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賣出12億的《涼生》開播失利,青春疼痛IP的時代早已落幕

賣出12億的《涼生》開播失利,青春疼痛IP的時代早已落幕


賣出11.8億天價的《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終於開播了,但根據市場反響來看,這部劇卻是真真實實的“貨次價高”。

根據CMS52成數據顯示,首播當日,《涼生》在湖南衛視僅拿到0.695%的收視份額,雖略高於同日開播的《橙紅年代》,但是遠低於北京衛視和江蘇衛視《娘道》的收視率。而在豆瓣上,該劇播出兩天時間僅有900多個短評,對一部IP劇來說,這個熱度可以說相當低了。


賣出12億的《涼生》開播失利,青春疼痛IP的時代早已落幕


目前,《涼生》的豆瓣評分尚未出爐,但是從短評來看,一二星差評居多,不少原著粉吐槽選角失敗,稱鍾漢良年齡過大、馬天宇演技尷尬。拋開IP光環,在不少路人看來,《涼生》則是一部看簡介就想讓人繞道的劇,有觀眾直言:“都2018年了,竟然還有人在拍這種青春疼痛IP。”

青春疼痛IP是有過題材紅利期的。2013年,趙薇導演的《致青春》斬獲了7.19億的票房成績;2015年,電視劇《何以笙簫默》拿下了當年江蘇衛視的收視冠軍。不過,這個紅利期並未持續多久,2016年,青春疼痛IP的票房走向低迷,電視劇熱度也迅速下滑。

究其原因,還是在於青春疼痛文學雖為一代人的記憶,但大多數作品缺乏內涵,且思想上呈現出極端消極化,在故事上則脫離現實、陳詞濫調,隨著青春疼痛文學的主要受眾也就是80後和90後年齡的逐步增長,這些作品已經很難被觀眾和市場認可。集青春疼痛IP弊病於一體的《涼生》,同樣如此。


賣出12億的《涼生》開播失利,青春疼痛IP的時代早已落幕


選角、演技遭粉絲詬病

老套故事難留路人駐足


《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改編自樂小米的同名小說,這部共五冊的小說連載時間長達十年,在80後、90後中擁有不少粉絲。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在今年5月推出的典藏版,目前在噹噹網的青春文學暢銷榜上排名第27位,可見熱度。

一部IP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最重要的自然是得到原著粉絲的認可與喜歡,但與《武動乾坤》《鬥破蒼穹》一樣,《涼生》同是一部與原著粉想象相差甚遠的劇。從社交網絡的討論度來看,大多原著粉絲最不滿意的地方在選角上。

該劇男二程天佑人設為霸道總裁,由鍾漢良飾演。鍾漢良曾在2015年因《何以笙簫默》中的何以琛一角走紅,該角色正是霸道總裁人設,但在《涼生》中,不少粉絲還是不滿已經44歲的鐘漢良來飾演25歲左右的程天佑。不少觀眾更是直言以鍾漢良現在的年齡,更應該向實力派轉型,而並非一味吃老本。


賣出12億的《涼生》開播失利,青春疼痛IP的時代早已落幕


男一涼生飾演者為馬天宇,雖在年齡上相對吻合,但是演技卻成了很多觀眾吐槽重災區。其實,在《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播出時,馬天宇的演技便飽受詬病,尤其是和女主萬茜搭戲時,更是被不少網友評價為“面癱演技”。

在《涼生》中,馬天宇的表演顯然缺乏代入感,很多原著粉認為馬天宇在劇中塑造的涼生形象過於“娘炮”,豆瓣熱評區點贊第一便是“馬天宇和孫怡演的不是兄妹,是姐妹”。此外,雖然馬天宇在劇中沒有使用配音,但是並未得到敬業的褒獎,反被戲謔念臺詞彷彿唸經。


賣出12億的《涼生》開播失利,青春疼痛IP的時代早已落幕


除了演員選角難以接受外,對不少原著粉來說,湖南衛視的“剪刀手”也很是趕客。相比於視頻網站的DVD版本,衛視版前兩集剪輯較為混亂,少年姜生和涼生的部分相處片段、涼生打工賺學費等細節均被剪掉了,使得劇情發展較為倉促,缺少鋪墊。

