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當媽媽,你不是輸在不夠好,而是輸在不夠“弱”

當媽媽,你不是輸在不夠好,而是輸在不夠“弱”

當媽媽,你不是輸在不夠好,而是輸在不夠“弱”

這幾日搬家,常常要帶著一大堆東西上樓。一天我們照常把車停在地庫,我從車裡抱出一個大箱子,潼潼一邊喊著

“媽媽我來我來!”

一邊拎起了幾個不算太輕的提袋就往電梯走。

剛好遇到一個認識已久的鄰居路過,見我倆的樣子就笑著說,你看你家這閨女怎麼這麼疼媽媽,真是能頂不少事兒了!

我倆也笑了起來,一邊繼續往家走我也一邊想,潼潼好像早就習慣幫我幹各種活兒了,從家裡的各種家務到在外頭對我的種種照顧。

像這些天每晚她睡前都會習慣給我倒杯水,放在我桌前自己再去睡。

有時我們路遇一些上歲數的路人或熟人,見到她幫我做各種事兒,也會有聲音說

“哎呀孩子多辛苦啊,可不應該讓她做這麼多呀!”

但我倆卻也不以為意,每每彼此都樂在其中。

想想,我身邊還真是不乏像潼潼一樣暖心的孩子。

前兩天跟閨蜜約飯,就被她四歲的兒子樂樂暖到了。吃飯的時候,閨蜜的電話響了,因為要從書包裡掏筆記東西,閨蜜便把手裡的電話放在耳下用肩膀夾住。

沒想到,正在吃意麵的樂樂放下叉子,對閨蜜說:

“媽媽,我幫你拿著電話吧!”

閨蜜點點頭示意,這個小傢伙就乖乖地伸長手臂舉著電話,一直等媽媽打完。

吃完飯,樂樂還學著一副大人模樣,不忘提醒媽媽:

“別忘了你的書包。”

之後去逛超市,結完賬,樂樂也非要幫閨蜜拎東西,只見小小人努力地拎著塑料袋,開開心心地走在前面。

我也打趣閨蜜,

“都說女兒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沒想到你這個兒子跟女兒一樣貼心嘛!”

閨蜜笑說:

“跟你一樣,咱倆都會示弱啊!我看你平時也會給潼潼分些任務讓她幫忙,慢慢的孩子可能也習慣自己要呵護媽媽了。

說白了吧,學會了和老公撒嬌,還得學著跟孩子撒嬌。不都說懶媽媽有勤快孩子麼,有時候,咱們適當弱一點,孩子就會強一點。

我一邊聽一邊笑著點頭。關於這點,我和閨蜜的感受的確相同。

很多時候,示弱對於媽媽和孩子來說,算是一種平衡和緩衝,它不僅僅能讓媽媽放鬆和愉快,也讓孩子學會為別人著想。

當媽媽,你不是輸在不夠好,而是輸在不夠“弱”

示弱,在孩子面臨挑戰退縮時

潼潼有一段時間特別喜歡玩拼圖,但必須拉著我一起拼,即便是已經拼過不下幾十次的也是如此。其實我知道她自己絕對可以獨立拼完,也瞭然這份小小的挑戰對於她來說,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那如何才能讓她坦然於我的放手呢?這時,我想到了示弱。

在跟她一起拼圖時,我開始有意地“弱化”自己的能力:

“媽媽有些忘記了,我們是先找出大樹的部分來,還是滑梯的部分?潼潼幫媽媽想一想吧!”

“哎呀,媽媽怎麼就是找不到這幾塊呢,潼潼快來幫忙!”

“咦,我怎麼不會拼了呢,潼潼快來給媽媽想想辦法!”

