,然後通過西域傳入中原漢地和西藏。由於傳播線路不同,因此分別被稱為南傳和北傳。北傳又分為兩派,漢傳和藏傳。

先介紹南傳佛教的傳播情況。南傳佛教的發展要早於北傳佛教。在佛陀去世後大約200年,也就是公元前三世紀,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征服了幾乎整個印度次大陸。由於殺戮過重,阿育王產生了贖罪心態,因此崇信佛教。他以國家實力為後盾,不惜代價建設佛教寺廟,修建各類宗教設施。然後通過政治力量向外傳教。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佛教開始系統傳入斯里蘭卡。之後,佛教成為斯里蘭卡的主導性宗教,一直持續到今天。通過海路,佛教傳播到了現在的東南亞島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地,以及中南半島上的多個國家。到了公元13世紀的時候,東南亞島國的受到伊斯蘭教政權的侵略,宗教信仰發生改變。但中南半島上的信仰狀況,依然維持原有形態。在中國雲南地區,南傳佛教也有分佈。

再介紹北傳的傳播情況。西漢時期居住在中國西域的大月氏人,因為受到匈奴的壓迫,所以向西遷移。後來在包括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北印度的廣大範圍內,創立了一個貴霜王朝。公元一世紀的時候,一個和阿育王極為類似的國王伽膩色迦王開啟了佛教在印度的第二個發展高峰。同阿育王一樣,他也熱衷於對外傳教。而這和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佛教傳入時間正好一致。也就是在這一時期,漢傳佛教開始形成。在魏晉以前,佛教主要在上流社會當中小範圍傳播,是一個受眾面很窄的宗教。魏晉時期社會動盪,佛教具有獨特的心理撫慰功能,因此受到民眾的歡迎。此外,統治者給予佛教徒特殊的賦稅和勞役優惠也是促成佛教信仰在這一時期廣為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漢傳佛教在隋唐時期正式成熟。並且在這一時期開始向外傳播。日本朝鮮和越南的佛教都是漢傳佛教的分支。越南的南部地區也有部分南傳佛教。

下面談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在三大佛教體系當中出現最晚,而且存在著一個不短的空窗期。歷史上稱為西藏佛教的前弘期和後弘期。西藏佛教前弘期要比漢傳佛教的起源再晚3到4個世紀。前弘期的西藏佛教,除了從西域引入之外,也吸收了不少漢傳佛教的內容。之後,西藏本土的苯教和佛教之間產生了嚴重的宗教矛盾。苯教藉助政治優勢消滅了佛教。於是形成了數百年的傳承中斷。之後佛教再次興起。並且取得了政教合一的地位。

接下來談大小乘佛教和這些概念的關係。先介紹大小乘佛教的概念。佛教發展有三個階段。從佛陀去世後大約100年,這段時期內的佛教稱為原始佛教。基本上保持了佛教最原始的形態。之後,僧團內部發生分裂。形成了上座和大眾兩部。上座實際上指的是尊貴的人才能坐的位置。代指那些在佛教僧團內地位較高的老年僧人。大眾指的是人數眾多。上座部較為保守,堅持原有的僧團規範,大眾部以青年僧人為主,主張改革僧團管理模式。兩者因為矛盾衝突非常激烈,無法調和,所以分道揚鑣。之後,上座和大眾兩部繼續分裂。各種部派的數量達到了20多個。佛教史因此將這一時期的佛教稱為部派佛教。到了公元前後,也就是前面所說的貴霜王朝興起的時候,古希臘和古波斯的宗教文化傳入並影響了北印度佛教的發展。古希臘的偶像崇拜,古波斯的光明崇拜,以及印度本土婆羅門教的一些宗教文化,被部派佛教中的一些派別所吸收,形成了一種新的佛教形態,大乘佛教。它將之前的佛教稱之為小乘佛教。所謂大乘指的是可以承載多人的馬車。小乘指的是隻能供一人乘坐的小車。梵文原文當中還有破車的意思。大乘佛教對於佛教的教義進行了深化。強調要以普度眾生的方式修行,而不再堅持傳統的自我修行,自我解脫的模式。這也就是大乘本意的來源。大乘佛教中有一支大量吸收了婆羅門教的儀式儀軌,由於教法通過教徒內部秘密傳承,因此被稱為密教。漢傳佛教中稱為密宗。到了印度佛教發展晚期的時候,密教成為了佛教的主體。從大乘佛教興起一直到印度佛教滅亡,這一段時期被稱為大乘佛教時期。

再談大小乘佛教和南北傳佛教的關係。現在很多人將大乘佛教等同於北傳佛教,小乘佛教等同於南傳佛教。就當代社會而言,這種說法並不錯。但在歷史上的情況,要比這複雜得多。大小乘佛教是幾乎同時傳入中原漢地的。在隋唐以前,小乘佛教在中原也有傳承。比如毗曇宗,就是小乘佛教在漢傳佛教中形成的宗派。但是,小乘佛教既保守又傳統,不能適應漢文化對它的改造要求,所以到隋唐以後就不再傳承。大乘佛教有一種方便思想,也就是基於傳教的考慮,可以修改一些戒律教義,只要堅持佛教的本性就可以。對於漢民族這樣一個文化深厚的民族來說,完全放棄自己的文化傳統,去迎合一個陌生宗教是不可能的。所以大乘佛教在漢傳佛教中取得了絕對主導地位。西藏地區因為佛教傳入較晚,這個時候印度地區的佛教以密教為主,所以西藏較為完整的傳承了密教。因此也有人將藏傳佛教稱為藏密。在13世紀以前,南傳佛教也是大小乘兼備的。在斯里蘭卡,小乘佛教的中心是大寺,大乘佛教的中心是無畏山寺。後來大寺派的僧人利用國王的支持通過武力手段搗毀了無畏山寺,從而強迫大乘佛教的信徒改宗。斯里蘭卡作為南傳佛教的中心,大乘佛教在斯里蘭卡的滅絕,對其他地區的大乘佛教的發展產生的一定的負面作用。而東南亞島國上的大乘佛教則是被伊斯蘭教政權毀滅的。所以才形成了南傳以小乘為主的特點。

因此,以南傳北傳這樣的方式來稱呼現在的某個具體的佛教宗派,其實並不是非常準確。而以大乘小乘,或者上座部大眾部這樣的方式來稱呼,又因為帶有貶義含義而互相無法認可。所以現在有些學者提出,將佛教按照使用的語言進行分類。漢傳佛教稱為漢語系佛教,藏傳佛教稱為藏語系佛教,南傳佛教稱為巴利語系佛教,因為南傳佛教的經典採用巴利語書寫。這是目前最為妥當的處理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