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安徽省劃分為1區4縣的4線城市,享有“酥梨之都”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區4縣的4線城市,享有“酥梨之都”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區4縣的4線城市,享有“酥梨之都”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區4縣的4線城市,享有“酥梨之都”之稱

宿州,簡稱“蘄”,別稱蘄城、宿城,安徽省轄市。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是長三角城市群、中原經濟區重要節點,宿淮蚌都市圈、宿淮城市組群城市,安徽區域中心城市之一,是安徽省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智慧城市,全國網球城市、宜居城市,安徽省重要的交通樞紐。宿州襟連沿海,背倚中原,是安徽省的北大門,有徐南形勝、淮南第一州、奇石之城、馬戲之鄉、酥梨之都等美譽。東鄰宿遷、徐州,西連商丘、淮北,北扼菏澤,南接蚌埠。

宿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華東重要的水陸空綜合交通樞紐,有“舟車匯聚、九州通衢”之稱,國家四縱四橫京滬、鄭徐高鐵在境內交匯並設站。是安徽省距離出海口最近的城市,宿州港經洪澤湖至長江中下游各港口城市。

宿州是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有距今有8000年曆史的小山口遺址、古臺寺遺址。周朝時期始建蘄邑,隋唐年間,因通濟渠(汴水)開通,置宿州,是楚漢文化、淮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宿州有畫家4萬多人,是著名的書法名城,2015年中國演藝集團聯盟在宿州成立。

宿州號稱雲都,擁有華東最大的雲計算數據中心、CG動畫集群渲染基地,是繼北京、上海、合肥、濟南之後的全國第5家量子通信節點城市。

安徽省劃分為1區4縣的4線城市,享有“酥梨之都”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區4縣的4線城市,享有“酥梨之都”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區4縣的4線城市,享有“酥梨之都”之稱

歷史沿革

五千年前,境內有徐夷、淮夷等部落在這裡繁衍生息。

春秋戰國時期,境內有宿國、蕭國、徐國等小諸侯國。

秦二十四年,滅楚淮北之地設四川郡,郡治設在今宿州境內,因郡內有四條河流(淮河、沂水、濉水、泗水)而得名四川郡。

漢,四川郡改名沛郡,轄三十七個縣:相縣、蕭縣、杼秋、豐縣、沛縣、臨睢,太丘、建平、酇縣、譙縣、鄲縣、銍縣、竹邑、蘄縣、符離、谷陽、洨縣、虹縣、向縣、龍亢、公丘。

唐憲宗元和四年(1266年),撤併蘄縣、符離、臨渙、靈璧4個縣置宿州,屬河南行省歸德府。

後梁,置宿州,轄苻離、蘄縣、臨渙縣、虹縣,屬武寧軍。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基本上沿襲未變。

宋,置宿州,轄苻離縣、蘄縣、臨渙縣,屬淮南東路。

元,置宿州,轄臨渙縣、苻離縣、靈璧縣、蘄縣,屬河南歸德府。

明,置宿州,轄靈璧縣,屬江南臨壕府。

清,置宿州,屬鳳陽府。

民國,宿州改為宿縣,屬安徽省。3年置道,宿縣屬安徽省淮泗道。16年廢道,宿縣直屬安徽省,21年屬第六專員公署,後改屬第四專員公署。原駐泗縣之專員公署遷駐宿城。汪偽時期,宿縣屬安徽省維新政府(省府駐蚌埠),後屬蘇淮特別行政區。民國30年屬淮海省。抗日戰爭勝利後,宿縣屬安徽省。

1949年4月設宿縣專區,屬皖北行署區。宿縣專署駐宿縣,轄宿城市及宿縣、靈璧、泗縣、泗洪(由泗縣析置,駐青陽)、五河、懷遠、碭山、蕭縣(駐龍城鎮)、永城等9縣。1950年由宿縣析置濉溪縣,駐濉溪口。宿縣專區轄1市、10縣。

1952年宿縣專區屬安徽省領導。宿縣專署駐宿城市。將

碭山、蕭縣2縣劃歸江蘇省,永城縣劃歸河南省。1953年撤銷宿城市,併入宿縣。1955年蕭縣、碭山2縣由江蘇省劃入安徽省宿縣專區;將泗洪縣劃歸江蘇省淮陰專區。1956年撤銷宿縣專區,將宿縣、靈璧、泗縣、五河、懷遠、濉溪、蕭縣、碭山等8縣劃歸蚌埠專區。

安徽省劃分為1區4縣的4線城市,享有“酥梨之都”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區4縣的4線城市,享有“酥梨之都”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區4縣的4線城市,享有“酥梨之都”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區4縣的4線城市,享有“酥梨之都”之稱

1961年復設宿縣專區,專署駐宿縣。原蚌埠專區所屬宿縣、靈璧、泗縣、五河、懷遠、濉溪、蕭縣、碭山等8縣劃入宿縣專區。1964年以宿縣、靈璧、五河、懷遠4縣各一部分地區設立固鎮縣(駐固鎮)。

1970年宿縣專區改稱宿縣地區,地區駐宿縣。轄宿縣、碭山、蕭縣(駐龍城鎮)、靈璧(駐靈城鎮)、泗縣、五河、固鎮、懷遠、濉溪等9縣。1977年將濉溪縣劃歸淮北市領導。1979年設立宿州市,屬宿縣地區領導。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同意將宿縣地區的懷遠縣、固鎮縣、五河縣劃歸蚌埠市。宿縣地區1997年,面積9795平方千米,人口532.8萬,轄宿州市和碭山、蕭縣、靈璧、泗縣4縣。行署駐宿州市。

1998年12月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宿縣地區和縣級宿州市,設立地級宿州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埇橋區。宿州市設立埇橋區,以原宿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埇橋區的行政區域。宿州市轄原宿縣地區的蕭縣、碭山縣、泗縣、靈璧縣和新設的埇橋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