對不少非原著粉和演員粉的路人來說,《涼生》似乎並沒有太大吸引力,甚至有評價稱“看簡介就繞道了”。從故事來看,該劇狗血痴纏的三角戀、兄妹變戀人的老掉牙設定、為虐而虐的劇情走向,並未逃脫以往青春愛情劇的窠臼,而不少路人顯然對這些俗套已經審美疲勞。目前,《涼生》播出已經兩天時間,豆瓣短評人數卻僅在900人左右,這對一部IP劇來說,影響力未免過低。

對慈文傳媒來說,《涼生》版權費賣出了11.8億的天價,刷新了電視劇市場版權費的新高,而根據該劇1.2億的總投資來看,慈文的投資收益達到了800%多。慈文傳媒此前發佈的《2017年7月19日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表》稱,《涼生》有望成為2018年的劇王,但事實上,對於《涼生》這種青春疼痛題材的作品,已經沒有多少觀眾願意買單了。


賣出12億的《涼生》開播失利,青春疼痛IP的時代早已落幕


為賦新詞強說愁

青春疼痛IP的紅利已盡


在國內,青春文學和青春疼痛文學並沒有嚴格的分界線,可以說,青春疼痛文學,佔據了青春文學的主流。青春文學起始於20世紀末21世紀初左右,在內容形式上多以校園、愛情、成長為主,主要目標受眾在15歲-30歲。雖風靡一時,但在學術界看來,國內的青春文學並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文學,因為這些作品大多內涵較低,缺乏深度。

青春文學的代言人有很多,郭敬明、饒雪漫、明曉溪、九夜茴、辛夷塢、顧漫便是其中知名度較高的幾位。較為耳熟能詳的比如郭敬明的《小時代》、饒雪漫的《左耳》、明曉溪的《泡沫之夏》、九夜茴的《匆匆那年》、辛夷塢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顧漫的《微微一笑很傾城》等代表作,近幾年都已經被多次影視化。


賣出12億的《涼生》開播失利,青春疼痛IP的時代早已落幕


青春題材IP是有過市場紅利期的。2013年,趙薇改編自辛夷塢同名小說的《致青春》上映,這部投資僅有5000萬的青春片翹起了7.19億的票房,之後,九夜茴小說改編的《匆匆那年》也拿到了5.88億的票房。但青春疼痛IP的紅利期,並沒有持續多久。

吳亦凡主演的《致青春2》上映時,票房僅拿到3.36億,微影時代的4億保底宣告失敗;同為吳亦凡主演的《夏有喬木雅望天堂》上映時,票房僅有1.56億。隨著觀眾審美的變遷,當下更容易被認可的是《無問西東》《芳華》這種更具內涵、情懷的青春片,而並非此前狗血的青春疼痛IP。


賣出12億的《涼生》開播失利,青春疼痛IP的時代早已落幕


在電視劇市場,顧漫同名小說改編的《何以笙簫默》曾拿下過江蘇衛視2015電視劇收視冠軍,《微微一下很傾城》因受眾主要為年輕人,收視率並不是太高,但是網播量卻在2016年邁入了100億俱樂部。但是,去年郭敬明的《夏至未至》和今年明曉溪的《泡沫之夏》都未能濺起水花。

不管是電影市場,還是電視劇市場,青春疼痛IP都已經走向了衰落,如此之快便被市場拋棄,最主要的原因仍是自身弊病過多。不少青春疼痛文學作品中充斥著三角戀、車禍、失憶、絕症、自殺、QJ、墮胎、入獄、出軌、背叛、吸毒等狗血橋段,《涼生》就被譽為是這些弊病的集大成者。

這些作品中所謂的疼痛,都是被過度放大化的。為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影視劇的強刺激、強情節是必須的,但青春疼痛IP中的QJ、車禍、失憶、自殺等橋段,已經成為了套路化的模板,最重要的是,這些橋段是與很多年輕人的青春期脫節的,很難讓年輕一代產生代入感。