如果我要直接跟她說

“這個咱們都一起拼了很多次了,這次你自己拼,媽媽看看潼潼會不會”,

她準會搖著頭跟我說不,央求我幫忙。但一旦聽到我的“求援”,她的精氣神就立馬來了,會特別積極主動“帶領”著我拼下去,直到我悄悄地完全撤手,也再沒有跟我抗議。

當媽媽,你不是輸在不夠好,而是輸在不夠“弱”

很多時候,當我們事事都表現得能力十足時,孩子會對我們產生過度依賴,不願意獨立面臨挑戰。適時的示弱,有時就像一雙伸向孩子的手,包含著某種誠懇的邀請,能激發起他們的主動性。

閨蜜小A曾跟我抱怨,說娃奶奶身上像是有502膠,她兒子只要跟著奶奶,就要一路抱著,腳不沾地,異常嬌氣。

奶奶自然也寵得很,孫子提出的條件都全力滿足,即便累斷腰也會忍著。我聽完便建議閨蜜向奶奶傳授“示弱”大法。

既然奶奶抱得也很累,何不如實地跟孩子表達:

“奶奶腰不好,沒法抱著你走這麼遠的路。你看,你可不可以幫助奶奶一下,自己來走一段看看。等你走累了,奶奶再幫助你?”

而如果走的這條路孩子也熟悉,也可以這樣說:

“哎呀,奶奶突然忘了該怎麼走了,你下來領著奶奶走吧,要不奶奶就該迷路啦。”

這樣說,一定會比直接告訴孩子:

“你是大孩子了,應該自己走路了”

要更容易讓他們接受。

別問我怎麼知道的,當媽的走過最長的路,就是應對娃的套路。

當媽媽,你不是輸在不夠好,而是輸在不夠“弱”

示弱,當孩子覺得理所當然時

我一位前同事,常在辦公室抱怨,說自己在家就是倆孩子的老媽子。一個孩子是她上高中的兒子,另一個孩子是她結婚十多年的老公。

整個週末,她一直在做著家務,忙得腳不沾地。廚房的水燒開了,她老公紋絲不動地坐在沙發上刷手機,等著在書房擦櫃子的她去關火;剛洗完一筐衣服,晚上一看髒衣簍裡又塞滿了孩子的一堆衣服。

在孩子和老公眼裡,似乎永遠看不見家務活,也永遠不懂得體恤他們的母親或妻子。同事每次都是在忍無可忍的時候,火山大爆發。但好不過半天,孩子老公又打回原型。

其實同事是個挺能幹的女人,她體諒老公工作忙,也不忍心給功課忙的孩子增添負擔,所以但凡她能做的家務事,她都獨自肩挑手扛。

她只是希望,在她忙得無法分身,累得無法周旋時,他們也能主動幫幫她。她希望,自己的付出能被承認。

但最後,她等來的,只是理所當然。她從不示弱的強者姿態,讓孩子和丈夫都認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

或許,許多婚姻、親子關係,正是敗給了這份理所當然。

許多人都說,霍思燕一定是上輩子拯救了地球,才會那般老公疼兒子愛。其實,想活得像公主並不難,關鍵是得學會霍思燕的“示弱”,不僅僅要向老公示弱,也要適時向孩子示弱。

在《媽媽是超人》中,霍思燕就經常向嗯哼撒嬌:

“媽媽頭暈不舒服。”

“媽媽的腳磕到了,好痛!”

“這個好重,媽媽一個人拎不動,可不可以幫助媽媽?”

通過這種方式,嗯哼成長為一個特別懂得體諒媽媽的小暖男,媽媽的痛他看在眼裡,跟著心疼、著急;媽媽的難受,他放在心上,又是擔心又是想辦法;媽媽的辛苦他願意分擔,幫媽媽拎菜,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當媽媽,你不是輸在不夠好,而是輸在不夠“弱”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成為一個為他人設身處地的著想,懂得關懷、體恤他人的人。而這種同理心的培養,離不開“示弱”的作用。

試著讓孩子看到並感受到我們的難處,邀請他們來一起適當分擔,讓他們體會一下對他人的關懷和體諒,這樣孩子才會更“暖”

多少次,我們控制不住體內的洪荒之力,衝孩子大吼,吼完之後又暗暗自責。是我們學不會溫柔以待嗎?

其實很多時候,只是我們太累了而已。累得心力交瘁,以至於想不出更溫和的辦法;累得瀕臨極限,以至於只能藉著孩子發洩情緒。

這時候,示弱便是給自己的那個出口。

試著先把孩子的問題暫時放一放,對孩子說:

“媽媽現在非常累,你可不可以給媽媽倒杯水,陪媽媽坐在沙發上休息一會兒?”

或者說:

“媽媽想休息一下,你可不可以先自己玩一會?”

