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為什麼在張藝謀的《影》裡,分不清正派與反派?


為什麼在張藝謀的《影》裡,分不清正派與反派?


這是一部暴露張藝謀野心的電影。

張藝謀的路子是什麼?是姜文一樣一看就有鮮明的個人特色?不是。也不是陳凱歌那樣不斷想突破自己中找不到的風格,也不是第五代導演賈樟柯式的有個人愛好的紀實,在他看來,自己的每一部電影,都是一場奧運會開幕式——一個他構建的國際舞臺,講他理解的中國的故事。

《影》顯然又是這樣一部作品。只是它所展現的中華文化,有時巧妙,有時又稍顯刻意。所以當中國人面對這樣一幅超現實的中國風創作時,會迷失自己。

1.歷史故事:取材三國的架空中國史

《影》改編自三國系列小說,講的實際上是呂蒙從關羽手中奪荊州的故事,但主角的個人性格又有很多周瑜的色彩。

為什麼在張藝謀的《影》裡,分不清正派與反派?

故事很簡單,大都督子淳,養了一個酷似自己的替身,也就是影子。在自己遲暮之年,自己的影子扮作自己,與駐守境州的楊蒼決戰,並試圖奪取境州,並歸國稱王。

這是一個關乎君臣權謀的故事,是一部典型的男人大戲。但它看點有二:

一是一人分飾兩角。


為什麼在張藝謀的《影》裡,分不清正派與反派?


二是圍繞著“影子”的超現實設定,讓電影不得不架空歷史時段,換掉人物名字和地名,把三國的大背景縮小,變成了圍繞著“境州”的小故事。

三國,對中國人很熟悉,也是大東亞地區都會喜歡的題材,在日本,三國主題的遊戲電影都已經成為人盡皆知的文化。這個故事為什麼吸引張藝謀?我想,故事本身的國際化基礎,就是他最看重的一點。

2.視覺故事:極致的水墨書法中國畫

和電影本身慢悠悠的節奏相匹配,《影》最大的標誌,就是水墨。

為什麼在張藝謀的《影》裡,分不清正派與反派?

門外景色,是一幅層巒疊嶂的山水畫。眾多戶外鏡頭,也都遵循原畫設定,人在畫中游,這是張藝謀這部電影在美學上想追求的極致表達。

除了水墨,《影》還有一個icon,那就是紙墨書法。

在影片中至關重要的場景,標誌性的廟堂之上,兩邊不是一般朝堂的四梁八柱,而是幾十面相對而立的半透明宣紙,上面書寫著各不相同的草書。

此外,宮廷布局中,一些半透明的宮廷繪畫,也頗有漢式風采。

為什麼在張藝謀的《影》裡,分不清正派與反派?

要知道,在東漢末年,紙墨的使用還並沒有達到這種普及程度。這也才明白,要把這一中華標誌展示到淋漓盡致,就得架空歷史。

水墨畫、書法,這也是對世界觀眾而言,最直觀,最重要的中國語言。

3.價值觀:中華古典哲學陰陽學說

太極圖,陰陽武器,男女對抗,兩兵相戰,柔性步伐.....

為什麼在張藝謀的《影》裡,分不清正派與反派?

男人需要按照女性的柔性步伐抗敵,成為了嚴肅氣氛的電影中,最大也是唯一的笑點。

屢屢出現的八卦圖,似又有強加的尷尬。八卦圖不僅出現在密室裡,也出現在白衣渡江的船上,要兩個人非站在八卦圖的圓點上。至少對中國觀眾的觀感而言,“八卦圖”,並非需要這麼寫實地出現。

“沒有真身,哪來的影子”,“沒有真身,照樣有影子”,覺醒前後的兩種表達,正是在說陰陽相生又互相轉化,是這部片中無數次被提及的主題,這是中國古典式的價值觀。

所以回過頭想,這部片子塑造的所有角色、派別,都並沒有最顯著的正派、反派。正也可以變成壞人,而反派可能並不“惡”。相生相剋,這便是區別於一般中國片的特點。

為什麼在張藝謀的《影》裡,分不清正派與反派?

但電影院走出來,你可能覺得,這部國際語態的中國故事,看起來會累吧。

那些說看不懂的觀眾,大多數是因為沒有分清整部影片的正和邪,然後分不清立場,找不到代入感。

你道“王”為正,“都督”為邪,那影子又為何?若沛國為正,炎國為邪,可楊家父子又做錯了什麼?

為什麼在張藝謀的《影》裡,分不清正派與反派?

那影片就沒有正與邪了嗎?

並不是,你看,最後是隱忍的弱者最後取得了勝利,這種結局照顧了“同情”這一人類基本感官認知,是中華文化中蘊含的一種普世價值,也正是張藝謀“國際化”的體現。

為什麼在張藝謀的《影》裡,分不清正派與反派?

最後一場宮廷閉門戲,反轉再反轉,讓很多人想起了《英雄》。這種打包“死亡”之後,“影子”活到了最後,但走出宮殿,最後一刻有沒有被飛奔而來的“夫人”揭穿?

所以,《影》最終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結局,影子是不是就是最後的贏家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