青少年時期曾痴迷於郭敬明、安妮寶貝的一位90後告訴鏡像娛樂(ID:jingxiangyule):“千禧一代的青春期時,互聯網遠沒有現在這般發達,與青春的對話,大多都是通過這些青春文學作品。但後來你會發現,很多作品都是非常極端的,是孤例,這些墮胎、自殺、虐戀更像是過度矯情的產物。關於理性的思辨,在青春文學中極度匱乏,現世意義也非常小,而且年齡越大,越容易認識到這些作品的低智與不現實。”

成長雖漫長而孤獨,但絕非很多青春疼痛文學中所描述的這般消極。其實,脫離現實、陳詞濫調、缺乏思辨、與社會脫節,正是青春疼痛IP迅速失去市場的原因,當下的市場,觀眾更想看到的也並非這些“墮落青春”,而是展現普通人青春的影視作品。去年和今年,《你好,舊時光》和《忽而今夏》兩部青春題材作品在豆瓣都拿到了8分以上的評分,在國產青春劇中極為罕見。


賣出12億的《涼生》開播失利,青春疼痛IP的時代早已落幕


如此高分的原因,是這兩部劇都沒有“為賦新詞強說愁”,而是聚焦於絕大多數人真實的青春,比如探討保送、高考、落榜、師生、家庭、異地戀、就業等問題,這些看似平凡的元素,其實才是千禧一代真實的成長經歷。市場風向早就已經改變了,《涼生》的失利,是早已註定的。

賣出12億的《涼生》開播失利,青春疼痛IP的時代早已落幕


劇王種子選手一再失利

下一個爆款究竟在何方


《涼生》的上線本沒有如此快,之所提檔上線,是為了拯救收視率持續下滑的《天盛長歌》,因以0.154%的收視率創下了湖南衛視黃金檔十年內最低記錄,湖南衛視將70集的《天盛長歌》剪到了56集,並提檔《涼生》。但以目前的熱度來看,《涼生》有望成為劇王恐怕只是慈文傳媒的自賣自誇。

今年以來,電視劇市場可謂一潭死水。截止目前,黃金檔收視率持續維持在1%以上的寥寥無幾,對比之下,去年《人民的名義》收視率破8,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單集收視率也曾破2。無爆款出現,說明整個電視劇市場陷入了瓶頸,不過,覆盤上半年的市場,對電視劇市場未來的走向並非沒有啟示可言:

1. 不要迷信IP

如果說2017年還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楚喬傳》《我的前半生》等IP劇進入收視排行前10,那2018年堪稱IP劇的全面撲街年。近期,《武動乾坤》《鬥破蒼穹》等大IP相繼失利,“流量+IP”的模式顯然已經不再是萬金油了。但是,《武動乾坤》《鬥破蒼穹》等劇的失利,與改編質量差強人意有很大關係。

優質改編IP目前的市場前景仍然理想。以《香蜜沉沉燼如霜》為例,雖也陷入了“編劇手撕片方”、“劇情注水”等負面輿論,但是整部劇瑕不掩瑜,原著還原度高、感情戲細膩,特效水準高,得益於精良製作,該劇多次拿下黃金檔收視第一,網絡討論度也領先於同檔期其他劇集。由此可見,IP改編走向精品化成必然趨勢,僅是打著IP的名號圈錢,則很難留住觀眾。


賣出12億的《涼生》開播失利,青春疼痛IP的時代早已落幕


2. 電影咖並非良藥

2018年開始前,《脫身》《天盛長歌》《如懿傳》三部劇被業內廣為看好,因為這三部劇主演中,陳坤、倪妮、周迅均為電影咖。陳坤時隔八年迴歸小熒屏,倪妮首次主演電視劇,周迅在《紅高粱》之後再接電視劇,都很令觀眾期待。但結果卻是,《脫身》和《天盛長歌》收視撲街,《如懿傳》熱度也遠低於預期。