給自己和孩子一個情緒的休止符,也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需求與媽媽的需求是同時存在,也需要彼此尊重的。

當媽媽,你不是輸在不夠好,而是輸在不夠“弱”

示弱,在和孩子較勁時

也有時候,我們和孩子會陷入某種親子權力的鬥爭中,一定要分出個輸贏。比起解決某些教養問題,我們更像是要為了“誰說了算”一決高下。

很多人都會擔心,要是我們總順著孩子,會不會有一天被他們控制?孩子們會不會變得愈發得寸進尺?

可在現實中,我卻發現,每次自己和潼潼針尖對麥芒,我急於想讓她按照我的想法來,而她又非常不滿意我的解決方案時,兩個人擰起來的結果就是兩敗俱傷,不歡而散。

可每當我刻意忘記自己作為母親的“權威性”,不想著分出勝負,適當的向孩子“示弱”,問題反而解決的比較順利。

比如在經歷了無數個“我不斷催促、她不停磨蹭”的雞飛狗跳的早晨之後,我覺得不能再用大吼、崩潰大哭結束我們之間的戰鬥,我決定向她坦誠我的“無力感”,試著向她尋求幫助。

“潼潼,咱們每天早上都弄得這麼不開心,你磨蹭,我不停的催促你,媽媽不想再這樣了。媽媽早上要上班,還要送你上學,時間本來就很緊,我的態度可能更容易變得不好。

但媽媽也沒想好,應該怎麼改變現在的情況,你能幫媽媽想一想嗎,比如咱們可以一起商量一下早上都要做哪些事情,每件事需要花費多長時間?”

聽了我如此平心靜氣的建議之後,潼潼還是挺配合的,一起和我想辦法、規劃時間。而且,因為是自己參與制定的時間表,她執行起來也比只憑我催促要來的更加積極主動一些。

再比如她第一年上幼兒園的時候,剛開始那周哭鬧著不想去的日子裡,我也曾“邀請”她來和我一起想辦法緩解她的難過。

“潼潼,就像媽媽每天要工作一樣,你每天也要去上幼兒園。媽媽知道你不想去幼兒園,因為那樣就見不到爸爸媽媽了,你會傷心對不對。

那你看,能不能幫媽媽想個辦法,讓自己不那麼傷心呢?”

剛開始,潼潼光顧著難受,一個勁兒搖頭說:

“不知道,我可不可以不去幼兒園?”

於是,我開始嘗試著提一些簡單的方法:

“老師說,可以帶爸爸媽媽的照片,你想爸爸媽媽的時候,可以拿出來看一看,睡覺時也可以放在旁邊,就像我們還陪著你一樣,這樣好不好?”

我見她還不大情願,就裝作忽然想到了什麼妙招一樣,誇張地說:

“哎呀,媽媽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潼潼不是最喜歡畫畫了嗎,要不你在幼兒園想我們的時候,就找老師要支蠟筆,給爸爸媽媽畫一幅畫?”

一聽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潼潼的情緒平復了許多,開始順著我的思路自己想辦法:

“媽媽,要不我現在就畫一幅,然後放到書包裡帶著吧!”

“要不,我把我最愛的小兔子也帶到幼兒園陪我吧!”

當孩子從情緒化迴歸理性之後,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

當媽媽,你不是輸在不夠好,而是輸在不夠“弱”

當然,我們在這裡說的示弱,並不是一種軟弱。適度示弱,並非向孩子完全妥協,而是稍微弱化我們的“權威”,退後一小步,邀請孩子共同解決問題,讓劍拔弩張的親子關係變得從容平和。

它更像是一種為了達到雙贏,而做的選擇。

示弱,是給孩子變得強大的機會。當我們的示弱變成一種隱形的鼓勵,我們的後退便可以成就對孩子的輕推。

有人說,當媽媽做到70%的時候,孩子就只能做到30%,一個全能型的、大包大攬的媽媽反而會剝奪孩子的自律性和獨立性的養成。

示弱,更是一種柔軟和尊重,將自己放低,與孩子平等。暫時隱藏父母的角色,給我們和孩子都留下“做自己”的機會。

示弱並非真弱,逞強不是真強。

就願,我們都能學會示弱,為愛讓路。

-END-

當媽媽,你不是輸在不夠好,而是輸在不夠“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