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3 劉備以仁義著稱,借趙雲、借箭、借東風、借荊州,為何都不還?

劉備是三國蜀漢的建立者,他少有大志,遊學四方,經歷挫折無數,最終在諸葛亮等人的輔佐之下,建立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功業。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曾說,曹操居天時,一統北方;孫權居地利,虎踞江東;而劉備居人和,仁德之君。劉備出道以來,以仁義著稱,然而他曾借趙雲、借箭、借東風、借荊州,為何都不還?連誠信都不講,怎能居“人和”?

劉備以仁義著稱,借趙雲、借箭、借東風、借荊州,為何都不還?

劉備一直以把仁義道德作為自己的標籤,而實際上卻做了很多不仁不義的事情。他向公孫瓚借過趙雲,然後趙雲就成他的“五虎上將”了;他讓諸葛亮代表自己和東吳聯合,用草船向曹操借箭;諸葛亮也曾向天借東風,導致曹操赤壁兵敗;還曾向東吳借得荊州,成為蜀國的立國之本。然而這些“借”似乎都沒有“還”,還留下了“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的歇後語。

劉備以仁義著稱,借趙雲、借箭、借東風、借荊州,為何都不還?

“仁智禮義信”是中國傳統文化所推崇的道德標準。劉備剿黃巾時,所剿的黃巾軍其實是農民起義,說白了就是農民沒飯吃,不得已才反抗的,剿殺黃巾軍,便是不仁;劉備明知不可伐吳,卻輕動大軍,發動夷陵之戰,導致損失慘重,此為不智;益州為劉氏宗親劉璋的地盤,劉備據荊州而圖益州,此非禮也;劉備投奔諸侯無數,如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別人都以禮相待,自己卻未獻一策,未進一功,然後轉身便走,這屬不義;劉備答應為呂布說情,卻背信棄義,借了荊州卻不還,這是無信。難怪有人說劉備是假仁假義的“小人”。

劉備以仁義著稱,借趙雲、借箭、借東風、借荊州,為何都不還?

劉備借趙雲、借箭、借東風、借荊州,為何都不還?其實劉備是“窮”怕了。趙雲是個人才,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劉備欲成就大事,必須依靠人才,所以他不願還!草船借箭是“借”敵人的東西,再說是“草船”借的,關劉備什麼事?當然不會還了!至於借東風,這是憑本事借的,為什麼要還?而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北上可以攻曹魏,東進可以下東吳,更是益州的門戶,有大量的人口,財富,到手的肥肉,劉備怎麼肯還?

劉備以仁義著稱,借趙雲、借箭、借東風、借荊州,為何都不還?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真正的利益面前,所謂的道德多半是遮羞的幌子,騙人的工具,當然這也是劉備的權謀之術。自古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在天下紛爭群雄並起的時代,用些“小人”之術也是無可厚非的。而且劉備教育劉禪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可見其思想道德還是很高的。

俗話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後來諸葛亮在五丈原擺七星燈,希望向天借命十二年,估計蒼天看穿了他的套路,這次不借了,一代王佐,就此隕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