混跡電影圈的演員,轉戰電視圈可以說是自帶光環,片酬更是驚人。《如懿傳》中,周迅片酬達到了5350萬,《天盛長歌》中,倪妮的片酬更是高達9800萬。不過,片方付出了高額的演員成本,卻不一定符合觀眾眼緣。以今年暑期檔火爆的《鎮魂》和《延禧攻略》來看,二者均沒有大牌演員加持,也可見演員咖位不一定能決定一部劇的市場命運。


賣出12億的《涼生》開播失利,青春疼痛IP的時代早已落幕


3. 品質不僅是指服道化

2015年,《琅鋣榜》的出現,讓觀眾意識到國產劇的工藝水準也可以精益求精,而並非一味粗製濫造。《琅琊榜》成功後,成為了不少影視劇的標杆,今年以來,“製作精良”就是很多電視劇的宣傳重點和賣點,但是多數作品仍是“捨本逐末”,服化道等雖精緻,但在最重要的內容上卻難掩乏力。

以《天盛長歌》為例,服化道、佈景、構圖等在古裝劇中皆屬上乘,但劇情仍是差強人意。不僅節奏張弛失衡,故事發展拖沓,市場定位更是模糊,在大女主戲與大男主權謀戲之間徘徊不定,成了該劇收視撲街最主要的原因。


賣出12億的《涼生》開播失利,青春疼痛IP的時代早已落幕


4. 質量與熱度漸成正比

今年的電視劇市場,雖無《人民的名義》這種全民爆款出現,卻不乏一些小爆款,如《和平飯店》《媚者無疆》《香蜜沉沉燼如霜》《結愛》等劇。可以發現,這些劇不僅豆瓣評分均超過了7分,而且評分總人數都很高,最低者3萬人左右,最高者達到了14萬人左右。

這幾部劇播出時,雖也有觀眾指出其不足之處,但更多觀眾則認為這些國產劇中為數不多有誠意、有進步的作品,值得拿到高分。除了《香蜜》和《結愛》,《和平飯店》和《媚者無疆》主演都非流量陣容,也可見質量對劇集出圈的重要性正在逐漸提高。


賣出12億的《涼生》開播失利,青春疼痛IP的時代早已落幕


5. 垂直領域小爆款增多

今年以來,可以明顯感覺到前幾年市場上流行的玄幻、古偶、都市言情等大眾題材在過度消耗下走向衰落,而垂直領域的細分題材則更容易吸引觀眾。諸如耽美題材的《鎮魂》、親情題材的《快把我哥帶走》、青春成長題材的《忽而今夏》、懸疑犯罪題材的《S.C.I.謎案底》,少年冒險題材的《天坑鷹獵》等。

目前,國內電視劇創作正在走向類型多元化,垂直領域內容正在慢慢突破圈層,走向大眾。未來,垂直化和亞文化內容勢必會持續增加,屆時,差異化則將成為劇集的主要競爭力。


賣出12億的《涼生》開播失利,青春疼痛IP的時代早已落幕


6. 抓住時代共鳴者勝

2018年開始至今,唯一可以稱得上大爆的僅有古裝劇《延禧攻略》。這部劇雖說仍是傳統的宮鬥劇,但它贏在了對時代心理的準備把握和迎合。這種“爽劇”模式,更為符合當下時代的快節奏,女主魏瓔珞的獨立善良、有勇有謀,則更容易被當代女性共鳴。所以,傳統題材並非已經失去了生機,而是有待根據時代的變化和發展去演進。

隨著整個影視行業寒冬的到來,電視劇市場也不可避免地陷入陣痛期,天價片酬、天價版權費、刷分、刷收視率以及播放量等行業弊病更是被逐一曝光,推至臺前。這雖引起了不小的動盪,但卻正是整個行業冷靜下來反思回顧的絕佳時機。

或許無爆款誕生,也是件好事,當觀眾不再隨隨便便就為一部作品買單時,才會真正倒逼良性創作的迴歸。《涼生》失利後,市場可能才會意識到這11.8億天價版權費中的巨大泡沫,下一次,還會有買方再天價購買這種已過時的青春疼痛IP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